HaY7TRTaFjiOAwScY97RRA  

 

三.觀諸法皆空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是物質現象
包括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元素
人的肉體稱為色身
 
空是對有而說
亦即是無的意思
但是空義更為更為廣大活潑
[色不異空]是說
一切物質現象
皆不離成.住.壞.空的四態
肉體的生命
不離生.老.病.死的四苦
臨終時有而終歸空
從空而有還原為空
現象雖有而自性是空
[空不異色]是說
一切物質現象
雖然自性皆空
卻又不妨礙因緣而有
凡夫愛有而懼空
大菩薩們見有不貪愛
見空不恐懼
因為有色不異空的無色
空的無色不異有色
當空則空
當有則有
平等自在
心無牽掛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空不能離開五蘊
五蘊本身就是空
 
色是物質現象
存在於空中
由於有空
色的物質現象
才能經常變化及變換它們的位置.形象.關係
所以感覺到有這麼許多東西存在
 
當我們觀照五蘊皆空
如果知見不正
會使人變的消極
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
認為身體既是假的.空的
所以不必吃苦
讓它活活餓死
對家庭不必盡義務
因為是虛幻的
對社會不必盡責任
因為人世間不是真實的存在
如此的話
便不能成就菩薩道了
 
因此禪修觀想第一步是觀一切空
第二步要運用假有的現象
使眾生能成就菩薩道
進而成佛
所以證實[色即是空]
能夠解脫苦惱
證實[空即是色]
能夠成就佛道
體悟了空以後
要以積極的行動度眾生
在體認到色即是空以後
一定要證悟空即是色
才能體會到空義的積極面
 
空不能離開色
空不能離開現實的有
實相是空
因緣因果是有
否則就是虛無的頑空
 
要空的是對色法等的執著
色法等的現象仍是有的
不但身體是有
心理活動也有
這是真正的解脫者
<<六祖壇經>>中說的[無念]
常被誤解是沒有念頭、沒有思想
實際上是沒有自我執著的念頭
不是指頭腦中沒有反應活動
如果有思想、有念頭
沒有自我主觀的感情和自我立場的情緒
這就是空的意思
 
不生不滅
 
佛法在觀察任何一樣事物時
都要洞悉事物的本末因緣
雖然萬事萬物都會生滅消長
但在這個當下
也都有其存在的事實
 
瞭解到有生就有死
有淨就有垢
有增就有減
就不會執著於一切的現象
而能認知到它現前的存在只是一個過程
所以失敗時不會太頹喪
成功時不會太興奮
只是盡自己的能力把當下的每一件事情做好
這就是不生不滅
生的成功
不可能永遠擁有它
滅的失敗
不可能永遠無起色
 
生與滅是並存的
在生的時候就在滅
 
 
不垢不淨
 
垢和淨
有主觀及客觀的立場
所以沒有一定的標準
一切法相的事物現象
本無垢淨之分
 
 
不增不減
 
每一個人死了
化成骨變成灰
回歸大自然
變成地.水.火.風.
地球上並沒有因為死了一個人就增加了什麼或減少了什麼
當我們以超越時空的立場
來觀想一切東西
便會發現
雖有一切事物的生生滅滅
其實是不增不減的
 
四.因緣不思議
 
無明
 
[無明]是無始以來眾生煩惱的根本
稱為無始無明
眾生的煩惱
引發於根本無明
無明即是沒有智慧
所以引生煩惱
煩惱的心理現象是以貪.瞋.癡的三毒為基礎
因貪而追求
求之不得
或者得而復失
便會起瞋
不明因果及因緣的規律
便是愚癡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稱為四聖諦
 
四聖諦的內容:
(一)苦:
最基本的苦是生.老.病.死.
從出生到死亡之間
為了求生存.求安全欲的滿足
便有貪生怕死的苦
你爭我奪的苦
因此衍生出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
(二)集:
是聚集受苦的原因
就是由於造就種種業因
才感受種種苦果
以整體的項目而言
即是身三業(殺生,偷盜,邪淫)
口四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意三業(貪.瞋.癡)
總共十業
不管是十惡業或十善業
都要受果報
一般人認為
造了十善業
所受的福報是好事
應該不是受苦
這好像是對的
可惜當你將福報享盡的一天
苦又立即出現了
正在享福的當時
福報就逐漸減少
這叫做壞苦
至於造惡業受苦報
叫作苦苦
[集]是佛法裡面的基本觀念
稱為業感緣起
造業就能感到果報
果報是因為造業而有
這便是業感緣起
 
學佛的人
當以不求回饋的心
來做利益眾生的事
便是無相行
如<<金剛經>>所說: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也就是度了一切眾生
自己並不認為自己是度了眾生的人
到了這個程度
就沒有集了
 
(三)滅:
是滅苦與斷集
使受苦的原因不再發生
即使已集的苦因未消
苦報仍得去受
但已實證無我的人
不會厭苦
便等於無苦
 
一邊受苦
一邊不再製造苦的業因
這就是修持滅苦之道
不但滅了苦
同時也斷了集
需要修行的方法
那便是修道.斷集.滅苦
 
(四)道:
修道可以幫助我們漸漸地達成斷集滅苦的目的
道的總則是戒.定.慧.並稱為三無漏學
大乘菩薩道有四攝(佈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基礎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業道(十惡的相反就是)
原始佛教則有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這邊補充取自"中英對照佛教聖典"一書中的中道(八正道)細解
正見:正確的見解
正思:正確的思惟
正語:正當的言語
正業:正當的行為
正命:正當的生活
正精進:正當的努力
正念:正確的記憶
正定:正心的統一
 
若就道的總則而言
[戒]是不當做的不得做
應當做的不得不做
否則便是犯戒
便應立刻懺悔
如此便能使得苦的原因漸漸斷絕
苦的結果樂意的接受
苦就越來越少了
[定]是使得浮動的情緒心
獲得安定.平靜
不再自惱惱人
不再製造苦因
若在定中
自然不會犯戒
[慧]有兩種
一是有漏慧
一是無漏慧
有漏慧是已自我為中心的知識.見解.智慧.
無漏慧是無我的智慧
斷煩惱是它
度眾生也是它
離苦是它
救苦也是它
 
五戒與十善業道
是由戒學的衍生
八正道與六度
是由戒定慧三無漏學的衍生
四攝法是由菩薩道的具體展現
總之都屬於[道]的範圍
 
 
 
[智]在大小乘諸經論中
有許多的類別及其性質
主要是自利利他.斷煩惱.離諸苦的抉擇力
 
就原始佛教的立場所說的智
主要是觀苦.集.滅.道四聖諦
對世間有漏之因果及出世間無漏之因果
能夠如實知見
 
 
無智亦無得
 
智慧如果是有
不論其有經驗.有觀念.有看法.有思想.
凡以自我為中心者
這就是有漏智
不是真正的智慧
 
離開自我中心
就是無漏智
但在小乘聖者就將實證四聖諦的無漏智
認為是真正的智慧
大乘菩薩的解脫自在
既無四聖諦
當然也用不到無漏智這樣東西了
 
 
[得]的觀念
對凡夫來說
未知佛法者
希望求得名利物欲的滿足
初知佛法者
希望得到功德和福報
深知佛法者
希望求得佛法.求得智慧.求得解脫.求得聖果
禪宗的行者
希望求得開悟.明心見性
 
小乘佛法有緣覺果及聲聞四果可得
大乘佛法有菩薩果位及佛果位可得
 
 
五.解脫與自在
 
菩堤薩埵
 
証佛果之過程者
便是菩堤薩埵
簡稱菩薩
 
 
心無罣礙
 
菩薩因為已到無所求無所得的程度
那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力量所致
由於般若的空慧
已將一切自我的執著掃蕩清淨
自心即是清淨的智慧
等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佛心
等虛空遍法界
無處不照
亦無痕跡
正如<<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心的功用
無心的執著
所以是[心無罣礙]
 
普通人無法做到心無罣礙的程度
因為凡是起心動念
都有主觀的立場
既然預設立場
就不容易把心門敞開
尊重他人.接受他人
如果經常學習菩薩精神
以慈悲為著眼
以智慧作指導
就能凡事多為他人的立場設身處地
諒解他人.同情他人.協助他人.
而少為自我的主見作保護
少為自我的得失作考量
則雖不能[心無罣礙]
至少也能心情愉快了
 
罣礙是妨礙.牽掛的意思
也是心有煩惱.病態的意思
有罣礙的心
就是心有了牽累障礙的病
 
 
無有恐怖
 
恐怖是驚駭.恐怕.畏懼等慌張不安的意思
 
<<心經>>所說的[無有恐怖]
即是已從一切法得大自在
所以已無任何患得患失憂懼不安的心了
 
唯有勘破了生死大關的聖者
才能做到真的無有恐怖
一般凡夫也不是完全辦不到
若能經常做些關照的功課
觀五蘊無我 諸法皆空
臨到危難發生時
總會派到用處
 
 
遠離顛倒
 
<<心經>>的遠離顛倒
主要是指有為四顛倒
般若經系統中
尚未見無為四顛倒之說
若能遠離四顛倒
即不會執幻有的身心世界為實我實法
就能從一切煩惱我執獲得自在
 
(一)有為四顛倒:
是指凡夫對於生死有為諸法 起四顛倒想
凡夫對人生的顛倒見
身是不淨以為是淨
所受的苦認為是樂
心的念頭無常誤以為常
諸法現象無我執著是我
由此四顛倒
起種種妄想
造種種不善業
以致沉淪生死
無出有期
因此佛說有四念住(處)觀: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令眾生觀想 出離生死
 
(二)無為四顛倒:
是指二乘(聲聞與緣覺得小乘)人
對於涅盤的無為法
起四種顛倒妄見:
計常為無常.計樂為苦.計我為無我.計淨為不淨.
 
 
遠離夢想
 
夢想和顛倒是同類性質
虛實顛倒 以虛為實
即是夢想
 
<<般若經>>的立場是特重智慧的
所以對於夢事採取遠離的看法
透過般若的智慧來認識一切諸法
不論有漏無漏
都應超越.都應離執
對於心理現象的夢事夢境的執著
當然也要遠離了
 
 
究竟涅盤
 
[涅盤]它有滅.寂滅.滅度.寂的意思
滅除煩惱.超度生死眾苦
進入寂靜而不受煩惱所動的心境
稱為涅盤
總之是出離三界的煩惱生死苦海
名為涅盤
涅盤不一定要等到肉體的死亡
只要無明斷除
當下便入涅盤
不過小乘聖典也將涅盤分為兩類:
1.煩惱永盡而肉體的身心尚健在,稱為有餘依涅盤.
2.煩惱永盡,所依的色身也已死亡消滅,稱為無餘依涅盤
 
<<心經>>所謂的[究竟涅盤]
便是<<大智度論>>所說:
"無相無量不可思議,滅諸戲論,此涅盤相,即是般若波羅蜜"的涅盤相
證入大乘涅槃的人
不會被三界的生死所縛.煩惱所動.
故已不像凡夫那樣地貪戀世間
也不像小乘聖者那樣地厭離世間
而是以眾生為福田
在三界做佛事
 
 
六.生命的歸趣
 
[三世諸佛]
是指過去無始以來的諸佛如來.現在十方的諸佛如來.未來無窮的諸佛如來.
無一位不是由於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法門 而成佛道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意為無上正遍知.無上真正道.無上正等正覺.
即是佛的覺智
佛已離迷斷惑而覺智圓滿
於平等的真理無所不知
故得於世間無上知名
 
[般若波羅蜜多]
具足一切世間出世間最強大的力量
故稱為[大]
[咒]是真言.是總持無量義
而又具足無量神變不可思議的功能
 
[是大神咒]
此般若波羅蜜多
具有無量不可思議的神力變化
 
[是大明咒]
此般若波羅蜜多
具有無量不可思議的智慧功能
 
[是無上咒]
此般若波羅蜜多
具有無量不可思議的一切功德
 
[是無等等咒]
此般若波羅蜜多
具有無量不可思議無與倫比的一切功力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般若波羅蜜多
既能使菩薩[照見五蘊皆空]
此處再度點出
首尾呼應
乃是為了加強我們對於般若波羅蜜多的信心
而且保證
這是絕對真實有用的法門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 即說呪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即去罷!去罷!超渡到彼岸去罷!
大家都超渡到彼岸去罷!
覺到成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