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  

 

         

                    本書願獻給

             所有受苦、但不放棄的靈魂

 

P41.貧窮,真的會叫人自卑,但也會讓人長出一些「能力」來。這也是後來說完故事後,我才發現的。獨立、自立、堅強、忍耐,這些都是當年的貧窮與自卑,才讓我長出來的「東西」。

 

P44.再一次,我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重大選擇。這次選擇,裡面卻多了「自覺與自主」。

 

P49.當你充滿熱情地在做一件事時,表示你跟那件事是完全合一的狀態,那個片刻,時間是靜止的。

 

P50.所有的發生,都不是意外、也不是巧合,都是有意義的。但這份意義,得日後才能明白。

 

P51.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的人生要何去何從?

 

P55.學習一個功課: 「緩下來」,傾聽內心的聲音。才真正感覺到自己的呼吸,感覺到自己活著,我終於在好好「過日子」,而不是「被日子過」。

 

P70.我們學習同理、說自己的故事,先「疏通」自己的生命。如果你無法聆聽自己的生命,就不可能聆聽他人的生命。如果你要進入他人的生命,你得先進入自己的生命。

「魚在水中,卻要問水在哪裡? 」傳統的理性學習,叫我們跳不出理論的框框,同時也看不見生命的本身。後現代強調實踐的知識,所有的學習,得從自身的生命經驗出發,去發展出一種「活生生」的生命知識。

 

P74.應境而修。人生,每ㄧ個「境」、每ㄧ個我所遇到的人與事,都是提供我「看見自己」的絕佳修行好機會。如今,我越看越明白。

 

P76.說故事,是一種「再經驗」。

 

P78. 「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說故事,本身就是一個生命的展現。

所有的療癒,都得從自己開始。在聆聽別人的故事前,我得先聽自己的故事。ㄧ個治療師必須先治療自己、先走進自己的生命,才能走進別人的生命裡。

 

P79. 說故事是一種經驗的「再經驗」。說故事不是無病呻吟、不是自艾自憐、更不是在自我炫耀,說故事是把過去的某個「經驗」帶到「此時此刻」,讓我們可以重新經驗它、理解它。

這裡所謂的「再經驗」,指的是當我們「再說」故事時,我們開始以新的觀點、角度,去看待過去、理解過去的發生,於是,過去的經驗就有機會被「翻新」,並帶出「多元」而非單一的新詮釋與感受。這就是故事的療癒力所在。

如果故事只能有一種詮釋方式,生命就被困住了。而當老故事得以「再經驗」時,就會幫助我們找到過往創傷經驗的「新意義」。意義是重要的,人是一個要意義的動物。生命中沒有ㄧ件事是白白發生的,每件事出現在我們生命當中自有它的道理、它的意義。我們需要找到意義,生命才能往下走。但這個意義部會自己跑出來,它必須透過敘說與重新理解,當我們「反覆敘說」時,意義才會現身。找到意義,生命就有了出口,傷痛就得以療癒,於是我們就得以從舊傷痛中脫困,釋放自己,生命不再拉扯。

 

P81.說完故事,對當年的事有了新的理解,於是終於擺脫當年的羞愧、委屈與憤怒,這就是說故事的「再經驗」。透過這個「再經驗」,回到了過去,把當年受苦的小孩給解救出來。

人生其實有很多無奈與苦難,這跟我們當時存活的社會大環境有關,敘事幫助我們做「脈絡性的理解」,於是我們對自己的受苦才能有慈悲與多元的理解。故事療癒,是來自我們對事情的寬容與理解,這就是愛自己。說完故事後,決定放過自己、原諒自己,也原諒別人。誰都沒有錯。寬恕是最好的治療,這個決定不但幫助自己從過去的傷痛中「脫困」,更得以重新與別人做連結。

 

P92.說故事,讓我學會以愛與慈悲來看待生命,也讓我開始擁抱自己的痛。因為擁抱,使我變得柔軟。說故事就是一種自我擁抱,沒錯,這樣的擁抱,具有療傷的力量。當我擁抱自己時,我於是也漸漸長出了力量,可以去擁抱他。故事就是「成已成人」的心靈良藥,確實如此。

 

P95.因為說故事,讓我們對生命經驗得以「再經驗」與「再理解」,當我們能對生命產生新的領悟時,我的生命就得以前進。如同我說完故事,於是我看見自己生命的任性與剛強,並得以重新理解他們對我生命的意義,產生這樣的「生命知識」,不但讓我領悟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更讓我的生命變得更完整。反之,如果我的經驗沒有「成為故事」,那麼我的任性與剛強,就會成為一種單一、負向的理解。這樣的理解,不但對我的生命毫無貢獻,而且還會奪走我的力量。

 

P115. 「語言暴力」充斥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被傷害過的經驗,不是嗎?你還記得曾經哪一個人說了什麼話,傷過你嗎?請你把它認回來,不要否認,不然它會跟你糾纏一輩子。雖然那句話早已經過了,但在你心裡,卻永遠過不了,是不?

語言是有力量的。語言可以傷害一個人,但也可以造就一個人。請你相信:語言不光是語言,它不只是一個表達、溝通的工具,語言的背後,更是一種價值,一個文化。你如何使用語言,絕對跟你背後的價值信念有關,我們得謹慎小心,覺知覺察。

 

P119.你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其實就是ㄧ句肯定的好話罷了。這比你送他房子金子,都還要來得珍貴有價值。

ㄧ句好話的背後,是祝福的象徵,它代表著你對孩子的信任及深深的愛。

所有的孩子,一輩子所衷心渴望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得到父母的愛與祝福。當我們可以得到父母的愛與認同時,生命就安穩了。

 

P127.後現代強調「語言」的影響力,語言是ㄧ個人自我認同的方式。敘事諮商師透過好的問話與新的語言,來解構案主的問題,幫助案主重寫生命故事,並讓案主開始使用「新的語言」來說自己。舉例說明: 「周老師,我很笨,我什麼都不會。」你看,他的語言充滿「負向」的自我認同。這個負向的自我認同,怎麼來的呢?當然是有故事的,覺對沒有人ㄧ出生就覺得自己是笨蛋,這個負向的自我概念通常是別人給的(尤其是父母、老師)。個案這個「笨」的自我概念,就是從小因功課不好,被老師、父母不斷地數落、責備,漸漸形塑而成的。此時,可找出他其他的「支線故事」再「重新建構」。

 

P143.人ㄧ旦「麻痺」痛苦,就會麻痺所有的感覺。ㄧ旦你麻痺了自己的痛苦、恐懼、哀傷等負向的感覺,同時也麻痺了喜悅、快樂等正向感覺,於是人活的像行屍走肉,最後更痛苦。

「無感」是現代人最大的通病,西方有句諺語: 「有些人三十歲就死掉了,六十歲才進棺材。」就是在形容「無感」的現代人。

 

P152.人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固執」在某個想法價值裡,無法脫身,一旦人可以鬆動原本僵化的信念,移動固有的視框,生命故事就得以重寫了。舉例:看見案主在生命困境中依然不放棄、努力存活時,我經常會感動地問案主: 「你是怎麼辦到的?」當我問出這句話時,其實我已經在「暗示」著:案主是「有能力的」,不是嗎?當我把視框移動到人的「有」上去看見時,如此也幫助案主同時看見自己的「有」,不是嗎?   遇到酗酒的案主,可能回問: 「為什麼你沒有喝更多的酒,是什麼阻止了你?」這句話也在暗示著:案主在還沒讓自己喝死之前,他是「有能力」可以停下來的。 當憂鬱症的案主到我面前時,我經常問他們: 「憂鬱是什麼時候來到你身上的?」注意,我不是說: 「什麼時候開始,你變得憂鬱的?」而當我說:那個「憂鬱」,是什麼時候來到你身上的?此刻,「憂鬱」被擬人化了,彷彿它是我們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它不等於我,不是嗎?

 

P161.說故事,幫助我們去「確認」過去某個經驗跟自己的關係,同時也幫助我們辨識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進而看見自己內在隱藏的期待、感受及渴望。當我們開始說故事,便有機會重新理解過往經驗(老掉牙的故事),不讓它繼續待在我們心裡的地窖裡,躲躲藏藏,甚至變成厲鬼一般每天跟我們糾纏不清。說完故事,生命就會產生新的方向與動力,於是,生命故事就有機會「重寫」了。

 

P195.當人可以真實的面對人生的困境時,生命就會幫我們開啟另一扇門,就如魯米所說: 「當你接受你被給予的困難時,門就會敞開!」沒錯,說故事開啟生命的門。而逃避問題、壓抑情緒,就是在壓抑生命,生命的門因此就緊閉。

有時,我們得學習以慈悲、幽默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生命的不完美及困境,如此,人就得以從不完美中得到解脫。生命很弔詭,你越要完美,就越不完美;你越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生命卻因此變得真實而美好。

當我們可以面對並接受真實的自我時,才得以擺脫罪惡感的糾纏。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不需要他人來定義你,也不需要過度期待他人認同,這就是自信。自信來自於自我接納,自信來自於勇敢面對真實。

從現在開始,我不再把我生命中發生的ㄧ切歸罪到其他人身上,也不再指望任何人來拯救我。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要由我來把我的惡重新洗禮為我最大的善。當我從地底世界揚升時,我發誓要把我那理想化版本的世界給拋到腦後。我發誓我要每天努力,把我的恐懼轉變成開放,把責備變成責任,把傲慢變成謙遜。我要把羞愧(羞於展現人性)換成那種讓生命變得快樂、仁慈與勇敢的智慧。

 

P239.心理學研究:成人的情緒問題,與小時候如何被父母教養與對待的方式有絕對的相關。

 

P253.語言是有力量的,我們都是被說成的。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今生、來到這個世界的專長,幫自己重新命名。例如:你很會跑步,那你就是「馬拉松王子」。命名,是ㄧ種自我認同。

 

P260.我們的文化經常叫我們開不了口,沒辦法,記得「家醜不可外揚」的禁令嗎?我們的嘴巴從小就是被「堵」住的,於是生命也「卡」住了。說不出來,沒關係,用「寫」的,以「寫」代替「說」,自由書寫幫助你把內心底層的東西,輕易地給掏出來。

人們透過說故事,把自己內心底層的焦慮不安、混亂掙扎說出來以後,它才有機會被看見、被辨識,於是我們才明白: 「我在擔心什麼?生氣什麼?我到底在乎什麼?」自由書寫,像是ㄧ片濾網, 它可以過濾情緒的雜質,叫生命變得清澈。是幫我們梳理生命,叫生命得以「通暢」,這就是療癒。

 

P262.自由書寫,其實是ㄧ種忠於面對自己的生活態度。時時刻刻,透過自由書寫如實去覺察自我身心狀態,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不

迂迴、不扭曲、不自欺、不否認,然後寫下來,看見它、接納它、轉化它,這樣的真實面對自我,難道不是修行嗎?

 

P265.語言是ㄧ種思想的表現與延伸,當我們說話、書寫,其實就是在抒發與展現內心深處的渴望。渴望,是ㄧ個生命是否有熱情的指標,失去渴望,我們也失去了活著的動力與熱情。

 

P267.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接住」你的東西,不是每個人都有傾聽同理能力的,不是嗎?如果內心話(故事),無法被接住,有可能會被「二度傷害」,那不如不說,適度保護自己是必要的。

 

P276.自由書寫不只是發洩而已,它會激發出我們內在潛意識的東西,讓我們看見並被理解,不管是過往的創傷、壓抑的情緒、無法宣洩的憤怒,這些,在自由書寫裡,都可以被「曝光」,被你看見、理解、接納,這就是自由書寫的療癒。

生命之所以受苦是因為我們經常卡在過去某個「情緒」裡,動彈不得。「情緒過不去,你的理性與智慧就出不來。」 情緒是ㄧ種能量的展現,為有情緒被理解、被疏通,能量才能暢通,人才會得到療癒。自由書寫就是ㄧ個處理情緒、紓解壓力的良方。如果你不想被自己的情緒給綁架,那就大膽地把它寫出來吧。看見它、面對它、處理它、最後才能「放了它」。

 

P278.接下來,請從「其實我想說的是」開始,書寫最後一段。我的經驗是,總使你前面的書寫,總是在頭腦裡繞啊繞的,淨說些無關痛癢、安全的表面話,沒關係,一旦進入「其實我想說的是」時,很奇怪,彷彿「溜滑梯」ㄧ樣,人ㄧ下子就滑進內心深處的渴望,真實的感受就會被你帶出,屢試不爽。

 

P290. 「所有外在的發生,都在自己的內在」,這個靈性觀點,提醒我們「境由心生」,是我們的心創造了所有的實相,因此,人不必急於改變外在的人事物,我們唯一要改變的,就是自己,不是嗎?如果人要改變自己,便要先覺知自己的內心,聆聽內心聲音,這是修行的不二法門。

當我們可以走進心靈的深井,貼近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時,在那個與自己的親密時刻,很神奇地,會讓我們對自己產生更多的慈悲。當我們可以對自己慈悲、接納自我時,生命就不再剛強,就自然變得柔軟,而當我們不再執著於事情「非怎樣不可」時,人就不再受苦了。

 

P294.人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可以改變「對過去的看法」,透過不一樣的「詮釋」,人的故事就會改變。心理治療在面對過去的傷痛時,我們所做的其實也是如此。我們把過去帶到現在,重新經驗它,雖無法改變過去發生的「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現在如何看待過去這件事的「觀點」,這樣的轉化就是治療。

敘事裡透過反覆的敘說,我們把故事從「過去」帶到「現在」,讓我們重新經驗它、理解它,並重新賦予它新的意義,於是,人們從舊故事中得到解脫。這就是敘事所帶出來的故事療癒。「我們的過去只存在此時此刻,並不在某個獨立的片刻中。過去事件,在我的敘說裡,延續了它的生命。」

 

P300.做人,不能違背自己的心意。---畢卡索

我不在乎我寫的東西在別人眼裡是好還是不好,好或壞都源自我胸中的真實吐露。----亨利.米勒

 

P301.當我們可以拋開一切包袱,讓自己歸零,從「心」開始時,生命的力量就當下展現。當我們可以拿掉外在的標準、評價,回到自己身上時,才能聆聽到內在最真實、最原始的聲音,這也是自由書寫的最佳寫照。不管好壞,那都是發自我內心的聲音,我們得忠於它,不否定、不批判,這才是全然的自我接納,這件事就是自由書寫所要做的事。於是我終於明白了,自由書寫其實也在學會「不在乎」,學會讓我們成為真實的自己,那就是ㄧ種自信的展現。「不在乎」不是要你剛愎自負、目中無人,而是要我們學會相信自己,並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P302. 「做人,不能違背自己的心意。」活著,卻違背自己的心意、口是心非,這是ㄧ種低自尊的展現,也是現代人不快樂的原因。

 

P304.在敘事治療裡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問題外化」。問題外化的意思是「人不等於問題」,我們不把人與問題畫上等號,透過外化的語言可以幫助案主辨識:問題是如何被建構的(通常與社會文化價值有關)?問題跟人的關係又是如何?透過這種「外化」的語言,人可以跟問題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以一種嶄新的觀點理解問題,而不被問題綁住。外化幫助我們擺脫「我有問題」的羞愧與罪惡感,當我們可以不被這些負向能量困住時,人的內在就會長出新的力量,於是我們就可以重新做選擇、做決定,進而重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