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AxMzA3MTkxNzM0MjU=_1             

 

                    擁抱不完美

 

P7.只有放棄改變之後,改變才有可能發生。」所謂的「放棄改變」,就是一種全然接納自己或他人的精神。因為接納所有的一切,讓我們情緒及生命能量得以自由流動,鬆動與改變於是開始。

 

P30. 「你的決定,決定了你的人生。」

 

P33. 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

「我不用完美,但我要完整。」

 

P34. 「不完美是我們與別人最大的共同處。」

 

P36.切記,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都足夠好了。

 

P50.愛自己,是需要學習的。

你不能給別人你身上沒有的東西。

 

P51.過去所有的發生與不完美,除非你轉身面對,與他相遇,才能叫那個經驗得以「安歇」、被安頓。不然,它會成為一個陰影,一輩子與你相隨,叫人痛苦不堪。

 

P53. 「以自己的名子,叫出黑影的名字,藉此使自己完整,成為一個人。一個瞭解整體真正自我的人,除了自己以外,他不可能被任何力量利用或占有。」

 

P55.不管你懷著多大的善意,仍然會遭遇惡意;不管你抱著多深的真誠,仍然會遭到懷疑;無論你呈獻多少柔軟,仍要面對刻薄,但請你記住,你的人生是你的,不是任何人的。-----扎西拉姆.多多

 

P57.任誰都沒有資格,在別人生命的天空裡,指指點點的。

 

P58.逞一時快,很爽,但結果卻是:讓我變成跟他「一樣」的人。

批判只會招引來更多的批判。這個世界之所以紛爭不斷,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想證明: 「我對,你錯。」

 

P60.如果我沒有先對自己慈悲,那麼我對別人的慈悲與善意都是假的。那是討好。人不需要活得這麼委屈、沒有尊嚴。

 

P64.我們的文化從小就是一個「挑錯」文化,從小我們被批評習慣了,長大以後於是習慣自我批判、進而批判他人。我們的教育,很少教我們去欣賞自己、愛自己。做人的辛苦,就在這裡。

 

P69.直接「給答案」的回答方式,是有風險的: 「你確定你給的答案,適合對方嗎?」同時當我們直接給答案時,也在表達一件事: 「我ㄧ定懂你!」這是真的嗎?

 

P70.聆聽,盡量邀請你「不分析、不批評、不論斷、不指導、不建議。」

「與其給一個好答案,不如給一個好問題。」

 

P71.我謙卑,是因為:我承認,我也不完美。我跟大家都一樣,不完美。

接納自己: 「對,我就是這樣。」如此的自我接納,讓我的心變得柔和許多,也漸漸對別人的「不能」,產生多一點包容與憐憫。因為我們都一樣:不完美。

 

P72.不知道,也是一種謙卑的生命態度。

真的不要隨意去批判別人的生命(故事),尤其當你還不瞭解其脈絡時。任誰都沒有權利在別人生命的天空裡,指指點點的,不是嗎?

面對生命,我們只能理解、謙卑、好奇、欣賞。如此而已。

 

P85.如果你不是為了迎合他人而改變自己,如果你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改變他人,你是孤獨的,但你也將因此自由。-----扎西拉姆.多多

 

P87.一旦接受了自己的限制,我就不用再假裝當好人。於是,我也不需要為了滿足別人,而委屈自己。

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獨特性,人就會把生活搞的很累,漸漸地,你會不快樂、也會很討厭自己。但要學會尊重自己的獨特性,可不容易。

 

P90.我們若排斥痛苦,只會找到更多痛苦。但如果擁抱內在的一切,無懼的凝視陰影,我們就會遇見光明。-----<<破碎重生>>

當人可以真實地面對自己,不用假裝完美時,於是,你就自由了。當人可以擁抱真實而不完美的自己時,那個「我」就不再分裂,於是完整了。

「真實的不完美」比起「不真實的完美」更加美麗。但頭腦知道,卻不一定能做到;我們就是沒辦法接受自己不完美,因為,我們的主流文化(價值)要你完美,不完美是羞恥。

 

P92.聆聽故事,除非你自身有類似經驗,否則你很難完全同理他人的。除非自己經驗過那個痛,否則你永遠無法「抵達」他人的苦。

聆聽故事時,請謙卑、慈悲一點,不要太自大、自以為是,以為我懂了對方。

 

P94.說故事的第一階段,其實就是「實話實說」。把內心真正的想法、感受,通通真實地「掏」出來,不過濾、不編輯、不否認、不迴避。真情流露,不要隱瞞,即使是怨恨、批判都可以,如此,我們便讓情緒有了出口。情緒不通,你根本無法做到療癒。先認了自己的情緒,是故事療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P95.情緒過不去,理性就岀不來。當你把情緒寫出來,放在紙上讓自己看見時,這時你與情緒就產生某種「距離」(這叫「位移」)讓你可以去「觀照」它,這就是自由書寫帶出神奇療癒的道理。

當情緒倒出來之後,一個「理性的我」才會冒出來,去看見自己,重新理解事情到底怎麼一回事。當中,我們開始認識自己、也同理自己,這也是愛自己的方式。

在說故事的「回觀」裡,讓我們對經驗得以「再經驗」,那是一種對生命的「凝視」,當中我們也在「反芻」生命。在咀嚼故事中,我們不只經驗到情緒,更會看見情緒底下,隱藏著我們的孤單、內心的渴望、沒有被滿足的需要,甚至過往的創傷。這樣的深層看見,讓我們貼近了自己,同時也療癒自己。

 

P102.自責、罪惡感會把我們能量給「拉下去」,然後卡住自己。

 

P103.離家,其實是為了「回家」。當一個人開始願意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時,他就已經踏上回家的路。

如果指望別人改變,那傷痛永遠無解。一切療癒,由我開始。

 

P105.暴力是學習來的,他們會用過去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複製在小孩身上。這種人的內在小孩早已經「傷痕累累」,滿心的怨恨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想去控制、虐待自己的孩子,他們真的不是故意的,但卻往往不自知。

無法言說,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敢承認自己不完美的父母、不完美的家庭,這件事其實叫人更傷。這也是讓很多人一輩子活在痛苦深淵的原因。因為,「卡」在那個經驗,傷心,出不來。

 

P108.懺悔是需要很大的勇氣,沒錯,背後如果沒有極大的「愛」做後盾,是辦不到的。道歉之所以有療癒,是因為裡面是愛,愛就是療癒。

 

P122.唯有在關係裡每個人都能真實地做自己,如此才能創造真正的親密關係。

 

P124.有時候,我們必須讓內心那個「完美的母親」死掉,如此,我們才能繼續在艱困的現實生活中,讓自己活下去。

「就是因為不放棄,所以才受苦。」

 

P167.原來人生走這一遭,我們不是來「擁有」什麼,只是來「經驗」什麼。在所有的經驗中,我們唯一想要擁有的,只有愛;而唯一需要學習的,也是愛。

 

P181.寬恕從來不是頭腦的東西。寬恕是一種「內在」的發生,當寬恕變成「應然」時,它反而變成另一隻壓迫你的怪獸。

所有的孩子,其實都以父母為「天」。我們把父母完美化、理想化,父母是我們的重要他人。天,高高在上,理應提供遮蔽保護。天,理應是有求必應、給我們依靠的。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天竟然靠不住、天是偏心的,那就是一種背叛,孩子的世界,於是「崩裂」。

 

P184.當孩子經驗到被父母拋棄、背叛,日後會對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孩子長大以後會很沒安全感,對關係的期待與依附也會比常人更多。因此,只要他一經驗到身邊的人忽視他、欺騙他,過往的背叛經驗一下子就會被重新撩起,於是便引爆巨大的情緒反應。

想要消除憤怒,第一步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憤怒。請你,承認自己被背叛、承認自己受傷、承認自己生氣、並好好去生氣。只有如實面對這些情緒,我們才有可能進一步探索:其實真正讓我們感到受傷的「源頭」是什麼?

 

P185.「回到過去,認回過去受傷的自己,並療癒內在那個受傷的小孩。」

藉由新傷來覺知舊傷、療癒舊傷。在每一個發生、每一段經驗裡,都是讓我們重新看見自己、療癒自己的絕佳時機。只要你不逃避、勇敢面對,療癒就會發生。不然,你就會讓那個傷痛,在不同時機裡,反覆出現。

療癒的完成,是需要時間的,當然最後都得走到寬恕這一步。但寬恕真的很不容易。請你不要輕言寬恕,尤其當你還做不到時,請不要勉強,不然你會傷的更重。

 

P186.一切都必須是自動發生的,如果你試著寬恕,就變成了頭腦的遊戲,而你,是無法從頭腦裡去做到寬恕的。-----巴觀

當寬恕變成一種「應然」,變成一種頭腦的運作。一旦這件事變成理性的應然,而當事人做不到時,就會產生罪惡感。然後,之前被傷害的「憤怒」,加上現在無法寬恕原諒別人的「罪惡感」,這兩個東西攪和在一起,在心裡「鬼打牆」(打架、衝突),如此,怎麼可能會有好日子過呢?

 

P188.面對情緒,當你否認情緒,其實也在否認自己的存在。隔離情緒,也同時隔絕了我們與自己的連結,甚至與他人的連結,於是,人活的茫然空洞、缺乏動力。關閉情緒,等於把自己囚禁在一座黑牢裡,不見天日。唯一的救贖之道是:打開天牢,讓情緒「重見天日」。

認回自己的受傷、認回自己的情緒,永遠是療癒的第一步。

不急著原諒,做不到原諒也沒關係,請你先原諒自己「不能原諒」。一切寬恕,從自己開始。

寬恕這件事,是需要時間的,它是一個歷程,它不是一蹴可幾的。生命是一種「緩抵達」,切記。

不管是學習寬恕或慈悲都一樣,急不得。生命不是一種從A到B之間的直線運作,它不像搭高鐵,咻一下子,就從台北到高雄,別傻了,生命不是這樣的。

 

P190.「一切都必須是自動發生的,如果你試著寬恕,就變成了頭腦的遊戲,而你是無法從頭腦裡去做到寬恕的。」

「如果有人傷害你,讓你感到痛苦,那就與痛苦在一起。奇妙的是,如果你與痛苦同在,它本身就會轉化,當痛苦轉化時,你就會寬恕。此時,不是你寬恕了,而是因為傷痛消失了,所以寬恕是自動發生。」

經驗傷痛,才得以轉化傷痛;與痛苦同在,才能超越痛苦。請給痛苦一點時間,待在那裡,不要急著逃開,時間到了,自然「轉化」,療癒就會發生。

療癒是在「經驗」當中,自然產生的事。

但我們的文化、宗教,不是這樣教我們的。宗教把寬恕當作一種道德規範,硬生生地叫你「吞進去」、要你去「寬恕敵人」,這種理性的積極作為,反而會叫我們再次受傷。

當你跳過了「情緒」,砍斷情緒,情緒被壓抑到潛意識時,它就開始作怪。

憤怒是一隻巨大的怪獸,它很有能量的。如同前面所說,你忽略它、壓抑它,它就會在你身心裡找出口,讓你生病。

 

P192.寬恕是最終的救贖之道。但是,在寬數別人之前,請你記得先做一件事:就是「寬恕自己」。

如果你現在還做不到寬恕,還無法原諒那個傷害你的人,那就請你「原諒自己不能原諒」,好嗎?請對自己寬容一點,慈悲一點,因為,你不能給別人你身上沒有的東西。

 

P193.如果沒有認回自己所有的情緒,你就進入不了童年那個被背叛的傷害裡。否認情緒,同時也就否認傷痛,否認傷痛,你就無法去療癒自己的傷。

 

P200. 當一個人可以如實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當中,沒有罪惡感、也沒有批判的情緒,只是單純地說出「這就是我的感覺」時,這表示,療癒完成了。

 

P205.如果內在有很多的「我」一天到晚拉扯衝突不休,那絕對是很耗費能量的事。這也是現代人活的辛苦、活的很累的原因。怎麼辦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每一個我通通認回來,看清楚它,才能讓他們停止鬥爭、和諧「共存」。

 

P207.「如果你想解決一個問題,就得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如果問題發生在別人身上,那你就問自己:「是我的內在發生了什麼,讓這個人困擾著我?」」-----<<零極限>>

「往內看,回到自己身上去看見,智慧就在其中,療癒也在其中。」

但什麼是「從自己身上下功夫」?這本書給岀一種具體的作法,就是「清理」自己內在的負向經驗與情緒。怎麼做呢?很簡單,只要說:「我愛你、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這四句話,就可以清理,就有療癒。

 

P211.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就像不同種類的花,無法比較,而每一朵花,花開的時間也都不一樣,得順其自然,父母不能著急,否則會揠苗助長。

生命要順其自然。用你的方式、你的速度,你什麼時候開花,都可以。

 

P261.「如果你無法去感受自己、接觸自己內在的小孩,你跟自己的距離就永遠遙遠,當你無法靠近自己,你就無法靠近別人,或許,這也是你沒有朋友,無法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的原因吧!」

 

P263.既然得不到父母的愛,我們只好學會愛自己了。自己給自己愛,這件事,是每個人的責任。

 

P270.「所有外在的發生,都是從我們自己內在先發生的。」

「所有你給出去的東西,都會回到你身上,不偏不倚。」

 

P272.一般人,絕對會因為自己的犧牲奉獻卻換來絕情的背叛而感到悲傷、憤怒,然後陷入「受害者」的框框裡,自艾自憐,久久不能釋懷。如果這樣,其實也很正常,只是,一味地歸咎他人、怨恨他人,並無法讓自己從負向情緒中「脫困」的,不是嗎?除非我們轉向,從外轉向「內」去看見,生命才會有新的轉機。

「如果連我都不能愛自己,別人怎麼會愛我呢?」

有時,困境不是要困住我們,他是要幫我們「打破」,於是我們才得以「重生」。

 

P277.在每個行動裡,給予「命名」,就更能彰顯自己的動能與行動的意義。這是敘事的做法。看重每次的「新決定、新行動」,這是照顧自己、愛自己的方式。

一個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做到尊重別人。你不能給別人你身上沒有的東西。實踐尊重,得從自己開始。

 

P288.人的偏見,無所不在。這是叫人受苦的原因。

出家師父也是人,他們也有悲傷挫折,也有喜怒哀樂,他們也會流淚,有時也跟我們一樣的脆弱。唯有打破既定印象與偏見,於是我們才能真正看見「人」,這是生活中平等心的實踐。

 

P298.當可以接納自己就是這樣時,於是就放過了自己,這就是「愛自己」。愛自己就是全然地接納自己。

原來,生命之所以美好就是因為它不完美。不完美就像蚌殼裡的一粒沙一樣,它折磨我們、叫人受苦,但卻也讓生命長出一顆美麗的珍珠來。

 

P299.說故事的目的,是為了讓我與這些不完美「共存」。故事的療癒在於讓我們得以重拾生命中每個碎片,然後把它們拼起來,使生命變得完整。這個歷程,就是自我接納,就是你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的過程。和解了,人就不用天天跟自己打架,我們才可以安安穩穩地過日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