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75_930235007006233_8567596152421144825_n

 

 

身以死為鄰,漸向死亡變﹔幼稚無知輩,卻把此身戀。
身被無明蓋,又被四縛纏﹔淪於瀑流中,綑綁於隨眠。
身被五蓋壓,又遭尋和貪﹔癡愚無智人,苦多無暢歡。
身軀之存在,總被業力牽﹔或幸或不幸,皆向死亡變。
~ 卡帕長老偈 ~
 

 

【第七覺支:捨】


聯合國或許應該改名為「捨協會」(Organizationof Equanimities),或許便能提醒代表們上談判桌時最重要的是心態,特別是面對激烈的問題時。每位決策者在面對困難的問題時,必須無有偏執。


巴利語upekkhA 通常翻譯為「捨」,事實上指的是精進的平衡,是一種居中、不傾向任何一邊的心理狀態,可以在日常生活、每天的決策過程與禪修時培養。


◎調停內在的角力


在禪修中,各種心法互相競爭。「信」試圖壓制與其互補的智慧,反之亦然,精進與定之間也是如此。這是禪修者的常識,即在禪修中維持兩組心法間的平衡,是保持修行的方向與進步所不可或缺的。


密集禪修一開始,你可能滿腔熱忱與雄心。一坐下來,馬上擷取腹部的起伏或覺知範圍內生起的任何所緣。由於過度精進,心可能沒命中禪修所緣或讓它溜走,如此錯失目標會讓人覺得煩亂,因為你覺得已盡了全力,卻無功而返。


或許你發現了自己的愚蠢,而能潛入正在發生情況的律動中,在觀察起伏時,心順應這個過程並與其同步。這遲早會變得容易,而你開始有點放鬆,精進似乎不具意義,但若不謹慎留心,昏沉睡眠將會襲來並征服你。


行者有時相當成功地區別出名色,並明白看出其關係,嘗到佛法滋味的他,顯得相當興奮,信心充滿的行者,開始想要告訴朋友與父母這些剛發現的奧妙真理。由於信心,想像與構思縱橫馳騁,由於過多的思考與感覺持續不斷,禪修便漸漸停滯。這一連串的事件是「信」過度發達的症狀。


另一位行者可能有同樣的領悟,但他沒想要散播佛法,卻開始解析經驗。你也許會說這種行者小題大作,每件他領會的小事,都依據閱讀過的禪修文獻來解析,一連串的思考與想法生起,再次阻礙了禪修。這是智慧過度的徵瘊。


許多行者非常具有理性的傾向,對所聽到的會先詳細檢查才接受,且對自己辨別的特質感到自豪。當他們來禪修時,總是以知性的方式測驗所做事情的成效,以知性的了解來驗證禪修。如果他們仍陷於這種模式,這樣的行者一直會受到「疑」的折磨,在「疑」的旋轉木馬中無止盡地迴旋,永遠無法前進。


聽了禪修的方法,或修習了某個方法後,發現它基本上是有效的,便應該要完全臣服於所接受到的指導,唯有如此才能進步神速。行者就如前線的戰士,沒有時間去爭論或懷疑命令,必須無有懷疑地服從上級的每一道指令,唯有如此才能戰勝。當然,我不建議你因為盲信而全然地臣服。


即使能清楚明白地看到法的生滅,行者的修行仍然多變而不穩,因為信與慧、精進與定,尚未達到平衡。然而,如果行者克服了不平衡的障礙,並能單單看著法的快速生滅,精進與定、信與慧之間的不平衡將獲得修正。此時,行者可說已具有捨的狀態——四根的平衡,而觀照或念則似乎是不費力地逕自進行。


平衡的心,就如馬車被兩匹同樣強有力的馬拉著。當兩匹馬都在奔跑,便能很輕易地拉車,車伕只要讓馬自己工作即可;但若其中一匹跑得較快,而另一匹是老馬,車伕就辛苦了。為了避免陷入溝中,他要一直費勁地使跑得快的馬減速,而要老馬加速。禪修也是如此,一開始種種心法之間無有平衡,行者會不斷地從狂熱倒向疑,或從過度精進倒向懈怠。然而,隨著持續地禪修,捨覺支生起,念則似乎逕自進行一般,此時,我們會感到極大的舒適。換成現代的比喻,我們變成豪華房車的駕駛,啟動定速系統控制,在不塞車的高速公路上奔馳。


◎特相──信與慧平衡、精進與定平衡


捨的特相是平衡相應的心法,因此其中一者不會壓倒另一方,它在信與慧、精進與定之間製造平衡。


◎功能──不過度亦不缺乏


捨覺支的功能是補充不足與減少過度,防止心落入過與不及的極端。捨很強時,會有完全的平衡,不會過度傾向任何一方,行者無須費力保持正念。


◎現起──放鬆與平衡的狀態


看起來似乎是「念」在處理一切事情,就如車伕放鬆地讓馬自行拉車,這種安適與平衡的狀態,即是捨的現起。


我小時候曾聽人談過如何在竹竿兩端各挑一個籃子,這在緬甸非常普遍。竹竿扛在一邊的肩上,裝滿東西的籃子分別掛在竹竿的前後兩端。

 

一開始出發時,必須用很大的力氣,重量會讓人覺得難以負荷。但在你走了十到十五步後,竹竿開始隨著步伐的韻律上下晃動,你、竹竿與籃子以一種輕鬆的方式移動,因而幾乎感覺不到負重。我一開始也無法相信,但現在禪修了之後,知道這是相當可能的。


◎近因──持續的念


根據佛陀的教導,使捨生起的方法是如理作意——以發展捨的意志為基礎,時時刻刻不斷地保持正念。前一剎那的捨引生後一剎那的捨,一旦使「捨」活動起來,就會成為「捨」持續並深化的近因。它可以讓行者超越生滅隨觀智,到達更深的禪修層次中。


捨在初學者的心中很難生起,雖然他們可能時時刻刻都勤勉地努力保持正念,「捨」仍來來去去。心可能一段時間十分平衡,然後平衡又消失了,一步步地,捨會變得強化,出現的時間會愈來愈長,愈來愈頻繁,最後強到足以成為捨覺支。


◎發展捨覺支的五種方法


註釋書討論到生起捨的五種方法。


(一)以平穩的情緒對待一切眾生


首先是以平和的態度對待一切眾生。特別是指你的擎愛,包括動物在內,對所喜歡的人與寵物,我們會有很多的執著與渴愛,有時對某人會表現得很「瘋狂」。這種態度對平衡的狀態——捨,沒有任何幫助。


為了準備讓捨生起的基礎,行者必須努力培養不執著與平衡的態度,來對待所愛的人與動物。身為世間的人,某個程度的執著在關係中也許是需要的,但過度執著便會傷害自己與所愛的人,我們會開始過分擔心他們的福祉,特別是在密集禪修期間,應當試著放下過度關心與憂慮朋友的幸福。


有種思惟可以培養不執著,那就是將一切眾生視為他自己業力的承受者。人們豐收善業的報酬,承受不善行的苦果,他們在自己的意志下造作此業,無人能阻止他經驗其結果。就勝義的層次而言,你或任何人都無法拯救他們,如果你這麼思考,對擎愛的擔心會減少些。


你也可藉由思惟勝義法,而對眾生生起捨心,或許可以告訴自己,究竟說來只有名色而已,你如此狂戀的人在那裡?只有名(心)與色(身)時時刻刻在生滅,你在那個剎那陷入情網?你也許可用這方法驅策某些理智到心中。


也許有人擔心如此的思惟會變成漠不關心,而讓我們拋棄配偶或摯愛。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捨並不是毫無感覺、漠不關心或無動於衷,它只是沒有偏好。在捨的影響下,行者不會排斥討厭的或抓取喜歡的東西,心安住於平衡的態度,只接受事物的本然,在捨覺支現前時,會同時放棄對有情的執著與厭惡。經典告訴我們,對嚴重傾向於貪欲的人,與其相反的「捨」正是將之清理與淨化的因素。


(二)以平穩的情緒對待無情物


第二個發展捨覺支的方法,是對所有的無情物——財產、衣服、時尚等採取平衡的態度。以衣服為例,它有天會破損、髒污,會腐爛、毀壞,因為它與一切事物同樣無常。此外,就勝義而言,我們甚至未曾擁有它,一切事物皆無我,沒有人擁有任何東西。將物質的東西視為無常的,有助於發展「捨」並減少執著,你可以對自己說:「我將在這一小段時間內利用它,它不會持續到永遠。」


熱衷時尚流行的人,也許會不由自主買下市場上的每件新產品,一旦買下了這玩意兒,另一個更精巧的很快就會出現,這種人捨棄舊物再買新貨,如此的行為無法帶來「捨」。


(三)遠離「發狂」的人


第三個發展捨覺支的方法,是遠離對人或物有瘋狂傾向的朋友。這些人有很強的佔有欲,執取他們認為屬於自己的人或物,有些人甚至見不得別人享用或使用他們的財產。

 

有位很執著寵物的長者,似乎在自己的寺裡飼養許多貓狗。有天他到位於仰光的中心參加密集禪修。禪修時,他在適當的環境下練習,卻無法深入。最後我靈機一動,問他是否在自己的寺裡養寵物,他喜形於色地說:「是啊!我有非常多的狗與貓,自從來到這裡,我就一直在想著牠們夠不夠吃,過得好不好。」我要他忘了牠們,專心禪修,他很快便有良好的進步。


請勿過度執著所愛的人,甚至是寵物,這會阻礙你來參加能深入修行、發展捨覺支的密集禪修。


(四)選擇保持冷靜的朋友


第四個生起捨的方法,應當選擇不太執著有情或財產的朋友。這發展捨的方法與前者恰恰相反,在選擇這樣的朋友時,如果正好選到前述的長者,就會有點問題了。


(五)使心向於捨


第五也是最後一個令捨覺支生起的因素,是持續地使心向於捨的增長。當你的心有如此的傾向,就不會妄想著家中的貓、狗或所愛的人,只會愈來愈平衡與和諧。


在禪修與日常生活中,捨都極具重要性。一般而言,我們不是被可愛、迷人的所緣給一網打盡,就是在對抗不愉悅、討厭的所緣時,使自己極度煩亂。這些相對事物的瘋狂交替,在人類中幾乎是普遍的。當我們缺少維持平衡與穩定的能力,便容易捲入渴愛或瞋恚的極端。


經典說,心縱情於六塵時會變得煩亂,這是世間事的普遍狀態,如我們觀察得到的。人們探尋快樂時,誤以為心的興奮是真正的快樂,便永無機會體驗伴隨寧靜與輕安而來的更大喜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