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9  

 

 

◎預流的功德:使輪迴之洋乾涸


在此覺悟的第一階段,解脫墮入惡趣的危險。經典說已根除三種煩惱:邪見、疑與戒禁取見;註釋書則加入嫉妒與慳此二煩惱。


我們可以假定天人在前一世身為比丘時,已獲得名色分別智。在得到此智的剎那,他解脫了有個永恆的內在實體——自我的邪見。然而,他只是暫時地捨棄這邪見,要等到初次窺見涅槃,才會永遠改變見解,預流者不再相信永恆實體的錯覺。


第二種根除的煩惱與邪見密切相關。尚未正確理解事物本質的人,很難得到一個孰是孰非的肯定結論,就如人站在岔路口,或突然發現自己迷了路,疑惑要走那一條。這種進退兩難使人衰弱,精力削減。


當行者看到因果運作的原理,便暫時地捨棄疑,他們明瞭佛法是真實的,名色皆是有為法,世間的一切無非因緣和合而生。然而,這種沒有疑的狀態,只在念與觀持續時延續。最後,對於佛法的功效與真實性不可動搖的信念,只有行至八正道的目的地——涅槃時,才會生起。跟隨佛陀的足跡走到道路終點的行者,也會對佛陀與其他以同一條路到達相同目標的聖者生起信心。


預流者斷除的第三煩惱是戒禁取見,以一般的方式來理解就相當清楚了,但若是從四聖諦的觀點來檢視,就能更完整地了解。當可能成為預流者的人首次在自己身上修習八聖道時,他們學會明瞭第一聖諦——一切法是苦,名色是苦。行者最初的修習包含觀察這些苦的事物,完全明瞭了一聖諦,就會自動體解其他三個聖諦,亦即第二聖諦——捨棄渴愛;第三聖諦——苦滅;第四聖諦——修習八正道。八正道初步或世間的部分,在每個正念的剎那中發展,於某個點上會圓熟成出世間智。因此,一到達涅槃,這位天人便知道他的修行是唯一成就涅槃的方法。他知道自己經驗了真正的苦滅──無為法,了解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涅槃,所有的行者在此時都有相同的感受。


八正道是唯一導向涅槃的道路,這種深刻的了解只有透過修行才能達到。有了這樣的了解,預流者便不再執著,或相信其他缺乏八正道要素之修行法的功效。


註釋書還另外提到根除了兩個煩惱,一是嫉妒(issA)——不希望看到他人快樂或成功;二是慳(macchariya)——不喜歡看到他人和自己一樣快樂。我個人並不同意這些註釋,這兩種心所屬於「瞋」(dosa)的範圍,根據佛陀所說的經典,預流所根除的煩惱與瞋無關。然而,既然已根除投生下界的潛在因素,預流者就算遭到嫉妒與慳的攻擊,也不至於投生下界。


在《清淨道論》這部非正典,但仍受到高度推崇的作品中,有段有趣的評論。以正典作為參考資料,《清淨道論》承認預流者仍會被貪、瞋、癡所襲擊,仍還有慢與驕。然而,由於聖道心已根除了導致惡趣的煩惱,便可安全地結論:預流者解脫了足以導致惡趣投生的煩惱。


《清淨道論》同時指出,預流者已成功地使得輪迴存在的廣闊海洋乾涸。只要還未達到覺悟的第一階段,就必須繼續存在於無始輪迴中,輪迴的範圍十分廣大,你會一直持續地流轉。但預流者在完全覺悟成為阿羅漢之前,最多只有七次的投生。七世比起無盡的來世,又算什麼呢?實際上,我們可以說輪迴的海洋已經乾涸。


不善業只能在無明與渴愛的影響下發生,當某種程度的無明與渴愛消失,某種不善果報——投生惡趣的可能性也會消失。受到自我的邪見,以及懷疑聖道與業等煩惱冷酷攻擊時,惡人什麼事都做得出 來,他們所犯下的暴行,毫無疑問會導致投生下界。預流者已去除這些煩惱,就不再犯墮入惡趣的惡行,此外,他所造作可能導致惡趣投生的過去業,也在成就聖道心的剎那斷除,預流者不需再害怕這種極度的苦受。

 

◎不可剝奪的聖財


預流果的另一功德是體解聖人的七聖財。聖人是純淨、品格高尚、成就四種覺悟之一的人,他們的財產是信、戒、慚、愧、聞、捨與慧。

 

「信」是對佛、法、僧有持久且不動搖的信心,因為直接的體驗與理解而不會動搖。聖人絕對不會被賄賂或收買,而捨棄佛、法、僧。為達到此一目的,而使出各種軟硬手段,絕對無法說服聖人捨棄自己的知見。


「戒」是與五戒有關行為之清淨,據說預流者無法蓄意破戒,無有導致惡趣投生的邪思或邪行。他解脫三種身不善行;大幅解脫語不善行;解脫邪命,最終解脫修習邪道的邪精進。


第三與第四聖財是「慚」與「愧」,前面已有解釋。預流者非常穩固地增長道德良心的這兩個層面,因此無法行種種惡行。


第五聖財是「聞」,指的是對禪修理論與如何禪修的實際了解。預流者對於走在通往涅槃的八正道上的技巧,確實是博學多聞。


「捨」(cAga) 通常譯為「施捨」,實際上意指「捨棄」。預流者慷慨地捨棄所有會造成投生下界的煩惱;此外,他在布施上也是喜捨大方,真實且持久。


最後一項聖財是「慧」,指的是觀
智與智慧。預流者的修行無有錯誤的念與定;也解脫了於內部爆發並顯現在身、口、意的強烈煩惱;無有投生惡趣的恐懼。


個人的平和是最重要的,解脫畏懼時才能達到,如果許多人都能理解這樣的平和,也確實在心中擁有這樣的平和,你可以想像這對世界和平有多少貢獻。世界和平只能從內心開始。


◎真正佛陀之子


預流果的另一功德是成為真正的佛陀之子。虔誠、極具信心且每天供養佛、法、僧三寶的人很多,但由於環境中的變數,總是有可能會放棄信仰,這樣的人投生後就沒有「信」,這一生你也許非常高尚,心地善良,但下一世可能變成惡棍。除非達到覺悟的第一階段,成為佛陀真正的子女,否則得不到保障。


《清淨道論》所使用的巴利語是orasa putta(自己的兒子),意指真正的、完全成熟的、充滿活力的孩子。putta 通常譯為「兒子」,但實際上是子孫的通稱,也包括女兒。


依《清淨道論》所述,預流果可獲得數百種功德,事實上,其功德是數不盡的。預流者專心致力於佛法,對聽聞真正的佛法深感興趣,能了解深奧、不易為人所掌握的佛法。當預流者聽到完整陳述的開示,將會充滿喜樂。也因為預流者已步入聖者之流,他的心將永遠與佛法同在。在執行世間的職責時,他會像母牛一樣,一邊吃草,一邊看顧小牛。預流者的心向著佛法,但不會迴避世間的責任。預流者如果適當地精進於禪修,希望在聖道上更前進,便很容易得定。


◎適於每個人,永不壞滅的車乘


佛陀清楚地結論道:禪修的成就不分性別,不論男女,都可以信賴這輛車會載他扺達涅槃。從過去到現在,任何人都能使用這輛馬車。現代的我們有無數的交通工具可用,運輸工具的領域中,時常有更新的發明。人類能在陸地、海洋或天上旅行,一般人很容易就能環遊世界;人類已登陸月球,太空船航行到其他星球,甚至更遠。


然而,不論運輸工具可以穿越多遠的太空,皆無法幫助你抵達涅槃。如果實際上有交通工具在涅槃停靠,我也想要擁有它。然而,我還未聽過有這種奇異車輛的廣告或保證,可以載人到涅槃這安全的庇護所。


不論科技多先進,即使是最精巧的運輸工具,也無法保證不出意外。致命的意外在陸地、海洋、天空與太空中發
生,許多人如此死去。我不是說這表示運輸工具沒有用,它們只是沒有安全的保障罷了,唯一保險涵蓋百分之百的交通工具只有八正道。


現代車輛在性能與安全上都有很高的標準,如果你有錢,就能買得起極其舒適、快速、豪華的房車,方便你任意使用。就算不富有也可貸款,或暫時租借一輛大型豪華轎車或跑車,或是你也可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即使你很窮,永遠可以站在路邊找便車搭。


然而,即使車子是自己的,也不保證性能會完美無缺,還有很多雜事要做:必須為車子加油,以各種方式保養,損壞時要送修。所有的車輛總有天要拖到廢棄場,而且你使用得愈多,它們就愈接近終點休息站。


以同樣精密與高標準來製造涅槃之車是比較好的,因為這是輛永遠不會耗損的車。如果一般人很容易就能接觸這輛車,該有多好啊!如果每個人都擁有一輛涅槃之車,想像這會是個多麼安詳的世界?
這輛車讓人駛向無價之寶,無論你多麼富有也買不到涅槃,更不用說租了。你必須為它努力,它才會屬於你,只有它成為你自己的財產時,才會有幫助。


在這世上,大部分車輛都是工廠製造完成的,但這輛導向涅槃的車必須自己製造,是DIY的配套元件。一開始你必須相信涅槃是自己能力所及的,相信這條路能引導你到目的地。你也必須有動機——誠摯與堅定地為該目標奮鬥的渴望,但光有動機無法走遠,除非你付諸行動。你必須努力,精進於保持念,時時持續精勤,因而建立定,智慧得以開花結果。


如果八正道已在生產線上製造完成,那不是很好嗎?可惜並非如此,這就是你可憐的心靈為何必須自行製造的原因。你以信心與實現自己目標的強烈渴望,作為自己的裝備,不屈不撓地修行,忍受艱苦、疲乏與困倦,經歷奮鬥的操勞來組裝自己的車輛;你發揮精進來讓輪子保持轉動,試著保持念的車身無有損傷,你穩固地安裝慚與愧的靠背,好讓自己可以倚靠,訓練車伕筆直前行。最後,在經歷觀的不同階段,你擁有了須陀洹道之車——預流道心。這輛車變成自己的財產時,你會非常輕鬆方便地通達涅槃。


一旦這輛預流之車組裝完成,它就永遠不會貶值或破損。它和現今這個星球上找得到的車輛相當不同,你永遠不必加汽油或機油,不必修理或替換。你使用得愈多,它便愈發堅固與精密。它完全不會發生事故,乘坐這輛車旅行時,百分之百保證安全。


只要我們活在地球上,註定會有生命的起伏與變動。有時事情進行得順利良好,有時失望、氣餒、痛苦與憂傷則是常規。然而,已經擁有預流道之車的人,會順暢地滑行過艱辛的時光,諸事順遂時,也不會猛然跌倒。惡趣的大門已關閉,他永遠都有進入涅槃這安全庇護所的門路。


這輛偉大之車的功德是歌頌不完的,但確定的是,若你真的完成並擁有了它,你將進入生命的圓成。


請勿存有任何放棄的想法,而是要發揮一切所有的精進與精力,努力組裝這輛車,並穩當地保有它。


◎關閉惡趣門


這輛佛法之車的基本型態,在大約二千五百二十五年或更早之前,佛陀於覺悟後的初次說法——《轉法輪經》中首次向世人揭露。


在佛陀出現之前,這世界完全活在不知八正道的黑暗中。隱士和出離者,賢者與哲人,對於真理全都有自己的觀點、看法、推測與珍愛的理論。


那時和現在一般,有人相信涅槃是感官愉悅的快樂,因此讓自己縱情於欲樂。有人則蔑視這種行為而反抗之,他們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讓身體有感官的舒適與愉悅,認為這是神聖的努力。總的說來,眾生活在愚癡之中,無法通達真理,因此他們的信念與行動都是任意獨斷的,每個人都基於自己持有的觀點或看法,做出一千零一種不同的事。


佛陀不接受縱欲與苦行,他的方法居於兩者之間,不偏向任何一端,當他對眾生揭示八正道,以存在的真理為基礎的真實信心會生起。信心因而得以置於真實之上,而非只是基於概念。


「信」對人心有很大的影響,這就是它為何是五根之一。有了信,才會有精進,「信」激起修行的動機,而成為其他一切法——如定與慧的基礎。當佛陀首次揭示八正道,便發動了五根,這對諸法的見解開始在眾生的心中運轉,使得真正的解脫與安樂不再遙不可及。


願你對修行有深切誠摯的信心,願此成為你成就究竟解脫的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