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  

已經吵了快二十年的慈濟內湖一案,近來因為柯市長很愛隨便閒聊又管不住嘴的失言,引起釋昭慧院長善惡天理之說。先不談柯市長「榕樹下歐吉桑」的開講性格,這可不是甚麼平易近人的優點,而是毫無溝通策略與概念的表現,不過這就是他的個性,只有某天自己吃到苦頭得到教訓,才會知道份際拿捏是必要的,而不是所謂的矯揉造作。

釋昭慧院長的發言到底能不能代表慈濟的立場,在上人的一封感謝簡訊後成為難以切割的結果,因此慈濟一案的發言人幾乎等於就是釋昭慧,開始上遍各大媒體,這大概是慈濟始料未及的結果。我們可以撇清的說,慈濟無法掌握釋昭慧的發言內容,但也可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她們所見略同,否則不會默許這樣的發言。

或許釋昭慧院長親上火線,直接與各團體同時對話,有機會將更多資訊和事實強調出來,在慈濟內湖園區的官網上也有問答集,婉君們想做功課鑽研水利地形或是內湖開發歷史的,兩邊說法對一對,乖乖申請走程序的慈濟不見得全盤理虧。

那麼慈濟的危機到底是甚麼?

內湖一案就是群眾對慈濟這個品牌投下的「討厭」票,說不定很依賴(尤其是醫院)卻令人難以喜歡的慈濟,至今必須面對的是宗教企業化營運後,「善念」與「商道」的自相矛盾,讓非佛教徒的芸芸眾生們對慈濟的新仇舊恨一起算,所有的不滿一次爆發。

當地居民不能安心、溝通已成僵局,那是心態感受的問題而不一定是科學的問題。不論是硬體(變更法規)或是軟體(人心支持)都尚未圓滿,慈濟為什麼還要堅持?佛家裡「因緣俱足」的成事智慧,慈濟向大眾展現了嗎?

慈濟裡人才濟濟,不乏成功的企業人士與專業人士,這樣的堅持恐怕是因為認為「沒有錯」、更沒有必要放棄,說不定師兄師姐們還各自動員人脈勢力,想辦法要協助案子順利推廣,而恰恰就是這樣的思維行動,讓慈濟原有的精神開始變質走調。

「通往地獄的路往往是善意所鋪成的」。這句英國政治哲學家海耶克的名言,也許能提醒不斷壯大的慈濟停下來想想,作了這麼多的善事、傳播這麼多的善念,為什麼會招來社會負評?如果還停留在自我感覺良好的階段,而不去思考背後的原因,恐怕這所有的「善」,也將變成強迫他人歸順的軟性武器。

用親子關係來想像也許簡單一些。我們從善意出發加諸於對方的「善行」,是否真的是對方所需要的?我們期待對方有所「回報」嗎?(回報包括應該充滿感激、應該全盤接受、應該回饋付出……等)對方可以批評嗎?可以拒絕嗎?

是慈濟需要環保園區,還是台北市需要?還是慈濟認為台北市需要?

這並非否定慈濟為台灣、為世界所做的一切。然而這股善念善行終究帶著宗教的信念,若行善對象非佛教徒,那麼必須更注意善行的傳遞細節,一旦轉化得不夠完整、又缺乏共同語言,很容易就成為權力的展現:誰認為誰應該怎麼做、需要些甚麼……,不自覺地拿著行善大旗卻帶領大家走向地獄之途。

別誤會,這裡的地獄不是死後審判之處,而是你我現在正在經歷的這一切:互相攻訐嘲諷、枝微末節之事掩蓋行善初衷、看見兩派各述其詞毫無交集,這個環保園區不論未來到底怎麼規劃,現在就已經讓大家造了口業心靈汙染了,最後就算成功,也不會贏得良好聲譽。

電影《偷書賊》裡,小女孩與養父拯救一位被納粹追殺的猶太人,將之藏在家中地下室,每天過著驚心膽跳的日子。恐懼不已的養父問:「我有時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小女孩回答:「我們只是在盡一個人該做的事情而已」。

純粹的善念善行,是修行自己而非拯救別人的心態。我們期待慈濟藉由這個事件,能展現真正行善的人道價值與佛家智慧,以更大格局處理世俗之事,想要成就一個環保園區,絕對不是只有現今這個選擇而已。

也許時候未到、也或許因緣不足,是執著還是擇善固執,不也都一念之間?

請慈濟人自己出來面對、請釋昭慧院長別再發言,先把環保園區整理好開放給社區居民,邀請居民實際體驗了解慈濟的用心,都拖十七年了,還差這幾年嗎?用實際行動重整內部文化與價值觀,建立更多人對慈濟的好感善緣,才是現在慈濟最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

風評:慈濟豈是聖牛不容批評─談反慈濟的社會因素

慈濟裡面的味全

 

那些以慈善之名的無盡掠奪

http://buzzorange.com/2015/02/25/the-fact-about-tzuchi/

 

 

 

 

 

 

文章來源: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766/725580?li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