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滅諍  

有一次,佛陀住在跋耆族人的舍彌村中。

那時,耆那教教主尼乾子,剛在波和城過世不久,當地的耆那教教團便分裂為二派,彼此之間對教義有不同的看法,因而意見不和,相互鬥爭。耆那教的在家弟子們,對這種 情形都感到厭惡與反感。

耆那教分裂鬥爭時,一位名叫「周那」的沙彌,正好也在波和城結夏安居,對這個情形十分清楚。安居期結束後,沙彌周那來到舍彌村見尊者阿難,告知了這個情況。尊者阿難深有感觸,帶著沙彌周那去稟告佛陀,並對佛陀說:

「世尊!我聽到耆那教分裂鬥爭的消息,大感震驚,使我聯想到比丘眾在世尊入滅後,如果也起了類似的鬥爭,一定會讓許多人苦惱,對大家都不利。」

「阿難!你看大家可能會為了什麼事而分裂鬥爭呢?」

「世尊!大家會因為對戒、定、慧修學的不同,而起分裂鬥爭。」

「阿難!對戒、定、慧修學不同,而起分裂鬥爭的可能很小,多的是因修行經驗上方法的不同,而起爭執,造成分裂。

阿難!我教了大家許多自知、自覺、自證的修行方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會有比丘對這些有不同的主張嗎?」

「不會的,世尊!但我擔心世尊入滅之後,那些只尊崇世尊的人,會對僧團的生活與戒律有不同的意見,而起爭執。」

「阿難!這類爭執有六種起因,稱為『六諍根』,即:因為生氣怨恨、輕蔑傲慢、妒忌貪婪、虛偽欺詐、惡欲邪見、固執己見,而對師長、正法、僧伽都不謙恭,也不好好修行,因而在僧團中引起爭端,讓許多人苦惱,對大家都不利。如果發現自己或別人有這六種情形,應當趕快捨離。如果沒有這些情形,將來就不會起爭端了。

阿難!當有爭端發生時,有七個解決方法,稱為『七滅諍』,即:

一、面前止諍:集合涉入爭執的雙方,面對面協調,找出適當的方法解決。如果無法在自己的住處協調解決,則應當到更多人的住處集會,尋求更多人的加入,以多數人的主流意見解決。

二、憶止諍:當有重大違反戒律事件被舉發,但被舉發者又說不記得曾有那樣的犯行時,則應藉由其他與會者的回憶,以解決爭議。

三、不癡止諍:當事者因喪失心智下的行為,事後又不復記憶時,在當事者當眾表白後,應以不追究結案。

四、自發露止諍:當有違反戒律事件舉發時,應經由當事人的親自表白承認,再依戒律懲處,以解決爭端。

五、君止諍:當所舉發的違反戒律事件已經很明確了,但當事者還是故意狡辯,不願意坦誠時,應多方交叉訊問與舉證,使當事者無所推卸,以解決爭端。

六、輾轉止諍:即爭端的當事者,訴諸僧團大眾議決,以多數決表決公斷。

七、如棄糞掃止諍:若僧眾中因爭端而形成二個對立集團,經團體協商後,以接受對方懺悔的方式和解。在一方表示懺悔後,所有爭端應一筆勾消,就像把垃圾拋棄一樣。

阿難!還有六個生起敬愛的誠摯原則,有益於僧團的向心力,使僧團保持無諍、和合、團結。哪六個原則呢?那就是對僧團內的同修們,不論是在公開的場合,還是 在私底下,都要『身慈』、『口慈』、『意慈』、『飲食均分』、『戒律共守』、『見解相應』。阿難!如果大家都能遵守這六個原則,還會因不能忍受他人言語或 生活上的瑣事,而起爭端嗎?」

「不會了,世尊!」

「阿難!所以大家應斷除『六諍根』,而以『七滅諍』的方法解決爭端,以『六敬愛』的原則和睦相處,阿難!這樣,即使我入滅了,你們也可以和樂相處,不起爭端,快樂遊行,一如我還在的時候一樣。」

 

 

 

 

 

 

文章來源:

http://www.ebusa.org.tw/%e4%bd%9b%e9%99%80%ef%bc%9a%e7%95%b6%e6%9c%89%e7%88%ad%e7%ab%af%e7%99%bc%e7%94%9f%e6%99%82%ef%bc%8c%e6%9c%89%e4%b8%83%e5%80%8b%e8%a7%a3%e6%b1%ba%e6%96%b9%e6%b3%95%ef%bc%8c%e7%a8%b1%e7%82%ba%e3%80%8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