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9193_995392203812932_5607184868878178498_n

【被激怒時怎麼辦?】Sayadaw Dr. Sunanda孫南達禪師開示

有幾種方法可以對治嗔怒,比如修正念禪、修慈愛禪或如理思維。

1. 正念之禪和如理思維

當嗔怒升起時,假如他能夠保持耐心,去觀照那嗔怒為『嗔怒,嗔怒,嗔怒』,那嗔怒會慢慢的平息而最終會消失。

任何升起的精神或物質上的現象,必須被當作禪修的目標來觀照。對任何出現的目標保持正念或觀照是最簡單和最直接的對治方法。所以當你被刺激到嗔怒時,身為一名修行者,你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升起的心境保持正念,在心裡觀照『嗔怒,嗔怒,嗔怒』。當你的觀照的心力顯得強而有效時,那嗔怒就會慢慢地消失。

然而一位還未適應的修行者,很難壓制已升起的嗔怒。那就是為何他必須嘗試去練習這重要的理智應對或如理思維(Yoniso-manasikāra)。

佛陀說假如我們能夠以明智和善巧的方式來應付我們一生中所面對的難題,我們會處理得更好。以惡根為基礎的煩惱,常常使我們陷入險境。這三種惡根是貪(Lobha),嗔(Dosa),癡(Moha)。它們之所以會升起是由於我們對處境採取不明智及拙劣的態度(Ayoniso-manasikāra)。因此,這些煩惱或消極的思想才會在我們心裡升起。這就是為什麼每當任何目標呈現在我們的六個感官時,發展如理思維對我們是如此的重要。

我們的三種行為

一) 用心去思考-意業(Mano Kamma)

二) 用口講話-口業(Vacī Kamma)

三) 用身體行為造作-身業(Kāya Kamma)

一個人可能被上述最後的兩項所刺激而產生嗔怒,而他人的心意或動機卻不能夠直接的刺激我們。但是,當一個人心裡的情緒反應累積力量時,他就會在言語或身體上反映出來。他有可能對聽者說不恰當的話,也有可能對他人執行一些不利益的肢體動作。當感官的目標,如景物,聲音和氣味等等升起時,我們自然的習慣反應,或缺少正念的反應會帶出如以下所述的情況:

一)對令人愉快的目標覺得欣喜和貪取,或者浸淫在歡樂的感受裡。

二)對不喜歡的目標感到厭惡、嗔怒。任何阻礙我們的欲樂或者阻擋我們去獲得所喜愛的東西,嗔惡、嗔恨、憤怒就會在心裡升起。

如果我們要防止任何由他人肢體或言語的挑釁所造成的激怒,我們就要嚴守六根門。當我們看到、聽到等等時,可以在心裡觀照為『聽到,聽到,聽到』,或者『看到,看到,看到』。

佛陀在摩羅迦子經《Malukyaputta Sutta》裡和婆醯迦經《Bahiya Darucariya Sutta》裡如是的開示:

『Diṭṭhe diṭṭhamatta bhavissati, sute sutamatta bhavissati』
「看到時,只是看到;聽到時,只是聽到。」

當我們守護六根門時,我們就不會讓嗔惡升起。以此方式,我們就能壓制煩惱或不善的思想。

如理思維 Yoniso-manasikāra 的意思是,反省忍耐、節制、寬容、原諒的好處,和被嗔恨影響而帶來的壞處。當我們被嗔恨影響後,我們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和行動。因此,嗔恨心會製造更惡劣的問題,使事情更加複雜及產生更巨大的痛苦。生氣就像在火上添油。佛陀曾說:「嗔恨不能止息嗔恨;只有仁慈才能止息嗔恨。」對佛陀或其他聖人智慧的言談加以反思,或者對嗔恨所產生的害處進一步的沉思後,我們就能壓制我們的嗔恨心。我們可以從世俗生活中得到許多教訓。比如,很多親如兄弟般的朋友或者親近的朋友,因為聽到不能容忍、刺激的話而大發雷霆。當他的憤怒不受控制時,他就會訴諸暴力。這暴行會製造不能預見的悲劇和生出錯綜複雜的結果。省慮嗔恨的害處及發展節制、忍耐、寬容、原諒的好處後,我們就能克服嗔恨。這是我們在世俗生活裡應付嗔怒的普遍方法。

2.慈愛禪(Mettā)

佛陀教導我們應用慈愛禪為對付嗔恨的特定法。比方,當火升起時,我們用水來撲滅。嗔恨就像炙熱的火,而慈愛禪就像向火中潑水,能降溫解熱。

嗔恨會開始燃燒那憤怒的人。好多人已經體驗過,忿怒在我們身體裡面所產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影響,如心跳加速,臉色赤紅,甚至身體顫抖。所以憤怒的人受最多的苦,而不是在激怒他人者。通過衡量了上述因憤怒而產生的害處,和培養節制、忍耐、寬容、原諒等美德的好處後,我們就擁有如理思維(Yoniso Manasikāra)或明智的考量,那麼我們就可以制止嗔怒。然後,我們必須繼續修慈愛禪,因為這是佛陀教導我們對治嗔恨的特定法。佛陀曾說只有仁慈才能止息嗔恨,嗔恨不能平息嗔恨。我們應該以德報惡,而不是以怨報怨。根據我們怎樣被人激怒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寬容、慈悲、慈愛為起點,對處境作出明智的考量以便壓制我們的的憤怒。

3. 觀想過去的親友關係

佛陀曾經指導好多種遏制嗔怒的方法。這裡我要推薦無始相應經(Anamatagga Sutta ),因為這是最重要也是使人獲益最多的範例的經文。佛陀說輪回是無止境的,我們也已經歷無數次的生生死死。我們擁有數不盡的的過去世。一世的存在只不過像汪洋中的一滴水。我們在悠悠的往世裡,在一世或多世裡,有可能是父子,父女,兄妹,朋友,至親或至愛的關係。在一時或很多時,或很多世裡,現在我們所憎恨的人,有可能曾經跟我們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憎恨一個我們所疼愛的人是不明智的,因為這不能培養和諧、平靜的生活。我們可以如理思維過去世的親友關係,就能控制自己的憤怒。

4. 觀想死亡,激發對死亡的悚懼、迫切感

另一種遏制嗔怒之道,就是佛陀所推薦的反思或觀想死亡(Maraṇānussati Bhāvanā)。

我們都熟悉這事實,「我們的壽命是不肯定的,但是死亡卻是肯定的。」我們不知道能活多久,在任何時候死亡都會降臨。因此,假如我們浪費時光在嗔怒,互相憎恨,彼此傷害,這實在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們大家在任何時候都會『一命嗚呼!』假如我們對死亡有這種悚懼、緊急迫切感,那麼嗔怒就會退切。

第二個例子,就如你正在逃離一隻兇猛的野獸,如一隻老虎或獅子。假如,在逃跑中,一隻狗從路旁跑出來吠你,你傻傻的停下來看著它,那凶獸就會抓住你,你就會面臨大禍了。因此,我們就像在逃離,因為每天時光在飛逝,而我們也在逐漸老去、生病、死亡。我們本身面對這麼多煩惱和痛苦,為何還要去介意別人的刺激和挑釁?假如我們理解生死輪迴具有悚懼、緊迫感,我們就不會對他人的挑釁作出反應。在巴利裡,對死亡的悚懼和緊迫感被稱為 samvega。時常憶念這驚懼及緊迫感,我們就能對激起不善身口意的挑釁不加以理會.這是的對治憤怒的有效方式。

結論

有一句充滿智慧的諺語‘預防勝於治療’。當我們已經被刺激而憤怒時,我們才開始應用這些預防法,對無經驗者來說,是很難成功克制自己的憤怒。所以,在還沒有被激怒之前,我們最好每天修慈愛禪(Mettā Bhāvanā)來壓制、弱化自己的憤怒。

但是,只有當你修成阿那含(Anāgāmī,三果聖者、不來果)時,你才能根除一切的嗔恚。只有通過內觀智慧禪,我們才能夠證得阿那含道果智。就如俗話說的『預防勝於治療』。那些傾向嗔怒及容易被激怒的人,應該事先習修各樣禪定和慈愛禪。

 

 

 

延伸閱讀:

慈經 (巴利唱誦+中文唱誦)

應作慈愛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