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6233_1001749513177201_4145324717655825517_n

學員:請問在修止禪業處時,必須要修四念處,這會影響修入出息念嗎?

瑪欣德尊者:這個問題問得不應該,把四念處和止觀禪分開。什麼叫四念處呢?我想問一問,提這個問題的人。

學員:身念處、受念處、法念處、心念處。

瑪欣德尊者:對啊!現在有一種錯誤的理解,認為修四念處,就是在平時當中,我們怎麼、怎麼做,其實這只是四念處的一個部分。如果要修四念處,我想大家都看過《大念處經》吧?修四念處,就要依照佛陀教導的《中部‧念處經》或《長部‧大念處經》。在《大念處經》裡,佛陀是怎麼教導第一種念處?第一種念處是什麼?

學員:身念處。

尊者:身念處當中的第一種業處是什麼?

學員:入出息念。

瑪欣德尊者:對的,那麼修入出息念,這是不是在修四念處?就是在修行四念處!如果你是一位入出息念的修習者,你在禪修的過程當中,初期乃至結尾,不就是在修行四念處嗎?難道你是在修習四念處之外的一種念處?

修行四念處,是修習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這四種念處一共包括了二十一種業處,其中的身念處包括了十四種業處。第一種業處就是入出息念,第二種業處是四威儀,第三種業處是四種正知,第四種業處是厭惡作意也就是三十二身分;第五種業處是四界差別或四大,接著是九種塚墓觀,這是九種墳場的修行方法。入出息念是什麼?現在大家在修止業處,培育定力,那不就是在修四念處其中的身念處嗎?為什麼要把它分開呢?

修四界差別也是這樣,修三十二身分也是這樣,修九種墓墟觀叫修不淨,這些都是屬於培育定力的方法。而其中的修四種威儀和四種正知,包括了止禪與觀禪的修行。講到要修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清淨道論》很明確地說到,這些都是修vipassanà(修觀)的範疇,這個是一種次第。

好像我們在修入出息念,修入出息念可以一直完成所有四念處的修行。在《相應部‧入出息相應》,佛陀有講到,如何把四念處和修入出息念結合起來的修行方法。其中我們現在一般講到的修止禪業處,也就是佛陀在《大念住經》裡講到的第一種業處。在十四種身念處的第一種業處,當他修到入出息念,這種業處是以達到第四禪定為成就的,之後再修其他的業處,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去看這部經的《義注》就會很清楚。然後接著的兩種業處,四威儀就是在我們行(走)、站立、坐著、躺臥都修習。

如果是修止禪,那就是就修止業處,如果是修觀禪那就是修觀。然後到了受念處、心念處,完全都是修觀禪的範圍。再修法念處,法念處其實就是在修心所。

法念處又可分為五種業處:第一種是觀照五蓋的,第二種是觀照五蘊的,第三種是觀照六處的,第四種是觀照七覺支的,第五種是觀照四聖諦的,基本上都是在修心所。因此,身念處有14種,受念處有1種,心念處有1種,這裡有16種。再加上法念處5種,一共有21種修行方法。

這21種是修行四念處裡的具體的修法。四念處是從所緣(觀照目標)上來分,可以分為四大類。其實,它還是離不開五蘊,因為身念處就是以色蘊為主,如果是要修止業處培育定力,那是以概念法為主。如果是要修觀業處培育觀智,比如修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這其中的心,是識蘊;受是受蘊。而想蘊和行蘊,是屬於修法念處。

所以四念處觀照的對象,還是離不開五蘊。因此,我們不應該把四念處與止觀分割開來。修戒、定、慧,是從修行次第上來分;修四念處,則是從所緣上來分,事實上它們還是一樣的,不要認為我修四念處,我走路的時候,就知道腳步的『動、動、動』,這不叫修四念處。我們不要窄化了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如果要透徹瞭解四念處的話,應當要仔細瞭解巴利經典對此的詮釋,我們要完整的看,而不要斷章取義的看。不要只抽取經文其中的一段,然後就說這個叫四念處,而否定其他的,這個要注意。

 

 

 

圖文取自 Seki Yakumo  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