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334_422956201159239_1511684971_n

四、布施什麼?

世俗人的行為可分為兩種:善行和不善行。善行會有善果報,而不善行會有不善果報。不論是善還是不善,我們一整天的行為都會產生果報。因此,在行動之前,我們應該謹慎思惟我們行為的後果。

當我們看自己的周遭,我們看到各種差異。有些人富有,有些人貧窮。有些人俊美,有些人醜陋。有些人長壽,有些人早夭。有些人出名,有些人平庸。有些人強壯,有些人衰弱。這些特質並不是憑空而來的。有些人健康並不是因為他運氣好,有些人生病並不是因為他運氣不好。所有這些人類的特質是來自於我們的思惟和行為。每個人的行為都會成熟,而成為果報。

有一次,有人問世尊:「為什麼有人優秀、有人拙劣,這是怎樣的因和緣?有人短命、有人長壽,有人多病、有人健康,有人醜陋、有人俊美,有人沒有權力、有人有權力,有人貧窮、有人富有,有人出身低、有人出身高,有人愚笨、有人聰慧。喬達摩尊者!為什麼有人優秀、有人拙劣,這是怎樣的因和緣?」

世尊回答:

「眾生是自己業的擁有者,自己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歸依處。業使有情產生了優秀與拙劣的區別。」

世尊進一步解釋其中的意義。

「殺害眾生的人會變得短命,遠離殺生的人會變得長壽。」

「傷害眾生的人會變得多病,遠離傷害眾生的人會變得健康。」

「常表現忿怒、瞋恨、苦痛的人會變得醜陋,沒有表現忿怒、瞋恨、苦痛的人會變得俊美。」

「對別人的成就、榮譽、受尊敬、受崇敬感到嫉妬會變得孤獨,對別人的成就、榮譽、受尊敬、受崇敬感到善悅,就會有許多朋友的陪伴。」

「不對沙門、婆羅門布施食物、衣服、交通工具、花鬘、香料、床座、和燈火,會變得貧窮,有布施的人會變得富有。」

「不尊敬那些值得尊敬的人會變得出身低,而尊敬那些值得尊敬的人會出身高。」

不拜訪沙門、婆羅門,請教問題,如:「尊者!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過失?什麼沒有過失?什麼應該修習?什麼不應修習?什麼樣的行為會導致我長時間的傷害和苦難?什麼樣的行為會讓我幸福和有利益?」不拜訪和請教這些問題會變得愚笨,拜訪和請教這些問題會變得有智慧。

每個果報都有它的因。不同的因會產生不同的果報。有些行為的後果,在我們周遭都能明顯經驗到。別人不應該是我們生活環境不順遂的藉口,是我們過去的作為造就了我們的生活環境。

經由思惟和行為鑄造了我們的生活模式。我們今天所做的會在明天結果,不止在今生,也有可能在來世。

譬如:善巧的藝術家有能力創作出偉大的作品,同樣地,一位善巧的人有能力為他的未來生活創作出偉大的作品。從另一方面來說,不善巧的人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我們需要正確的知識和技術來創作偉大的作品。這樣的知識可以經由學習世尊的教法而獲得。《如是語》(Itivuttaka)這樣說:

「有三種福業事。哪三種?施福業事、戒福業事、修福業事。這就是三福業事。」

這三種之中,今晚我們先來討論第一種:施福業事。經由布施,人們會有比較好的生活方式。

世尊說:

「如果眾生知道布施和共享的果報,他們就不會光吃而不布施,也不會讓自私的污垢佔據他們的心。即使是最後一口、最後一點食物,如果有人需要,他們也會跟別人一起分享。但眾生不知道布施和共享的果報,他們光吃而不布施。自私的污垢佔據了他們的心。」

猶如世尊所說的,由於不知道布施和共享的果報,慳吝佔據了我們的心。這就是世尊所說的:

「布施就像一場戰役,由於慳吝和粗心,該布施的沒有布施。」

今晚我要說布施和分享的利益。

今晚演講的資料是來自於《相應部‧有偈品》的《天神相應》,其中有部經名是《布施什麼經》(Kiṅdada, SN I 32),主要是說知道布施什麼的重要性。

在我開始之前,讓我先解釋一下供養的果報差別。我引用一部經名為《供養利益經》,取材自《增支部》第五品(ANIII 32)。其中說: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祈陀林、給孤獨長者園中。那時候茉莉(Sumana)公主,有五百位侍女伴隨著,坐著五百乘馬車來拜見世尊。到達後,她對世尊頂禮,坐在一旁,然後說:

「世尊!假設有兩位世尊的弟子,有著同樣的信心,同樣的持戒,同樣的智慧。但是其中一個是供養者,另一個不是。他們兩位在身壞命終後,都投生到天界。世尊!請問這兩位是否有何差別?」

世尊說:「茉莉公主!是有差別的。曾作為供養者的天人比沒有供養的天人在五個方面較為殊勝:天人的壽命、天人的俊美、天人的快樂、天人的名聲和天人的能力。」

「世尊!若是他們兩位在天界命終之後,再投生到人間,請問他們是否還有差別?」

世尊說:「茉莉公主!是有差別的。曾作為供養者再投生為人比沒有供養的人有五種方面殊勝:人的壽命、人的俊美、人的快樂、人的名聲和人的能力。」

「世尊!若是他們兩位離家而出家,請問他們成為比丘後是否還有差別?」

世尊說:「茉莉公主!是有差別的。曾作為供養者的比丘比沒有供養的比丘在五個方面較為殊勝:常會有人供養衣料,很少缺乏供養。常會有人供養食物,很少缺乏供養。常會有人供養床座,很少缺乏供養。常會有人供養醫藥,很少缺乏供養。而且,他的同修法友在行為上、語言上、想法上常對他和善,很少有人對他不友善。他們送給他的禮物大多是很好的,很少是不好的。」

「世尊!但是如果他們兩位都證得了阿羅漢果,請問他們是否還有差別?」

「茉莉公主!若是那樣的話,就解脫而言,我說這兩位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世尊!真是神奇啊!真是不可思議啊!那我們真是有很好的理由行布施、行福德行。如同這有助於天人、人、乃至比丘。」

而且,《相應部》的經典進一步說:

「諸比丘!布施者供養一餐,是給予五種東西給受者。那五種呢?」

「他給予生命、美麗、安適、氣力、和智慧。可是當他供養時,他也成為這些特質的受益者,不論在天界還是人間。」

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元素所構成,識產生色法,滋養產生色法,溫度產生色法。

過去的業為色法造就的因緣,識和溫度也為相關的色法造就了因緣,而我們所吃的食物提供滋養的因緣而造就了色法。食物是我們維持生命的四個因素之一,我們不能不吃東西而活。

這就是為什麼供養,在事實上也就是給予生命。

食物對我們生存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必需品。健康和容貌的美麗需要食物的滋養。如果有一、兩天沒有吃東西,我們就會覺得衰弱,氣力會消失,而且對於平常的活動就會覺得吃力。還有思考會變緩慢,理性能力也會減退。這是因為身和心是相互關連的關係。

當我們飢餓時,我們受苦。我們飢餓愈久,所受的苦就愈多。我們知道這是生命的實相。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我們吃飽了,我們就會安適,而且馬上會有舒適的感覺。我們的氣力和精力也回復了,我們能夠從事更多的活動,而不光只是活著而已。

世尊說:

「諸比丘!有五種及時的布施。哪五種?」

「布施給客人,布施給旅人,布施給病人,當食物不易取得時布施,布施給將證悟初果者。」

「諸比丘!這就是五種及時布施。」

如果我們要有更好的生活,我們就需要做這五種及時的布施。為什麼?

讓我們來想想我們的生活經驗。

我們需要有食物吃,有衣服穿,有地方住和有醫藥幫我們預防及治療疾病。當我們需要時,這些都會有嗎?

可能有許多人會缺乏其中幾項,這是因為我們之前沒有行這五種及時布施。

然後世尊接著說:

「諸比丘!不要害怕布施、持戒、禪修福業行。這是表示快樂,也是可愛的、可期望的、親愛的、和可意的,這就是福業行。諸比丘!我很清楚地知道,常時間以來,我感到愉快、可愛的、可期望的、親愛的、和可意的,這就是福業行。」

我們是如何經由善行的累積而感到愉悅的果報?

考慮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研究一下施福業事的真正意義。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布施什麼經》的內容。

 

 

 (未完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