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1052_458197690953782_1570197539_n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祈陀林給孤獨長者園。那時候,在半夜,有位非常莊嚴的天人去拜見世尊,他身上的光照亮了整個祇陀林。見到世尊後,向世尊頂禮,然後站在一旁,請問世尊:

「請問布施什麼是布施力量?」

「請問布施什麼是布施美麗?」

「請問布施什麼是布施安適?」

「請問布施什麼是布施視力?」

「請問誰是布施者之最?」

「請世尊解釋。」

世尊說:

「布施食物是布施力量。」

「布施衣服是布施美麗。」

「布施車乘是布施安適。」

「布施燈火是布施視力。」

「能夠布施居處的人是布施者之最。」

「但能夠教授正法的人是不死的布施者。」

其中,第一個問題是:

「請問布施什麼是布施力量?」

世尊回答說:「布施食物是布施力量。」

註釋書解釋說:

如果一位強壯的人有兩、三天沒吃東西,他會如何?他連站都會覺得辛苦。另一方面,如果一位衰弱的人有好的食物滋養,他很快就會恢復氣力。因此世尊說:「布施食物是布施力量。」

第二個問題是:

「請問布施什麼是布施美麗?」

世尊回答說:「布施衣服是布施美麗。」

每個人都希望美麗。現代,在文明的國家,很多男人、女人都會去做美容手術。他們都希望在手術醒後,就會有一張嶄新而美麗的臉孔。他們很天真地相信美容手術會讓他們快樂。事實上,等待他們的不是快樂,而是手術後可能產生的麻煩和擔心。即使是最高明的美容手術也無法停止我們的衰老。為了能保養皮膚,在手術過後,他們需要昂貴的乳霜和保養品。即使如此,早晚拉皮的部位還是會垮下來得重做,於是一次又一次回到美容手術的辦公室。他們變成了自己虛榮的奴隸。結果,白花費了這麼多,還帶來許多痛苦。

世尊警告我們瞋恨會變得醜陋,無瞋是會變美,那些想要美麗的人應該不生氣。所以,不要跟任何人生氣──那你就不需要美容手術。

什麼行為會導致生氣?粗口、忿怒的樣子、爭論、不合理的批評、不滿足、埋怨、指責人和惡意是會導致生氣。如果我們想要美麗,我們一定不能對生氣讓步,或有產生生氣的理由。

這些是身邪行和語邪行。為了能夠避免這些邪行,我們要能夠善於了解我們心的習性。請記住我在第二個演講「生命中的真正保護」所引用的世尊的教法。

「諸比丘!如果一位比丘不善於安住他人的心念,他應該學習要善於安住在自己的心念。」

有個本生的故事是關於這樣的。在那個故事中,有位女士不善於了解自己的心。有一天,當她生氣時,她瞪一位圓覺證悟者,而且用很忿怒的臉對他講粗口。這樣的行為導致她未來變得非常非常醜陋。

在很久以前,那時的波羅奈國王名叫巴克(Baka),以正法統治國家。那時候,有位窮人住在波羅奈城的東邊城門,他有個女兒名叫「五醜(Pañcapapa)」。

這是因為這位窮人的女兒在過去世,她曾是位製造黏土和糊牆壁的女工匠。

在那時候,有位圓覺證悟者想:「我要到那裏去找黏土來讓這山洞更為平滑和整潔?」他想在波羅奈城應找得到。於是他穿著袍、帶著缽到波羅奈城,然後站在距離這婦女不遠的地方。這時婦女就想:「他有著壞心眼,不但要托缽,而且還要黏土。」這位圓覺證悟者一動也不動的站著。最後,當這位婦女看到他靜靜地站在那裏一動也不動,她改變了心意,對他說:「出家人!你需要一些黏土吧!」於是就給他一大坨的黏土,放在他的缽內。有了這些黏土,這位圓覺證悟者就將山洞的牆壁變得乾淨多了。

在她的下一世,由於布施圓覺證悟者的功德,她的皮膚細膩光滑。然而,由於她的怨氣,她的手、腳、嘴巴、眼睛和鼻子都變得異常醜陋。所以在那一世,大家都叫她「五醜」。當一位女性生氣的時候,她會漂亮嗎?我們都知道,當一位女性生氣的時候,她就會看起來醜陋,而且當那業成熟的時候,她就會真的變醜。如果我們想要美麗和其他的特質,我們就需要心平氣和,覺知和善於了解我們的心念、說話和行為。我們所造作的業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果報。有些行為會有嚴重的果報,而有些行為則只是微小的果報。

當我們傷害、損傷或殺害較微小的眾生,一般來說,這樣行為果報是比較微弱的。但是,如果是傷害、損傷或殺害較大的眾生,這樣的果報相對是比較大的。

同樣地,如果我們傷害、殺害或污辱有德行的人,這樣的果報跟傷害、殺害或污辱沒有德行的人是不同。當我們跟有德行的人相處,我們需要隨時注意、專心,不能有任何不善的行為出現。

圓覺證悟者是位聖者。所以即使對他所做的行為是微不足道的,但果報可能相當嚴重。

如果我們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會產生甜果的樹,那它生產的果子就會是甜而爽口。如果我們種植苦的種子在同樣的肥沃土地上,所生產的果子就會是苦的。我們應該非常注意我們的身、語行。這些身、語行會產生我們生活的環境和因緣。再回到經文本身,天人的第三個問題是:「請問布施什麼是布施安適?」

世尊回答說:「布施車乘是布施安適。」

在註釋書中解釋「車乘」是指讓旅程能夠順利、方便或比較舒適。這可以是馬,或是大象等。然而,比丘是不能接受馬、大象的供養。供養比丘這樣的東西是不行的。但是,傘、涼鞋、枴杖、旅行備用品,或其他不是由人力和動物之力所拉的車乘,這些是可以供養比丘的。供養這些也就是供養車乘。同樣地,修補道路、搭橋、搭樓梯、安排車子、供養車票、船票或飛機票,也是供養車乘。所以,布施車乘是布施安適。天人的第四個問題是:「請問布施什麼是布施視力?」

世尊回答說:「布施燈火是布施視力。」

即使視力再好,也無法在黑暗中看見東西。然而,當有燈火照亮時,就可以看到東西了。所以世尊說布施燈火,就是布施視力給需要的人。因此,布施蠟蠋、油燈、電燈和其他照明設備給需要光明的人,就是布施視力。

天人的第五個問題是:「請問誰是布施者之最?」

世尊回答說:「能夠布施居處的人是布施者之最。」

為什麼?因為在托缽之後,會覺得疲累和衰弱。當他們回來後,喝水、淋浴和進到屋子可以稍作休息的處所,這樣可以覺得舒適和恢復體力。所以,布施居處,就是布施體力。

《清淨道論》說:「Rupatīti rūpan」(色是改變)。這意思是由於天熱或天冷,我們的身體總是不斷地改變,特別是到戶外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被太陽曬傷或遭遇滿佈灰塵的大風。回來之後,我們可以清洗、休息、整理一下儀容。所以布施居處,就是布施美麗。

對於那些常在戶外活動的人,有時會有被蚊蟲、毒蛇、毒蠍、蜈蚣咬的危險。如果我們被咬,就有可能感染瘧疾或其他可怕的疾病。由於比丘沒穿鞋,我們走在路上也要小心保護我們的腳,因為路上有刺或異物。當住在屋內,就可以避免許多戶外的危險。在屋內,我們是安全、舒適的,有地方可以讀書、研究、教學,不用擔心找不到地方住。所以布施居處,事實上是布施安全和舒適。

同樣地,當我們旅行到某一地方,而天氣是炎熱、風沙大,我們通常會覺得眼睛乾澀、刺痛、不舒服、看不清楚。但是進入到屋內休息後,我們的眼睛很快就會舒適,而且能夠再看得清楚。所以,布施居處,就是布施視力。

而且,當坐在安全的屋子,修習止禪和觀禪的時候,禪修者能夠通達諸法實法,而現見涅槃。所以,經由布施居處,就是提供能安全、清淨地修習止禪和觀禪的環境,這樣就能了知、現見到諸法實相如實知見,且現見涅槃。

在講結語之前,我先引《增支部》第九品的《維拉摩經》(Velāma Sutta):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陀林中的給孤獨長者園。

那時候,給孤獨長者去拜見世尊。到達後,他向世尊頂禮後,坐在一旁。世尊問他:
「長者!你家供養出家眾嗎?」

「世尊,是的!我家供養出家眾。但是有時也供養粗食、碎米、還有酸稀粥。」

「長者!不論是供養粗食還是好米,如果供養時不注意,無心供養,不是經由自己的手供養,供養時好像丟棄無用物一樣,而且對未來沒有業果法則的正見,這樣的供養果報成熟時,供養者的心不會感到美妙食物、美妙衣服、高級車乘的善悅,或者是五種感官的欲樂,或者自己的兒子、女兒、奴隸、僕人、工作下屬不願聽從自己的話,不願了解、認同自己的看法。這是為什麼呢?長者!這就是供養不注意的果報。」

我們現在了解無法享用美妙食物或美妙衣服的原因之一了。我們也了解為何兒子、女兒、僕人和其他人不願服從我們。這就是業的果報。

世尊接著說:

「長者,不論是供養粗食還是好米,如果供養時很恭敬、很小心,很注意,以自己的手供養,供養時不會像丟棄無用物一樣,而且對未來有業果法則的正見,這樣的供養果報成熟時,供養者的心會感到美妙食物、美妙衣服、高級車乘的善悅,或者是五種感官的欲樂,或者自已的兒子、女兒、奴隸、僕人、工作下屬願意聽從自己的話,願意了解、認同自己的看法。這是為什麼呢?長者!這就是供養很恭敬、很注意的果報。」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說明布施的利益,世尊說: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維拉摩(Velāma)的婆羅門。他布施非常貴重的東西,如他布施八萬四千個金缽,裏面裝滿了銀子。他也布施八萬四千個銀缽,裏面裝滿了金子。他也布施八萬四千個銅缽,裏面裝滿了珠寶。還有布施其他非常貴重的東西。」

「長者!也許你會想:『這維拉摩婆羅門所布施的貴重東西是屬於別人的。』請不要這樣想,因為我就是那維拉摩婆羅門。是我當初曾作這樣的布施。」

「長者!當布施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沒有人敢收這樣的東西,也沒有人認為他有資格收這樣的東西。雖然維拉摩婆羅門布施了貴重的東西,遠不如供養一位須陀洹的果報來得大。」

「當布施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或者是供養一百位須陀洹,遠不如供養一位斯陀含的果報來得大。」

「當布施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或者是供養一百位斯陀含,遠不如供養一位阿那含的果報來得大。」

「當布施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或者是供養一百位阿那含,遠不如供養一位阿羅漢的果報來得大。」

「當布施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或者是供養一百位阿羅漢果者,遠不如供養一位圓覺證悟者的果報來得大。」

「當布施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或者是供養一百位圓覺證悟者,遠不如供養一位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者的果報來得大。」

現在,我們知道如何布施的重要性和一些布施的果報問題。在結束今晚的演講前,我再說明一下世尊的結語。在這部經中,世尊最後的話是整部經的重點:「可是教授正法的人是不死的布施者。」

在註釋書中解釋說:

能夠說法的人,是能夠解釋註解的意義,是能夠教授經文,是能夠解答關於法的疑問,而且能夠教授禪修、教導趨向涅槃道路的人。他是一位不死的布施者。因為他教授殊勝教法,最終能獲得涅槃——也就是不死。

在《如是語》中也說:

有兩種布施:物質的布施和法的布施。在這兩種布施中,以法布施為上。有兩種共享:物質的共享和法的共享。在這兩種共享中,以法共享為上。有兩種資助:物質的資助和法的資助。在這兩種資助中,以法資助為上。

這也是世尊在《法句經》(第354頌)中說的:

「法施勝眾施,法味勝眾味,法喜勝眾樂,愛盡滅眾苦。」

 

願你們都能布施殊勝的禮物!

願你們都能嘗到殊勝的法味!

願你們都能感受到殊勝的法喜!

願你們都能滅盡所有的苦難!

願你們都能成為不死——涅槃的布施者!

 

善哉!善哉!善哉!

 

 

2005 年 12 月 4 日講於緬甸帕奧禪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