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

【十種安止善巧】下篇 瑪欣德尊者 開示

上次我們講了十種安止善巧,談到在應當策勵心的時候就要策勵心,也就是在禪修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心陷於昏沉或無力、軟弱的時候,可以通過修習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來策勵心。接著,我們繼續講第五種安止善巧:在應當抑制心的時候,那時就要抑制心。

在禪修過程中,有時未免會因為過度的精進而導致心變得躁動不安,難以平靜下來。在這個時候,如果去修行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是不適合的。這個時候就應該修習輕安覺支、定覺支和捨覺支。也就是說,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是偏於動感的,輕安覺支、定覺支和捨覺支是偏於靜態的。想要讓心振奮起來,就用動感的覺支;想要讓心平靜下來,就要用靜態的覺支。

例如世尊這樣說:「諸比庫,猶如有人想要把熊熊燃燒的大火堆滅掉,他在大火堆上放些乾柴、乾草、乾的糞便,又再用風去扇。這個時候,想要把這大火堆滅掉,有可能嗎?那是不可能的。諸比庫,就是這樣,當心掉舉、躁動的時候,修習擇法覺支是不適合的,修習精進覺支是不適合的,修習喜覺支是不適合的。為什麼呢?諸比庫,掉舉的心,用這些法想要平息它、平靜它,是很困難的。諸比庫,如果心掉舉的時候,修習輕安覺支是適合的,修習定覺支是適合的,修習捨覺支是適合的。為什麼呢?諸比庫,用這些法來讓掉舉的心平靜是很容易的。諸比庫,就象有人想要滅火,把大火堆滅掉,在上面放一些濕的草,放一些濕的柴,撒上灰塵等,這個時候就可以把大火堆滅掉。」

輕安覺支包括了身輕安和心輕安,定覺支是心的專注、心的平靜。捨覺支是心的中捨,這裡的捨(upekhā)不是捨掉的捨,而是指中捨性,就是處於一種中等的狀態,不會偏於任何一邊。那種中等、平等、中捨的狀態,稱為捨覺支。要怎樣來培養輕安覺支呢?有七種方法可以導致生起輕安覺支。第一,依靠美味的食物。吃較好的食物、有營養的食物,吃適合身體的食物,有利於讓自己的身心保持輕安。輕安,就是身心舒服、不沉重。第二,依靠舒適的氣候。例如,如果太熱、渾身不舒服,動一下都渾身黏黏的,黏糊糊的,很不舒服。這個時候想要讓身心輕安,變得舒服,是很難的。第三,依靠舒服的姿勢。如果用一種自己都不舒服的姿勢,或者坐久了之後,渾身都不舒服,這裡酸,那裡又痛,若想要感到身心輕安、很舒服,也是很難的。第四,依靠中等的努力。中等的努力(精進),是指不會過度地去用力,要保持身心的平衡,不要用力過猛,不要一直用力去抓所緣、去抓目標,或是一味地往前衝。第五,避開暴躁之人。那些暴躁的、粗魯的人,你應該要遠離他們、避開他們,不要跟他們在一起。第六,親近身心輕安之人。是指去親近那些愉悅的、身心輕安的、不沉重的人。第七是志向於它。就是心不斷地朝向於培養身心的輕安。

輕安覺支,就是身心都感到很舒適、很調適、很舒服。所以想培養輕安覺支,我們可以依靠外在的食物、氣候,內在的姿勢,用心也是,心要保持輕鬆等去培養輕安覺支。我們在禪修的過程中,身心不要沉重,不要有太多的包袱,不要有太多的負擔,要輕鬆地、愉快地、愉悅地、舒服地修行。這也是在修行的道路上,在解脫的道路上,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可以想想,佛陀把輕安當成是一個覺支,就是一個覺悟的因素、覺悟的要素,可想而知,輕安是很重要的。

怎樣來培養定覺支呢?有十一種方法可以培養定覺支。第一,事物清潔。就是我們在講到十種安止善巧的第一個,內外事物的清淨、清潔。內在的頭髮、指甲、身體,外在的衣服、住所等。第二,諸根平衡而行道,就是保持五根的平衡。第三,有時抑制心。就是有時應該讓心平靜下來,讓心不過度地緊,要抑制一下心。第四,有時要策勵心。當心軟弱的時候、無力的時候,就應該去策勵心。第五,以信和悚懼,去愉悅乏味的心。就是當心變得乏味的時候,對禪修沒有興趣的時候,不樂於梵行、不想修行的時候,可以透過信心、透過悚懼感,讓心活躍起來,把心調動起來。第六,旁觀正確生起之心。如果心已經很好地生起了,我們就旁觀它,不要去干涉它。第八,避開無定之人。要避開那些沒有定力的人,特別是那些很忙、有很多事情、又不修習、放逸的人。那些自己沒有定力,還要誹謗定力,會增長邪見的人,應該要避開。他們沒有定力,所以就會誹謗:「修定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如果我們去接近這些人,聽他們的言論,就會對定力產生懷疑,產生不好的見解,甚至產生邪見——認為修定是真的沒有用。第九,親近有定之人。就是去親近那些擁有定力的人、培養定力的人,親近諸根寂靜、平靜的人。第十,省察禪那與解脫。是指要去思惟禪那的利益、禪那的功德,思惟解脫的利益、解脫的功德。而且要尊重定,猶如佛陀說的,不要去輕忽、輕視禪那,不要去輕忽、輕視解脫。第十一是志向於它,讓心朝向於定力、傾向於培養定力。這十一法可以導致培養定覺支。

要怎樣培養捨覺支呢?有五法可導致生起捨覺支。第一,對有情中捨。是指對人類、對有生命的有情,保持中捨的狀態。例如說,對於自己的家人、親屬,對於有生命的我們保持中捨,不要過度地去緊張他們。中舍可以透過業果智來培育,那就是:一切眾生都是業的主人,一切眾生都是業的繼承者。因為善業成熟,所以他們在享受著樂報;因為惡業成熟,所以在受苦。當眾生在享受福樂的時候,你去詛咒他,不想他快樂,他還是會快樂。當眾生痛苦的時候,你向他散播慈愛,你祝願他,你祈禱他能快樂起來,他還是要承受痛苦。因為,他是業的主人,是業的繼承者。如此思維,我們就不會緊張於親人與眾生,不會緊張於所喜愛之人的苦樂。第二,對諸行中捨。就是對種種物品保持中舍,不要過度愛惜自己的物品,過度地貪著物品,包括自己的衣、缽等。自己所喜愛的都不應過度地執著,要保持中捨。第三,避開對有情和諸行執著之人。避開那些很貪著、執著於某某人,很貪著、執著于自己的家人,比如自己的兒子、女兒、父母、姐妹等。也避開那些對諸行執著的人,比如有些人收藏這個、收藏那個,這就是對諸行執著。喜歡收藏、愛護、愛惜某物,出家人太喜歡自己的缽等都屬於對諸行執著的人。第四,親近對有情和諸行中捨之人。他對於有情、對別人、對諸行、對自己的物品,都保持中捨。既不會用粗暴的態度去對待,也不會過度地執取、執著,這稱為對有情及諸行保持中捨的人,他只是用一種很中等、很平等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第五,志向於它。心經常培養對人、對動物等有情,以及對任何物品保持中捨,讓心傾向於它,這樣就能培養中捨、培養捨覺支。因此,當心由於過度躁動或陷於掉舉,或者妄想太多,心很雜亂的時候,應該要培育輕安覺支、定覺支和捨覺支。

第六種安止的善巧,是在應當愉悅心的時候,就要愉悅心。為什麼說應該愉悅心?在什麼情況下應當愉悅心?在禪修的過程中,由於自己還沒有證得禪那,沒有培養定力,沒有體驗到禪那的樂趣,在努力、在奮鬥的過程中,未免有時心會乏味,沒有興趣。或有時在追憶自己過去的欲樂時,對梵行生活感到不滿,對修行生活不滿意,想要還俗、想要回家,很多理由。這個時候就應該要愉悅心,就是讓心培養興趣。對什麼的興趣?對禪修的興趣,對出家生活的興趣,對證得禪那的興趣。

有兩種方法可以培養愉悅心。首先,應該要思惟八種悚懼事。八種悚懼事是:思惟生之苦、老之苦、病之苦、死之苦、墮落惡趣之苦、以過去的輪迴為根基之苦、以未來的輪迴為根基之苦、以現在覓食為根基之苦,要思惟這八種苦。這八種苦能使人感到害怕(悚懼就是感到害怕)而提升精進。生之苦,這是指出生的苦、誕生的苦。老之苦,是衰老的苦。我相信在座沒有一個人喜歡衰老,衰老了記憶力衰退,青春消失,容顏變醜,頭髮變白,身體這裡病、那裡病。就像一輛車,即使再好的車,它跑久了,也會這裡的零件壞,那裡的部件壞掉。病的苦,就是身體的疾病。有時候要去開刀、做手術,甚至因為病而患絕症等。死的苦就是死亡,死亡的苦。墮落惡趣之苦,是指投生到惡道遭受的痛苦。我們可以思惟一下,墮落惡趣的機會是很大的。若我們沒有守護好自己的心念,心經常都在貪、瞋、癡當中,由於貪、瞋、癡而造了種種不善業,這種不善業成熟,就會導致墮落惡趣。墮落惡道包括墮落到地獄、畜生、鬼等這些眾生,先不管地獄眾生有多少,鬼道眾生有多少,這些都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但我們看畜生、看動物有多少,就知道墮落惡趣的機會有多大。所以佛陀說,墮落到惡趣的眾生是不可計數的,只有極少數才能夠投生為人。

以過去輪迴為根基的苦,我們想一想,在過去的輪迴當中,我們什麼都做過,現在不用取笑其他人,也不用取笑其他的動物等,因為這些我們都做過了。而且,當大家有機會修到緣起的時候,你再看你的過去世,看自己是投生到善趣多,還是墮落到惡趣多。你會發現善趣的人間、天界,就像旅館一樣,我們只是偶爾在旅館住,住了幾晚要回家的。家是什麼?就是地獄、鬼道、畜生道這些,都是這樣。即使連菩薩,都很難免於墮落惡趣,所以我們要思惟,我們這些沒有福報的人、這些多造惡業的人,更是會經常回家,偶爾出來旅行一下,到人間看一看,然後又再回去四惡道。因此,對於過去世的輪回之苦,佛陀說:「如果我們思惟到過去的輪迴,就已經足以讓我們生起悚懼了。」

還有以未來的輪迴為根基之苦。如果放逸、如果不修行,不好好把握人生,珍惜現在有佛法住世的時機,我們的機會是轉瞬即逝的,又將面臨未來世無盡的輪迴。即使現在有幸獲得了人身,有幸聽聞了佛法,有幸能夠禪修,但我們只要稍微留意一下自己的心念,就可知道以後墮落到惡趣多,還是投生到善趣的機會多。我們都清楚,在平時我們的不善念比善念多。於是在未來世的輪回裡,我們投生到善趣的機會少。所以要好好珍惜,要精進地修善法、精進地禪修。如果我們一直修止、修觀,直到證悟初果,我們就不用再擔心未來的輪迴了。若還沒有證得初果,那未來是不保險的。即使修到行捨智,也只能保證你下一世不墮惡趣,但在漫長的未來輪迴當中,你所造的不善業,還是有機會在你未來的輪迴中成熟,導致墮落到惡趣。另外,佛陀的教法不斷在流變,不斷地遭人篡改,佛陀正法只會越來越衰敗、越來越衰微。不要以為越來越多人信佛,正法就在增長,衡量正法不是以人多,而是以道果來判定強與弱。現在,佛陀正法是正在興盛還是在衰敗呢?是在不斷地衰敗。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珍惜,要激起精進力來。不要認為現在禪修很痛苦,現在的修行所帶來的痛苦是微不足道的。為了禪修而遭受的痛苦,與在輪迴當中所遭受的痛苦相比,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再者,修行佛法的苦必然會有個盡頭,但輪迴之苦是沒有盡頭的。事實上,我們可以越修越快樂,因為佛法的本質就是令人愉悅的。然而,若我們一直都在生死輪迴中打滾,我們就會越來越痛苦,並且是了了無期的。因此,大家應該對生死輪迴感到害怕,對佛法修行要感到珍惜。

還有以現在覓食為根基之苦。就是說,我們的人生無奈、生活總是很無奈。為了糊口,為了養家,為了維生,為了維持一個家庭,我們必須要經受各種各樣的遭遇,各種各樣的挫折,各種酸、甜、苦、辣都得嘗盡。別人稱讚也好,譏諷也好,辱駡也好,批評也好,指責也好,打擊也好,為了生存,為了糊口的工作,我們都必須要忍受。此外,還要忍受風吹雨打、日頭暴曬、工作中的各種危險等,為了要維持生計,為了要覓食。還有,只要我們有了家庭,就必須要承受各種家庭問題所帶來的不幸與痛苦,比如家人的病痛、出現意外、各種家庭矛盾、情感危機等等。我只要不是在禪林,一旦接觸到了在家人,就發現在家人的問題確實很多。一會兒說自己的老公有外遇,一會兒又說自己的兒子出國,一會兒又說自己的親戚借錢,一會兒又說自己的兒女不聽話、很難教育,應該怎麼辦?太麻煩了!現代社會的生活,只要有了家庭就面臨那麼多麻煩,面臨那麼多的問題,從結婚成家一直到死去,麻煩事可說是沒完沒了。你看出家多好,單純地禪修多好,是不是?所以我們想到這些東西,想到這些麻煩事,就不要再去沾上家庭。我有個同學,他也很想出家,但他爸爸一直都逼他結婚,後來他結婚了,生了個孩子。然後,他就跟其他的朋友說,你們千萬不要再造這樣的業啊!

當我們思惟了這些悚懼事,就是這八種苦之後,應該要再思惟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通過思惟與隨念三寶的功德來生起信樂。比如思惟佛陀的功德,或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是怎麼精進的,是怎樣安住於自己的修行的。而且我們看到,即使是菩薩也曾厭煩過修行,我們算什麼?所以在修行當中,有時候生起不悅,生起乏味等,也是情有可緣,但問題是我們要怎麼去面對它,怎麼去克服它,度過這樣的時期。我們再想想,在修行過程中不可能一直都悶悶不樂,它總是有快樂、有好的時候,度過了這個關,可能見到的就是陽光,不可能每天都是陰天,總還會出太陽。所以修行時也要這樣想,修行不好、沒有進步時不要悶悶不樂,過後又是豔陽天。接著再思惟法的功德,法可以帶來清涼,透過實踐佛陀的教法,不斷讓我們培養種種的善業、種種的福德、種種的智慧,最後達到解脫的清涼。而且,法總是在引我們向上的,不可能越修越墮落,我們總是越修越光明,越修越提升的。還有思惟僧的功德。我們有很多的聖賢僧為榜樣,古代那些聖者們怎樣修行,怎樣透過自己的精進力而體證了佛陀的教法。所以我們也要努力精進地修行,不要因為一時的乏味、一時的沒興趣,而讓心處於一種很低落的狀態,要走出來。我們可以很感性的,只是憶念著佛陀的功德: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漢、正自覺者……..,然後憶念法的功德:法乃世尊所善說,是自見的,無時的,或者隨念僧的功德:世尊的弟子僧團是善行道者等。這樣一來,就生起了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快樂的心、愉悅的心,我們就可以把心安住於禪修了。

第七種安止的善巧,是在應當旁觀心的時候,那時就要旁觀心。在什麼情況下應該旁觀心呢?當心不昏沉、不掉舉、又不是沒有樂趣,對專注所緣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的時候,這時就應該旁觀心。換言之,就是不要去干涉它。這個時候既不用去策勵心,也不用去抑制心,就這樣保持下去即可,讓它繼續保持這樣的狀態。有時候,當你們遞交禪修報告,我們說:「好,繼續努力,繼續努力。」即是照這樣做下去就可以。好比一輛馬車,當車夫拉著馬很平穩地走在大道上的時候,這時既不用勒韁繩,也不用快馬加鞭,他只是讓馬繼續跑就可以。又比如一輛汽車,很勻速地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這時既不用加油門,也不用踩刹車,不用去換檔,就這樣開下去即可。這時的精進度很恰當,任何身心都很平等,我們就繼續保持它,不用去干涉它,繼續下去即可。這就稱為在應當旁觀心的時候,那就旁觀心。

第八種安止的善巧,是避開無定之人。就是遠離那些不曾為培養定力,不曾為禪修付出努力的人;以及那些整天忙來忙去、忙東忙西,忙的都是世俗生活、忙賺錢、忙升官、忙追名逐利,我們要避開這樣的人。因為跟這些人在一起,我們可能也會忙這忙那,而忽略了修定,忽略了培育定力。還要避開那些沒有定力而誹謗修定的人,這種人更可惡。

第九種安止的善巧,是親近有定之人。時時親近那些擁有定力的人、擁有禪那的人,以及為禪那而修行的人。但是,不要因為親近有定之人,而在別人禪修時,你去找他聊天,找他詢問,這變成干擾他了。這裡的意思只是說,你要向擁有禪那、有定力的人學習。
   
第十是志向於它。心傾向於培育定力,要尊重定力,朝向定力,不斷地為定力作出精進、作出努力,使之志向於它。這十種是安止的善巧,這些技巧很多都是偏向於心理的技巧,除了前面講到事物的乾淨、清淨等,其他都是如何去調整心理。當我們還沒有定力、沒有證得禪那的時候,或對於剛證得禪那的人來說,如何讓自己的禪那變得穩定,我們就可以透過這十種安止善巧,去經常的調整。

特別是在即將證得禪那前的那段時間,我們要時時使用這十種技巧。其中一種很重要的就是精進力,精進要平等、要中等,不要過度,也不要不足。過度是指用力過猛,或者說心太急躁了,太想要獲得了,太想要證得禪那了,於是心變得很緊,然後它會導致身心不舒服。但如果沒有精進,即使獲得了禪那也會退失,所以還是需要精進,精進力一直都要用的。只是不要過度即可,不要用力過猛即可。比如說,你要拿穩一個珍貴的杯子,別人說要小心拿著,但你因為害怕掉,所以緊緊地把它掐住、掐得很緊,這個沒必要。但是,你也不能漫不經心的拿著,那樣的話杯子容易掉。所以說拿穩一個杯子,就是用心去拿著、拿穩它即可。既不要用力去捏它、掐它,也不要漫不經心地拿著,對於精進也是這樣。
   
當一位禪修者用這十種安止善巧,不斷地去平衡自己的心,他持續地專注自己的禪相,禪相在他不斷地專注之下,會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明淨、越來越潔淨、越來越光明。例如,如果是修入出息念的話,禪修者在專注鼻頭這邊出現的光,或者相、禪相,他可以透過不斷地專注,會發現這裡的光明已經越來越穩定,不會像之前那樣——可能剛開始出現在前面,有時又在這邊,有時又是整片。這個時候,禪相可以更穩定地出現在鼻頭了。最後,禪修者又發現,呼吸完全變成了光,光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光,這個時候就是屬於禪相了。但剛開始的時候,它沒有那麼明亮,就像霧一樣或像煙一樣,有時明亮點像雲一樣,有時又像一片白紙或像一團棉花,但這個時候都還稱為取相。只要它是穩定的,心就應該專注在這個取相上,透過專注取相,不斷地專注,不知不覺它會變得越來越明亮,光亮到很刺眼或晶瑩剔透,變得好像水晶或鑽石一樣,這個時候就是似相。他的心就時時地保護著似相,在行走、站立、坐著、躺臥的時候,都不放逸自己的心。他保持正念,守護其心,若有妄念生起,即刻專注呼吸,在禪坐時多練習,讓心投入到似相當中,透過這樣不斷精進努力,他將能夠證得禪那。

在證得禪那的時候,禪那心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看意門的禪那速行心路。根據阿毗達摩,禪修者透過對禪相不斷的專注,數數投入,他的心將從欲界跳到色界。在這個轉程、轉捩點,在第一個轉捩點,就稱為初次證得色界禪那的速行心路。在沒有證得禪那之前的心路,都是欲界的心路過程,禪修者專注呼吸也好,專注取相也好,那時生起的心路都是屬於欲界,還不屬於色界。欲界心路有個特點,速行心最多只生起七次,然後就落入有分。生起七次,必定落入有分心。在專注禪相的心路中,不會有彼所緣生起。當禪修者不斷專注禪相的時候,之前的意門速行心已經滅去了,又落入了有分,無數的有分生滅過去,然後就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心,這時已經準備要證得禪那了。

這意門轉向心,是指把心流從有分裡拉出來,而投向於似相,之後意門轉向滅去,接著就生起了一個遍作。這個遍作心,是這時心流已經準備證得禪那了。然後再生起一個近行心(已經走近禪那),從究竟意義上來說,唯有這一個心識刹那,才能叫做近行定。當近行心滅去之後,就生起一個隨順心,隨順之前的欲界心路過程,以及隨順之後的色界廣大心、禪那心。然後再生起一個種姓心,種姓心就改變了之前的欲界種姓,而之後的心路過程就屬於色界,是色界禪那的心。跟著就生起了一個禪定心,如果是初禪的話,這是初禪的禪心;如果是二禪的話,就是二禪的禪心等等。在生起一個初禪的禪心之後,結果怎麼樣?結果就落入了有分。為什麼會這樣?在第一次證得禪那的時候,禪那心只生起一次,就立刻滅去。

在種種的心當中,有一些心只生起一個刹那,然後就滅去,生起一個刹那結果就滅去了。哪些呢?第一是最初的安止,就是第一個安止定的心。第一次證得第二禪的時候也是,第一次生起的時候,只有一個心識刹那,然後就滅去了。但它的特點是在第一次的禪那心路當中,你之前從來沒有禪那。例如之前你沒有禪定,在第一次證得禪那的時候,禪那心只生起一次,然後就滅去。但是你可以通過不斷的修習,不斷地去專注似相,禪那心就可以不斷地生起,可以生起無數次,證得禪那的規律是這樣。在剛開始的時候,禪那心肯定是很弱的,然後就透過不斷地精進、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把心投入到似相中,將能使禪那速行心不斷地生起,持續地生起。欲界的心路過程,速行心最多生起七次,但是色界和無色界的心路過程,速行心可以生起無數次,乃至整天整夜,一直都生起在禪那速行心路中,一直都在安止定當中。

為什麼會這樣?就好像一個小孩,在剛剛學站立的時候,他可能一站立,立刻就倒下。但是,他經過這麼一次站立的體驗,就證明他已經學會站立了。然後,他通過不斷地學習站立,最後就能越站越久……過後,他再開始學習走路。我們在練習入禪的時候,也是這樣。剛開始的時候,很快就落入有分,然後不斷地又再生起、又再落入有分,再繼續、再重複、再重複,於是,我們就能夠入定越來越久、越來越久……從究竟意義上來說,唯有第一個禪那心路裡的近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近行定,但從一般的語言上來說,當一位禪修者在近行定階段,因為近行定還會落入有分,實際上是什麼呢?實際上他可能已生起了禪那速行,由於禪那速行還沒有能力能夠維持很久,它的禪支還沒有強有力到可以很長時間地維持,所以偶爾還是會落入有分。他的心流還會被有分中斷,所以禪修者在專注似相的時候,他可能專注一個小時,但感覺一小時被分了很多段。或有時心還會突然掉一下,就像腦電圖突然晃一下,又平靜,又晃一下那樣。這個時候,從經教法來說也是屬於近行定,但很可能他的禪那速行已經生起,那時已是屬於禪那了,只不過有時會落入有分。此時該怎麼辦?他應不斷地去練習。至於怎麼讓禪那更加持久,我們以後會講到。

在第一個安止心生起的時候,只有一個心識刹那。第二個只生起一刹那,然後就滅去的是世間神通心,想要顯現世間的神通時也是這樣。一位擁有神通的人,當他想要顯現神通,必須先經過很複雜的十四種禦心法修習。之後他以第四禪為基礎,先入第四禪,出定後決意,然後再快速進入第四禪,這個第四禪只有一個心識刹那,神通心就現起了,所以能很快地顯現神通,所有世間神通都屬於第四禪禪心的作用。

第三個只生起一刹那,然後就滅去的是四種聖道心,分別是入流道、一來道、不來道和阿拉漢道。這四種聖道心只會生起一次,一世都不會再有第二次。為什麼?因為聖道心的作用是正斷煩惱,它是一斷永斷,既然煩惱已被斷了,還需要生起第二次再去斷已沒有的煩惱嗎?完全不需要。所以四種聖道心一世只生起一次,入流道一生起,邪見、戒禁取、疑(對佛法僧三寶、對戒定慧三學、對輪迴、對修行的懷疑),就永遠不會再生起了。一來道不能夠斷煩惱,但是它可以減輕貪、瞋、癡。不來道一生起,可以斷除欲貪及瞋恚。所以三果聖者,即使是在家人,也不會再過夫妻生活。並且不會再生氣,不會再緊張,不會再哭,不會憂愁等。阿拉漢道一生起,斷除所有其他煩惱,包括無明、我慢、掉舉、昏沉睡眠、色貪、無色貪全部無餘斷盡,一斷就永遠地斷。四種聖道心的作用與威力很大,就像按一個按鈕,一按下去,那邊就爆炸了,不用再多按一次,它的威力就是那麼大。

第四個只生起一刹那的是出滅定後的果心。擁有八定的三果和阿拉漢聖者可以入滅盡定。在出定之後,由於滅盡定是心流完全中斷,沒有心、心所,沒有心流。在出定的那一刹那,第一個生起的心,是跟他所證得果位相應的果心。若是三果聖者,生起的即是一個不來果心。若是阿拉漢聖者,生起的即是一個阿拉漢果心,然後落入有分,之後再出定。接著,他就像一般人一樣,生起了眼門轉向、耳門轉向、身門心路過程等等。以上這四種心,只會生起一個刹那。

如何培養十種安止善巧及禪那心路就講到這裡,明晚將繼續講一下初禪,講聖典怎樣描述初禪及初禪有哪些特點。

——摘自瑪欣德導師開示的《清淨之道講要》 未經導師最後校對

 

 

 

圖文取自 Seki Yakumo  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