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0649_1049224428429709_4365699633182034106_n

某賢友:請問有情的貪欲是如何生起的?如何斷除?

淡然:當有情通過眼、耳、鼻、舌、身這『雙五識』,看到顏色、聽到聲音、嗅到香、嘗到味,觸到地界、火界、風界。這些目標若是可喜的,貪欲便會生起,有情對該些目標產生粘著與執著。這些目標若是不可喜的,嗔恚便會生起,有情對該些目標產生厭惡與排斥。貪欲與嗔恚生起的原因,來自不如理作意及無明(癡)。斷除貪欲與嗔恚的方法,是通過修行觀禪生起觀智。因為道智(觀智的一種)的作用,即是次第及徹底地斷盡貪欲、嗔恚、愚癡。

某賢友:觀禪?觀智?請賢友詳解!

淡然:關於觀禪,譯為『觀』的vipassana(音譯:維巴沙那),被解釋為『從各種不同的方面照見』。觀禪,是直接地照見究竟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三實相。這是導向揭開諸究竟法真實本性的慧心所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說慧心所就是觀智。若禪修者具足巴拉密,他次第地修行觀禪,就會次第地生起十六種觀智:名色差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智、壞滅智、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欲解脫智、審察智、行捨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一切有為法(究竟名色法或行法),皆有三相:無常、苦、無我。無常相,是生滅與變易的呈現方式,即在成為有之後再變成不存在。苦相,是不斷地遭受生滅逼迫的呈現方式。無我相,是不受控制的呈現方式,即人們不能完全地控制名色法。

名色差別智,是依究竟名色法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去分別它們。即是通過辨識所謂的人,只是在因緣和合(有為法)之下,所生起的究竟名色法的組合,在它們之內或背後,並沒有一個主宰的『我』存在。這階段的智慧,也稱為見清淨,因為它協助人們清除『永恆之我』的邪見而得其名。

緣攝受智,也稱為度疑清淨,因為它去除對過去世、現在世與未來世三時名色法的諸緣之迷惑而得其名。通過緣攝受智,禪修者辨識現在世的究竟名色法的組合,並不是無端端地生起,也不是萬能之神所造或因為靈魂而有,而只是因為過去世的無明、愛、取、行與業而生起。禪修者也運用相同的法則,來辨識過去世與未來世的究竟名色法的諸緣。

當禪修者如此辨識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究竟名色法及它們的諸緣時,他把它們歸納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蘊等組別。隨後,禪修者依世、依相續、依刹那,以思惟智觀照那些究竟名色法的三相:壞滅而無常、可畏而苦、無實質而無我。

這是準備培育思惟智,即以觀照究竟名色法三相,而修習觀禪的階段。首先,禪修者必須把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的色法都歸納於色蘊。同樣地,他也把一切的受、想、行與識歸納於各自的蘊,即: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

這是真正地以思惟智,來觀照歸納為五蘊等的究竟名色法之三相。一切行法有以下三相:一、『壞滅而無常』,因為它們在生起之處即遭受壞滅,而沒有轉變為其他法或有所遺留;二、『可畏而苦』,因為一切無常之法都不可靠而可畏;三、『無實質而無我』,因為它們沒有我,或實質,或主宰者。之後,禪修者依緣、依刹那,以生滅智觀照那些究竟名色法的生滅。生滅智,是觀照諸行法(究竟名色法)生滅之智。『生』是指生起之時;『滅』是指變易、毀壞與消失之時。

『依緣』修習生滅智,是指禪修者觀照究竟名色法,如何由於它們的諸緣生起而生起,以及由於它們的諸緣滅盡而滅盡。『依刹那』修習生滅智,是指禪修者觀照諸行法的刹那生滅(見《清淨之道》第二十章)。

生滅智有兩個階段:當禪修者如此修習時,在『未成熟』的生滅智階段,隨著觀照力的提升時,十種『觀之染』即可能會生起於禪修者。他可能會看到,從其身體發射出極亮的光明。他也可能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極強的喜、輕安與樂。禪修者的勝解與策勵增長、觀智趨向成熟、正念變得穩定及捨心變得不受動搖。他也可能會對這些體驗生起了微細的欲貪,即享受與執著這些禪修體驗。當禪修者體驗上述九種殊勝的經驗時,若缺少分辨的能力,他就可能會以為,自己已經證悟涅槃與道果。他也就可能會停止觀禪的進展,而只是享受那些禪修體驗,並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在執著它們。然而,若他有能力去分辨,他將會知道這些體驗只是成熟的觀智的副產品。他會觀照它們為無常、苦、無我,繼續提升其觀禪之修習,而不會執著它們,這即是『已成熟』的生滅智。

這分辨十種觀之染為非道、觀禪是道的能力,也被稱為是道非道智見清淨。當禪修者如此脫離了那些進展的障礙之後,而繼續修行觀禪時,他證得了有關名色法三相的一系列觀智,從生滅智,一直到隨順智。這九種觀智名為行道智見清淨:生滅智、壞滅智、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欲解脫智、審察智、行捨智、隨順智。

生滅智:這與十種觀之染生起之前的觀智是同一智,但在克服觀之染之後,它變得成熟、更強及敏銳。

壞滅智:當禪修者的觀智變得敏銳時,他不再作意究竟名色法的生時與住時,而只觀照它們的壞滅,這即是壞滅智。

怖畏智:當禪修者觀照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究竟名色法的壞滅時,他覺知這些在一切生存地裡不斷壞滅的行法(有為法),都是可畏的。

過患智:通過覺知一切究竟名色法為可畏,禪修者照見它們為毫無實質、不圓滿、毫無可取,而只有過患。他也明瞭,只有無生、無滅的無為法(涅槃),才是安全的。

厭離智:當知見一切究竟名色法的過患之後,禪修者對它們感到厭離,不再樂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生存地的任何究竟名色法(諸行法)。

欲解脫智:這是在觀照究竟名色法的生滅時,所生起的想要脫離一切行法的善願。

審察智:為了脫離諸行法(有為法),禪修者再以種種的方法,觀照那些究竟名色法的三相——無常、苦、無我。當他清晰地審察諸行法的這三相時,那即是審察智。

行捨智:在審察之後,禪修者照見諸行法當中無一物可執取為『我』及『我的』,因此捨棄了怖畏與取樂兩者,而對一切行法(究竟名色法)感到中捨。如是生起了行捨智。

隨順智:這是在出世間道心路過程裡,於種姓心之前生起的欲界心。此觀智被稱為隨順,是因為它順著之前八種觀智的作用,以及順著之後道智的作用。當禪修者如此觀照時,由於其智已成熟,他感到:「如今道智即將生起。」於是,在有分斷之後,生起了意門轉向心。緊接著而生起的,是兩個或三個緣取目標無常等任何一相的觀智心,它們被稱為遍作、近行與隨順。於鈍根者有三個觀智心生起,於利根者則只有兩個觀智心生起(除去遍作)。當行捨智與隨順智圓滿時,也被稱為『導向出起之觀』,這是在出世間道智生起之前已達到頂點的觀智。道智被稱為『出起』,是因為它從諸行法(究竟名色法)出起,而緣取涅槃為目標,也因為它自煩惱中出來。隨後,禪修者生起了取涅槃為目標的更改種姓智(種姓心),超越了凡夫的種姓,而達到聖者的種姓。在這之後,即刻生起了入流道智(入流道心)。該道智徹知苦諦、斷除集諦、證悟滅諦及開展道諦,而證入了出世間的安止心路過程。

道心(道智),同時執行與四聖諦有關的四種作用。在此所提及的這四種作用,是遍知諸苦、斷除渴愛(苦之因)、證悟涅槃(苦之滅盡)、開展八聖道。於利根者,沒有遍作心生起,所以在道心之後有三個果心生起;於鈍根者則有遍作心生起,所以在道心之後只有兩個果心生起。之後,有兩個或三個果智(入流果心)生滅,然後再沉入有分心。在有分心中斷之後,生起了省察智。在四出世間道每一者之後,聲聞弟子通常都會省察道智、果智與涅槃。但並不一定會省察已斷除及還剩下的煩惱。如是,最多只有十九種省察智:首三種聖道每一者都有五種,而第四聖道則只有四種。這是因為已完全解脫的阿拉漢,已沒有可省察的煩惱。

以上內容,我是摘編自《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業處之概要》,供賢友參考。

 

 

 

圖文取自 Seki Yakumo  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