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禪風集  

修行的十種波羅蜜

今天要跟大家講解一個經常提到的課題:波羅蜜和修行的關係。

當釋迦摩尼佛的前世妙智尊者得到燃燈佛的授記之後,他想:“我已經被授記未來肯定會成佛,但是到底我要做些什麽才會成佛呢?” 菩薩的心就是這樣的,他不會覺得自己已經被授記了,理所當然未來就會成佛的,就不用努力了。作為一個對因果有不動搖信心的修行人,他很自然的反應是想:“我要做些什麽因才能夠達到成佛的果?”於是他領悟到要累積十種波羅蜜。這十種波羅蜜對行菩薩道要成佛,以及其他要成辟支佛,或者成阿羅漢快快解脫的修行人都是非常關鍵的,但是對行菩薩道的行者來說,是更加的關鍵。

於是,他領悟到一個接一個的波羅蜜: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和捨。這十種波羅蜜之間的關係是互相連接,交錯在一起,非常密切的。

布施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是比較容易培育的。布施包括物質上的給與,勞力上的付出,以及給人家安慰等等內容。還有一種法布施,就是教導人們能夠在因上做得對。法布施和其他布施不一樣,其他的布施更多在果上給予人家好,而在法布施上,可以讓人們在因上改變。因為如果得了法,生命可以在因上改變。這是很重要的不同。所以佛陀說:在一切的布施之中,法布施是最上。

克服貪念

布施要克服的是我們的貪,因為布施的心是來自於無貪心所。我們只要還帶著許多的貪,我們就不能夠放,特別給別人財布施時,捨掉物質滿足別人的需要,不僅在給與別人好處,也是在克制自己的貪念和執取,從中可以嘗到布施帶來的好處。

帶出心的善法

懂阿毗達摩(身心運作的原理)的人就知道,一個善法是可以帶起很多的善法,一個不善法也是可以帶起很多的不善法。一個不善心會跟著一連串的相關的不善心所,而任何一個善法一生起,十九種美心所就一定會生起。比如信心、正念、慚、愧、無貪、無執、無癡、輕安、輕快、柔軟、練達、正直等,這些心的品質都會跟著一一生起。

所以不管是多麽墮落的人,他心裡多麽的陰暗,只要能夠讓他心中有某一種善生起,基本上就可以幫助到他了。有些人對別人不好,但是他的善是對父母的孝順;有些人的善是關愛孩子,每個人都有某一種善心,通常我們要幫助他,就只要引出他心中的一個好,只要他嘗到了善的滋味,種種的美心所就會一一帶出,產生第一個好,第二個好,緊接著一連串的好。所以很多人都有向善的希望,只要我們知道他哪一方面的善是可以被帶出來的。你會發現佛陀在度化眾生時也是如此,先看準那個人好的一點,把它帶出來,過後再導向別的善法。

圓滿的布施

佛陀在講經的時候,有一個系統的教法,先講完布施,再講守戒,然後再講人天福報,再到初禪到四禪,讚嘆梵天界、無色界的生命是如何的殊勝,之後再講這些殊勝的生命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最後再講四聖諦,導向了生脫死的智慧。這是一種系統性的教法。同樣在講波羅蜜也是如此。菩薩的修行是從第一個布施波羅蜜開始,但是到最後一個圓滿的波羅蜜,又回到布施。可是那種布施的層次已經不同了,已經結合了種種的智慧,忍耐,出離等等,才能夠完成最後非常艱難的布施。

菩薩成佛前的最後一世是一個國王,他做了太多的布施,最後竟然把國家的象徵,御用的大白象也布施出去。他的國民們都不能理解,從而把菩薩從王位上推翻,菩薩只能夠獨自去森林之中修行。在那種情況下,除了他的王後忠心耿耿的跟隨他,全國人民沒有一個覺得他是正確的。他完全的孤立,但是他卻不動搖,對自己的布施完全沒有任何的疑惑和懊悔,這是非常高難度的。因為很多人的是非觀念都是跟隨著群體的看法,別人怎麽講他也怎麽看待,但是菩薩的是非觀念是基於他自己生生世世累積的波羅蜜,基於對真實法的了解,對因緣法的了解,對累積波羅蜜的信念。面對這麽多人,甚至是他未來大弟子的誤解,他都有毫不動搖的信心。所以如果他沒有那種絕對超然的智慧,是不可能完成這麽高難度的布施波羅蜜。他在菩薩道累積的第一個波羅蜜,就是以布施為出發點,走出第一步,在最後一世總結所有波羅蜜的時候,還是通過布施來總結,但是那個時候布施的難度是超高的。在他帶著妻子和孩子到了森林之後,他又把妻子和孩子都布施出去了。你可能會覺得這樣子很離譜,但是在那個因緣條件,在那個歷史處境中不能用現代的思維去看待,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與理解的。

布施是一個開始,但是不可以小看,圓滿這個布施波羅蜜需要種種其他波羅蜜的承托和支持。智慧波羅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捨波羅蜜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菩薩布施是想要得到大家的認同,面對全部人的誤解就一定會懊悔,但菩薩的心不會動搖,也不會受傷,智慧才能夠發揮作用,布施波羅蜜才會圓滿。如果懂得什麽是究竟法的智慧,累積波羅蜜就不一樣了,就不僅僅是在形式上做布施,而是很清楚的掌握因緣,知道怎樣做布施可以作得更好。現在看到很多人學佛都掉入了一個陷阱,那就是從形式上來講覺得自己很懂了,但是卻不懂究竟法的意義。其實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

不一樣的因緣

有的人不了解菩薩怎麽可以布施妻兒,但是要了解那時候是不一樣的因緣。要做菩薩妻兒的人,也是生生世世發願要幫助他圓滿成佛波羅蜜的,不管菩薩有什麽指令,他們都絕對忠心的去執行,完全信任菩薩的智慧。在那個時代,即使是在近代的印度,雖然不能夠說妻兒是財物,但是那個社會價值觀中,妻兒代表著可以幫助自己的助手,如果有別人需要,他就可以與人分享。這是現代價值觀所無法理解和接受的東西,也不能用現代的價值觀來判斷。

這裡講一個例子。某一位上世紀很知名的印度教大師辯喜 Swami Vivekananda (把印度瑜伽和冥想介紹到西方的第一人),有一次,他到一個藏人的好朋友家做客並過夜,發現這個藏人朋友是兩兄弟共用同一個妻子,這種情況在有些區域的藏民中是正常和普遍,在他們的價值觀裡,這種情形是合法夫妻。但是 Vivekananda 大師覺得非常荒唐透頂,深感不安和恥辱,這在印度的文化價值觀是完全不能想像的。第二天他忍不住質問他的朋友。藏人朋友瞪大眼睛,非常驚訝的看著他說:“你怎麽啦?你們修行人不是說不要有私心,最好的也要和世界分享嗎?我把我最愛的人和我的兄弟分享,這有什麽過錯?”大師聽了,才領悟到原來社會價值觀不同。你可以這樣子看待事物,而另外一個人可以用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什麽是善?什麽是惡呢?人們現在死抓某一種社會價值觀中的善惡,卻不懂究竟法的善惡。只有從究竟法的角度來看,善和不善的心是絕對的。如果你的心生起貪瞋癡,那個果報肯定是苦的,你的心生起善的,果報肯定是好的。除了究竟法之外,文化價值觀存在著時空和地域的差異,善惡沒有辦法一致。你沒有足夠的智慧看到究竟法就判斷別人,是很容易犯錯的,也會很難看清楚菩薩怎麽累積布施波羅蜜。

但是我們要非常的小心,有些人說,我用究竟法,我要用善心殺人,因為要幫助世界減少人口!這個不能開玩笑,你要替世界減少人口,你怎麽不殺自己?而且殺自己又是哪一種心態?是否用扭曲的心態?其實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能力判斷自己的心。所以最好這種東西不要隨便去碰,不要冒昧的做違反社會倫理的決定。

國家、民族、家庭都是概念法,佛陀對待世間是很超然的,有著無我的智慧,但是卻不是空洞的,無視世間規律。佛陀並沒有要改變這些約定俗成的概念,而是順著世間的看法,教導人們怎樣把國家治理的更好,怎樣讓家庭和諧,怎樣做一個好妻子等,甚至給釋迦族特別的對待,我們要理解這種智慧。

比如當一個釋迦族人出家時,是不需要經過四個月的檢驗,而非釋迦族出家就需要通過檢驗。如果是外道來出家,還要多一個觀察期。佛陀不是種族主義,他完全了解無我,只不過這是一種對因緣的了解。一個人之所以會投生做釋迦族人是因為他們和佛的因緣特別的深。很奇怪,到今天為止,在尼泊爾的釋迦族後人,他們的心對佛陀有一種很特殊的信仰。你不會看到任何釋迦族人會去信仰其他的宗教,很本能的覺得自己就是佛弟子,就是佛教徒。所以釋迦族的因緣不同,他們來出家就不需要經過特別的檢驗,這是佛陀對釋迦族表現出特別的信任。

當喬薩羅國的毗琉璃王(Viḍūḍabha)要去滅釋迦族的時候,佛陀三次跑到兩國的邊境,在那裡生長在喬薩羅國境的樹木都枝葉茂密,但是佛陀卻坐在另外一棵生長在釋迦族土地上的枯樹下,等待著毗琉璃王大軍的到來。王到來後向佛陀頂禮並詢問說:“此處有枝葉茂盛的樹木,為何要坐在那棵沒有樹蔭的枯樹之下?”佛陀回答說:“親族的樹蔭更加涼爽。”毗琉璃王就知道佛陀在保護自己的族群,出於對佛陀的尊敬,他就退兵了。第二次,第三次又是如此,毗琉璃王因為佛陀而一再退兵。但是到了第四次的時候,佛陀檢查了釋迦族的因緣,發現釋迦族過去曾經造下毒死大魚惡業,如今宿業成熟難逃一劫,才放棄了阻擋,釋迦族遭遇了空前的滅族之殃。

所以不能說佛陀有究竟法的智慧,就不再理會世間的概念法了。當佛陀提起這些國家、民族、家庭的概念時,是因為要教導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持戒波羅蜜

通過布施波羅蜜的培育之後,持戒也會變得容易,因為貪欲也減少了,接下來就要更進一步守戒了。守戒的功德比布施更加有力量,但是我們不能以為只要有了守戒,就可以不用布施了。

有些人聽到‘布施的功德不如守戒,守戒的功德不如修禪’時,他就講:“好,那我就只要修禪。”但是等他生活上遇到困難,物質上的需求比較欠缺時,他又會問:“我修禪的功德很殊勝,為什麽會這麽貧窮?”要知道守戒和布施所帶來的是不一樣的功德,我們說守戒的功德比布施更重要,在於守戒的影響更大,但是它們之間是息息相關,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

眼睛很重要,但沒有耳朵可以嗎?你可以說放置舍利的塔頂是最珍貴的,但是塔基也很重要!再比如道場裡的大殿最重要,但是廁所不重要嗎?所以人們有錯誤的觀念,不知道這些都是相關的,說哪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發揮的作用比較大,就像一個大公司裡總裁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他的決策可以決定公司的盈利或者虧損,但是技術人員不重要嗎?接待人員不重要嗎?甚至前臺的接電話生也很重要,每一個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不同種類,發揮不同的功能,要這樣子來理解。

很多人的因果觀念是混亂的,不知道種什麽因,得什麽果。

他們聽說修禪會讓身體健康,於是很疑惑為什麽我修禪了,身體卻不健康?這很簡單,比如運動不夠、或者飲食不健康。打坐的確是很健康,當你的心力很強,很專注,心很清凈的時候,你的心生色法都是很正面的,很好的,但是好的心生色法卻不能夠完全取代你的業生色法(基因),取代時節生色法(水土環境等外在條件)和食生色法(食物)等對健康的影響。業很重要,食物也很重要,如果你吃了一大堆不健康的食物,有毒素的食物,你生病了,卻抱怨說:“我不是做了布施了?我給別人施捨藥品,我也修禪了,這些都會帶來健康的果報,為什麽我還會得病?”不管你的業生色法和心生色法有多好,如果你不注意吃了很多的毒素當然會得病!調整健康的飲食,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對修行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條件。我們生命的每一個現象都是各種條件因緣組合而成,修行生命中智慧是最重要的波羅蜜,但你還要其他各種功德的襯托,才能夠完整。

帶著這樣的了解,我們就明白布施是很殊勝,但是不夠,我們還要守戒。布施的人可以得到非常富裕的果報,但是卻沒有安全感。我認識一些人雖然很有錢,但是卻心慌慌,沒有安全感。很奇怪的,連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麽,一直到他的業消了以後,才慢慢的好起來。這是一種業的影響,氣血也有一些問題,身心虛弱導致心慌。但是由於業的模式,叫他做運動,積極生活,他也不聽,只是非常頹廢的讓心一直陷入負面的消極中。生命中有種種的因緣,業的影響加上心種種負面的東西,變成了惡性的循環,所以每一樣東西都是息息相關的,有互相影響的作用。

出離波羅蜜

出家是圓滿的生命

我們說守戒很重要,但是現實中,有些人的工作就決定了他比較難守戒。比如有一個很好的佛弟子,他做財務工作時無奈的捲入了幫公司逃稅的行為,但是卻沒有辦法,不這樣做就會丟掉工作。在世間從事某些行業是很無奈的,在那個崗位上就擺脫不了造業的可能。如果你不跟著潮流走,就很難生存下去,那個代價你犧牲不起。所以有些時候,你選擇了那個生命方式,就很難活出圓滿。

有的人來問師父:“師父,我工作很忙,每天只能抽出十五分鐘來修行,請師父告訴我如何才能快快修行成就,快快解脫。”我其實很想對他說:如果真的有一個這樣的方法,你覺得我出家是不是做了一件傻事?又可以娶妻生子,又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又可以成就大法,我何必來出家?他幾乎要告訴我,我付出了這麽多勞力,這麽多奮鬥,這麽多犧牲的東西,他完全不用付出,就要找出一個最快、最容易的方法來得到修行的成就。所以這是沒有正確的因果觀念。當你真正想要圓滿的時候,你會發現,如果你沒有選擇一個好的生命,有好的因緣條件,可以親近智者,親近善友,那你就不要祈求太圓滿,只能夠盡力而為。你能做多少是多少,有一分是一分,有兩分是兩分,不可強求。如果你真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圓滿,那麽你要選擇一個生命的方向和角色,能夠讓你把自己的善法發揮到頂點。

在佛時代的護國尊者,他聽聞了佛陀的講法後,就留下來等全部人走了以後,請求佛陀讓他出家,他說:“根據佛所告訴我的,如果真的要圓圓滿滿的活出佛陀所講的那種有美德有操守,有戒定慧的生命,那麽我覺得在家生活我辦不到,我希望過一個無瑕疵的生命,我看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出家。”

有哪一個生命能夠讓我們從早到晚都想著法,從早到晚都在法上努力,讓心安住在法中?而且單單你這麽做的時候,你就已經利益了別人,讓每一個供養者,護持者,每一個給你條件的人,辦道場的人,都得到了很多的功德。這個生命就是出家的生命。

不要和別人對比

但是我們說出家的生命比在家更圓滿,是要用同一個生命對比,或者和自己對比。千萬不要和他人比較,因為每一個人的波羅蜜是不同的,每個人的起跑點也是不同的。如果別人的起跑點已經非常靠近終點,那麽即使他沒有出家,即使他修行的效率不高,可是他跑兩步一下子就到了,然而你的起跑點還很遠,你就需要作出最有效率的修行。

也不要把一個形式上出家,但是頭腦中天天想還俗的人,和一個在家居士,心中卻天天想要出家的修行人進行對比。在佛陀時代也有這樣一個居士,因為要照顧父母而沒有條件出家,但是卻修行成就到三果聖者,這樣的修行人當然比那些出家卻滿腦子世俗念頭的人要殊勝很多,天天想世俗,怎麽能夠成道?

我們要對比的是:如果同一個人,從他做一個好的在家居士到成為一個好的出家修行人,那麽當然做一個好的出家人在法上的成就會更高,更有條件,波羅蜜的累積也大不相同。我們要這樣來了解,不要去拿這個群體裡最差的,跟另外一個群體裡最好的來對比,這種對比當然是錯誤的。

老老實實的根據自己的情況用功,真的要比的話,就自己和自己比。努力用功,為自己的進步而高興。不可以說:為什麽這個在家人修行比我出家人還要好。不可以這樣子想!其實,如果這個人選擇出家後,有可能修得更加好,他可能浪費了自己的潛質,所以要帶著這樣的了解,我們要看到我們出離世間去過出家生活的好處,出離波羅蜜可以給我們帶來最好的條件來累積其他各種波羅蜜。

我就親身接觸過一個修行人,他非常的多話,經常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但是他卻修的很好,甚至還修到了神通。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去爬山,我比他年輕十歲而且是常常爬山的人,我累得喘氣,他卻一點都不喘氣。我問他為什麽?他說:“因為我有定,你沒有定。”於是,他停下來,脫掉袈裟,讓我摸他的心臟,然後他吸一口氣,閉上眼睛,心臟就真的馬上停掉了。我問他是怎麽做到的?他說是馬上就進入四禪,只有很強的,沒有瑕疵的四禪才可以做到隨心所欲控制呼吸,讓呼吸停止。我觀察到他有一個特點,心可以很快的轉換。比如我們一起去爬帕奧禪林的後山,他只要聽到禪林裡傳來打坐的鐘聲,跟我講話還講到一半,就在那個草地上把墊子一鋪,朝著大殿的方向頂禮三下,就坐下來打坐了。我還傻傻的還在想著剛才講到一半的話題,他就已經入定了。所以,你說他嘰嘰喳喳的多話,他有這個本領隨時轉化。我母親也是類似的性格,她和人講閑話過後自己就去打坐了,但是那個人卻和我報告說:“師父,你母親告訴我這個那個,過後我就一直想一直想,沒有辦法打坐了。”我就去問我的母親,她很無辜的說:“是我跟她講的這些事情,但是我就沒有再想了嘛。”我說:“你不要害別人,干擾別人打坐,並不是每一個都有你這樣的本領。”所以每個人都在不同的起跑點,別人和自己是不一樣的,不要去學別人。

出家做好的福田

出家修行就算沒有出去說法,你只是自愛,修行辦道,凈化內心,你就利益了別人。有些人問這怎麽可能?是可能的!什麽東西是世間真正的貢獻,真正的成就呢?對世間真正的成就,就是讓別人的生活好起來!一個行業對社會的貢獻,也是因為這個行業生產的東西或者提供的服務,帶給人們好處。還有那麽多慈善事業是為什麽?慈善事業也是為了讓別人離苦得樂,雖然慈善大部分是在果上幫助眾生,如果能在因上也幫就更加殊勝了。佛陀為什麽要幫助眾生,度化眾生?就是為了要讓他們的生命在因上好起來。

麽,我出家認真修行,得到最根本的法益,讓我的生命從此好起來,一般的利益是果上的,而修行的法益是因上的,這個一改變,生命就完全改觀了。別人幫助我得到這個利益,那麽他是非常有貢獻的,他的成就是非常殊勝的。

這就是為什麽佛陀說:“父母的恩報不完,但是如果能引導父母皈依三寶,引導他們受持五戒,那麽你就可以最好的報答父母的恩德。”更不要說引導父母去修止禪,觀禪,成就戒定慧,甚至引導他們走向解脫,這才是真正的報父母恩,才是真正的孝道!為什麽?因為你在因上幫助了他們。從此他的生命改變了,可以真正的離苦得樂了。其他那些在物質上給予滿足,或者在情感上給與慰藉,但是他們未來的生命有沒有變得更好呢?不敢說!所以幫助他們學法,是真正的幫助。

出離波羅蜜就是讓我們有條件在因上做

最好的努力,來改變我們的生命。任何人護持我們達到這個目的,他都做了非常殊勝的功德。所以,只要我們出家人好好的照顧自己,就給了照顧我們的人最好的利益,因為出家人是最好的福田。田地很重要,一個人可以很努力的耕田,但是如果沒有田地,或者田地不肥沃,他耕種出來的東西也不好。

所以好的福田很重要,出家的工作就是要扮演一個好福田的角色。現代的人們只能看到物質的方面,不明白為什麽出家人要受別人供養,而有的出家人被這個觀念影響,他也不受別人供養了,這樣就失去了佛陀讓我們扮演的福田的工作。在戒律中,佛陀甚至不允許我們出家人儲藏食物,就是讓我們天天去托缽乞食,天天讓人家供養食物,讓人家護持,而我們的工作是要更努力的修行,做更好的福田,讓供養我們、照顧我們的人得到最好的功德。如果這樣了解,就知道為什麽出離波羅蜜非常殊勝,這個生命可以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很大的利益,更何況有一天你修行成就了,還可以利益更廣大的眾生,直接的引導別人得到法益,那就功德更加不用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