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禪風集  

入定

自然入定

禪修者初步入定時最好是順其自然,不要去操作它。到很明亮的禪相時,自然的融入,整個心好像被禪相吸進去。其實心是不會被禪相吸進去,禪相是心的目標,但是從主觀感知好像是如此,就像跳水跳到水裡一樣。有些人的感覺很敏銳,一剎那進去和出來他會知道的,因為色界定的心和欲界定的心是很明顯的不同,體驗的時候可以有分別的。確定入禪的時候是不會含糊。但是有些人的心不夠敏銳,因為進出只是一下子的事情,可能就是一剎那非常快速的一個心,非常短暫,所以你即便入定了也不覺察,但是敏銳的人會覺察到的,因為它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就在那個階段進進出出,一下子在裡頭,一下子在外頭,這個很平常。所以那個時候最主要是不要緊張,讓他自然的進出,天天打坐,讓他能夠自然入定更久,不要嘗試如何去操縱它,一旦操縱,心就不自在了,很多問題就出現了。初步入定的時候,不要去操縱,自然的放掉,直到你的定力好像很強的時候,會自己加深融入進去,只是開始發動的時候,要一些有所為的努力,到後來你無所為也可以,就不用去管它,它就自己融進去了。一旦你有了入定的經驗,就不斷的重複它,拉長這個時間,拉長到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如果能夠三個小時更好,過後可以作一些訓練。

入定訓練

訓練自己入定,每一次你上座時,如果一開始就很光明了,那就根本不用浪費時間去注意呼吸,直接就注意光明的禪相。如果不能,就培養呼吸到禪相亮到成熟了,只要到了似相,近行定的階段,禪相已經貼著你,那時候就可以準備入定。已經有過入定經驗的人,可以用這個方法,沒有入定經驗的人,最好是給它自然的入,如果已經入定很多次,已經可以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的禪修者,到了似相你就可以專注。當心力很強的時候,就想入就可以入,這個訓練很重要,以後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入定,但是準備期間可能要花費一些努力。

但是對那些行界明覺守得好的人,甚至睜眼都能夠看到禪相的人,那個時候他一想入定,就可以入了。不用做什麽準備工作,因為他的定一直在維持著。有些人的準備工作就是調一下呼吸,讓呼吸舒緩一下,下一個決定‘入!’就可以入了。

當你已經可以要入就入了,這個時候,你就決意,我要入一個小時。它就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後它就會自然的出定。不要說我在定中想:“我要出定嗎?”當你一起這個念頭“我要出定嗎?”你已經不在定中了。因為定中你不會有這個念頭的,定力是你一進去,它整個過程就是這樣子保持,當然中間有雜質,才會有一些念頭,其實你念頭一生起,就出定了。所以我們要出定,是在入定前就決定出定的時間。至於時間也不要太挑剔,佛陀時代也沒有手錶,‘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是我們人心的一個概念,但是因為我們長期生活在時間的概念中,所以很奇怪的,我們定‘一個小時’,它就差不多‘一個小時’,最多相差個十分鐘,五分鐘,它就出來了。這樣子的訓練它,你要三個小時,就能夠三個小時,你的心導向入定就入定,多久就多久,那就不錯了。不用去看錶的,只要大概那個時間就可以了。下一步就是檢查禪支的工作了。

檢查禪支

如果禪修者已經能夠很準的訓練自己入定和出定,那麽在下次入定前你就下一個決心:“這次我要入定三個小時,我一出定就要開始檢查禪支。”如果在還沒有入定之前,我們的心就準備要這麽做,一出定時,心就會自動馬上就返照。你一出定,就不要浪費時間,一剎那都不要浪費,馬上就注意這裡,看看心臟的這個部位有什麽?這裡我們看到什麽具體就不講了,禪修者必須自己要親自體驗,和導師報告。

這個部位叫做心所依處,是我們的心依附的地方。其實其他的部分也有起這個作用,比如眼門、耳門等,但是那是很短暫的,大部分時候心在這個地方依附著。

在出定後注意心所依處時,你可以看到‘有分意門’和‘禪相’。所謂有分意門其實是說我們的觀禪是從這裡入門的,從這裡你可以知道你的心路過程,要注意,其實我們一出定看回去時,是看到剛剛過去的專注的那種狀態,是看剛剛過去的心,而不是心看自己本身。

這時可以看到有分意門上有禪相,依附在意門的心對禪相有五種作用,尋、伺、喜、樂、一境性,這是剛剛過去的心禪相產生的五種作用,或者說五種心的狀態,被保留在意門的記錄中。

關於心依附在心臟還是在腦,我們不去研究,其實身心的奧秘現代科學也都沒有完全解開,其實我們的心和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是有關係的,這部分的研究不是我們感興趣的,佛陀也沒有深入的揭示,佛陀講的只是掌中之葉的法,就是和解脫有關的法。所以同樣的,我們也不會感興趣去研究其他的東西,而只是和解脫有關的法。

尋,就是心導向目標,就像蜜蜂飛向花朵;伺,就是心貼著目標,就像蜜蜂在花朵旁邊繞;喜是心對目標有一種喜悅,這種喜悅類似於興奮、興趣,是一種比較粗的作用,好像在沙漠裡面走了很久,非常的乾渴,這時候看到遠方有水源時,那種喜悅的生起。樂和喜略有不同,是比較寂靜的層面。好比當你在沙漠裡拿起水喝,那麽清涼,那麽舒適,那麽滿足了,那個時候心中的快樂就比較屬於樂受,這是一個比喻心的狀態。樂受是感受的一個狀態,喜是自己的一個心所。樂是受心所,喜是喜心所,但是喜的時候,感受一定是樂的,所以喜和樂是息息相關的。

一境性是心不動搖的安住在目標中,就是因為有一境性,心才能夠取到目標,就像相機一樣,如果不能聚焦取到目標,就拍不到東西,一定要聚焦,不然拍出來畫面是模模糊糊的。所有的心都有一境性,平時心能夠知道東西也有一境性,但是定的一境性是不一樣的,是特別的鞏固,特別的穩定,牢牢地取禪相為目標。

所以尋為導向禪相,伺為貼著禪相,喜對禪相有喜悅,樂對禪相有樂受,一境性對禪相有安住,心對禪相有這五個狀態。

一開始你需要先看到有分心(有分意門),一注意到這裡,就有有分心的狀態。在它裡面,就看到了心的五個特徵,知道對禪相有五種作用,有分意門扮演的角色就好像是一個鏡子,禪相是反映在上面的,具體是如何的,就要你自己去看。

看這個不能夠一下子看那麽多的,先注意到有分意門就可以了,當注意到有分意門,也會注意到禪相,這個時候要分辨清楚,禪相是禪相,有分意門是有分意門,它是貼著一起的,但是不一樣的,知道這個是基礎,這個是禪相。確定以後才開始去看尋、伺、喜、樂、一境性。其實你不能看太久,只能看一剎那:好,看到尋,看一下,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正確的方法不是在那裡求,在那裡慢慢等,不對的,這樣子看定力會掉,而且讓心臟有壓力。只是簡單瞄一下,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如果有禪定的人都會看到的。

有些禪修者會產生曝光現象,看到一片光明,但是看不清什麽是有分意門,什麽是禪相,只是一片光明,從這裡射上來。這時你要留意一下是否確定入定,通常如果確定是入定就不會看不到,不會分不清的。有一種情況是出定不乾凈,就好像你早上醒來還迷迷糊糊地粘著你的睡眠,依戀著睡眠的境界,起床做事情就懵懵懂懂的。類似的,如果出定不乾凈,就好像心還黏在那個定的狀態,你越怕失去它,你就越看不到,你就很灑脫的一出定,瞄一下,馬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這不是很難的,最主要是出定要很自在,很徹底,這是很關鍵的一點,主要是要訓練那個不黏著的心,出定應該是很自然的事,就像收功一樣,出來就出來了。

所以出定後一注意就看到尋,不要一次看太多,一次看一個,看了過後,繼續入定。大概五分鐘,十分鐘,再出來看第二個伺。再依次看喜,樂,一境性,再五個一起看,這是一種方法。

另外一個方法是,第一次看尋,再入定,出定第二次看尋、伺,再入定,出定第三次看尋、伺、喜,再入定,出定再看尋、伺、喜、樂,再入定,出定看尋、伺、喜、樂、一境性,這樣也比較好。就是一次看一個,然後每次加一個,過後再五個一起看,最近帕奧禪師也比較傾向於這種一個加一個的方法,你可以試一下。

就好像我們教小孩子怎麽去記住別人的長相,他的眼睛是這樣的,看到了,接下來你注意他的鼻子是這樣,就看到眼睛和鼻子了,再看嘴唇,耳朵,臉龐,然後再五個一起看,就像教小朋友學習辨認人臉一樣的,一步一步的看清楚。第一次馬上看五個可能辨認不清楚,一次一個,已經確定了這個心所,這個禪支是什麽樣的狀態,後面熟練了一次看五個很簡單,因為它是一起生起的,你可以認清楚什麽是尋、伺、喜、樂、一境性了。

其實看到五禪支,並不代表你100%肯定入禪定了。其實這些禪支,這些心的特徵,在比較淺的階段,比如近行定也是有的,而尋、伺在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也都有的,所以也不能夠單單憑這個就判斷是否入禪定。當你確定有很清楚的入定經驗,確定這個心是超凡脫俗的,然後你的禪相也是似相,又能夠掌握出入定的自在,入也很清楚,出也很清楚,現在又能夠看到五禪支,你可以相當肯定這是禪定,但是不能100%確定,只有等到你修名法的時候,真正看到禪定的心路過程才能完全確定。因為禪定的心路過程是一連串的幾百萬個心,數不盡的心,中間不中斷,是很長很長的,不像我們平時的心路過程,最多只有十七個速行心,禪定是千萬個速行心,這是不一樣的。這時在修名法看心路過程時才能檢驗是否真正入禪定。

入二禪

當禪修者順利的檢查有分的禪相過後,可能就準備要上二禪了。

先讓自己入初禪,最小一個小時,但是我們鼓勵時間久一點,兩個小時,一出定的時候,你就看著這裡的禪相,馬上要檢查五禪支。看到之後就對著那個目標省思:初禪是很脆弱的,很靠近五蓋,一下子就掉下來了,不穩定,也不可靠,而且因為尋和伺這兩個禪支是比較粗的心所,不能夠徹底的更加平靜,如果我要更平靜,我要把尋、伺捨掉,下一個決意,捨掉尋、伺,二禪更加靠近三禪,更加寂靜,更加殊勝,更加穩定,更加遠離五蓋。

這種省思讓我們的心可以真正的放下尋、伺。因為初禪是很美好的一種體驗,難免我們會喜歡它,所以通過省思能看到初禪不是最圓滿的,二禪是更好的,讓你的心可以放掉尋、伺這兩種禪支。看著禪相下一個決心:“我要捨,我要入二禪!”你再專注禪相,再入最小一個小時,沒有一個小時就不要看二禪的禪支,一個小時後一出定,就看禪支,這次有能力看到整體了,一看,沒有尋、伺,只有喜、樂、一境性,可以確定是二禪。

如果還是初禪,就做多一點的省思,下一支香再試試,大部分人都不難,聽起來好像很難,只是心念裡捨而已。一開始要做點省思,確保你要真正放掉它,以後當你入初禪、二禪、三禪都很熟練的時候,就不用省思了。你只是想入二禪,你的心已經知道那個自然的狀態,我要捨掉尋、伺,你就入二禪。當確定是二禪,就可以把初禪的時間減少,減到半小時,入二禪的時間越久越好。有多久就多久,最後可以把初禪減到五分鐘,三分鐘,等你入了三分鐘的初禪,出定後查看禪支,確定是初禪了,再省思一下,捨尋、伺,接著入二禪,越久越好。

三禪和四禪

等你的二禪可以入到兩個小時,最好三個小時:初禪大概五分鐘,二禪三小時,然後確定是了,用同樣的方式邁向三禪,省思喜是粗的禪支,還是不夠平靜,二禪還是靠近初禪,不是很殊勝,三禪靠近四禪更加好!所以沒有了喜禪支可以專注更好,定力更深,這時候看著禪相,這樣省思,我要捨掉喜。

然後初禪五分鐘,二禪一個小時,三禪一個小時以上,越久越好,等三禪確定了,二禪時間也可以減少了,初禪幾秒種,或者半分鐘,一分鐘,二禪也減少,全部時間給三禪。到了三禪,你再省思:三禪也是靠近二禪,我邁進四禪比較好,三禪是樂受,不是太舒適,捨受會更好,更祥和,更寧靜。你就會捨掉樂受,進入四禪,你的心自然會對三禪沒有眷戀,心傾向四禪,傾向捨受。你的心同樣再看著禪相,心想入‘一個小時’四禪,出來再看一下心的禪支是怎樣?如果對了,確定四禪了,三禪的時間就又減少,四禪時間再加長。

這個時候要比較小心,我個人教禪的經驗是確保禪修者的初禪足夠,如果太快上二禪、三禪、四禪,基礎不好很可能會掉下來。初禪要相當穩定,二禪,三禪也穩定,通常到四禪的時候,我會磨那個學生,給他磨定力,天天入很久的四禪,入到心很熟練,得心應手,那時候就可以修別的方法。修到四禪的指示已經全部給完了,這是很單純的方法。也許有別人教你一些技巧,但這個單純也足夠用了,有時候更多的技巧反而讓心混亂。

其他重點

止禪和七覺支

從整個過程,當你這樣子培育禪定時,也在培育七覺支。

正念很穩定,擇法覺支在止禪時候也是很單純的,其實擇法不是去挑選,而是智慧的心很清楚的知道你的目標,知道你的禪相。在止禪的階段,不需要太複雜,如果在觀禪的階段,就要分辨無常、苦、無我,心可以更加細微的分辨出差別,但是在止禪,不需要看差別,只要了了分明看到它就可以專注了。所以有時候也講傻傻笨笨的,但不是真正的笨,而是把聰明放掉,完全的、歡喜的、專注的投入。擇法覺支也有了,也有精進,如果你一直投入就很精進,喜,初禪二禪都有喜。當你在禪定的時候,肯定是有輕安的,禪定越高,輕安越細微,越鞏固,越舒適。定也肯定有,在安止定中,中捨性的品質也越來越強。所以當你這樣子修時,我們已經在修三十七道品。雖然經裡面講很多,但是實踐的時候,尤其在止禪是很單純的,不複雜的,觀禪的實踐往後有機會再說。

越高越單純

當你明白,越高越單純,越高越不複雜,當你上到四禪,就只有兩個禪支而已,初禪有五個。四禪就是捨受和心一境性,是很單純的。越高的眾生越單純,越低的眾生越複雜,比如小螞蟻天天在跑來跑去,忙碌一整天,而越有福報,越有功德,越殊勝的生命,就沒有這麽忙忙碌碌。特別到了梵天界,不用吃,不用呼吸,很自然就是那麽快樂,那種快樂是平平靜靜的,不需要很多很粗的成分。如果我們要提升我們的生命,我們從欲界心提高到色界心,是清凈的心,是越來越單純的心,一定也要用單純的心態來對待,不要用複雜的心態來修。複雜的心不會得到單純的結果。

按部就班,安分守己

理論是為了給大家整體感,實踐要單純,你這個階段只需要對呼吸,對目標很感興趣,恭敬它,喜歡它,其他的來什麽都不用去注意。佛來也不關我的事,就算是菩薩來灑甘露,全身清涼,你還是看呼吸比較實在。這不是不恭敬佛菩薩,不恭敬天神護法,這是對法最大的恭敬。你不要看到了佛菩薩就用光去照,這是不對的!要照等過了四禪,完全掌握了入出定自在,那個時候可以去學會用智慧之光去照其他眾生,特別是修慈心的時候,你要散播給那些對象,可以用光去照它們,當你看到了,就散步慈心給他們,給地獄眾生,苦界眾生,把光明照過去,看到了就散播慈心給它們。這種還不叫做天眼通,這是很粗淺的定的力量,以後你們自然可以分辨的出,其實意門原來就有‘看到’的作用,但是不夠強,沒有辦法如眼睛一樣的看到,但是定力強的時候,心就可以起‘看到’的作用,就很自然的看,但是當時不要去強行操作,不要用貪圖的心去看,就是很安分守己的守著,專注,很單純的的看到。

這個開示的目的是為了那些以後可能會用到指示,但是沒有辦法到道場修行的人,你們可以用指示自己上四禪。在止禪階段,大部分的問題都是不需要的。如果你記得今天給的指示,基本上就懂了,來什麽問題都不要去理會了,就是專注這裡。你就發現,大部分的問題,雜念、昏沈、疑惑,都會凋謝的。每一次五蓋來了,就又是新的開始,這是最強,最簡單,最有力量,最單純的方法了,不要捨掉單純去尋找複雜。大部分百分之九十五的情況是不需要複雜的方法解決的。只有少部分的問題要特別的方法處理。大部分就甩開,不理它,重新開始,投入,一路走下去就對了。

四禪的殊勝

這個指示就夠你們回去修到四禪了,當然如果還能夠親近導師,向禪師學習,會有加持力,感染力,會得到不一樣的力量。如果能夠修到四禪也很好的成果了。如果你守著四禪到臨終死去,這個世界的成住壞空動不了你,這個世界的壞滅有水、火、風的壞滅,可以破壞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但四禪天是不會動的,世界的毀滅也不會動搖,這是四禪的殊勝,來世可以做梵天神。但不是說,你得了一次四禪,你就擔保投生到四禪天,而是要維持到臨終坐化,或者躺臥時是在定中過世的,在哪一個定,就跟相應的天結合。禪定的心是屬於色界的心,所以投生的界,也是色界天。能夠修到這裡,也是不錯的了。

有效率的修行

等修到四禪後,再親近合格的導師,把其他止禪的方法教給你,學完後再修觀禪。有的人一聽很複雜,就放棄了。其實難也就是難在第一個方法,只要第一步成就,接下來就不是很難了,如果你成就很穩定的初禪,從初禪到四禪,快的話就可能只有幾天而已,一個禮拜,兩個禮拜,比較鈍一點的,就最多一個月,不是很難的,為什麽初禪到四禪那麽快,而修一個初禪要修很多年呢?因為到初禪後,你的五蓋已經克服了,接下來你的工作是很有效率的。現在大多數人是修行沒有效率,好像鑽木取火,火還沒出來就停了。在好多年裡面,我們都在訓練自己不停的,一鼓作氣的鑽,如果你可以一鼓作氣鑽一個小時,就入定了,至少初期也是得到禪相了,得到禪相完全不動搖的話,一個小時,不可能不入定的,難就難在我們的修行沒有效率,一直被五蓋干擾,黏在世間。一下子想東想西,這個放不開,那個放不開,讓我們把簡單的工作也做不好。但是到了初禪以後,你的工作就有效率了,五蓋已經撇開了,你要捨掉禪支,這些是很容易的。

另外一個因素,人們修行上了軌道後,是會得到鼓舞,更加感興趣了,這就是越成功的人越容易成功,所以第一關的突破是最主要的!後面有了四禪,你再修其他遍處定,一兩個月就可以把四禪八定全部完成。都不難,難是難在第一個初禪,我們在五蓋中掙扎,這個階段難。但是上禪定了也要維持,有些人上了開始驕傲,定力也會掉的,所以一定要很謙虛,只要還沒有解脫,要小心,不可以驕傲,解脫的人,也不會驕傲。

現在記得很單純,守護呼吸,看眼前這一步,不要想太遠,只看到下一步目標是希望可以成就初禪。或者目標是希望可以有穩定的禪相,這個希望來自很單純的心願,而不是來自於貪求,我往這個目標邁進,到達了,禪相有了,就往初禪邁進。初禪後,再往四禪邁進,一步步的按部就班。觀禪也是同樣的一步步來,每天做功課,看這個看那個,過去世,未來世,看因緣,一直修一直修,觀禪就順利了,因為有了智慧之光可以看到究竟真實法。開始修行時,先理清道路,至少在理論上可以行得通,如果理論上都行不通,那這整條路就都搞不清楚了,那你要找理論上行得通,而且經過這麽多禪修者的驗證也是可行的門路。

當然在禪修者裡面,有些所謂修行成就的人,還有他個人的問題,那個你不用去看他,先看自己,不要去判斷別人。修行就是只看自己的功課,不要在這一路上修行時,特別是你要成就更好的法是,就自己障礙自己了。

特別是到了緣起法的階段,很多學生的惡業會一直冒,其實是好像要清掉這些障礙。就像你要申請一個很高職位的工作,人家要檢查考驗,面試很多次一樣,因為那個職位的要求不一樣,要過的考驗也不一樣,很奇怪的,這就是自然界的現象,當你的心要更上一層樓的時候,就有很多考驗會來。

一個最普遍的考驗就是傲慢心。我有好幾個學生沒有得到定的時候,會很謙虛,很受教,一開始有一點成績後,就不行了,自我傲慢就起來了,自己耽誤自己了。這個自我要小心,克服,要保持平平穩穩的謙虛,戒與美德是讓我成就的基礎,不要成就了把它們甩掉,好像把蓋好的高樓地基挖掉,挖自己的牆角,這是很奇怪的,不要著魔!

平時養成因果思維是很重要的,這個時候,我起了貪瞋癡,就是我錯,我起了煩惱,就是我錯,不要講人家錯,他的錯是他的事,你傷害自己,你在自我傷害,你在造苦因,就是自己的過失。來什麽果報都不要緊,但不能在因上錯!這種平時的思維訓練要建立起來,煩惱了就是錯,快快跳出來,不要放縱自己,養成這樣子的性格和思維,你的心就已經能夠承受大法,你修上去後,也很自然就能夠承受成就。

最好在還沒有修上去以前,一開始就好好培養戒德。有些人一開始很拼,修行沖上去了,但是戒的基礎不穩,他是靠勤奮等美好的素質推上去,但是地基不牢靠,到處缺了角,大風吹過來,都會垮。所以我們修定,修慧,基礎還是戒,是美德,所以有時候學生做好學生的責任,尊師重道,讓心能夠受法,這是很重要的。

帕奧禪師是一個很謙虛的師父,我以前受過其他系統的訓練,其他的師父都是非常嚴格,非常權威的,但是我們在帕奧禪師的領導之下,我們不敢離得太遠,我們和學生打成一片,也很謙虛。有時候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就沒大沒小的,就很不好。所以我們傳統佛教的禮節也要尊重,這是對我們自己好,讓我們的心能夠受法。佛教禮儀中對導師的恭敬,不是為了滿足導師的我慢心,如果導師有我慢心來等著你討好,那也不是什麽好導師。佛陀制定尊敬的禮儀,小輩尊敬長輩,弟子尊敬導師,這種東方傳統美好的學習文化,是讓我們培養出好好的品質,能受法的心。

所以在雨安居期間,我看到有一本書攻擊這個禮節,這個傳統佛教各個派系都有的傳統美德,我覺得很奇怪,他自己都是出家人,卻為了表現出‘無我’,來攻擊這個傳承不好,不知道是不是魔派過來出家的,要毀掉這個美好的文化,說‘恭敬是慢心’是媚俗,這不是謙虛。恭敬的心很重要,古時候學生都要經過導師的嚴格考驗,原理是你要能夠受法。文化,禮節,禮儀都是有這個作用,心能夠受法,能夠完成四聖諦。佛陀所教的一切,最終都是導向四聖諦的,都有這個作用存在的!禮儀不是純粹是為了禮儀,而是為我們修行好,你的心通過禮儀培養善法。

今天可能講的比較長,想到什麽就給大家強調,如果你們忘記了可以把錄音重聽。修到四禪的時候,你就應該懂得怎麽繼續尋找你的導師,繼續的邁向下一步。但是要確定,你一開始修的時候,不要兜圈子,直接就用對心法,用對功夫,不要做了很多努力,又要繞了一圈去解除你已經根深蒂固的習慣,那就很麻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