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home

很多人喜歡這麼問,卻不一定有耐心聽完『如何修行』的介紹。讓我們來熟悉帕奧禪師的開示吧:

佛陀為什麼要教導修行?我們修行之目的何在?佛教修行的目的,只是為了要證悟涅槃。所謂的涅槃,乃是精神(nama名)與物質(rupa色)的止息。想要證悟涅槃,我們就必須完全息滅,以無貪、無嗔、無癡為根的善名法,及以貪、嗔、癡 為根的不善名法;這些善與不善的名法(精神現象),能造成一而再的生、老、病、死——無開始、無盡頭的輪迴之苦。如果通過修行觀禪培育起觀智,直到證悟了,親自知見到涅槃的四種道智,這些善與不善的名法,就會徹底息滅。換句話說,涅槃乃是由無窮盡的生死輪迴的苦海中解脫自在出來,也就是生、老、病、死的止息。我們都遭受著生、老、病、死之苦;為了從眾苦當中解脫出來,我們自己必須要修行。基於脫離一切痛苦的願望,我們需要學習如何修行,以便證悟涅槃。那麼,什麼是修行呢?

修行包括止禪(奢摩他)與觀禪(毗婆舍那)。這兩者都必須以身、口的德行(戒)作為基礎。換句話說,修行就是培育乃至完全開展八聖道分。八聖道分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正見與正思惟合稱為覺觀或智慧的訓練(慧學),佛陀稱之為觀禪正見與道正見;正語、正業與正命合稱為戒行的訓練(戒學);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合稱為禪定的訓練(定學),也就是止禪法門。

現在,我想就八聖道分當中的每一項多作些說明。第一項是正見(慧心所)。何謂正見?正見包括四種智慧:第一種是了知苦諦的智慧,苦諦也就是五取蘊。第二種是了知集諦(苦的原因)的智慧,也就是透視五取蘊之因緣的觀智;換言之,乃是透視緣起法(十二因緣)的觀智。第三種是了知涅槃(滅諦)的智慧,涅槃乃是五取蘊的息滅。第四種是了知領悟八聖道分(道諦)的智慧;八聖道分是通向證悟涅槃的修行方法。

八聖道分的第二項是正思惟。正思惟(尋心所)有四種,即:將心投向苦諦、將心投向集諦、將心投向滅諦、將心投向道諦。如是,正思惟將心投向每一聖諦,而正見,則如實了知每一聖諦。正因為它們如此共同作用,所以將它們合稱為智慧的訓練(慧學)。

八聖道分的第三項是正語,即:戒除妄言(謊話)、兩舌(挑撥)、惡口(譏罵)與綺語(廢話)。

八聖道分的第四項是正業(正當的行為),即:戒除殺生、偷盜、邪淫。

八聖道分的第五項是正命,即:戒除用不正當的言語或行為,來取得財物、維持生活,如:殺生、偷盜或說謊等。就在家人而言,這也包括戒除五種不道德的買賣,即:武器買賣、人口買賣、毒藥買賣、酒等麻醉品的買賣、供屠宰用牲畜的買賣。

正語、正業與正命這三項聖道分,合稱為戒行的訓練(戒學)。

八聖道分的第六項是正精進。正精進有四種,即:努力不使尚未生起的惡行生起;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惡行;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行生起;努力提升已生起的善行。為了開展這四種正精進,我們必須修行戒、定、慧三學。

八聖道分的第七項是正念。有四種正念(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與法念處。此處,『法』指的是:除了受以外的五十一個心所;或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法指的是:五取蘊、十二處、十八界、七覺支、四聖諦等。然而,簡單地說,四念處可以歸納為兩項,即:色法(物質)念處與名法(精神)念處。

八聖道分的第八道論則將正定,更詳細地解釋為:四種色界禪定、四種無色界禪定與近行定。

有些人已曾累積深厚的波羅蜜,借著聽聞佛法的簡略或詳盡開示,他們就能夠證悟涅槃。然而,大多數人沒有這種波羅蜜,他們必須次第地修行八聖道分。這些人稱為所引導者,即需要引導的人。他們需要善知識的引導,並在正確禪修導師的引領下,逐步地修行八聖道分。他們必須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來修行:在持戒清淨之後,必須培育起深厚的定力;以定力淨化自心之後,必須修行(觀禪)。

應當如何培育定力呢?佛陀在巴利聖典裡,教導了四十種修行止禪的方法。我們可以修行其中的任何一種法門,來培育起禪定力。對於無法決定該選擇那一種法門的人,他們應從安般念(入出息念)下手。因為大部份的人,都可以修行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以培育起定力。

緬甸帕奧禪林的修行方法體系,是以佛教聖典《巴利三藏》與《清淨道論》中的指導作為依據。我們相信巴利聖典所指導的修行方法,正是佛陀本身修行的方法,也是佛陀在世時指導弟子們修行的方法。

 

 

 

 

 

 

 

 

 

 

圖文取自 陳義德 line 動態消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