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home

事實上,禪修者的心還未停止,只是這些禪修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察覺這些心而已,因為有分心非常微細。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夠繼續提升定力,你必須藉助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來策勵心,並使心專注、固定於似相。你需要精進力,以便使心一再地覺知似相;需要正念,以便不忘失似相;需要智慧,以便了知似相。

平衡五根:

五根就是五種控制心的力量,它們使心,不偏離於通向涅槃的止禪與觀禪正道。
      
在五根當中,第一是信根。信乃是相信應當相信的物件。如:相信三寶;相信業因與果報;很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的證悟。因為若禪修者缺乏這樣的正信,他將會放棄禪修。相信佛陀的教法,也非常重要,即:四道、四果 、涅槃及教理。佛陀的教法,指示我們正確的禪修方法與修行次第。所以在初學止禪乃至證到禪定階段,對佛陀教法的深信,是非常重要的。假設有人這麼想:「只是觀察呼吸時的氣息就能達到禪那嗎?」或「上述所說有如白棉花的禪相是取相;有如透明冰塊或玻璃的是似相,確實如此嗎?」如果有這類念頭存留在心,它們將會造成如此的見解:「在現今社會的這個時代,我們不可能達到禪那。」由於這種錯誤的見解,他將退失對佛法的信心,退失對佛陀教法的深信,他也將放棄修行禪定。因此,以安般念業處修行禪定的人,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心,應當毫無懷疑地修行安般念。他應當這樣想:「如果有系統地依照圓滿正覺佛陀的教法修行,我一定可以達到禪那,證得安般念禪定。」

然而,若禪修者對當信之對象有過強的信心(在此的物件乃是安般念業處),那麼,由於信根的決定(勝解)作用太強,慧根就不分明,而其餘的精進根、念根及定根的力量,也將變弱。那時,精進根不能實行其策勵相應的名法,並保持它們於似相的作用;念根不能實行其確立憶念似相的作用;定根不能實行其使心安住於似相,不散亂的作用;慧根也不能實行其透視似相的作用。因為慧根不能了知似相,也就無法支持信根,於是信根也會變弱。如果精進根過強,其餘的信、念、定、慧諸根,就不能實行其決定、確立、不散亂和透視的作用。過強的精進,使心不能平靜地專注於似相,這也意味著七覺支中輕安、定和捨覺支的強度不夠。同樣地,若其他諸根如定根、慧根過強,也將有不良的影響。信根與慧根,定根與精進根的平衡是諸聖者所讚歎的。

假使信強慧弱,則為迷信。此人將相信、崇拜缺乏真實利益與內涵的物件。舉例而言,他們信仰、尊敬正統佛教以外宗教所信仰、尊敬的對象,例如:造物主、鬼怪、護法神等。反之,若慧強信弱,則將使人傾向於狡黠;自己不實際修行,卻整天批判與評論。他們猶如吃藥過量而引起的疾病一般難以治療。然而,若信慧平衡,則能信於當信之事。他相信三寶、業果,確信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他將能體驗似相及達到禪那。若以如此的信心修行,並運用智慧透視似相,這時信根與慧根就能平衡。再者,假如定強而精進弱,則因為定有產生怠惰的傾向,怠惰將征服他的心。若精進強而定弱,則因為精進有產生掉舉(擾動)不安的傾向,掉舉將征服他的心。唯有當定根與精進根平衡時,心才不會墮入怠惰或掉舉,而能達到禪那。

對於想修行止禪業處者,堅強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若他想:「如果我培育對似相的專注力,一定能達到禪那。」於是,借著信根的力量及對似相的專注,他必定能達到禪那,因為專注是禪那的主要基礎。對於修行觀禪者,慧根強是非常適合的。因為當慧根強時,他能夠透視無常、苦、無我三實相,以及獲得領悟這三相的智慧。當定慧平衡時,世間禪定才能生起。佛陀教導定與慧,這兩者必須並修,因為出世間禪定,也唯有在定慧平衡時才會生起。

無論是平衡信與慧、定與精進、定與慧,念根都是必要的。念根適用於所有情況,因為念可以保護心,使心不會由於過強的信、精進或慧而陷於掉舉,也不會由於過強的定而陷於怠惰。因此,在所有的情況下都需要念,就像所有的調味汁都需要鹽,也像國王的所有政務都需要宰相處理一般。所以在古代義注裡提到,世尊說:「念在任何業處都是需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在修行時,念是心的依靠處與保護者。念是依靠處,因為它能幫助心達到前所未到、前所未知的高超境界;若沒有念,心則無法達到任何超凡的境界。念可以保護心及不使禪修的物件失落。這就是為什麼當禪修者以觀智辨識念時,他會見到念的相狀是:它能保護修行時所專注的物件,以及保護禪修者的心。若缺少念,禪修者就不能策勵或抑制自己的心。這是為何佛陀說念,能應用於一切情況的理由。(參見清淨道論第四章、大疏鈔第一冊)

如果禪修者想以安般念來達到禪那,平衡七覺支也是非常重要的。

七覺支是:一、念覺支:記得似相並持續地辨識似相;二、擇法覺支:透徹理解似相;三、精進覺支:努力統合及平衡諸覺支於似相。尤其是努力於強化擇法覺支及精進覺支本身;四、喜覺支:體驗似相時心中的歡喜;五、輕安覺支:以似相為對象時,心與心所的寧靜;六、定覺支:一心專注(心一境性)於似相;七、捨覺支:乃是心的平等性,不使心興奮或退出所專注的似相。禪修者必須培育及平衡這七覺支。如果精進不夠,禪修者的心將會遠離禪修對象(似相)。

此時他不應加強輕安、定和捨這三覺支,而應加強擇法、精進和喜這三覺支,如此心才能再度振作起來。

當過於精進而心生起擾動和散亂時,他不應加強擇法、精進和喜這三覺支,而應加強輕安、定和捨這三覺支。如此,才能抑制與平靜擾動的心。這就是平衡五根及七覺支的方法。

達到禪那:

當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得到充分培育之時,定力將會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達到禪那時,心將持續不間斷地覺知似相,這情況可能維持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天。心持續地專注於似相一小時或兩小時之後,你應嘗試辨識心臟裡意門(有分心)生起的部位,也就是心所依處色。

有分心是明亮清澈的;注釋中說,有分心就是意門。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你將能辨識到依靠心色而生起的意門(有分),及呈現在意門的似相。能如此辨識之後,你應嘗試逐一地辨識五禪支,一次辨識一禪支。持續不斷地修行,最後你能同時辨識所有五禪支。

五禪支是:一、尋:將心投入於似相;二、伺:保持心持續地投注於似相;三、喜:喜歡似相;四、樂:體驗似相時的樂受或快樂;五、一境性:對似相的一心專注。諸禪支整體合起來即稱為禪那。

剛開始修行禪那時,你應練習長時間進入禪那,而不應花費太多時間辨識禪支。你也應練習初禪的五自在:

一、轉向自在:能夠在出定之後辨識諸禪支。

二、入定自在:能夠在任何想入定的時刻入定。

三、住定自在:能夠隨自己預定的意願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夠在所預定的時間出定。

五、省察自在:能夠辨識諸禪支。

轉向與省察這兩種作用發生在同一個意門心路過程。轉向作用由意門轉向心執行,它緣取禪支為對象而生起。省察作用則由緊接在意門轉向心之後,生起的四、五、六或七個速行心來執行,也緣取同樣的對象。

在《增支部‧山牛經》裡,佛陀提醒諸比丘,在尚未熟練初禪的五自在之前,不應嘗試進修第二禪。佛陀解釋說,如果禪修者尚未完全精通初禪就進修第二禪,則他將失去初禪,而且無法達到第二禪,兩者皆失。

當你已熟練初禪的五自在之後,可以進而修行第二禪。為此,首先你應進入初禪。從初禪出來之後,思惟初禪的缺點及第二禪的優點:你應思惟初禪接近五蓋,也應思惟初禪中的尋、伺禪支是粗劣的,它們使初禪不如無尋、伺的第二禪寂靜。存著想去除此二禪支,而只留下喜、樂、一境性的意願,再次將心專注於似相。如此你能達到具有喜、樂及一境性的第二禪。

接著,應當修行第二禪的五自在。當你修行成功且想進而修行第三禪時,你應思惟第二禪的缺點及第三禪的優點:第二禪靠近初禪,且其喜禪支是粗劣的,使它不如無喜的第三禪寂靜。從第二禪出定並如此思惟之後,你應培育想要證得第三禪之心,再次專注於似相。

如此即能達到具有樂及一境性的第三禪。然後應當修行第三禪的五自在。當你修行成功且想進而修行第四禪時,你應思惟第三禪的缺點及第四禪的優點:第三禪的樂禪支是粗劣的,它使第三禪不如無樂的第四禪寂靜。從第三禪出定並如此思惟之後,你應培育想要證得第四禪之心,再次專注於似相。

如此即能達到具有捨及一境性的第四禪。接著,你應修行第四禪的五自在。進入第四禪時,呼吸完全停止。
      
這就完成安般念的第四個階段:「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我靜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這階段開始於禪相生起之前,進而定力隨著修行四種禪那而增長,呼吸逐漸變得愈來愈平靜。直到進入第四禪時,呼吸完全停止。禪修者修行安般念達到第四禪,並修成五自在之後,當禪定產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時,他可以隨自己的意願而轉修觀禪(毗婆舍那)。

另一種方式是,他也可以繼續修行其他種類的止禪(奢摩他),譬如《清淨道論》裡提到的四十種止禪業處。

 

 

 

 

 

 

 

 

 

 

 

 

圖文取自 陳義德 line 動態消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