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8f08ba-f2d0-496b-a714-604c6bfe4691  

3年前,一家評鑑為乙等的鄉間機構,被恥笑照顧的是「活死人」,但在全體員工體驗綑綁約束後,情況開始有了改變。

第一次到77歲的周格阿嬤家,遠遠就看到大門敞開,家裡卻一個人也沒有,打電話給媳婦陳子耘,她才騎著腳踏車從田裡回來,笑言:「我家門都不關的,有次回來發現家裡超熱鬧,原來遊客問失智的阿嬤可不可以進來上廁所,搞不清楚狀況的她都說好。」

然而,在這個一年四季門戶洞開、連遊客都能自由來去的600坪田邊大宅裡,只有阿嬤一個人走不出去,生活動線小得只剩房間、廁所、客廳間短短不到2公尺的距離,這是腳愈來愈沒力的她唯一敢扶著牆走到的地方。光這條路她都走得無比艱辛,後來索性天天躺在床上,進而開始失禁,接著拒絕喝水,於是脫水的狀況也出現。

那段太漫長的時光維持了5年。陳子耘坦言,為避免阿嬤失禁,家人幾個小時就輪流從田裡的工作抽身回家帶阿嬤去上廁所,但往往還是難以避免,經常一回家就得循著味道找便溺現場,有時阿嬤會掩飾而將褲子塞在其他地方,有時則是直接癱坐在地上。

直到念社工系的孫女蘇俞桂說服家人送阿嬤到附近的日照中心:長泰老學堂,才迎來雙贏的轉變。蘇俞桂坦言,過去家人覺得送阿嬤到機構是不孝,阿公也覺得阿嬤沒病,只是累了,所以藥也不用吃,好好休息就好,沒想到阿嬤愈休息愈無力,不僅功能逐漸退化,也愈來愈孤單。

上學後,老學堂開始協助阿嬤恢復正常喝水、飲食、排便、運動,並督促用藥,接著阿嬤的狀況日漸改善,從每天失禁兩次、賴皮地指著上個長者忘記沖水的馬桶說那是她尿的,至今一個月頂多失禁兩次;在同儕的鼓勵下,也從勉強扶牆行走到現在可用助行器自如活動;過去白天睡覺、晚上遊蕩的狀況也消失,而是每天早上5點提著書包等上學,傍晚放學後主動坐到家門口等待曾孫放學,晚上10點上床、一覺到天亮,成了一個可愛又好照顧的老人。

如果可以約束,改變就不會發生

自從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理事長林金立導入日本「自立支援」照顧觀念後,不僅長泰老學堂的長者開始跨出家門,突破無形的約束,就連照顧重度失能長者的長照機構─雲林縣私立同仁仁愛之家也開始落實零約束、零臥床、零尿布的照顧理念,讓長輩有機會重新站起來。

在同仁仁愛之家住了20年的陳伯伯,自從中風後就長期臥床,癱瘓的他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肌肉收縮不正常,身體只能彎曲120度,只要坐著就會不斷往下滑,必須臥床或約束在輪椅上,而長期肌張力異常也導致他嘴巴閉不起來、舌頭外翻,只能靠餵食照顧,連醫生也束手無策。

為做到零約束,同仁嘗試在他身上導入自立支援的照顧模式,恢復喝水、飲食、排便、運動,其中最困難的便是恢復姿勢,同仁先是買了張可調整角度的復健床以協助陳伯伯矯正姿勢,接著在輪椅上加止滑墊以增加摩擦力,讓他練習坐直,堅持3個月後,陳伯伯姿勢開始恢復正常。

姿勢恢復後,陳伯伯的進步也愈來愈快,開始對外界有反應。有次林金立問他叫什麼名字,當時舌頭尚未恢復、無法說話的他竟提筆寫下名字,嚇了林金立一大跳。如今的他已能拿湯匙吃飯,也能自如地表達,開始訓練推助行器行走。

林金立發現,錯誤的照顧會讓長者身體愈來愈衰弱,但那並不是他們真實的狀態,唯有提供一個友善的環境,讓長者感到舒服,他們才有機會恢復,照顧者也會更輕鬆。

如今,林金立不僅帶領長照機構、日照中心落實自立支援,也開始將觀念導入居家照顧,推展到各地,企圖帶領台灣的照顧模式全面翻轉。

燒掉用了60年的約束帶,落實零約束

這條逆風的路走來卻是難以想像的艱辛。同仁是家有著60年歷史的老機構,先前連續兩屆評鑑拿到乙等,過去甚至拿過丙等,大家都說裡面住的是活死人,但這樣一家機構卻企圖推翻長久以來的照顧模式。林金立坦言,裡頭充斥太多挑戰,挫折與反彈更是不勝枚舉,唯有由上而下堅持改變,第一線照顧者才有機會放棄過去投機的照顧方式,發展出新的照顧模式。

這條路林金立至今走了10年,2006年開始接觸自立支援,2010年機構添購了一台要價300萬的能力回復設備,企圖透過這台機器的訓練,讓躺著進機構的老人家有機會走著出去。2011年接觸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竹內孝仁的失智症照護理論,希望落實喝水、進食、排便、運動4大基本照顧原則,以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

理論距離現實仍有鴻溝。林金立坦言,機器買回來後長輩不願意使用,總是做一半就放棄,因此理論也難以落實,直到2013年與日本群馬縣高崎元氣村花水木寮結盟,林金立才懂得實務如何操作。

結盟後,林金立先是與花水木寮的新進照服員一起體驗包尿布與約束的震撼教育,他才驚覺原來過去自己在虐待老人,所以被約束到第三個小時他就誓言要把所有機構的主管、護理及照顧者綁起來,讓他們理解約束的痛苦。而包過尿布的他也才明白為何有些失智長者會玩大便,因為褲子沾到人工大便的他當下也很想隨手抹掉,就跟亂塗大便的失智長者反應一模一樣。

林金立2014年4月到日本體驗,當時同仁仁愛之家大約還有60位長者需透過約束才能照顧,而8月他就要求必須全面零約束,他坦言,一開始大家反彈得不得了,畢竟解除約束後長輩行為難以控制,可能會出現拔管、跌倒、走失等危險,照顧的難度與壓力大大提升,為了貫徹決心,林金立一一與長者的家屬達成共識,共同承擔可能導致的風險,同時他每天半夜也到機構檢查同仁是否偷約束,甚至不惜將違規的主管記過處理。

2015年5月,同仁仁愛之家在60週年慶時燒掉全院約束帶,宣告達成全院零約束,今年的評鑑更是一舉拿下優等的殊榮。

零約束,重新定義照顧專業

確定零約束後,照服員開始思考不同照顧模式。

例如長輩不願喝水,就陪他聊天,口渴了自然就會喝,後來同仁索性擴大公共空間,拆掉隔間牆、縮減床位,把桌椅都擺出來,讓長輩隨時可以坐下來聊;想脫離尿布、解決失禁,就用鈴聲提醒照顧者要帶長輩定時如廁;擔心長輩拔鼻胃管,就訓練他自己進食,同仁仁愛之家在一年內,讓4位長者順利移除管路;要避免跌倒,就降低病床、運用輔具移位行走;想克服 黃昏症候群 ,就安排人力帶躁動的長輩出去散步……,透過小改變,許多難題便迎刃而解。

後來林金立也學會如何使用那套能力回復設備,原來過去他錯將機器當健身器材,每次都讓長者拉過重的磅數,其實它的目的是為了讓長者的肌肉重新記憶如何走路。

還有許多方式可以訓練長者自立,例如長期臥床的長者可以從坐起來開始,能坐以後就可以訓練扶東西站,接著用牽引機、踏步機、學步車訓練走路,在家則可訓練抬腿、毛巾操,一步步鍛鍊肌肉,再透過助行器練習走路。

當照顧服務員開始明白長輩可以在他們的協助下恢復正常生活,照顧服務員的專業開始提升,成就感與自信也出現,於是機構員工的流動率開始降低。林金立發現,全面零約束後,流動率從每年離職率約30%降到隔年的9%以下,年輕的大學生也開始願意進來從事照顧服務工作,現在同仁裡面就有3位30歲以下的大學生。

且實施零約束至今,同仁仁愛之家未曾發生任何照顧糾紛,關鍵是機構與家屬間的囚徒困境消失了。林金立解釋,機構照顧不可能毫無意外,但是過去機構未曾試圖恢復長輩功能,會找家屬多半是有意外發生,所以彼此的關係很緊張,但實施自立支援後,聯繫時可能是告訴他們爸爸會站了,關係便出現良性循環。林金立笑言,有次一位長輩跌倒送醫,照服員擔心到不行,沒想到家屬反而包紅包給他們壓驚。

從解除約束開始,林金立一步步將照顧發展成一門專業,不僅重新定義了照顧,也徹底翻轉一般人對機構的想像,原來一家好的機構不是維持乾乾淨淨、延續長輩生命而已,而是能夠翻轉失能,讓愈來愈多長輩真正有機會實現「躺著進去,走著出來」的夢想。

註/黃昏症候群: 指失智患者在黃昏時會躁動、易怒、意識混亂

沒有一個長輩應該被綑綁 

 

 

 

延伸閱讀:

屈辱、無助的5小時 我覺得自己形同物品(內附影片必看)

【以身試老】少年仔睡老人院 3天2夜(內附連結影片一定要看喔)

爸媽老了誰照顧?別讓孩子累垮了(內附影片)

馬偕醫院院長罹癌告白:請將人生「往前移」

 

 

 

 

 

 

 

康健雜誌212期2016.07.01 作者:曾沛瑜
圖片來源 : 馬景平

 

 

 

 

 

 

 

 

 

文章來源:

http://m.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257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