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

 

第二節 老

 

老,佛陀在《大念處經》等經典,把它定義為「諸比丘,什麼是老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在其有情的部類中,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斑白、皮膚變皺、壽命減損、諸根成熟。諸比丘,這稱為老[1]。」

 

「老(jarā)」在佛法上有兩個層次,勝義的老是指變易、變化、變壞;另一個涵義是指色身的衰老,這是一般人所認知的老。

 

在阿毘達磨裡,色法有色老性(rūpassa jaratā),其特相是色法的成熟與老化(khandhaparipākalakkhaṇā,諸蘊的遍熟);作用是接近死亡,導致壞滅(maraṇūpanayanarasā);現起是雖然還沒消失,但已失去其青春、新性(yobbanavināsa-paccupaṭṭhānā.);近因是正在衰老的色法。

 

由於老是行苦及苦苦性的基礎,因此是苦。由於衰老者四肢五體鬆弛、諸根變醜、失去青春、減少力量、喪失覺知與正念,因此生起身心的苦,所以老是苦。

 

 

第三節 病

 

病(byādhi),巴利語關於生病一詞還有:“gilāna”、“roga”、“ābādha”和“ātaṅka”。

 

在《增支部‧吉利瑪難陀經(Girimānandasuttaṃ)》裡,佛陀在開示過患想時提到各種疾病說:「阿難,什麼是過患想呢?阿難,在此,比丘前往林野,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如是審察:『此身實多苦、多過患。於此身中會生各種病,諸如: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頭痛、耳病、口病、牙病、咳嗽、哮喘、感冒、燒心、發燒、腹病、昏迷、痢疾、劇痛、霍亂、痲瘋、疔瘡、癬、肺病、癲癇、輪癬、癢、疥癬、抓傷、疥瘡、血膽病、糖尿病、痔瘡、腫瘤、潰瘍,由膽汁引起之病,由痰引起之病,由風引起之病,體液失調之病,季節變化引起之病,由不當動作引起之病,突發之病,業報引起之病,冷、熱,饑餓、口渴,大便、小便。』如是在此身隨觀過患而住。阿難,這稱為過患想[2]。」

 

生病通常會帶給我們身體痛苦,但如果我們沒有以正確的方式、正確的態度來處理,可能會帶給我們更大的心理痛苦。

 

 

第四節 死

 

死(maraṇa),佛陀在《大念處經》等經典,把它定義為「諸比丘,什麼是死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在其有情的部類中,死亡、滅歿、破壞、消失、逝世、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捨棄、命根的斷絕。諸比丘,這稱為死[3]。」

 

「死」,是指有情眾生一期生命命根的斷絕。依照死亡的因緣,死可分為橫死、自然死、壽盡死和福盡死。

 

由於人們戀著於現世的人、事、物,害怕未知的死後處境,因此對死亡產生了各種心理的痛苦。

 

 

 

 

 

 

 

 



[1]   D.ii,p.305 (pg. 2.0244); M. (pg. 1.0082); S.ii,p.2. (pg. 1.0244)

 

[2] A.v,p.108. (pg. 3.0342)

 

[3]   D.ii,p.305 (pg. 2.0244); M. (pg. 1.0082); S.ii,p.3. (pg. 1.02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