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34678

食物銀行的幹部會定時舉行會議,讓志工不僅轉送受贈者麵包,更體現對於社會的關懷與用心。。
圖片來源/食物銀行提供
 

【記者柯柔伊/台北報導】

由財團法人中國青年和平團建立的食物銀行,從民國八十六年成立至今,台北地區已有完整的組織。每天志工分別會去固定的麵包店,將所賣剩的麵包回收並送達據點,以轉贈給其他需要的人。現已多達150個店家願意參與一同做善事,將食物銀行愛心資源不浪費的理念推廣至社會中。

食物銀行志工陳桂琴擔任送麵包的志工已有8~9年的經驗,而這些心路歷程在她人生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對於這些獨居老人,我真的很捨不得。」她說。有一次陳桂琴向一位老人家送完麵包,兩天後陳桂琴路過老人的家,發現老人的大門開著,進去一看發現老人已經往生了,而旁邊的麵包還沒有吃完。陳桂琴表示,當時在為老人燒香拜拜時不會感覺到害怕,因為她知道這些獨居老人走的時候身邊有志工陪著,走的時候會很安心。對陳桂琴而言,這份工作就如同送信的郵差一般,是一份帶給人快樂,充滿著福氣的工作,所以就算遇到颱風也不會因此中斷,只有滿滿的滿足與喜悅。

初期開辦食物銀行時,青年和平團執行長陳大德希望以社區的概念,連結在地的資源,因此在總部外建立各地區的食物銀行分行。而分行的概念為商品由當地的麵包店捐贈,並由住在同一區域的志工將麵包轉送至在地的受贈單位,達成「取用於社區,回饋於社區」的目標。「如果我有這個能力,我願意幫助更多的人,對此我充滿著希望。」陳大德說。如果社會中每個人都對彼此多一份關懷,社會就會更健康。目前在食物銀行體制中有將近150家麵包店願意捐贈商品,並有400位志工持續進行線上運作,建立起完整的轉送系統,確實推廣食物銀行資源不浪費的理念。

然而在剛推行麵包捐贈時,食物銀行也曾遭遇到挫折。對店家而言,贈送賣剩的麵包在當時社會並不普遍,店家大多不認識食物銀行,在志工前去接洽時,店家常會認為志工是詐騙集團。此外,也有店家考慮到賣剩麵包的品質,擔心受贈者食用後,萬一因此生病,則店家要背負法律責任。志工陳桂琴表示,不會刻意去強求店家一定要配合,認為捐贈是一種緣分,有店家願意一同做善事時會覺得很開心。而在轉送的過程中,志工也會將麵包分類,讓受贈者吃的安心及有尊嚴。「在送麵包時,對受贈者要注意講話的口氣及態度,讓接受捐贈的人有被尊重的感覺。」志工卓志宏說。一方面對捐贈單位不過於謙卑,另一方面對受贈人不過於自滿,食物銀行的志工在其中扮演著平衡及連結的重要角色。

而對於未來的長期規劃,食物銀行未來希望能比照消費卷的形式,推行餐卷兌換商品的服務,店家可捐出與商品價值相同的餐卷給食物銀行,讓受助者不只是接受麵包,可以有更多元的受贈方式。然而由於這種餐卷可交換到的商品價值不一,不像使用消費卷等同於現金,未來需要做更詳細的規劃,讓這份愛傳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www.peopo.org/news/259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