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68690_2176691659015098_8171827803741358615_n

當修習禪定時,專注在呼吸上,想像你一人獨坐,旁無他人,沒有任何事物干擾您。要有這種認知,直到你的心完全放下俗事與身外之物,只剩下覺知氣息的出與入。心必須放下身外之物,不要想:有個人坐在這裡,或那個人坐在那裡。不要讓任何念頭生起,這會使心散亂,最好去除任何念頭,沒有別人在這裡,你一人獨自打坐。要有這種認知,直到任何念頭完全止息,而你不再關心你週遭的人或事物。

然後,你只專注在出入息上,正常的呼吸。讓出入息自然的持續下去,不要強迫呼吸變長或變短,而是正常的呼吸,讓出入息以正常的方式持續著,然後坐著觀察氣息的進出身體。

一旦放下外在的事物,這表示你不再被車輛的聲音或其他噪音所干擾,你不會被任何外在的事物所干擾。無論是色聲,或其他事物,不會再干擾你,因為你的心不在上頭,而是專注在出入息上。

如果你的心被不同的事物干擾,你就無法專注在出入息上,此時,試著深呼吸,吸氣直到肺臟,讓肺充滿空氣,然後全部呼出,直到沒有任何空氣留下。這樣做了幾次後,然後再度讓覺知生起,並繼續培養定力。

當正念現前時,有一段時間心是平靜的,這是正常的,然而心會改變,並再度受干擾,此時,讓心不為所動,做深呼吸,讓你肺臟中的所有空氣全部呼出,再將肺臟充滿空氣,讓正念現前,專注在出息與入息上,繼續保持覺知。

以此方式禪修,在你熟練禪修前,你必須經常打坐,並夠精進。一旦精於禪修,你會放下俗事,不受干擾。從外部而來的外緣,將無法進入你的心中,干擾心。當外境無法進入心中,你會觀察心,觀察這覺知所緣(object)的心,此時,呼吸是一回事,心的所緣是另一回事,他們都在覺知的範圍裡,觀察你的鼻尖,當心非常專注在出入息上,你就能輕鬆的修習。當心變得非常平靜時,本來粗重的呼吸,會變得比較細,心的所緣也逐漸變微細,身體比較輕安,心也比較輕安,沒有牽掛。

此時,你對外在的事物會感到厭煩,並將注意力向內觀察心。當心非常專注而能住心一境時,在所緣上保持覺知。當氣息出入時,你會清楚的看到氣息的出與入,正念會變強,對心所緣(mind–objects )的覺知會更清楚。此時,你會觀察到戒、定、慧同時生起。一旦定生起,你的心將不再散亂和困惑,會住心一境,這就是所謂的三昧。

當你住心一境,專注在出入息時,由於正念現前,你的覺知會生起。當你清楚的觀察呼吸,正念會變強,心會變得更敏感。你會發現:有覺知,住心一境的心,專注於內而非轉向外在的世界,外在的世界會漸漸的從你的心中消失,而心也不再關心外在的事物。好像你已經回到內在的家,所有的感官都收斂成為一體。你的心變得輕安,不受外境的干擾。

覺知氣息的出入,久而久之,氣息會更深入的穿透身體的內部,呼吸漸漸的變得更微細。最後,對呼吸的覺知變得非常微細,以致於呼吸似乎消失了,不是對呼吸的覺知消失了,也不是呼吸本身消失。然後,一種新的覺知生起─覺察到呼吸已經消失。換句話說,對呼吸的覺知變得非常微細,因此很難去說明。

此時,您只是坐在那裡,沒有出入息,仍然有呼吸,只是呼吸變得非常微細,似乎不存在。為什麼?因為此時的心最微細,有一種特別的覺知。只是保持覺知,即使呼吸消失了,心仍然能覺知沒有出入息。當你繼續禪修時,你以什麼做為禪修的所緣?以覺知的心做為禪修的所緣。換句話說,覺知沒有出入息,並保持這種覺知─這種特別的覺知。

此時,有些人可能有疑問,因為有禪相會出現,可能包括色、聲等各種禪相。在修行的過程中,各種無法預料的事物會生起。如果影像出現(有些人有,有些則無),一定要如實觀察他們,不要疑惑或受到驚嚇。

在這個階段,你應該讓心不動搖,讓心定下來,具足正念。當禪修者發現已經沒有出入息時,有些人會震驚,因為他們習慣於有出入息。當沒有出入息時,你可能會驚慌,或擔心你要死了,你必須了解:這只是修行進展時的現象。此時,你以甚麼做為觀察的所緣?觀察這沒有出入息的感受,當你繼續禪修時,以此做為覺知的所緣。佛陀說這是最穩定的,無法動搖的三昧。這只有一個不動的心所緣。

當你修習的三昧到了這點,你可以覺知到,心會有許多微細的改變。此時,感覺身體非常輕,甚至完全消失,你可能會覺得你好像飄浮在空中,毫無重量,好像你在半空中一樣,在那裡,你的感官似乎沒有任何作用,即使你知道身體仍坐在那裡,你體驗到完全的空無。這種空無的感受相當奇特。

當你繼續禪修時,沒有甚麼好擔心的,不要擔心,讓心安住。一旦住心一境,沒有心所緣會干擾它,如果您想要的話,你可以像這樣打坐,你能夠入定而不會痛苦和不舒服。

修習三昧到這個層次,你能夠隨意入定或出定。當你要出定時,出定自在,您輕鬆的出定,而非因為你懶惰,沒有體力或疲累,而是因為現在是適當的時間,所以出定,你可以隨意的出定。

這是三昧:你是放鬆的。你入定和出定都沒有任何問題。如果能這樣,這意謂著你坐禪和入定只需三十分鐘或一小時,就能使你保持身心輕安,平靜許多天。如此入定好幾天,對心有淨化作用─任何你所體驗到的事物都會成為你觀察的對象。這是修行真正的開始處,這是有了定力的結果。

三昧有個作用,就是讓心平靜下來,而戒與慧的作用則異於此。你專注的修習禪定,並在修行上形成一個圓。這是他們在心中示現的:戒、定、慧從相同的地方生起,乃至圓滿。

當心是平靜的,漸漸的變得更自制,沉著,這是由於智慧生起和三昧的力量。當心變得更平靜,會產生淨化我們的戒德的能量。持戒愈清淨,定力就愈強,這有助於增長智慧,戒定慧彼此相輔相成。當戒、定、慧三學繼續相輔相成,便形成一個圓,最後產生道(magga)。道,是戒、定、慧三學一起修習的結果。

當你禪修時,你必須精進不懈,這種精進會讓你沉入內觀,產生觀智。到了這個階段(此時,智慧已發揮作用,而不在於心是否平靜),在修行上,智慧能發揮正面的作用。你會發現:每當心不平靜時,你不該有所執著,即使心是平靜的,您也不該執著於此。放下這些心中的罣礙,心會因此更輕安。無論你是否有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心所緣,你都能保持輕安,如此,心仍然會保持平靜。

另一件重要的事是,去觀察當你停止禪修時,如果沒有智慧,你會放棄修行,而沒有進一步的去觀察,培養覺知,或去想有待處理的工作。事實上,當你出定時,你非常清楚的知道你已經出定。出定後,繼續以正常的方式生活,隨時保持正念與覺知。

修習禪定不是只有打坐,三昧意指心不動搖。在日常生活中,讓你的心穩定,並隨時保持這種穩定做為心所緣。你必須不斷的培養正念正知。在你從打坐起來,處理日常事物時,或走路,或在開車等等,每當你的眼睛看到一樣東西,或您的耳朵聽到聲音,都要保持覺知,因為你碰到的心所緣,會讓你產生愛憎,試著保持覺知,知道這種心態是暫時的,不確定的。這樣,你的心就能保持平靜,處於正常狀態。

只要心是平靜的,去觀察心所緣,觀察你的色身。無論是在打坐,或在家放鬆時,或在外工作,或在任何情況下,你隨時隨地,以任何姿勢都可以觀察,隨時都可以禪修,經行,或觀察樹下乾枯的樹葉,這是修習無常觀的機會。我們與樹葉是相同的,當我們變老時,我們會起皺紋和死去。其他的人也一樣。這是毗婆舍那的層次,隨時隨地如實觀察事物的本質。無論行、住、坐、臥,都要保持正念。這是正確的禪修,你必須隨時隨地觀察你的心,並保持覺知。

現在是晚上七點,我們已經禪修一小時,現在停止禪修,此時,你的心不再禪修,而不是不再觀察,這是不對的。當我們停止打坐,我們是停止在團體中打坐,我們應該繼續修行,繼續培養覺知,不要停止。我經常說:如果你不繼續禪修,就像一滴滴的水一樣,而不是持續的流水,因為你的禪修不是持續的,正念無法持續。

重點是:心不修行,則無所事事,身體也跟著不修行。修行與否,由心主導。如果你清楚的了解這點,你會發現:為了了解三昧而去坐禪是沒有必要的。心是去修行的修行者,您必須了解這點,在自己的心中有所體悟。

一旦你能體驗到這點,你會時時刻刻,以各種姿勢在心中培養覺知,你總是在所有姿勢中保持正知。如果你能保持正念,如同不斷的水滴,成為流動的水。正念現前是從一剎那到一剎那,因此,你能隨時對心所緣(mind–objects)保持覺知。如果你的心是自制的,而且正念相繼,你會知道每個善與不善的念頭的生起;你會知道心是平靜或是散亂的。無論你在何處,你都應該像這樣修行,如果你這樣訓練心,你的禪修將大有進步。

這些日子,人們參加毗婆舍那(內觀)禪修三天或七天,在禪修時,他們必須禁語,不可做其他事,只管禪修。也許你已經持續禪修一兩星期,然後回到你的日常生活。您可能會認為:我已經修過毗婆舍那,因為你知道有關毗婆舍那的全部,然後你去參加舞會,去狄斯可舞廳,縱情於不同的感官之娛。當你如此做時,會發生什麼事?這樣修習毗婆舍那不會有任何成果。

如果你去做各種無益的事,擾亂心,浪費時間。明年又回來,再參加另一個禪修營七天或數星期,出來後,繼續參加舞會,去狄斯可舞廳和喝酒,這不是真的修行,這不能讓修習法(Dhamma)或道有所進步。你必須盡可能捨離,你一定要觀察,直到你發現如此的行為所帶來的惡果。看看酗酒的為害與到城裡的害處。觀察各種不當的行為所帶來的害處,直到它非常明顯。這將為你提供動力,讓你退後一步,改變你的方式,然後您會發現真正的平靜。要有平靜的心,你必須清楚的看到這種行為的缺點和危險,這是正確的修行方式。

如果你參加七天的禪修,在那裡,你必須禁語,或禁止和他人打交道。離開禪修營後,就去閒談,如此度過另外七個月,這樣你如何能從那七天的禪修中獲得長久的利益。

我會鼓勵所有為了訓練覺知與增長智慧,而來此禪修的的居士們去了解這點。試著繼續修習,去觀察不老實修行,不繼續修行的缺點,試著在修行上,繼續的努力精進。到了這種程度,那麼就有可能去除你心中的不淨 。

這七天的禁語和不嬉戲,之後是六個月的縱欲,毫無正念或自制,這只是糟蹋從禪修時所獲得的益處,你將一無所獲。如果你去上班,一天賺二百銖,而你花費三百銖在當天的食物和購物上,這樣你如何能存錢?你會把積蓄花光,禪修也一樣。

 

 

摘自《阿姜查的禪修指導》


感謝 果儒法師 的無私翻譯與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