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jpg

◊◊ 以止觀二法抵達彼岸者,是斷除一切繫縛的智者 ◊◊

 

【384偈】

若常住於二法,婆羅門達彼岸;

所有一切繫縛,從彼智者而滅。

 

【註解】

婆羅門啊!當你完全熟練於「止」、「觀」這二種法門,心變得通達,一切繫縛也完全消失了。

 

【禪定的培養——三十名比丘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三十名比丘。

  

一天,三十名居住在外地的比丘前來謁見佛陀,舍利弗尊者覺察到他們有發展成為阿羅漢的潛能,便去見佛陀,舍利弗尊者在他們的面前站著問佛陀:「世尊!您常說的兩法,到底是那兩法?」「比丘啊!那就是『止』與『觀』。」

 

【評論】

二法——就是「止」與「觀」兩大法門,這兩大法門能將修行者帶到真理的境界。

 

「止」是寂靜或平靜,「心一境性」和「專注」就是它的特性,「止」也是心智要素之一。

 

定——把心固定或專注在某一事物上。正定是七覺支(漢譯:七覺支)之一,與所有七覺支形影不離,正定也是八正道之一。「定」被解釋為四種禪那的境界,它與善業的意識相連繫;邪定是指與惡業的意識相連繫。在經典中「定」並沒有善惡的區別,它所指的就是正定。

 

正定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剎那定——心智鍛練的初始階段。

2、近行定——接近但是尚未達到初禪的正定,在某種心智訓練中有所謂出現反照的跡象。

3、安止定——禪那中的正定。

 

「定」若與四道、四果相連繫,則屬於出世間法,已接近涅槃的目標,其他的禪定只不過是世間的欲界定、色界定與無色界定。通過正定的發展可獲得四種利益:喜、樂、知、觀,於此培養悟力和慧眼。

 

「觀」,是指觀智。那直覺所見的光一閃而過,並揭發了一切存在的肉體與心智狀況的無常、苦、無我的真諦,這就是觀智,也就是覺悟的關鍵因素。它與正念、正定並行發展,可直接進入聖界。

 

觀智不是以智慧理解結果,而是通過直接觀察和思慮於人體和心智過程而獲得。發展觀智的步驟如下:

1、觀察心識(名)。

2、觀察肉體(色)。

3、觀察心識與肉體(名色),觀察它們在現實狀況同時出現,和它們的相互依賴性。

4、觀察名色的組成條件,可以和十二因緣一起進行。

5、觀察三法印——苦、無常、無我和心與體的連繫關係。

  

觀智的增長體現在九種不同層次的禪定基礎上(四禪、四定和滅盡受想定),它是清淨道的成份之一,由生與滅的知識開始,在證悟真諦後結束。

  

觀智可從以下幾種觀察獲得:

 

無常組有十種思惟法:

1.  無常                    

2.  毀      

3.  動         

4.  壞   

5.  不恒      

6.  變易法

7.  不實

8.  無有

9.  死法

10. 有為

 

苦組有二十五種思惟法:                           

 

1.  苦             

2.  病

3.  惡

4.  瘡          

5.  箭

6.  疾

7.  禍      

8.  怖畏

9.  難

10. 災

11. 非保護所

12. 非避難所

13. 非歸依處

14. 殺戮者

15. 惡之根

16. 患

17. 有漏

18. 魔餌

19. 生法

20. 老法

21. 病法

22. 愁法

23. 悲法

24. 惱法

25. 雜染法                                                                           

 

無我組有五種思惟法:

 

1.  無我

2.  空

3.  敵

4.  無

5.  虛

 

運用這四十種思惟法於過去、現在、未來的內外名色法時,有些人的觀智提昇到證悟阿羅漢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