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jpg

◊◊ 捨棄惡業的婆羅門,行為清淨,自除垢穢,是真正的出家人 ◊◊

 

388偈】

棄除惡業者,是名婆羅門;

行為清淨者,則稱為沙門;

自除垢穢者,是名出家人。

 

【註解】 

棄除惡業者稱為婆羅門;行為清淨者稱為沙門;自除垢穢者稱為出家人。

 

【已捨棄惡業者是聖人——婆羅門教徒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一名婆羅門教徒。

  

話說有一名婆羅門在外道門下出家,他心想:「佛陀稱呼他的弟子為比丘,因此我也應該是一名比丘,他應該這麼稱呼我。」

  

於是,他前去謁見佛陀,並向佛陀提出他的意見。佛陀說:「婆羅門!你所給的理由不足以讓我稱你為比丘,我只稱呼那些捨棄惡業和垢穢者為比丘。」

 

【評論】

婆羅門、沙門、出家人,這些都是佛陀時代的宗教修士,他們追尋各種宗教的解脫,本篇佛陀解釋如何成為真正的沙門、婆羅門和出家人。

  

在佛陀時代,有許多各種不同的宗教,其中最誘人的是尼甘達所創立的宗教。

  

尼甘達一生的故事與佛陀相似,這兩大導師同處一個時代,也在同一區域傳教,可是並沒有兩人碰面的記錄。尼甘達以阿拉陀摩加迪文宣教,而佛陀以蘇陀摩伽迪文宣教。後來,耆那教分裂為兩派:白衣和裸身派派。

  

尼甘達不信有造物者,卻堅信業與果,從不提及造物者的理論,有關他的學說記載於《沙門果經》等佛教經典裡。在這些記載中,尼甘達的學說屬於無暴力的學說,共分三類:

    

1、嚴格的節制身。

2、嚴格的節制語。

3、嚴格的節制意。

  

尼甘達的追隨者,嚴格不懈的追隨這種苦行訓練。如佛教一般,耆那教相信因果,人們在廣大的程度上,接受這種教義,因此佛陀不得不制定戒律來防範。雨季時,夏安居就是其中一條。

  

當時的耆那教很受社會各階層的重視,根據耆那教的學說,植物也有靈魂,甚至那些穿上一絲線者都會有世間安樂舒適的執著。所有的動物與非動物都有靈魂,因此耆那教徒在路上行走時,要用布遮蓋這嘴巴。根據耆那教的理論,靈魂有三種:永生(與現今興都教相似)、不滅(與佛教的輪迴觀相似)、果報(與佛教的因果論相似)。

  

靈魂陷入因果,就像彌漫在人體的細胞一樣,無法擺脫輪迴,只有自我苛刻的苦行,才能斷除因果的業力,這論調並不完全與佛教相似,它對因果有不同的說法。根據耆那教的學說,有一百五十八種不同的因果業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