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422_359290924174014_1475686330_n.jpg

第一章 三十七道品

現在我應該精簡地陳述三十七道品,而這三十七道品應該由想要實修禪定與直觀的修行人,以精進和決心去修持,因而促成了在現世佛法中再生為人類的殊勝機緣。

 

簡要地說,三十七道品共有七組,是為:

 

1. 四念住 2. 四正勤 3. 四神足 4. 五根 5. 五力 6. 七覺支 7. 八聖道支

 

按照定義,三十七道品所以稱為「道品」,因為他們是「聖道智」的組合,是「聖道智」,是足處(最近因)、資糧與根機。

 

第二章 四念住

「念住」的定義是全心全意、安穩地警覺。共有四種念住,分別是:

 

. 身念住 . 受念住 . 心念住 . 法念住

 

一、身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身體現象上,例如呼氣與吸氣。

 

二、受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感受上。

 

三、心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思想或精神的歷程上,例如有貪或者離貪。

 

四、法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觀法,例如五蓋等。

 

關於這四種念住,如果全心全意安住在身體的某部位上,例如吸氣與呼氣,就等於安住在一切事物上。因為修行人有能力依照他的意願專注在任何對象上。

 

「安住」意指如果一位修行人想要在吸氣與呼氣上專注一個小時,在這段時間,他的專注力仍然能夠穩定地固守在呼吸上。如果想要專注兩個小時,他的專注力還是會穩定地固著兩個小時。由於思緒上的不穩定(尋,Vitakka),使得專注力從他固著的對象上脫離,這種情形是不會發生的。

 

有關四念住的詳細論述,請參閱《大念住經》(譯者按:見《長部》第二十二經)。

 

為什麼要將心安住在吸氣與呼氣上,不要陷入其他的對象?這是因為對我們而言,有必要集中控制「六識」,「六識」在過去無數無盡的輪迴中騷動地漂流。

 

我應該陳述得更清晰一些。心靈習慣從「六根」的六種對象中,迅速地從某一對象至另一對象。

 

例如無法控制心靈的瘋子,他不知道用餐的時間,毫無目的地四處遊蕩。父母親找到他,供他用餐,喫了五、六口,他就翻倒盤子,揚長而去,因此,不能好好享用一餐。到了這種程度,他已經喪失心神,甚至無法用完一餐。在交談的時候,因喪失心神,無法完整說出一句話。從談話開始、過程到結束,他都無法認同別人。他的談話,毫無意義,不能承擔世間的任何事務,也不能完成任何工作。這種人不能真正稱為人了,他已經完全無知了。

 

如果這位瘋子遇到一位優秀的醫生,並接受了嚴苛的治療方法,將他綑綁和監禁,經過治療,變為一位神智健全的正常人。經過如此的治療,在用餐的時候,他可以控制住心,那時候可以飽餐了。在其他事物上,他也可以控制得宜,就像其他人一樣,可以勝任工作,完整說出一句話。這就是一個例子。

 

在這個世界上,心智散亂的人,就像喪失心神的瘋子,直到他接觸到禪定與直觀為止。就像瘋子雖然想用餐,僅僅吃了五、六口就推倒餐盤走開一樣;這些心智散亂的人,發現他們的心念四處飄盪,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控制住。每當他向佛陀禮敬,憶念佛陀殊勝的特質時,就是無法把心念集中在這些神聖的特質上,反而逃到思想的其他對象上,所以甚至無法誦完「iti pi so …」(世尊的確是…)的偈頌(譯者按:見《長部》《梵網經》、《沙門果經》)。

 

就像患有恐水症的人,口乾舌燥,四處尋找水源;當他找到一泓清澈的泉水,由於恐水症,還是逃走了。又像一位病人,面對一盤特別調理的豐盛食物,可是卻對這些食物反胃,無法下嚥,只好嘔吐出來。同樣的道理,這些人發現自己無法有效地憶念佛陀的神聖特質,心念無法安住在上面。

 

如果讀誦「iti pi so…」偈頌,他們的心每一次都會飄盪出去,使得讀誦中斷,如果他們重新開始讀誦,每一次都會中斷,縱使整日、整月,或整年去讀誦,就是無法誦完整個偈誦。而今,縱使他們的心四處飄蕩,還是誦完了,因為他們是從記憶中去讀誦整個偈誦。

 

同樣的,有些修行人計劃在齋戒日找一處安寧的地方,來觀想身體的三十二部位,例如「頭髮」、「體毛」等,或者憶念佛陀的神聖特質,不過,卻因為身處親友的團體中而中斷,這是由於他們無法控制心念,任由思緒起伏的緣故。當他們參加誦經活動,嘗試把他們的心念導向四無量心的禪定工夫,例如讀誦慈悲的經句。但是,他們無法控制住他們的心,思想無法集中,漫無目的地飄蕩,他們只是完成了表面的讀誦行為而已。

 

這些事實充分顯示出,許多人在從事惡業的時候,極像心智不健全的人。

 

「心喜歡惡。」(譯者按:見《法句經》第116偈。全偈是“abhittharetha kalyane, papa cittaj nivaraye; dandhaj hi karoto pubbaj papasmij ramati mano.”(應急速作善,制止罪惡心。怠慢作善者,心則喜於惡。)

 

正如水自然地從高處流往低處,有情眾生,如果放任心不加以控制,會很自然地趨向於惡,這就是心的傾向。

 

現在,我應該舉出幾個例子,來說明沒有能力控制心的人與上面提到的心智不全的人之間的比較。

 

這裡有一條急湍的河流。一位不熟悉如何掌舵的船伕,隨流而下,他的船隻裝滿了下游城鎮買賣所需要的有價商品。當他隨流而下,經過沿岸都是山谷森林的地區,而無法下錨卸貨,因此,他又繼續隨流而下,無法靠岸。當黑夜降臨,他經過可以停泊的村鎮,卻由於身陷黑夜之中,無法看見這些村鎮,於是又繼續不停地順流而下。破曉時分,當他抵達有村鎮的地方,由於沒有能力掌控船舵,無法向岸邊推進,下錨靠岸。因此,他迫不得已又隨流而下,最後航向汪洋大海。

 

無止盡的輪迴就像這條急湍的河流,無力控制心念的眾生就像無力掌舵的船伕,心靈就像船。在沒有佛法的「空」世界中,從某一存在漂流到另一存在的眾生,就像船伕途經沿岸盡是山谷與森林的地區,缺乏靠岸的碼頭。有時生在有佛法的世界,卻沒有機緣認識到,這是因為他們處在「八難」之中,就像船伕途經有靠岸碼頭的村鎮,卻因為天黑的緣故,沒有辦法看見。在另一段時間,他們在佛法中生為人類、天人或梵天,可是,由於他們無力控制住他們的心靈,並且持續努力修持四念住的直觀法門,便無法確保修行的道與果,因此,依舊在輪迴中飄蕩,他們就像船伕看見村鎮靠岸的碼頭,可是沒有能力掌舵往前推進,因此,迫不得已航向大海。在無止盡的輪迴中,身處在有佛法的時期又能從世間的病苦中解脫出來的眾生,其數目超越了恆河沙灘的沙粒,這些眾生是經過四念住的修習,有能力控制住心靈,並且有能力將心念貫注於任何想要注意的對象上。

 

這就表現出沒有修習四念住的眾生,飄蕩的傾向或者「存在的趨勢」。當他們開始修習禪定與直觀的時候,才知覺到無力控制住心念的事實。

 

這些比較也可以運用到馴服公牛,以便上軛犁田、駕車,和馴服大象供國王驅使或上戰場打戰來做比喻。

 

在公牛的例子,年幼的小牛必須按時放牧和關在牛欄,然後用鼻索貫穿鼻孔,並且綁在樁上,以利繩索的控制。接著,用牛軛加以訓練,當牠順從了牛軛的重擔,才能夠耕耘、拉車,因此能夠在商場賣出,獲取利潤,這是公牛的例子。

 

在這個例子中,就像這位主人的利潤與成就,決定於公牛接受馴服、順從牛軛後,能夠從事耕田與拉車工作。因此,身處現階段佛法時期的凡夫與比丘,他們的真實利益是依賴禪定與直觀的訓練。

 

在現今的佛法時期當中,修習「戒清淨」就像馴服小牛一樣,須先關在牛欄當中。如果年幼的小牛沒有關在牛欄中,牠會損毀別人的財產,因而帶給主人負擔。所以,如果一位修行人欠缺「戒清淨」,三業(譯者按:指身業、口業、意業)就會騷動,順從世間的邪惡並且產生「法」中明示的惡業。

 

開發「身念住」的努力,也像馴服小牛,以繩索貫穿鼻孔,用樁綁住。當用牛樁綁住小牛後,主人想要小牛去哪裡,小牛就往哪裡,無法脫逃。所以,當用「念住」這條繩索把心靈綁在身體上,心靈就不會四處飄蕩,而是順主人的欲望,想往何處,就往何處去;在無止盡的輪迴中,心靈迷亂的習慣會平息下來。

 

一位修行人,如果沒有先修習身念住,就著手修習禪定與直觀,這種情形就像一頭沒套上鼻索的公牛去耕耘或拉車,這位主人會發現無法依照自己的欲望來驅使公牛。因為這頭公牛還是狂野的,沒有套上鼻索,牠或是想逃走,或是想弄斷牛軛,掙脫出來。

 

相反的,一位修行人在將心靈轉過來修習禪定與直觀之前,就先行觀想身念住,淨化心靈,讓心靈平靜下來,那麼,他的專注力會很穩定,修行工夫會非常有成就。

 

在大象的例子中,一隻剛從森林帶出來的野象,首先要關起來,繫住牠成為一隻馴服的大象。因此,牠會被用木柵緊緊圍起來,直到馴服為止。當牠完全的馴服、祥和,便可訓練牠從事許多工作,來替國王服務。到了那個時候,牠才能在正式的場所被運用以及在戰場上驅使。

 

快樂感受的領域,就像一頭野象在森林中自得其樂。佛法,就像剛被帶出來的野象所進入的訓練場。心靈,就像狂野的大象。佛法中的「信心」與「意欲」,就像野象被拉往馴服大象的訓練場。「戒清淨」,就像用木柵圍起來的地方。身體或身體的部位,例如吸氣與呼氣,就像圍住大象的木樁。身念住,就像把野象拴在木樁上的繩索。朝向禪定與直觀的前加行,就像大象的預備訓練工作。修習禪定與直觀,就像國王的遊行盛典或戰場。

 

其他觀點的比較,現在可以輕易地辨識出來。

 

誠如我在瘋子、船伕、公牛、大象的例子中所指出的,按照古代的傳統教義,過去無盡輪迴中所出現的佛法揭示,身念住的重點,第一步是從修習「戒清淨」出發。

 

根本的要義是,無論是藉由呼氣或吸氣,或者四威儀(行住坐臥),或者正知,或者四大界(地水火風)的思惟作意,或者骸骨觀,一位修行人必須努力精進,希望在清醒的時刻,日以繼夜地專注用功,以便能夠把自己的專注力安住在身體及其姿勢上。如果可以隨心所欲,長久專注,那麼,就可以全然支配心靈了,因而可以從瘋子的狀態中解脫出來。現在,一位修行者就像船伕可以掌舵,或者像擁有馴服公牛的主人,或者像國王可以驅使受過訓練的大象。

 

支配心靈,有許多不同的方法與等級。在佛法中,成功修習身念住是支配心靈的第一個階段。

 

那些不想通過禪定就追尋純粹直觀道路的修行人,是一條獨特的「乾觀者」(Sukkha-vipassaka)的道路(譯者按:指僅僅修習直觀法門的人),他們應該在成就身念住之後,就直接進展到直觀法門。

 

如果他們不想個別地修習身念住,而是想要以勤奮修習直觀法門,來領悟身念住,他們也會有所成就的。不過,他們真的必須充滿智慧與勤奮。身念住與「生滅智」(譯者按:由觀察身心現象的生滅所生起的知識)息息相關,修行人可以清楚地看到生起與消逝,真的非常有價值。

 

在禪定的法門中,藉由修習呼氣與吸氣的身念住,一位修行人可以達到四禪中的色界;藉由修習身念住當中的「色之作意」,觀照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例如頭髮、體毛…等,一位修行人可以達到八種正受(譯者按:指八定)。同樣的,修習身念住的「不淨作意」,一位修行人可以達到初禪。如果在修習過程中,成就了直觀,一位修行人也可以達到道與果。

 

即使在修習禪定與直觀時沒有澈底證悟,如果一位修行人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心靈,能夠隨意將專注力安住在任何地方,按照佛陀的教誨,這種人還是可以品嚐到不滅涅槃的法味。

 

「沈浸身念住的修行人,可以享受涅槃之樂。」(譯者按:見《增支部》第一冊‧不滅品‧第二十經)

 

在此,涅槃是指心靈的大平靜或澄澈。

 

從原始的狀態來看,心靈的傾向是非常不穩定的,而其本質是燥熱的。就好像生活在辣椒種子內的昆蟲不知道辣椒的辛辣,追逐愛欲的眾生不知道愛欲的灼熱,容易受憤怒與驕傲支配的眾生不知道驕傲與憤怒的燥熱,因此,眾生不知道不安心靈的燥熱;只有藉由身念住,心靈的不安消除了,才會意識到不安心靈的燥熱。想要消除這種燥熱的現象,他們開發出對於燥熱現象重新復發的畏懼。在已經達到初禪或生滅智的修行人的例子中,他們藉由身念住已經消除這種燥熱現象了,不需要再去精心經營什麼了。

 

因此,一位修行人的成就愈高,就愈難與身念住分離。聖人們將四念住視為心靈上的營養品,直到他們證入涅槃。

 

一位修行人有能力把專注力安住在身體的某些位上,例如安住在吸氣與呼氣上,長達一小時或兩小時,那麼,這位修行人就有能力在七天,或十五天,或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四個或五個月、六個月、一年、或二年,或三年當中,把修持的工夫帶入頂點,不過這必須視這位修持人的努力程度了。

 

有關修習吸氣與呼氣的法門,可以參閱我的作品《觀呼吸手冊》。

 

有關觀想身體三十二部分的法門,過去的諸位導師已經寫下許多作品了。這個部門當中,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是眾所皆知的「皮的五法」(皮膚在這組中是最後一個,因此這樣稱呼);如果安住在這五個部位,修持身念住就算圓滿成就了。

 

至於「四大」的分析、「色」(身體現象)的直觀以及「名」(精神現象)的直觀,可以參閱我的作品《諸相手冊》、《明道手冊》、《食物手冊》以及《無我手冊》。

 

在此簡略地陳述了身念住法門,這是四念住的一種,並且是未了的行者與文句的行者想要證入佛法「道」與「果」,首先要確立的修習工夫。

 

四念住部份,就到此結束。

 

 

 

 

 

 

 

取自 法雨道場 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