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jpg

很多人以為,禪修是要創造出一些寧靜的感覺,可是“想要寧靜”的背後也有貪求,如果通過禪修得不到想要的寧靜,就會對練習本身感到厭煩。

 

焦迪卡禪師的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禪修的本質是什麼.....選自《炎夏飄雪》

 

以我所瞭解,「禪修」並非是要製造出某些東西(止靜、專注、洞悉,或甚麼的)。反而是以一種非常簡單的方式,清晰地看著當下正在發生著的事。著意要達致止靜、洞悉,或去製造出這些東西,都是嘗試從我們「應會在的地方」開始。正因為我們並非從我們「原本所在的地方」開始,所以我們會常常回落到原本所在的地方。另一種說法是:「禪修」乃是完全的內部溝通,或是,對生命(問題)的深入瞭解,即謂「禪修」。

 

因此,化解一個人的心理情緒間的糾纏、處理問題(神經官能病的,或甚麼的),與禪修三者都不應有所分別。所有這些都是同一個過程的其中部分。對我來說,心理輔導與指導禪修並沒有多大分別。因此,一個人不能瞭解人們,但只有滿肚子的書本知識,只能算是一個學者,而非是一個禪修導師(或心理輔導師)。

 

如果你有念住而且是明智的,你便永不會迷失。理想是時刻都能持有念住。當我獨個兒時我很快樂。談話令人厭煩。事物(還有人們)正失去對我的影響力。很難談及這種感覺。我覺得我的內心輕快多了。

 

不要把情緒、躁亂看得太認真。亦不要嘗試為它而說好話。你過著你自己的生活,你有權去做你認為當其時對你來說是對的東西。假如犯了錯,從中學習吧。假如你犯了錯,並陷於煩惱中,應要審察這煩惱而不作抱怨、怪責(自己或他人),或逃避;也不為自己而說好話,或為此而不快。如果你能不抗拒地看著它,你便能很快及容易地把它克服過來(在成長中把它棄掉)。現在,我對此已更加熟練了。

 

上個月以來我禪修得更多。獨個兒是那麼的美好。我愈來愈不想閱讀。此刻我想讀我的心多些。我不從書本中學習深入的東西。只有當我清楚地看到我地生命(我的心)時,我才能學到深入的東西。對一個人來說,瞭解一般的人性及瞭解自己獨特的心是最能有成果的事情。

 

瞭解心的本質,即是說:貪、嗔、癡、比較、妒忌、吝嗇、憂慮等等,以及瞭解念住(sati)、專注(samadhi)、智慧(panna)、慈愛(Metta)、悲憫等等,比證得某階段的證悟,或比清除任何雜染來得更重要。先有「瞭解」;其後「克服」自然會出現(跟隨)。所以,請樂意觀看當下發生的任何事。

 

先去察看它的本質。

 

如果你因為有貪、嗔,或什麼等等而不快,你便不會把它看得清楚,因為你已是煩亂著,你已有嗔。把這個也察看吧。只有當你願意正視你的心,當中不感到罪咎,不想作出任何有關它的做作,你便能把它看得清楚。這樣它便會失去支配你的力量,因為它已被揭露了——成為透明的。

 

請不要譴責貪愛、驕傲、忿怒等等。你可以從它們中學到很多東西。除非你對它們知道得很透徹,否則你便不能成長起來。只有當你能以一顆清明得心察看它們,你才能夠認知到它們得真正本質,尤其是它們的無我性。

 

禪修首要及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不認同心意上與身體上的現象。那不是要去克服任何事物,除了去克服名色過程的認同之外。為什麼人們會不開心?因為它們認同名色法。因此,當貪愛、貪欲、執著或挫折、憤怒或驕傲等等生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它們視作一種自然現象,而不把它們當作是個人的。不要嘗試去克服它們。

 

「不快」是另一種「肯定自我的行徑」。有一個人(自我)在不快嗎?不快只是另一種的自然現象。不快是把自我吹捧著的。如果這心不會不快,如果在這「觀看的心」中沒有認同,即指有舍心存在,這心將能以興趣、止靜及清明來觀看貪愛等等,並看出它的本來面目——一種稍縱即逝、無實體、無個體性、自然的現象。認同使到所有雜染更壯大。沒有認同,它們不會那麼強大。一個「須陀洹」仍然有貪、嗔等等,但已沒有對名色法的認同了。只有「阿那含」與「阿羅漢」才沒有貪與嗔。但只是「阿羅漢」才沒有我慢。

 

 

 

 

 

 

 

 

 

 

 

文章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MwEkO_rlTGQ93z4DPX9W2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