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2089_474808289318734_1459295861402338499_n.jpg

你且靜看那蓮花初綻,出於淤泥,卻依舊心淨氣潔,不染塵絲。你心比蓮心,自是蓮心更比人心淨。

一位年輕人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秘訣。他見山腳下綠草叢中一個牧童在那裡悠閒地吹著笛子,十分逍遙自在。年輕人便上前詢問:「你那麼快活,難道沒有煩惱嗎?」

 

牧童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年輕人試了試,煩惱仍在。於是他只好繼續尋找。
 

他來到一條小河邊,見一老翁正專注地釣魚,神情怡然,面帶喜色,於是便上前問道:「您能如此投入地釣魚,難道心中沒有什麼煩惱嗎?」
 

老翁笑著說:「靜下心來釣魚,什麼煩惱都忘記了。」
 

年輕人試了試,卻總是放不下心中的煩惱,靜不下心來。
 

於是他又往前走。他在山洞中遇見一位面帶笑容的長者,便又向他討教解脫煩惱的秘訣。
 

老年人笑著問道:「有誰捆住你沒有?」
 

年輕人答道:「沒有啊?」
 

老年人說:「既然沒人捆住你,又何談解脫呢?」
 

年輕人想了想,恍然大悟,原來是被自己設置的心理牢籠束縛住了。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很多時候,煩惱都是自找的,要想從煩惱的牢籠中解脫,首先要做到「心無一物」,放下心中的一切雜念,不為外物的悲喜所侵擾,才能夠拋卻一切的煩惱,得到內心的安寧。

 

蕭伯納曾經說過:「痛苦的秘訣在於有閒工夫擔心自己是否幸福。」故事中的年輕人,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秘訣,卻不知道這其實將帶來更多的煩惱。許多煩惱和憂愁緣於外物,卻是發自內心,如果心靈沒有受到束縛,外界再多的侵擾都無法動搖你寧謐的心靈,反之,如果內心波瀾起伏,汲汲於功利,汲汲於悲喜,那麼即便是再安逸的環境,都無法洗脫你心靈上的塵埃。
 

正所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切的雜念與煩擾,都是自動搖的心旌所激蕩起的漣漪,只要帶著牧童牛背吹笛、老翁臨淵釣魚的心緒,而不去自尋煩擾,那麼,煩擾自當遠離。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當她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說道:「妳每天都這麼虔誠地以鮮花供佛,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佛教徒非常歡喜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這樣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喧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妳以鮮花獻佛,相信妳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妳,妳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佛教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花梗的一端在水裡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分就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生活的環境像瓶裡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佛教徒聽後,歡喜地作禮,並且感激地說:「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妳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鍾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熱鬧場中亦可作道場;只要自己丟下妄緣,拋開雜念,哪裡不可寧靜呢?如果妄念不除,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一樣無法修行。
 

正如六祖慧能所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人者心動。心才是無法寧靜的本源。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像那被情感、家庭、社會所纏繞的青年一樣,找不到安心的所在;唯有像佛陀一樣講覺悟,好好地在自己的身上下工夫,從內心的觀照裡,去改正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不至於覺得無休止的勞苦。外在的糾葛、攫取太多,心就沒有辦法安寧,更無法淨化;人對外在無限制地索取,常常是以支付心靈的尊嚴為代價的。我們應該抬起頭來,看看屋外的松林,聽聽松濤的呼喚,眺望遠處的大海以及滿風的帆船,我們的心中會有對生命新的轉移與看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