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263_10200604934764304_1943284307_n.jpg

 

僧人應是一個絕對誠實的人,寧捨生命也不說謊,沙馬內拉即使為開玩笑而說謊話也是破戒。年輕人尤其喜歡說謊,他們以此為樂;看到的事情他們謊稱沒看到,沒看到的事情謊稱看到。如來經常教誡年輕的沙馬內拉羅睺羅,以防此類事情發生。有一次,羅睺羅住在小芒果樹村,如來某晚去看他,羅睺羅看見如來,即鋪設座位、打水為如來洗足。洗足後,如來將少許水留在盆中,問羅睺羅:“羅睺羅,你看到這盆中的少許殘水嗎?”“是的!”羅睺羅回答,接著如來說:“羅睺羅,如果一個人故意說謊卻不覺羞愧,那麼他的沙門品格就如此盆中的水一樣少。”

 

隨後,如來將殘餘的水倒掉,問羅睺羅說:“羅睺羅,你看見少量殘餘的水被倒掉嗎?”“是的!”他回答,如來說:“如果一個人故意說謊而未感羞愧,他的沙門品格也會如此喪失。”如來又將水盆倒過來,說道:“如果一個人故意說謊又不覺羞恥,他的沙門品格也會如此顛覆。”如來又把水盆翻回來說:“如果一個人故意說謊無羞恥,他的沙門品格也會如此空洞。”

 

如來接著說:“羅睺羅,就好像一頭象王被帶到戰場上,它一直將象鼻含在口中以保護象鼻,而以身體的其他部分作戰,可知此象王愛惜自己的生命;如果象王甩出象鼻,以象鼻作戰,那麼它已放棄了對生命的愛護,此時這頭象王無事不辦,無事不成。羅睺羅,如果一個人故意撒謊又不覺羞愧,他還有什麼惡事不能做的呢?因此,羅睺羅,你必須要自律,即使開玩笑也絕不說謊。”由此可知,說謊的比庫被如來評價成怎樣的人。

 

僧人須牢記以下偈頌,並時常思惟它:

 

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 musāvādissa jantuno, Vitiṇṇaparalokassa natthi pāpam akāriyaṃ.”

 

“說謊和不信來世,具備此種品行之一者無惡不可做。”――《小部·法句·世品》

 

Na muṇḍakena samaṇo, abbato alikaṃ bhaṇaṃ; Icchālobhasamāpanno, samaṇo kiṃ bhavissati.”

 

“僅僅剃髮不能成就一位沙門。

 

此人無戒、說謊、充滿嫉妒和貪婪,怎能成為沙門呢?”――《小部·法句·正直品》

 

 

 

誠實的沙馬內拉勝解

沙馬內拉勝解(Adhimutta)是桑基徹長老的弟子。

 

一天桑基徹長老對具壽勝解說:“具壽勝解,你現在已長大,回家(和親人)確認一下你的年齡是否可以受具足戒了。”具壽勝解應允後帶著缽和袈裟離去。他一路托缽到姐姐所在的村子,那村子緊挨一片有強盜居住的森林。姐姐看到具壽勝解回來,上前頂禮,邀請他進屋,供養他食物。食畢,具壽勝解詢問姐姐自己的年齡,姐姐不知,勸其去詢問母親。於是具壽勝解走進滿是強盜的森林,準備穿過森林去拜訪媽媽所住的村子,結果他被強盜抓住。強盜為了不暴露自己的行蹤,對凡進入強盜之地者即使沒錢也要殺掉。當時,有些強盜說放了他,因為他是一位出家人;另一些強盜說必須殺掉他。具壽勝解聽到他們的對話,他想“我現在還是沙馬內拉,仍沒有受具足戒成為比庫,還有許多未完成的事,所以,我要與強盜談談,逃離這裡。”他就對首領說:“朋友,我要給你舉個例子。”於是他誦出以下偈頌――

 

Ahu atītamaddhānaṃ, araññasmiṃ brahāvane; Ceto kūṭāni oḍḍetvā, sasakaṃ avadhī tadā. Sasakañca mataṃ disvā, ubbiggā migapakkhino; Ekarattiṃ apakkāmuṃ, akiccaṃ vattate idha Tatheva samaṇaṃ hantvā, adhimuttaṃ akiñcanaṃ; Addhikā nāgamissanti, dhanajāni bhavissatī.”

 

“據說,在過去的時候,在森林之中、廣大的樹林裡,那時(獵人)以欺瞞之心設置了陷阱,殺死了一隻兔子。見到兔子死了,鳥獸受驚,(它們)在一夜間離開,(說):這裡不適於居住。

 

(你們)像這樣殺死一無所有的勝解沙門後,旅途中人便不會來(這裡),(因為)(他們的)財產將被掠奪。”――《〈相應部·有偈品〉義注》

 

這段話的意思是“過去,有個獵人設陷阱獵殺野兔,森林裡所有的動物看到野兔的屍體都很恐懼,認為這裡有危險,當天逃離森林。最後獵人在森林裡什麼都抓不到。如果你殺了我,相同的事會發生在你身上。殺了我你什麼也得不到。如果你殺了我,沒人會進入此森林了,他們會想:就連一位出家人進入此森林都沒有出來。這會斷了你的財路。

 

聽了勝解這番話,強盜們覺得他的話有道理,於是在他承諾不會告訴任何人這裡有強盜之後,就把勝解放了。具壽勝解被釋放後穿過森林,見到了父母和兄妹;即便為了父母活命,他都沒有違背諾言(而說出森林中有強盜),他始終持守著真實語。後來,森林裡的強盜抓住了他的親人,具壽勝解的媽媽哭著說:“勝解怎麼沒告訴我們(這裡有強盜)!”強盜聽見她提及具壽勝解的名字後詢問:“勝解是你的什麼人?”“是我兒子,這兩位是他的兄妹!”

 

Etaṃ kho vattaṃ samaṇānaṃ, ariyānaṃdhammajīvinaṃ.

 

Saccavādī adhimutto, yaṃ disvā na nivāraye. Adhimuttassa suciṇṇena, saccavādissa bhikkhuno; Sabbeva abhayaṃ pattā, sotthiṃ gacchantu ñātayo.”

 

“這才是沙門的行儀,聖潔、過著(實踐)‘法’的生活。真實語者勝解,看到了這些卻沒有阻止(親人進入樹林);由於真實語者勝解的守約,(勝解的)親人們,(你們)都得到了無怖畏,安穩地離開吧!”

 

強盜說:“遵守承諾、誠實,如法而活是聖潔比庫的義務。勝解沒有對你們洩露這件事,他確實是誠實的人。因為勝解的善行,我放了你們。”於是釋放了他們。重獲自由後親人們見到具壽勝解,感謝他說:“孩子,因為你誠實的善行,我們被釋放了。”強盜們被具壽勝解的美德所折服,金盆洗手、剃度出家,受具足戒,並在勝解的教導下全部成為阿拉漢。

 

 

 

隱士哈利達哲

我們的菩薩曾有一世生在婆羅門家庭,有八億財產。

 

他通體呈金色,所以取名哈利達哲(Harittaca)。父母過世後,他看著父母留下的財產思惟道:“現在這些財富尚在,而賺取財富的人卻已看不到了。我也應該丟下這些財產離去,只是做一個守財奴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於是他放棄了所有的財富,去到喜馬拉雅山的森林出家成為隱士,修得五種禪定和種種神變。在那裡生活很久之後,當他前往瓦拉納西托缽乞鹽和糖時,被國王看到。

 

國王被眼前的人所折服,邀請隱士來到王宮,供上皇家座位,供養各種食物。食畢,隱士對國王講法。國王聽完開示更加信服,詢問隱士去向何方,隱士說正在尋找一個地方度過雨季。國王陪同他去到皇家園林,準備一個地方讓他住,指定園林守衛作他的侍者,並邀請他每天來宮殿托缽。菩薩於是住在那裡,並在王宮受供飲食,如是十二年。一天國王要去某個省平息騷亂,就讓王后照顧菩薩所需,此後便由王后親自照看他。

 

某日,王后準備好食物後,菩薩卻遲遲未至,王后便去香水中沐浴,然後用薄紗覆蓋身體,躺在靠近窗邊的床上乘涼。那天遲到的菩薩飛空而至敞開的窗前,王后聽到菩薩袈裟迎風的呼啦聲後快速起床,薄紗從身體滑落。菩薩目見此狀,被鎮伏了很久的欲望在心中浮現,這導致他禪那退失。

 

菩薩未能立即恢復正念,他走向王后,抓住她的手,其他人用布簾遮住二人,菩薩遂與王后共用世間欲樂。在吃過飯後,菩薩步行回到自己的園林。從那天起,菩薩每天造訪王宮做同樣的事。這件事在全城傳開,大臣們報信給國王,告知他隱士的行為。國王不信,在平息叛亂後回到瓦拉納西,國王見到王后便問:“這件事是真的嗎?”“大王!這是真的。”國王因為信任隱士,仍不相信。他想:“我要親自和隱士確認真相。”他走到園林問隱士:“這是真的嗎?”菩薩知道,如果告訴國王這只是為了破壞他們間的友誼編出來的謊言,國王會相信他。但他仍不想欺騙國王,他想“那些捨棄真實語的人不能成為圓滿正覺的佛陀。希求佛道的我不管後果怎樣,也必須說實話。”於是他說了實話:“大王,你聽到的是真的,我昏了頭,誤入歧途。”智慧的國王沒有對菩薩發怒,他問道:“如果貪欲生起時不能控制,你的智慧有何用處?”然後菩薩說道:

 

“Cattāro me mahārāja, loke atibalā bhusā, Rāgo doso mado moho ettha paññā na gādhati”

 

“大王!貪欲、瞋恨、驕慢、無明是四種世間裡強大的(行)法。當它們生起時,智慧不能駐留,智慧逃走了。”

 

隨後,國王說:“我們都把你當成阿拉漢,具戒、純潔、睿智。”隱士回答:“大王,一個為法而活的智者,仍會被這些貪欲和不善念傷害。”然後國王建議菩薩滅除欲貪漏。這使菩薩恢復正念,看到了世間欲樂的過患,便告辭後回到(喜馬拉雅山的)寺院。菩薩修習遍禪不久,便恢復了定力和神通。隱士回來見國王,他結跏趺淩空而坐對國王講法,而後說:“大王,我因為住在不該住的地方而遭侮辱,現在我會去森林,那裡沒有女人的味道。”菩薩告別了悲傷哭泣的國王,飛往喜馬拉雅山,住在那裡直到命終,而後生於梵天界。

 

即使是菩薩,偶爾也會做出如殺生、偷盜、邪淫和使用毒品、麻醉品等不善行,但被授記成佛後是絕不會說虛妄語的。故事中涉及到幾點值得比庫們引以為鑒:菩薩的真實語,瓦拉納西國王不輕信謠言,不立即發怒,悲憫作惡者;比庫接觸女人的過患。

 

某些情況下要保持誠實是非常困難的。有時若你不說實話會被傷害,說了實話又會傷害別人。這樣的情況下,智者會善巧應對,既不會說謊又讓自己和他人都不受到傷害。比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該說謊,應該說寧願死也不要依靠謊言生活。

 

Jīvitañca adhammena, dhammena maraṇañca yaṃ; Maraṇaṃ dhammikaṃ seyyo, yaṃ ce jīve adhammikaṃ.”

 

“非法可求生,如法可招死;兩者相比較,寧死勿偷生。”――《高達特長老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