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01874_174455836789492_8675586474789306368_n.jpg


在覺悟之前,佛陀認出他自己心裏的這個狀態。他知道只要「有」與再生的因緣未消除,他的工作就未結束。專注於生命的緣起,他如法思惟:「因爲這個而有生,因爲生而有死,以及這一切來去的活動。」

因此,佛陀思惟這些主題,以瞭解關於五蘊的實相。每件身與心的事物,每件被構思與想象出來的事物,無一例外都是「行」。

他一旦覺悟這點,便教導我們放下它;他一旦覺悟這點,便教導我們徹底捨棄它。他鼓勵其它人也能如實地瞭解;若不瞭解,就會痛苦,放不下這些事物。

不過,一旦我們看見事物的實相,就會知道它們如何欺騙我們。就如佛陀所說:「心沒有實體,他什麼也不是。」

心生來就不屬於任何人,它死時也不屬於任何人。心是自由、光明顯耀,與不夾雜任何問題與爭議的。問題之所以會產生,是因心受到有爲法與自我的錯誤概念所矇蔽。

因此,佛陀教導要觀察心,開始時有什麼?根本一無所有。它不隨有爲法生起或消失,遇到好事時不因而變好,遇到壞事時也不因而變壞。當它洞見事物本質就是如此時,對於自性的瞭解確實存在。

佛陀透過智慧,洞見一切事物都是無常、苦與無我的,他希望我們也能以相同的方式完全領悟。「覺知者」能如實覺知,當覺知快樂或哀傷時,都不爲所動。

快樂的情感是種「生」的形式,而悲傷的傾向則是種「死」的形式,有生即有死,有生必有死,生與死都不脫這輪迴的範疇。
 

一旦禪修者的心能領悟到這點,對於是否還有後續的「有」與再生,便不再有任何疑惑,無須再問任何人。

 

 

阿姜查尊者 

 

 

 

 

圖文取自 林彥言 臉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