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28754_1853885327975013_2564200603626504192_n.jpg

如來告知在如此至上、稀有教法裡出家的法子們,應 秉持何種精進力方可體證未曾有之法。

Appaṭivānī sudāhaṃ, bhikkhave, padahāmi –‘kāmaṃ taco ca nhāru ca aṭṭhi ca avasissatu, sarīre upasussatu maṃsalohitaṃ, yaṃ taṃ purisathāmena purisavīriyena purisaparakkamena pattabbaṃ na taṃ apāpuṇitvā vīriyassa saṇṭhānaṃ bhavissatī’ti. Tassa mayhaṃ, bhikkhave, appamādādhigatā sambodhi, appamādādhigato anuttaro yogakkhemo. Tumhe cepi, bhikkhave, appaṭivānaṃ padaheyyātha –‘kāmaṃ taco ca nhāru ca aṭṭhi ca avasissatu, sarīre upasussatu maṃsalohitaṃ, yaṃ taṃ purisathāmena purisavīriyena purisaparakkamena pattabbaṃ na taṃ apāpuṇitvā vīriyassa saṇṭhānaṃ bhavissatī’ti, tumhepi, bhikkhave, nacirasseva – yassatthāya kulaputtā sammadeva agārasmā anagāriyaṃ pabbajanti tadanuttaraṃ – brahmacariyapariyosānaṃ diṭṭheva dhamme sayaṃ abhiññā sacchikatvā upasampajja viharissatha. Tasmātiha, bhikkhave, evaṃ sikkhitabbaṃ –‘appaṭivānaṃ padahissāma. Kāmaṃ taco ca nhāru ca aṭṭhi ca avasissatu, sarīre upasussatu maṃsalohitaṃ, yaṃ taṃ purisathāmena purisavīriyena purisaparak- kamena pattabbaṃ na taṃ apāpuṇitvā vīriyassa saṇṭhānaṃ bhavissatī’ti. Evañhi vo, bhikkhave, sikkhitabba’’nti. (Aṅguttara duka nipāta)

 

“比庫們!我不畏縮地努力:‘哪怕只剩下皮膚、肌腱、骨骸;哪怕身體的血肉枯乾,只要還有以人的毅力、人的活力、人的努力應該達成而未達成者,(我的)精進就不會止息。’我以不放逸而證得正覺,以不放逸而證得無上離執安穩。

“比庫們!如果你們也不畏縮地努力:‘哪怕只剩下皮膚、肌腱、骨骸;哪怕身體的血肉枯乾,只要還有人的毅力、人的活力、人的努力應該達成而未達成者,(我的) 精進就不會止息。’比庫們!你們不久也將能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證入――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過上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並(於此)安住。比庫們!因此,在這裡,你們應該這麼學:‘我們要不畏縮地努力:哪怕只剩下皮膚、肌腱、骨骸;哪怕身體的血肉枯乾,只要還有人的毅力、人的活力、人的努 力應該達成而未達成者,(我的)精進就不會止息。’ 比庫們!你們應該這麼學。” ――《增支部·二集·五經》

世間的人,付出努力以期獲得各種結果。他們花費錢財,想要的東西有時會得到,有時即使花了錢、付出了勞動和努力都無濟於事。而在佛教中,努力從不白費,收穫終會到來、絕不落空。正因為如此,世尊鼓勵我們應策勵精進,此教法定會導向涅槃。

但在不導向涅槃的教義中努力是徒勞無益的。在那些教義中,懶惰反被推崇。因此,這裡說:

“Durakkhāte, bhikkhave, dhammavinaye yo kusīto so  sukhaṃ  viharati.  Taṃ  kissa  hetu?  Durakkhātattā, bhikkhave, dhammassā ”

“比庫們!當法與律被惡說時,凡懈怠者住於樂,那是什麼原因呢?比庫們!因為法的被惡說狀態。”

正因為佛法可導向涅槃,故於此教法中懶惰者損失甚大,毫無益處。因此這裡說:

“Svākkhāte, bhikkhave, dhammavinaye yo āraddhavīriyo so sukhaṃ viharati. Taṃ kissa hetu? Svākkhātattā, bhikkhave, dhammassā.”

“比庫們!當法與律被善說時,凡精進力已被發動者住於樂,那是什麼原因呢?比庫們!因為法的被善說狀態。”

“Yo ca vassasataṃ jīve, kusīto hīnavīriyo;  Ekāhaṃ jīvitaṃ seyyo, vīriyamārabhato daḷhaṃ.” (Dhammapada sahassa vagga)

“若人壽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勤修戒定慧。” ――《法句經·千品》

“Ārambhatha nikkamatha, yuñjatha buddhasāsane; Dhunātha maccuno senaṃ, naḷāgāraṃva kuñjaro. Yo imasmiṃ dhammavinaye, appamatto vihassati; Pahāya jātisaṃsāraṃ, dukkhassantaṃ karissatī.” (Brahma Saṃyutta)

“努力吧!精進地修習佛法。掃蕩死魔軍,如象碾壓茅屋。凡在法與律中不放逸者,可以捨斷生死輪迴,不再受苦。” ――《相應部·梵天相應》

 

 “魔軍”此處指煩惱。掃蕩和碾碎煩惱指通過圓滿持戒和禪修減少並去除煩惱。

從下文中可學習一下,過去在教法中具有聲望的大長老們是如何無懈怠地生活的。

Sāriputtatthero kira tiṃsa vassāni mañce piṭṭhiṃ na pasāresi. Tathā mahāmoggallānatthero. Mahākas- sapatthero vīsavassasataṃ mañce piṭṭhiṃ na pasāresi. Anuruddhatthero paññāsa vassāni. Bhaddiyatthero tiṃsa vassāni. Soṇatthero aṭṭhārasa vassāni. Raṭṭhapālatthero dvādasa. Ānandatthero pannarasa. Rāhulatthero dvādasa. Bākulatthero asīti vassāni. Nāḷakatthero yāvaparinibbānā mañce piṭṭhiṃ na pasāresīti. (Sakkapañha sutta vaṇṇanā)

沙利子長老確實於三十年(三十個雨安居)中未在床上伸展過脊背;大目犍連長老和大迦葉長老則記得(自己) 在二十年(二十個雨安居)中未在床上伸展脊背;另阿奴盧塔長老五十年(五十個雨安居)、跋提長老三十年(三 十個雨安居)、須那長老八年(八個雨安居)、護國(賴吒婆羅)長老十二年(十二個雨安居)、阿難長老十五年 (十五個雨安居)、羅睺羅長老十二年(十二個雨安居)、 薄拘羅長老八十年(八十個雨安居);而那拉卡長老直到般涅槃都未曾在床上伸展脊背。 ――《〈長部第 21 經〉義注》

 

精進的馬哈西瓦長老

馬哈西瓦大長老非常善於講法,弟子中有三萬名比庫成就了阿拉漢。一日,有一位阿拉漢省察自己老師的成就, 卻發現老師仍是凡夫,遂決定幫助他。他淩空而降,禮敬老師後坐於一旁。馬哈西瓦長老詢問:“你為何而來?” 阿拉漢弟子說:“我來此聽法。”長老說:“我沒有時間給你開示。”弟子又詢問當日其他的時段,但是長老一整天都有學生,不得空閒。弟子說:“尊者!人人都應有時間修習如理作意,您有時間去死嗎?我不需要您的開示了。” 隨後從空中離去。

弟子如此說,馬哈西瓦長老想:“剛才來到此的比庫看似並非來學法,必定是想幫助我,我也應像他一樣體證阿拉漢。我現在無法脫身,應在初夜和中夜教導比庫,後夜離開,去到一個寂靜處(修行)。”長老沒有告知他人,僅帶著衣缽和一名比庫弟子離開了。這名隨行的弟子並未認出馬哈西瓦長老,長老其他親近的學生們也以為他只是暫時離開。長老臨走前沒有告知學生,是想計畫在兩三天內體證阿拉漢後便回來。

他在阿沙陀月(印度陰曆月份名,約在陽曆六、七月間。)的上弦月第十三日離開,到了名叫村間山坡的地方開始行禪。可是他當天並沒有體證阿拉漢。在第二天、第三天也都沒有體證阿拉漢。第四天是進入前雨安居的日子,因為仍未成就阿拉漢,他就在此地決意進入雨安居。他極精進地禪修直到雨安居結束,還是沒能證悟。“我來到這裡計畫在兩三天內體證阿拉漢,可三個月過去了,仍未成功。”當他想到許多同修在雨安居結束時, 清淨自恣,成為聖者,淚水開始從眼中滑落。

馬哈西瓦長老接著思惟:“我未能以四種姿勢成就阿拉漢。從今天開始,我要以除躺臥之外的其他三種姿勢禪修,不成就阿拉漢,我絕不躺下,也不洗腳。”他將床豎起,以除躺臥之外的其他三種姿勢修行。但他仍未體證阿拉漢。第二個雨安居結束那天他又哭了,但從未因此懈怠稍許。

在接下來的二十九年中,他無休無眠地努力。因為長期不洗腳,他的腳開始乾裂。有時,村裡的小孩用針把他腳上的龜裂縫起來。小孩們還互相頑皮地說:“願你的腳像馬哈西瓦長老的腳那樣裂開。”

在第三十個雨安居的最後一天,他想,“我已經努力了三十年,還沒有體證阿拉漢,我在此生將不能與我的同修比庫一起,以清淨自恣結束雨安居了。”對結果失望的 他眼淚開始滑落。一位在附近的天女也開始哭泣, 長老問:“誰在哭?”她回答,“我是天女。”長老問天女為什麼哭,天女說:“如果哭泣能成就道果,我也想成就一兩個(道果)”。

長老聽後安慰自己說:“馬哈西瓦,連天女都取笑你,別沮喪了。”他以絲毫不退減的精進力繼續禪修。經過了連續三十年的努力,當天他最終成就了阿拉漢,他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成就後,馬哈西瓦長老坐下洗腳,三萬名阿拉漢弟子為他洗腳,沙咖天帝也來了。希望你們能明白,在此導向涅槃的佛陀教法中,無論努力多長時間都不會白費!希望你們能以馬哈西瓦長老的生平作為榜樣!

不論在家人還是僧人的團體裡,總會有閒散、懶惰、虛度光陰的人,他們打擾精進的人,說些毫無意義的話題。 勤於修行的比庫們應遠離這種人。

“Parittaṃ dārumāruyha, yathā sīde mahaṇṇave. Evaṃ kusītamāgamma, sādhujīvipi sīdati; Tasmā taṃ parivajjeyya, kusītaṃ hīnavīriyaṃ. Pavivittehi ariyehi, pahitattehi jhāyīhi;  Niccaṃ āraddhavīriyehi, paṇḍitehi sahāvase.” (Somamitta thera gāthā)

“精進者與懈怠者為伍,會被捲入輪迴的苦海,恰如茫茫大海之中倚靠小木片的人(早晚會被打沉)。應遠離不精進的懶惰者。” ――《小部·月友長老偈》

應與喜好寂靜的聖者共住,他們的心導向涅槃,樂於禪修,恒常精進。

希望那些樂於服務、學習、讀書和禪修的人,警惕不與喜歡閒聊的人接觸,不要虛度光陰。(那些以閒聊為樂的人)似友非友,實則怨敵。

 

八種懈怠

《增支部·八集》中提到:“諸比庫!有此八種懈怠事。”,亦即懈怠者有八種原因作為虛度、怠惰的藉口。

一、懶惰的比庫在需要費力完成一件事時,他會睡覺。藉口說:“我有工作要做,我會很累。”因此他不履行應盡的義務,不學習、不讀書、也不禪修。這是第一種懈怠。

二、懶惰的比庫做點事之後,稍有疲倦就回去睡覺。 常託辭說:“工作後我非常累。”他便不會再做任何事, 不履行義務。這是第二種懈怠。

三、懶惰的比庫遠行前,他先睡覺。想到旅途勞累, 他就不想履行義務,也不願禪修。這是第三種懈怠。

四、懶惰的比庫從旅行歸來,會睡上好幾天,說自己旅途疲累。這是第四種懈怠。

五、懶惰的比庫獲得的食物稍微少了一點,就想睡覺。心想我今天沒吃飽、身體虛弱。這是第五種懈怠。

六、懶惰的比庫獲得了美味的食物,吃太飽了也想睡覺。覺得今天身體太沉了、頭暈、腦子發沉。這是第六種懈怠。

七、懶惰的比庫得了一點點小病,倒頭便睡。認為我很不舒服,不能工作。這是第七種懈怠。

八、懶惰的比庫即使疾病康復,依然繼續睡。認為我剛剛康復,還沒恢復體力,我不能工作。這是第八種懈怠。

 

八種精進

對虔誠、精進的比庫來說,上面提到的八種懈怠因素,正好成為鞭策他們更精進修習沙門法的動力。因此,《增支部·八集》中提到:“諸比庫!有此八種精進事。”由於想法不同,同樣的緣由既可導致懶惰,也可導向精進。

八種精進如下: 

一、教法中虔誠、智慧、精進的比庫們,當不得不做雜務,比如洗染僧袍時,他們會省思:我不得不去做雜務, 因為當我做雜務時,我不能行持佛陀的教導;所以我現在就精進於體證未曾有之法。這是第一種精進。

二、精進的比庫已經完成了工作,例如洗染僧袍。他會思惟:因為剛才這個工作,我沒能修習佛法,因此現在我要修習沙門法來彌補這個損失。這是第二種精進。

三、精進的比庫需要外出時,他會思惟:旅途中我不能修習佛法。他現在便會努力修習沙門法。這是第三種精進。

四、精進的比庫旅行歸來,想到自己的沙門修行因旅行耽誤了,他會加緊努力修習沙門法。這是第四種精進。

五、精進的比庫沒有足夠的食物吃,他會思惟:今天我的身體輕快而有活力,正好修習圓滿沙門法。這是第五種精進。

六、精進的比庫吃了充足的食物,他會思惟:今天我的身體有力量,活力充沛。因此他會好好地修習沙門法。這是第六種精進。

七、精進的比庫生病時,他會思惟:如果疾病變得嚴重,我將不能修行沙門法,因此今天我就應好好修習。這是第七種精進。

八、精進的比庫疾病康復後,他會思惟:因為生病我不能修習沙門法,所以現在要努力修行沙門法。這是第八種精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