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93962_2019869774743905_8965752785974853632_n.jpg

你知道色門和意門嗎?

 

為了要完全理解應如何對焦在位置(和在這個位置的息),我希望你們學習:

 

- 根門

- 撞擊根門的所緣

 

依照佛陀的解說,有六根門:

1) 眼門 cakkhudvāra

2) 耳門 sotadvāra

3) 鼻門 ghānadvāra

4) 舌門 jivhādvāra

5) 身門 kāyadvāra

6) 意門 manodvāra (生命相續流 / 有分 bhavaṅga)

 

前五個根門是色法,第六根門心是名法。前五個色根門只取它們各自相應的物質所緣,而意門則取前五個所緣及它自己的所緣(法所緣)。因此,我們有六種所緣。

 

1) 顏色所緣

2) 聲音所緣

3) 氣味所緣

4) 味道所緣

5) 觸所緣(可觸知、觸覺的所緣)*13

6) 法所緣 (Dhammā-rammaṇa)、心的所緣

 

顏色、可看見的所緣撞擊眼門;聲音所緣撞擊耳門;氣味所緣撞擊鼻門;味道所緣撞擊舌門;觸所緣(可觸知、觸覺的所緣)撞擊身門,及法所緣撞擊意門。

 

法所緣包括了此世間所有其它的一切所緣(除了前五種物質所緣之外的一切所緣,所以也包括概念),它只能由心通過意門認知。對於Ānāpānasati的禪修者,概念息只撞擊意門是關鍵,而非其它。由於概念息是無數概念之一,所以,概念息只能由心經意門認知(並非通過身門的感覺)。

 

當所緣撞擊諸根門時,在一個心識刹那裡,六種所緣僅有一種被攝取,不能同時攝取兩種所緣。當取顏色所緣時,就不能取聲音及其它所緣。同樣地,當取聲音所緣時,就不能取顏色及其它所緣。例如,觀看電視時,你可能認為你在聽聲音的同時也在看畫面。根據阿毗達摩(Abhidhamma)的觀點,無論如何,在一個心識刹那你不能同時執行兩者(看和聽)。那是因為極其快速的心*14使我們相信(誤解)看和聽同時在發生。其實,當我們在看時,我們就不能聽,反之亦然。同樣地,心在取觸所緣之感覺時就不能取概念息,反之亦然。因為心不能同時取兩個所緣。對於那些能輕易或刻意在鼻孔與上唇周圍,感受到碰觸、刷過、觸所緣的感覺(如:熱、冷、拉、推、博動、硬、麻等等)的Ānāpānasati禪修者,這些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這些禪修者有意或無意地感受到觸覺(觸所緣的感覺)。雖然,僅僅對焦概念息,而沒有覺知感覺,對初修者並不容易,但當他們的技巧與定力提升後,禪修必須對焦在概念息的位置以及概念息、息團。

 

在鼻孔或上唇感受到觸所緣的感覺(息的碰觸或刷過)的禪修者必將認知息的特性(不管息是粗的還是細),以及真實息的碰觸或移動息。能覺知到移動息的禪修者,就能辨別入息和出息。能區分或覺知入息和出息的禪修者,就不能在那個心識刹那辨認息團(靜止概念息)。

 

在此,以入息為所緣的是一個心識,以出息為所緣的是另一個心識,以息團(靜止概念息)為所緣的又是另一個心識*15。同時,我們應該明白以息團(靜止概念息)為所緣的心識層次會更高。因為集中在息團(靜止概念息)最終能證得深的定力,而集中在真實息(入息和出息的移動)卻不能培育深的定力。

 

長時間禪坐後感到身體疼痛的禪修者,他們認為無法再進一步忍受疼痛。那時,禪修者是難以集中在禪修所緣,因為心不能同時取兩個所緣。當疼痛的感受干擾定力時,禪修者應改變他或她的姿勢以緩解疼痛。當禪修者擺脫了身體的疼痛,就能記起和再次提起念對焦在禪修所緣上。

 

你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 觸越強,息越弱;

   觸越弱,息越強。

 

初修者 … 在息碰觸位置上的感覺(觸所緣)還很強 ----->(弱) 概念息

 

正在培育定力的禪修者: 在息碰觸位置上的感覺(觸所緣)越來越少----->(強)概念息

 

禪修者如何在意門觀看概念所緣?

 

在這裡,我們能接受四周圍都充滿著空氣,儘管我們看不見也抓不到它。無須扇動這些空氣以碰觸在你的皮膚去感覺,你也欣然地接受它。你是如何接受它?因為你早已知道此狀態,毫無懷疑的你此刻知道、接受它。同樣地,由於你一直都在呼吸,你知道鼻孔(對焦位置)充滿了息(息團)。以此明白、認知息在你的對焦位置它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以忽略在鼻孔與上唇的感覺和息的移動。清楚地了知所緣存在於它的位置的意思是在意門見到(認知)這個所緣。所以我有時說:“知道即是看到。”

 

使用一些譬喻,經常向禪修者解釋以瞭解如何在意門觀看概念所緣。有時你會回憶起父母、朋友或家。

 

□ 例如,當你回憶起其中一位密友,他(她)的影像出現在心裡就猶如你在十、二十尺或某個距離以外的一個方向看著他(她)。通常當你的心是清晰和高度警覺時,這些影像會比其它時候更明顯。出現在意門的影像猶如一台變焦攝像機從近、遠處對焦來拍攝和顯示目標。

 

□ 例如,你或許曾經緊張刺激地玩過電腦遊戲或觀看電視連續劇幾個小時;之後,這些影像可能會清晰地出現在心裡(晚上閉上眼睛準備入眠時)。有些人也講訴關於當晚他們所看到影像的經驗,他們體驗到猶如真的在觀看影片或玩遊戲。可以閉上眼睛在心裡再次看到和觀看三維的彩色影像(有明確的形狀和輪廓)。

 

□ 當你正在睡覺時,在夢中體驗到某些事件,近距離或遠距離看到一系列的影像,似乎這一切真正地正在發生。

 

S__3916013.jpg

S__3916014.jpg

 

此刻你正清晰地憶起你的朋友,這只是一個例子:

 

* 在你的心裡,從哪一個方向切入能讓你獲得最方便和穩定的專注力在影像、所緣上?

 

* 從左邊對焦?從右邊對焦?從前面對焦?從後面對焦?一位善巧的禪修者可以明白。

 

其實,你只是通過意門,在心裡或心的視線內,看到這些影像、概念。

 

修習Ānāpānasati(念於息),在修定道路的某個階段,放棄了鼻孔與上唇之間的觸覺之後(即放棄移動息的碰觸之後),禪修者能夠經由意門看到概念息為一個所緣(有一定的形狀與輪廓)並帶有某種顏色*16。與智相應的定力之心能看到概念息為某種形狀、輪廓清晰或模糊的所緣,並帶有某種顏色(即白、黃、紅、黑或其它顏色)。因此,有時我稱這所緣為“智慧息”(一個隱喻)。就如同一台相機在某個距離內使用變焦鏡頭準確地拍下照片, 你可以讓心對焦在禪修所緣概念化為息團、實心的息、一根息繩。有如一位旁觀者從某處看著它,可以對焦和辨識息。若能如此做到,有一點可以確定——在那時,熟練的禪修者能夠非常清楚地立刻以智慧認知息,無論所緣是清晰或暗淡、微弱或模糊不清或甚至無顏色無輪廓的所緣。

 

如前所述(在“什麼是息”的主題中),當清晰地辨識所緣後,覺知所緣是什麼形狀和顏色已不再重要。忽視了概念息的形狀和顏色之後,禪修者須繼續對焦及集中它為息(息團)。這些所緣的形狀和顏色是會變的,取決於想及定力的階段。*17

 

就像被變焦鏡頭(照相機)拍下的(照片)圖像看似比實際離你的距離更近或更遠,概念息也能被取及拉近、推遠(從更近或遠)來觀看。由此,意門中的概念所緣在一個範圍內被看到(近距離所緣看似變得較大(拉近), 遠距離所緣看似變得較小(推遠))。明確並準確地對焦在鼻孔與上唇之間大小適中的息團之後,不再分析概念息的大小,因而忽略了看似更小或更大的所緣。

 

作為結論,我們必須遵循此規則:“不要注意概念息、智慧息的形狀、大小和顏色”。*18

 

曾經有人感到困惑:專注在觸點上的息

 

“守門人只需注意抵達城門的人。”同樣地,禪修者注意抵達接觸點(城門)的息。*19

 

這句話有時導致一些禪修者誤解為:持續地覺知鼻孔或上唇的觸覺,是對修習Ānāpānasati 的初始階段乃至整個過程是必要的。或者先連續重複強烈地專注鼻孔或上唇周圍皮膚的感覺(任何明顯的四界特相),然後覺察這個位置入和出息的碰觸(依次)為應有的習慣。

 

之前我曾見過一些例案,有些禪修者習慣通過強烈地專注鼻孔與上唇的碰觸、刷過的感覺來覺知息,導致他們在這些部位與其附近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四界特相(如整個鼻子硬、硬、重和臉部繃緊,鼻子內強烈地推或拉扯的感受)。隨後當禪修時,他們將難以忽略這些感覺和四界特相,當他們一開始覺知“入和出息”(注意息的動態), 他們的鼻子甚至頭部會變得緊、僵硬和繃緊。這些情況對他們心的培育增加了複雜性。

 

由於“專注觸點上的息”這句話有時會令禪修者感到困惑,在我的教導裡通常避免提到“觸點”這個詞。取而代之, 我如此解釋:“第一對焦位置,第二思維所緣”。

 

 

注解:

 

13 當物質所緣撞擊色根門時,它們同時也撞擊意門。

 

14 心、識:佛陀如此解說當心警覺時,一彈指間,數千百萬的心識已生起和滅去。

 

15 此討論雷同(相同)如下: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緣,不知三法者,修習無所得。”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緣,知此三法者,修習有所得。”

《無礙解道》Paṭisambhidāmagga,《清淨之道》Visuddhimagga。

 

16 修習Ānāpānasati 時,當心已經能集中後,任何出現在鼻孔並且和息結合的顏色所緣都可以代表為Ānāpāna nimitta。但在我的教導中很少使用“nimitta”一詞。

 

17 《清淨之道》解釋,這是因為nimitta 由 “想”而生。《清淨之道》Ānāpānasati 篇。

 

18 此規則如同“不要注意nimitta(定力的表徵)的顏色”。

 

19 守門人:《清淨之道》所給予的譬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