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16467_1939103382776338_7052043937313193984_n.jpg

 

業處(巴利語:kammaṭṭhāna),是心工作的地方,或修行時心專注的對象,也即是修行法門,有止業處(samatha-kammaṭṭhāna)與觀業處(vipassanā-kammaṭṭhāna)兩大類。

 

今天要探討的是一個公案:

 

您的業處有帶出去,以及帶回來嗎?

 

《清淨道論》中提到有一位比丘尊者正在練習業處,在他出去托缽之前,先閉上眼睛,意念業處,睜開眼睛的時候,保持目光低垂,在托缽時也知道自己的業處,就算是中途有居士想供養食物,在停下的時候也會知道自己的業處,全部過程中,盡量地維持住自己的業處。

 

像這種情況就會說,在出去時知道自己的業處,回來的時候帶着自己的業處回來。

 

帶回來的意思是,過程中無論發生什麼事,除了稍微干擾停頓之外,以安般來講,基本上都能知道自己的呼吸息。

 

所以說,這位尊者是帶着業處出去,也帶着業處回來。

 

關於帶着業處出去和回來,可以用四分法來作討論:

 

(1)帶業處出去,且帶業處回來;

 

(2)帶業處出去,過程中被打斷,忘了帶業處回來;

 

(3)忘記帶業處出去,過程中看到居士虔誠地供養,生起慚愧心,思維要提起正念,帶着業處回來;

 

(4)忘記帶業處出去,沒有帶業處回來。

 

四種情況,第一種最佳,第二、三種也是被鼓勵的。 

 

這裡要提到的是,平時在生活中,比如搭公交車,請記得帶上您的業處。

 

這樣做會有什麼好處呢?

 

如果沒有帶着業處,平日裡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外放,對應色聲香味觸就會產生很多妄想,但當我們意念自己的業處,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這時候就會有一個善的目標所緣,正念會取代雜想。

 

所以,生活中盡量帶着業處出去,也記得帶回來,因為這會資助到我們的禪修,同時也會幫助我們減少對色聲香味觸的攀緣。

 

這裡所說的攀緣,粗糙地講是指和人打招呼;以《阿毗達摩》更細致的說法,只要是眼根對上色塵的五根外放,這就算是攀緣。

 

由此可見,平日生活中,如果沒有保持正念的話,嚴格來講都算是攀緣了,也許身表或語表沒有顯現,可是心已經被勾住了。

 

 

 

 

 

 

 

 

 

 

 

文章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hn5XjgSpZZPN93iDNgnmq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