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臺有一位小夥伴給主頁君留言,大意是:

覺知負面情緒時,就是去尋找一種與痛苦悲傷相處的方式,那正念的過程中不就是一直反復去感受和陷入痛苦了嗎?

我回復說:”去覺察但不陷入痛苦”。

小夥伴表示不解,如何做到覺察又不陷入?

這真是個好問題,那主頁君就來試著解一解這個問題。

普通世人對待痛苦的常見方法

逃避和改變

其實對於這兩個常見方法,我們都是專家。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遇到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第一個想法就是繞開。極端的例子是,親人(夫妻、父母與子女)之間因為一些矛盾,決意斷絕一切聯繫,不見面、不聯繫、老死不相往來。

最常見的,是為了躲避一些工作壓力,沉迷於淘寶購物、遊戲或刷劇,有的慢慢養成了拖延症的習慣。

逃避不了的痛苦,我們有時候會想出一些法子來改變此痛苦。例如一個人失戀後,有的會通過迅速找到下一個物件而結束這個痛苦。當孩子病痛去世後,周圍的親戚會建議讓父母馬上再生一個孩子。甚至老人退休,生活失去中心後,也希望在孫輩上重獲生活的重心與快樂。

有時候,這些法子行的通,有時候行不通。

當痛苦無法逃避也無法改變時(例如、面臨絕症、抑鬱等精神痛苦、親人離世等),很多人備受打擊、一蹶不振,甚至選擇一了百了來解決其痛苦。

內觀禪修者對待痛苦的態度

瞭解痛苦

這幾天,主頁君聽坦尼沙羅尊者的英文開示說,佛陀教導幼子羅睺羅禪定之前,先教導羅睺羅修練心智,使得他的心如同大地。穢物被扔到地上,地不為之驚駭。當心如同大地時,無論美好的還是可厭的感官印象都不能掌控它。

佛陀教導羅睺羅遇事堅定,培養他的耐力,那樣他就能夠觀察身心內部的樂與痛這兩種事件,既不沉浸在樂中,也不被痛嚇住。直到充分理解它們,能夠善巧地應對它們。

沒有足夠勇氣與精力來面對疼痛的人,便永遠無法瞭解其中的潛力。我們必須培養勇氣來面對痛苦,讓我們學習不逃避痛苦,直接面對。

——班迪達長老《就在今生》

很多時候,當我們習慣性的逃避痛苦時,我們以為自己獲得瞭解脫,卻沒有意識到我們失去了成長的寶貴機會,並不斷助長痛苦的因,等到下次因緣具足時,痛苦會狠狠地反撲過來。

在2018年陝西金台書院的禪修營上,有一位禪友分享了她怕坐飛機的恐懼,德加尼亞禪師問她,知道恐懼後,你是怎麼做的呢?

禪友說,因為害怕,所以沒有坐飛機,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來到這裡。

德加尼亞禪師指出,逃避恐懼的所緣並不是一個善巧的選擇,因為這樣就會加強煩惱習氣的力量,首先要做的是要勇敢面對不可意的經驗。

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

如何面對負面經驗而不陷入其中?

當科學家在做研究的時候,收集到的任何資料對這個研究都是有意義的。如果科研人員只把自己想看的資料留下,對不合乎期望的資料刪掉時,這個研究本身已經是不符合學術標準了。

同樣,任何經驗的生起,無論是可意的,還是不可意的,都是此刻身心的第一手資料,如果想要好好培養對身心的覺察,每一個資料我們都需要認真對待。

但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自己是禪修者,是觀察者,是研究者的身份,我們對於這些經驗貼上了自己厚重的人生標籤,我們都是自己人生劇本的忠實演員,有時想要把自己拉回到觀眾的座位,談何容易!

好在祖師大德教給我們很多的技巧,例如,身念住的修習,對身體的覺察,對呼吸的覺察,可以及時幫助我們把自己從演員拉回到觀眾的視角,我們因此視野更寬闊。

我會停下思想,而僅僅留意於感覺,並持續觀察感覺。

總有一刻,當你停下思想,而僅僅觀察感覺時,感覺會離開,會完全消失,而心的狀態也會從那種輕微負面不適的感覺變成真正舒適的感覺,煩擾也都會隨之消失。

當感覺完全改變後,思想也會不同——這並非因為你理解了什麼,只是單純因為你沒有讓你的心沉溺於不善之中,因為想法會滋養情緒。

當你把思想拋在一邊,而用對感覺的覺察去滋養此刻。而當感覺完全消失時,你就會注意到思想也變化了。

——德加尼亞禪師 USA Maui Retreat 2016

情緒的欺騙性

很多人會喜歡好的感覺(開心、興奮、激動等),排斥不喜歡的感覺(抑鬱、生氣、擔心、焦慮等)。無論是可意的情緒還是不可意的情緒,其實都具有很強的欺騙性。

曾經和幾個小夥伴去臺灣玩,小夥伴們非常興奮,已經很晚了還在逛馬路,臺北的街景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7-11便利店,一些小飯店。一位小夥伴說,好開心啊!來到臺灣好開心啊!看著她激動的臉龐,我突然理解到,並不是這個臺灣的馬路讓她興奮,而是她完全沉浸在所謂”旅遊者”的興奮中。

同樣,當負面情緒生起時,我們真的認為這個事情糟糕透頂了,認為自己糟糕透頂了,看到的都是負面的。

就像德加尼亞禪師說過的一個故事:

有個人有十艘船,有艘船下沉了,他就自殺了。

他沒想到還有九艘船,想的是失去的是什麼,船有多少價值,他損失多少,心想到是失去的, 而沒有想到還有多少。

這船曾經幫他賺過多少錢?他不會這樣想。

這個問題,在家庭的糾紛中更顯得突出,我的幾個小夥伴與他們家庭成員有了一些矛盾,他們往往都會指出,這些家庭成員做的不好、不對的地方。但是對方做對的事情,卻往往看不到,心就一直記恨那些錯事,讓自己反復地陷入生氣與指責中。

沒有深厚的覺察力,我們很難觀察到自己視角的局限。

總而言之,真正的勝利者,並不是戰勝了對方,而是有能力駕馭自己心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勝利!

 

 

 

 

 

 

 

 

 

 

 

 

 

 

文章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U4Njc0OA==&mid=2650990839&idx=1&sn=58d8eb25bb4150ae0fe56e1ffe663945&chksm=8b5b9664bc2c1f72910e73acee0822d21f2f3d7cdd7f036efaa335f271d8b3df5bd6efa82d00&scene=21#wechat_redire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