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8085953.jpg

 

五、世間皈依和出世間皈依

 

有兩種皈依:出世間皈依和世間皈依。

 

1.出世間皈依是即將通達苦、集、滅、道四聖諦者在體證須陀洹道的那一剎那,經由完全斷除皈依的雜染、染污,以涅槃為所緣,以作用而成就對整體三寶的皈依。因此,出世間皈依是指聖者的皈依,他們對三寶的皈依是生生世世絕不動搖,不會改變的。

 

2.世間皈依是指凡夫經由鎮伏皈依的雜染、污垢,以佛法僧的功德為皈依的對象而成就其皈依。在意義上,是對佛法僧三寶獲得信心,以信心為根的正見則是十種福業事(dasa puññakiriyavatthū)中的「見正直業」(diṭṭhijukamma)。

 

出世間皈依──皈依者聖者;斷除皈依的雜染;所緣涅槃;作用對整體三寶的皈依。

 

世間皈依──皈依者凡夫;鎮伏皈依的雜染;所緣佛法僧的功德;意義對佛法僧得信心;信心的根本正見=見正直業。

六、皈依的破

 

已皈依者有兩種破皈依:有罪的破皈依(sāvajjo)和無罪的破皈依(anavajjo)。

 

1.有罪的破皈依:是指已皈依者再皈依或禮拜佛、法、僧三寶以外的神、鬼、宗教導師,或奉獻自己給他們,即破了他的皈依,他就不再是佛弟子了。這種破皈依是有罪的,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然而,如果已皈依者向非聖僧團的凡夫比丘僧團,或向兩三名比丘,甚至向在佛陀教法中出家的一名通俗僧禮拜或奉獻自己,他的皈依既沒有破,也沒有雜染。也就是即使頂禮凡夫比丘,也沒有破他的皈依。

 

2.無罪的破皈依:是指已皈依者在死亡時,他的皈依也自動地喪失。這種破皈依是無罪的。

 

有罪的破皈依只會發生在凡夫身上。凡夫對佛法僧的信心是可能動搖、不確定的。儘管他們曾經聲稱以佛法僧為皈依,願意成為佛弟子,但很可能由於無知、恐懼、迷茫或習俗等而崇拜、皈依天神、鬼怪精靈等等,或者因為誤解、迷信而把非佛陀當做佛陀來皈依、頂禮。在漫長的輪迴流轉中,當凡夫投生在無佛法的時期或者邪見盛行的邊地,那時甚至「佛陀」的字眼都聽不到,更談不上生起信心了。

 

出世間皈依是不可能破的。聖弟子即使死後投生為人或天神,也不會指出其他外道為宗教導師。就如佛陀在《中部》和《增支部》中所說的:「諸比丘,這是不可能、不會發生的,見成就者可能指出其他人為導師。

 

「見成就者」是指成就道正見的須陀洹聖者,也就是初果和初果以上的聖者。他們絕不會皈依佛、法、僧三寶以外的對象,不會相信、認為其他的宗教導師為:「這是佛陀」「這是我的導師」「這是我的皈依處」。

 

對於聖者來說,有罪的破皈依是不可能發生的。

七、皈依的雜染

 

凡夫的世間皈依若對所皈依的佛、法、僧三種對象生起懷疑、無知、邪信,以致於不恭敬佛、法、僧三寶,如此他的皈依即成為雜染。由於被雜染所染污,使他沒有大光明、大光輝。

 

聖者的出世間皈依是不會有雜染的。

八、皈依的果

 

(一)世間皈依──

 

1.破其皈依:

 

1)有罪的破其皈依──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2)無罪的破其皈依,即死亡──不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2.未破其皈依:死後投生善趣和財富成就的善果。如說:

 

 「凡已皈依佛陀者,將不會投生苦界;

在捨棄人身之後,他們將圓成天身。

 

《小誦經註》解釋,已皈依的聖者由於已經斷除了皈依的雜染,因此不會投生惡道受苦;而其他皈依者則可能由於對三寶心生懷疑等雜染而投生惡道受苦。

 

此外,在《相應部》記載:「當時,帝釋天王與五百天眾前往大目犍連尊者那裡……大目犍連尊者向站在一旁的帝釋天王如此說:『諸天之王,皈依佛確實善哉!諸天之王,由於皈依佛的緣故,有些在此的有情身壞死後投生善趣、天界。他們在十方面勝過其他天神:天壽、天容、天樂、天譽、天權、天色、天聲、天香、天味、天觸。』」對皈依法及皈依僧也是如此。

 

(二)出世間皈依──能帶來須陀洹果等四沙門果和滅盡一切苦的利益果。如說:

 

 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

於四聖諦中,以正慧觀見:

苦並苦之集,與永超眾苦,

及導至苦滅之八支聖道。

此皈依安穩,此皈依最上,

得由此皈依,解脫一切苦。

 

此外,能帶來不會視某行法為常等的利益果。如說:「這是不可能、不會發生的,見成就的人可能視某行(sakhāra,有為法)為常、為樂,可能視某法為我,可能弒母親的生命,弒父親、阿羅漢的生命,以惡心出如來血,分裂僧團,指出其他人為導師。這是不可能的。

 

意思為:初果和初果以上的聖者絕不會認為有生有滅的有為法〔行〕是常或是樂;也不會認為法是我,因為佛陀開示說:一切行無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無我。

八、以譬喻來闡明三皈依

 

佛如滿月;法如月亮所散發的光輝;僧如由滿月光輝生起喜悅的世間。佛如剛昇起的太陽;法如太陽光芒之網;僧如被陽光破除黑暗的世間。佛如燃燒叢林的人;法如燃燒叢林之火,燃燒煩惱叢林;僧如燒了叢林的那塊土地成了農田,燃燒了煩惱而成為福田。佛如大烏雲;法如雨水;僧如鄉間下雨而平息的灰塵,止息了煩惱塵。佛如善調御師;正法如調伏駿馬的方法;僧如已善調伏的駿馬團體。佛如外科醫生,拔除一切見箭;法如拔箭的方法;僧如已被拔除箭的人,拔除了見箭。佛如眼科醫生,切開愚癡的白內障;法如切除白內障的方法;僧如已切除白內障的明眼人,切除了愚癡的白內障,擁有明淨的智眼。佛如善巧的醫生,能醫治有隨眠煩惱的病;法如正確應用的藥;僧如由服藥而善治癒疾病的眾人,善治癒煩惱病的隨眠。佛如善指導者;法如善道,能到達安穩的目的地;僧如已行道者,到達了安穩的目的地。佛如善巧的船師;法如船;僧如成功到達彼岸的人。佛如喜馬拉雅山(himavā,雪山);法如喜馬拉雅山生長的草藥;僧如服藥而無病的人。佛如施財者;法如財寶;僧如隨其所欲地獲得財寶的人,正確地獲得了聖財。佛如指出伏藏者;法如寶藏;僧如獲得寶藏的人。佛如能給予無畏的英勇男子;法如無畏;僧如成就無畏的人,究竟成就無畏。佛如給安穩者;法如安穩;僧如安穩的人。佛如善友;法如有益的教示;僧如依照該有益的教示而到達一切處的人。佛如寶礦地;法如財寶的精髓;僧如受用財寶精髓的人。佛如為王子洗浴者;法如沐浴水;僧如已善洗浴的王子眾,沐浴了正法水。佛如裝飾品的製造者;法如裝飾品;僧如經裝飾的王子眾,以正法來莊嚴。佛如旃檀(candana)樹;法如旃檀樹所生的香;僧如由使用旃檀而寂止熱惱的人,由受用正法而寂止了熱惱。佛如給予法遺產者;正法如遺產;僧如繼承遺產的兒子眾,繼承正法的遺產。佛如已開的蓮花;法如蓮花所生的蜜;僧如享用花蜜的蜂群。

九、在家弟子的規定

 

(一)誰是近事男?

 

已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在家佛教徒,男性稱為近事男(upāsaka),女性稱為近事女(upāsikā),也就是在家居士、在家弟子、在家佛弟子或佛教徒。就如佛陀在《相應部》和《增支部》中說:「大名,由已皈依佛、已皈依法、已皈依僧,大名,因此為近事男。

 

(二)為何稱為近事男?

 

由恭敬、尊敬、親近、奉侍三寶為近事男。即由於他恭敬、尊敬、親近、奉侍佛法僧三寶,為三寶服務,因此稱為近事男。

 

(三)在家弟子有哪些戒?

 

有五戒。就如佛陀在《相應部》和《增支部》中說:「大名,從由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妄語,離放逸原因的穀酒、花果酒、酒類,大名,如此為近事男持戒。

 

這是在問在家居士的義務和應受持的。「持戒」即圓滿戒、不違犯戒的意思。

 

因此,在家佛弟子除了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外,也必須受持五戒,這是在家佛弟子的基本戒行。

 

(四)什麼是在家弟子的活命〔謀生方式〕?

 

捨棄五種不正當或不適當的買賣、貿易,依法維持生計。如說:「諸比丘,近事男不應從事這五種貿易。是哪五種呢?買賣武器、買賣有情、買賣肉、買賣酒類、買賣毒品。諸比丘,近事男不應從事這五種買賣。

 

這是在問在家居士的正命,遠離邪命。也就是在家居士適宜和不適宜的工作、職業、謀生方式。

 

買賣或貿易(vaijjā):是指販賣。

 

「買賣武器」:是指自己製造或從別處取得武器來販賣。

 

「買賣有情」:在此是指販賣人口。

 

「買賣魚肉」:是指飼養鹿、豬等動物屠宰後販賣牠們的肉供人食用。所以在此是指養殖業和魚肉販。

 

「買賣毒品」:是指販賣毒品或毒藥。

 

販賣武器可能造成戰爭或互相殘殺,販賣人口造成奴隸的現象,販賣魚肉造成殺生,販賣酒類導致放逸,販賣毒品或毒藥造成傷害或者殺害他人或眾生。

 

因此,在家居士不應從事五種交易:1.販賣武器;2.販賣人口;3.飼養供屠宰的動物(例如養雞、養鴨、養鹿、養豬、養羊、養魚等供人宰殺);4.販賣酒或麻醉物品;5.販賣農藥、殺蟲劑等毒藥或毒品。不從事這五類職業,即是在家弟子的正命成就。

 

(五)什麼是在家弟子的失壞?

 

戒失壞和活命失壞。此外,會成為賤民(Caṇḍāla,旃陀羅)、垢穢和卑劣,也是在家弟子的失壞,意即他有無信等五種行為。如佛陀在《增支部》開示說:「諸比丘,具有五法的近事男是賤民近事男、垢穢近事男和卑劣近事男。是哪五種呢?無信;破戒;迷信徵兆;相信祥瑞而不是業;以及從此(佛教)之外尋求應施者(dakkhieyya),並先為該處服務。

 

在家弟子擁有五種行為就會影響他的佛弟子身分──

 

1.無信:對佛、法、僧三寶及業果法則沒有信心。

 

2.破戒:故意違犯五戒及從事上述五種不適當的謀生方式。

 

3.迷信徵兆:迷信看到、聽到、覺知到某徵兆即認為吉祥的愚人想法。

 

就如在《小誦經註》提到古代某些人的想法:有人在清晨起來,看見會說話的鳥、北盧瓦(beluva)樹苗、孕婦、盛服莊嚴的孩子們、裝滿水的水罐、新鮮紅刀魚、駿馬、駿馬拉的馬車、公牛、母牛、黃褐色的牛,或看見某種如此被公認是最吉祥的色境,這稱為所見到的吉祥。有人在清晨起來,聽到增長、正在增長、圓滿、美好、歡喜、祥瑞、增長祥瑞,或者今天是善星宿、好時刻、好日子、善吉祥,或者聽到某種如此被公認是最吉祥的聲音,這稱為所聽到的吉祥。有人在清晨起來,聞到蓮花香等花香、咀嚼到美味的齒木,或者摸觸到土地、青翠的農作物、新鮮牛糞、烏龜、芝麻、花、果實,或者塗抹柔細的泥土、穿著柔細的衣服,或者戴上柔細的頭巾,或嗅到其他某種如此被公認是最吉祥的氣味,或嚐到某種如此被公認是最吉祥的味道,或觸到某種如此被公認是最吉祥的可觸之物,這稱為所覺知的吉祥。

 

他們相信看到、聽到、覺知的某徵兆即認為吉祥,就像現代有些人會由於清晨看到彩虹、彩雲等就認為當天會好運一樣,其實佛教徒應該相信的是業果法則,而不是這些傳說中的預兆、祥瑞、凶兆或自己的靈感。

 

4.相信吉凶徵兆而不是業果法則:相信看到、聽到、覺知的某徵兆即認為吉祥,而不是相信業果法則──自己是所造業的所有者,自己將承受善惡業的結果(kammassakata)。

 

許多人在遇到危難或不幸時,會去求神拜佛、求籤問卜、驅邪畫符,他們相信這些能驅除厄運,而不相信業果。對業果法則沒有信心的人,才會迷信徵兆、祥瑞或自己的靈感。

 

5.從佛教之外尋求應施者,並先為他們服務:從一切知智的佛陀教法之外尋求應施者,並先布施、禮敬、奉侍他們來行善求福。在家佛弟子應禮敬、皈依佛、法、僧三寶,以此為依歸,以此為福田。

 

(六)什麼是在家弟子的成就?

 

戒成就和活命成就。此外,擁有信心等五種行為而成為寶近事男等。如佛陀在《增支部》開示說:「諸比丘,具有五法的近事男是寶近事男、紅蓮花近事男和白蓮花近事男。哪五種呢?有信;持戒;不迷信徵兆相信業而不是祥瑞;以及不在此(佛教)之外尋求應施者,並先為此處服務。

 

pastedGraphic.png

“Bahu ve saraa yanti, pabbatāni vanāni ca;

Ārāmarukkhacetyāni, manussā bhayatajjitā.”

“N’eta kho saraa khema, n’eta

saraamuttama;

N’eta saraamāgamma, sabbadukkhā pamuccati.”

“Yo ca buddhañ ca dhammañ ca, saghañ ca

saraa gato;

Cattāri ariyasaccāni, sammappaññāya passati.”

“Dukkha dukkhasamuppāda, dukkhassa ca

atikkama;

Ariyañ c’aṭṭhagika magga,

dukkhūpasamagāmina.”

“Eta kho saraa khema, eta

saraamuttama;

Eta saraamāgamma, sabbadukkhā pamuccati.”      

                                                   

眾人怖所逼,多皈依諸山,

叢林及園苑,孤樹諸支提。

此非安穩依,此非最上依,

不因此皈依,得脫一切苦。

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

於四聖諦中,以正慧觀見:

苦並苦之集,與永超眾苦,

及導至苦滅之八支聖道。

此皈依安穩,此皈依最上,

得由此皈依,解脫一切苦。

《法句經》188-192 Dhammapada 188-19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