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

◊◊ 樹根深邃的大樹,砍了後還會重生。有愛欲的潛在,苦不斷重生 ◊◊

 

【338偈】

不傷深固根,雖伐樹還生。

愛欲不斷根,苦生亦復爾。

 

【註解】

當樹木被砍伐後,只要那深邃的根不受傷害,就會再次的茁壯成長;同樣的,潛在的愛欲之根,若不完全除去,苦會一次又一次的增長。

  

 

◊◊ 那邪惡的人受困於愛欲中,被那愛流捲走 ◊◊

 

【339偈】

彼具三十六愛流,勢強奔流向欲境,

是則彼具邪見人,為欲思惟漂蕩去。

 

【註解】

一個人的內心充滿三十六愛欲之流,奔向於自己所思惟的愛欲之樂,若不加以克制,將被那些強大愛欲之流捲走。

 

 

◊◊ 欲念滋潤惡欲,使它茁壯。以智慧棄除欲根 ◊◊

 

【340偈】

欲流處處流,蔓蘿盛發芽。

汝見蔓蘿生,以慧斷其根。

 

【註解】

愛欲之流到處流淌,愛欲猶如蔓蘿草(茅草)茂盛的生長;智者已見愛欲(蔓蘿草)萌芽,應該趕快以智慧砍斷愛欲(蔓蘿草)之根。

 

 

◊◊ 尋求欲樂者,是生與死的受害者 ◊◊

 

【341偈】

世喜悅欲滋潤,亦喜馳逐六塵。

彼雖向樂求樂,但唯得於生滅。

 

【註解】

世人沉溺於愛欲所帶來的樂,不斷的追求於這種愛欲之樂,肯定無法擺脫生死輪迴之苦。

 

 

◊◊ 被愛欲驅使的人,如狡兔奔向羅網,長期受苦 ◊◊

 

【342偈】

隨逐愛欲人,馳回如網兔。

纏縛於煩惱,再再長受苦。

 

【註解】

被愛欲糾纏的人,猶如兔子受困而網中而顫抖;人們若長時間被十結所繫縛,苦難將一次又一次的降臨。

 

 

◊◊ 世俗者如狡兔一樣受困於欲網。尋求解脫者克服自己的欲望 ◊◊

 

【343偈】

隨逐愛欲人,馳回如網兔。

比丘求無欲,故須自離欲。

 

【註解】 

被愛欲糾纏的人,猶如兔子受困於網中而顫抖;身為出家人(比丘)若想獲得解脫道上的成就,就應該遠離一切愛欲。

 

【未斷除愛欲者一再受苦——小母豬的故事】  

話說有一天,佛陀到王舍城托缽時,途中看見一隻小母豬,佛陀臉上露出笑容,阿難尊者問佛陀為何發笑?佛陀問阿難尊者可曾見到那隻小母豬。阿難尊者回答說看見了。於是佛陀述說了曾經是隻小母豬的蘇曼那比丘尼的宿世的故事。

  

當尊貴的拘留孫古佛時代,蘇曼那比丘尼是一隻公豬,住在寺院附近,經常聆聽比丘弘法並過著修行生活。牠憑著這信念,當牠逝世後往生為公主,名叫優婆麗。

  

一天,當優婆麗上廁所時,看見一些蒼蠅,她觀想那些蒼蠅,並把那觀念帶入禪定中,她滯留於那禪定的境界,直到她命終。她重生於婆羅門天(梵天),當她在婆羅門天界命終時,她轉世為母豬,我就是因為知道這情況所以發笑。

  

阿難尊者和眾比丘聽到佛陀這番話,感觸良深,佛陀趁這個機會為他們宣說了此六段詩偈。

 

那隻母豬去世後,在蘇瓦那國一個王族家庭裡重生,之後又在貝納裡重生,之後在蘇巴拉城一個馬商家裡重生,之後在卡維拉碼頭某名水手家中重生,之後在阿耨樓陀城某個貴族家庭重生,之後在南部的婆堪陀重生於優婆塞蘇曼那家裡,後來她繼承了蘇曼那這個名字。

  

在一場大洪水過後,村子被村民遺棄了,蘇曼那的父親帶著她移居到迪迦瓦毗國的摩訶牟尼村。杜陀伽國的大臣拉昆達看見她並為她的美色所吸引,便迎娶了她,把她帶到摩訶普納城定居。一天,居住在卡提巴大寺的阿耨拉尊者托缽時經過她的門口,看見她時,這麼對其他比丘說:「那隻母豬竟然成為大臣拉昆達的妻子。這是件多麼美妙的事啊!」

  

當她聽到阿耨拉尊者這番話,開始回憶她的前世,當她記起前世的一切後,感觸很深,她懇求丈夫讓她出家,她最後在長老尼大愛道門下出家。當她在提舍尊者住持的道場聆聽《大念處經》的開示後,她證得了初果。當杜陀伽國被戰爭摧毀後,她搬回去婆堪陀居住,她在卡拉卡大寺聆聽了經典的開示後,證得阿羅漢果。在她涅槃的那一天,在眾比丘及比丘尼的要求下,當提舍尊者面前,向眾比丘和比丘尼敘述了她宿世的故事。

  

在我的無數前世時,我從人界轉世為公雞,後來被老鷹殺害後,重生於王舍城為一名比丘尼,命終後往生初禪天。在初禪天結束生命後,往生於一名財主家裡,逝世後轉世為母豬,總共經歷了十三次的輪迴,有好的也有壞的,最後,我降生在這婆堪陀村裡。在今世我因為不滿世俗的生活,便出家為尼,現在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因此我奉勸你們每一個人,不應該放逸,要自我拯救,自我奮鬥。她這番話,給在場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帶來激動,最後她進入涅槃。

 

【評論】  

煩惱網所指的就是十使及七使。「使」又稱「結」或「縛」。

  

十使:

    

1、身見。

2、戒禁取見。

3、疑。

4、瞋恚。

5、貪欲。

6、色界貪。

7、無色界貪。

8、掉舉。

9、慢。

10、無明。

  

十使可以分為兩部分,1、五上分結,較嚴重的(6~10),2、五下分結,較輕微的(1~5),它們都被稱為繫縛,因為它們緊緊的把生命纏繞住,並促使了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五下分結作用於較低層次的欲界,促使生物在十一層欲界輪迴轉世;五上分結,一般上體現在修行者身上,因為它們對色界或無色界存有很大的欲望,執著於色界或無色界,因此根本擺脫不了輪迴的繫縛,要達到色界或無色界這兩個較高的層次,必須完全斷除繫縛。

  

七使——就是潛在的七種隨眠煩惱:   

一、欲愛,即五欲的貪愛。  

二、恚,即瞋恚無忍。  

三、有愛,即色無色愛。  

四、慢,即貢高我慢。  

五、無明,即不明事理。  

六、見,即不信因果之邪見。  

七、疑,即懷疑正法。 

這些繫縛是導致生物不斷輪迴轉世的因素。把五蘊視為有感覺的生物或人,這本身就是欲或見;由欲導致貪、瞋等的產生,因此它們都是繫縛。

 

 

輪迴轉世: 

轉世對佛教徒而言不僅是理論,還有事實的依據,這形成佛學的基本教義。雖然學佛的目標是涅槃,而涅槃也可以在此生獲得,菩薩的理想和使修行臻至完美的解脫學說,都建立在這轉世的學說上。

  

佛教的轉世學說和其他宗教的轉世學說有所分別,因為佛教否認永恆的靈魂的存在,人也非神所造或上帝所創造。

  

業力是轉世的條件,過去的業力成為今生的條件,今世的業力是來世的條件,現在是過去的果,也是未來的因。

  

若我們假定一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生世,那我們便立刻面對一個問題——生命的初始是什麼?某些學派在設法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假設有最初的原動力——不論是宇宙力量或萬能者的力量。有些學派否認初始化的原動力,因為在一般的經歷中,「因」成為「果」,而「果」卻成為另一個「因」。在因果的循環中,初因是不可意識的,因此有些人認為生命是有原始的,有些卻認為沒有,而有些人認為初始之因的概念有如把三角形說成圓形。

  

有些人或許會爭辯說,生命在極遙遠的過去是有初始的,而那初始的原動力就是那造物者。如果是這樣,就沒有理由出現各種各樣的造物者了。

  

有關這初始的概念,各持己見,在解釋時,也用了各種不同的名詞。興都教把生命的初始都歸納於一個神秘的他界——靈界,從中生出靈魂,從這世轉入那世,最後回到靈界。有些人或許會問,這些歸隊的靈魂,會不會有進一步的轉世。

  

主觀的理論強制的宣稱那造物者依自己的形象來創造人類。某些現代哲學家反對這種以人自己的形象來創造人的造物者,隨著文明科技的進步,人類對神的概念也越來越清楚,目前就有以非人的神來代替造物者的傾向。

  

要意識出這麼一名萬能、無所不在的生物包含一切善,在宇宙之內或外,是不可能的。

  

生命的初始是什麼?

  

佛陀肯定的回答:「無始。」這輪迴最初點的生物被癡所困和被欲所繫縛,不斷的漂流,不容易被意識出,只要它繼續的漂流,就會繼續受到癡和欲的污染,當癡和欲完全棄除後,這生命才停止漂流,結束重生,這就是阿羅漢的境界。因此這生命流的初始無法斷定,當這生命不含癡和欲的階段是無法意識出來的,這就是佛陀對生命流的初始觀。

  

生命不斷的出現和消失,但卻不同時處於同一環境,因為那環境並不存在。它們必須馬上尋找心的基地,在運作時——心的物質層面適合一切要素,和平的操作,相隨的業力也於此起作用,並馬上重組這些要素,我們就叫它輪迴轉世。

  

根據佛學理論,沒有靈魂的存在,也沒有任何事物能從一個「體」轉移到另一個「體」。根據佛學,人類在臨死前的彌留狀態運作意念釋放出某些力量,而這一系列彌留的五種淨念(並非七種),就是業力,憑這股力量,它把自己聚集於某一層面質體上,這質體在母體中受孕,成長和誕生。這質體具備吸收某種業力的性質,然後和由父母所產生的物質成份結合,就是新的「生」體,死後又給予有利的轉世條件,持邪念者,就給予不好的轉世條件。

  

換句話說,五蘊的結合就是「生」,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所產生的就是「生命」,這些物質瓦解時,就叫做「死」,這些物質重新組合就叫做「重生」。一般人無法了解這些因素的重新組合,因此,對那些因素的性質、心智和業力的了解是必要的。對某些人而言,這簡單的自然現象「死」,就是五蘊與同樣的五蘊混合之後,什麼也沒留下。對某些人,這是一個靈魂從一個肉體轉移到另一個肉體,對他們而言,這是靈魂的無限暫停性,也就是那等候被裁判的那一天到了。對佛教徒而言,死不算什麼,只不過是暫時現象的暫時終止,它並不意味生物的完全絕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