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59800_931966866822133_5554082334896041286_n

前言

這是一種身、受、心、法四念處俱足,止觀雙運的禪法,是超越經典、儀式、思考和想像的。練習者只要以自然、輕鬆、舒適的方式持續不斷用功,將會照見身、心及苦的源頭,並依次斷除粗、中、細的煩惱。本書集結了隆波通禪師十多年來在台灣指導禪修的精采答問。旨在提供給動中禪的學員們一些啟示和教導,更進一步認識動禪的核心法益。而對於真心想好好修行的讀者,亦希望可因之受到鼓勵,親來體證。願此書有助於大家對「動中禪」的了解。最後,謹向所有對本書問世有功的人士致謝。
                        

                                      中華民國正念動中禪學會編譯組

隆波通禪師簡介

隆波通,泰國東北動中禪創始人隆波田的傳人。生於1939年,22歲出家研讀傳統佛學課程,六年後追隨隆波田修習動中禪,體驗到「苦滅」,對生與死不再有任何疑惑。後經隆波田指定接任南來寺住持(位於泰國曼谷近郊為最重要的動中禪中心)迄今,常年往返於台、港、中、美、泰間弘法。(泰語「隆波」意指「長老」)

目錄

壹、原理

一、Mahasati:「大念住」、「全然的覺」、「圓滿的覺」

二、止觀雙運、俱足四念處

三、覺知規律的動作

四、「貓抓老鼠」與「覺斷妄念」

五、知道妄念vs看到妄念

六、有毅力、恒心、耐心

七、自覺覺他

 

貳、正確方法

一、張開眼睛

二、自然呼吸

三、輕鬆覺知動作

四、心中不默念、不標記

五、經行

六、心念

七、睡覺

八、對治障礙

 

參、日常生活

肆、生死涅槃與輪迴

伍、練習境界

陸、福慧雙修

 

壹、原理

一、Mahasati:「大念住」、「全然的覺」、「圓滿的覺」

問:Mahasati Meditation(編︰「正念動中禪」的英譯,簡稱「動中禪」)的含意是什麼?

答:Mahasati是一個巴利文(古老的印度語言)名詞。Maha是「大」;Sati是「正念或自覺」。因此Mahasati的意思是「大念住」、「全然的覺」或「圓滿的覺」。如果能夠培養覺性,我們將越來越能夠知道身體的動作。當隨時都能覺知自己身體的動作時,「覺性」就會自動地運作並逐漸增長,到圓滿時就稱為「Mahasati」。

 

問︰覺性和慈悲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答:沒有覺性,將會產生盲目的愛與慈悲。有覺性,你就會用智慧去愛。當盡了全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即使不能幫上什麼忙,你也不會感到痛苦或抱歉,你會用平等心將它放下。每一種善的特質都包含在圓滿的覺性之中。像是慈心、悲心、喜樂、平等心等,所有一切本來就在那裡。我們需要透過修行,直到它自然顯現。那時會發現原來所有一切都是自己;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

 

問:覺知、覺念、覺性、正念,實際上意思是不是都一樣?

答:覺知、覺念、覺性、正念都是sati,知道是正念,知道自己也是正念。好像水,倒在不同的容器都是水。在容器,就叫它那個容器的名字,這些是名相,所以你必需要先有覺性,才不會迷思在名相上面。

 

問:所謂覺性是智慧,為何透過訓練會知道?它的原理是怎樣?

答:覺性、智慧、三摩地要經過訓練,覺性訓練好了,般若智慧會跟著來,然後,三摩地(定)也會跟著來。把因(覺)造好了,果(慧與定)就跟著來。所以說,這個方法很簡單,把覺性照顧好了,其他會自然明白,所不知道的會知道,所不了解的會了解。動中襌很簡單,沒有任何典禮、儀式,沒有什麼複雜的東西。我們慢慢地做下去,過去的疑惑會慢慢消除。這個保證可是要練,如果不練,不能了解啊!如果練了,保證一定會知道的,不用拿那些經典來讀、來鑽研,一樣可以了解,因為它從實踐當中升起,從修行中升起。

智慧有三種。第一種來自聽聞,聞慧;第二種來自閱讀思考,思慧;第三種來自實修,實際的修持。所以敢保證,就算不識字,讀不了書,但實修有了覺性一樣可以知道、了解生命。所以才會說容易,不用去讀、去記。

 

問:南傳的覺性跟漢傳的覺察力(覺察環境;清楚;吃飯,知道吃飯;走路知道走路;清楚當下)有何不同?

答:覺察力跟覺性是一樣的。我們的教導就是要知道,有覺性。

 

二、止觀雙運、俱足四念處

問:動中禪和四念處有何不同或相同?

答:四念處於動中禪中都俱足完備。在《大念處經》中,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等四念處是分開說的。動中禪則合而不分,這是不同的地方。

 

問:動中禪是不是止和觀同時運作的一種禪法?

答:是!覺(sati)、定(samadhi)、慧(panna),現在是三個,以後它們會變成一個。三藏大經說了八萬四千個法門,但只要覺性能照顧好,所有的一切都融合,最後就剩一心。我們每個人都有心──成就在哪裡?就在這個「心」。照顧好這個心,慢慢地讓它增長,它會越來越高;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都是來自心。

 

問:我們應依聞、思、修來用功,並依戒、定、慧來學,為何只談覺性?

答:事實上,一切都俱足在覺性裡:圓覺就是大圓滿,一切都俱足了。當然,在實踐時,也有次第,將依次看清粗的、中的及細的煩惱,並依次斷除。

 

問:禪修法門很多,為什麼選擇「動中禪」?

答:因為動中禪是一種自然的方法,不論從事什麼活動,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

「覺」是一種存在於每一個人之中清淨、自然的本質。人類的身體不能靜止不動。它總是自然地在動。動中禪是一種始終強調當下的方法。練習者將會照見身、心以及苦(貪、瞋、癡)的來源──自己的念頭。

 

問:不同的人,是否適用不同的禪修方式?

答:這方法與任何人的教育背景、是否知道經典無關,只要使覺性持續如環鏈,智慧將生起。

 

問:我對佛法一無所知,請問我可以練動中禪嗎?

答:當然可以。不分年齡、不論性別、職業,每一個人都可練習。無論教育程度、文化、國籍、宗教信仰是什麼──只要可以溝通並了解如何練習,大家都可以練。

 

問︰靜態的禪修和動中禪二者有何不同?

答:靜態的禪修需要靜坐。動中禪則適用於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的任何活動。動中禪如此簡單,以致大多數人不相信它會引導我們到達目的地。只有透過練習,才能了解並自己證明它。

 

問︰靜態禪修的三摩地和動中禪的三摩地有什麼不同?

答:練習動中禪得到的定是「自然的定」,自然的定是當走路、跑步、工作時也擁有的定,或者說,在任何活動、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所擁有的三摩地,也就是在練習動中禪得到的三摩地。假設有兩個人,他們都擁有汽車,其中一個人只是在車內休息,另一個人則駕著車子在路上行駛,你認為哪個人會先到達目的地?

 

三、覺知規律的動作

問:為什麼要張開眼睛?

答:日常生活中做事都要張開眼睛,因此練習時就要自然張開,這樣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應用上去。眼要看,耳要聽,才能知道外境。練習時看到、聽到什麼,知道了就好,不要去管它。剛開始張開眼睛好像會影響練習,持續下去就習慣了。人喜歡執著看到的與聽到的,有覺性就不會黏在上面,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覺可超越所見所聞。知道一切都是自然法則,就會喜悅,好好地與自然相處。

 

問:為何要做規律的肢體動作?有何意義?

答:這是為了喚醒我們的覺性或佛性。以規律而循環的動作,可使覺性持續不斷如環鏈。對一般人,以這種方式規律地做手部動作,會很快而有效地培養覺性,在短期內訓練出強的覺性。在動作中,強調有動有停,覺性比較容易升起,如果只是平順地揮動手臂,仍然容易生起妄想。

 

問:自覺手冊在第59頁有一段說,我們要把日常生活上的一些舉動規律化,規律地站起來,規律地坐下,規律地躺下。為什麼要規律化,就像手部動作很有規律是降低我們的意根念頭,不管做什麼動作就是把意識念頭降到最低,純粹只是覺知動作,是不是?

答:規律的動作是培養覺性的技巧,當覺性比較圓滿的時候,一切都會變成自然。

 

問:那現在是個過渡期嗎?

答:是。

 

問:關於動中襌的修行方式,好像都是一些重覆的動作,這是一種自我催眠?透過這種修行,是否會進入我們深層的潛意識?

答:練習這種方法是要你一直帶著覺知。如果自我催眠進去到裡面而不知不覺,表示你不知道自己!

這個方法最重要的是你「要覺知」,隨著這種規律的動作知道。如果做著做著就睡著了,不醒了,表示你不知道!不知不覺地揮舞著手做動作,和知道地做手部動作是不一樣的。好像在工作的場合,很多人不知不覺地工作,但是他一樣也在工作啊!走也會走,洗澡也會洗澡,睡覺也會睡覺啊!他一樣在工作,一樣在盡責任,只是不知不覺而已。所以,知道的人是活在當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兩種人看起來很像,其實是不一樣的。知道的人坐在這裡,他知道坐在這裡;不知道的人坐在這裡,但是不知道坐在這裡,因為他忘失了,不知不覺、帶著無明坐在這裡。有人說那不是一樣嗎?噢!那是不一樣的──所以才說你們必須知道:有動作要知道,沒有動作也要知道。

 

問:動中禪最主要的修持是不是就在覺知這個手的動作、走路,還有日常當中的動作事情,都要在這上面覺知,就是要一直這樣做,這就是法門的重點,是嗎?

答:對!沒有錯!動中禪這個方法是相當自然簡單的,沒有任何的限制,什麼時間,什麼事情,都可以應用上去。這個方法是最簡單、最自然、最舒服的,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無論是轉頭、眨眼睛、呼吸、吞口水、伸屈都可以。只要這樣練習,就會有依靠,無論任何的事情,貪、嗔、痴,都無法來干擾。有覺性就像有傘帳一樣,無論到那裡都不怕風吹雨打,隨時都有保護。

回去之後不要就放棄了,還要繼續練習。這是最簡單、最圓滿、最完整的方法。動中禪覺知手部規律動作的方法,在經典上是沒有的。這是隆波田自己發現的,他用這個方法來教導大家培養覺性。至於覺性,佛陀教導我們行、住、坐、臥,做任何事情,隨時都要保持覺知。

 

問:只要你知道,就沒事了,問題是你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

答:不知道就是無明,知道就是明,如果有覺,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如果不知道,就一切都「有」。如果我們不知、無明,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然後會黏著上去,就是我執。如果明就不會黏著、不會迷失。

 

問:如何察覺自己的覺念?

答:要練習。經過訓練,會從不知道變知道。剛開始不知道,經過練習就會變知道。從不知道變知道,從知道一點點變很多,慢慢地進展,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跟無明、不知道在一起。著手開始訓練,這個不知道、無明會變少,知道會變多。如果慢慢地清潔、打掃它,就會慢慢變白、變乾淨起來。

 

問:經典中提到不要執著,而師父說要知道身體的每個動作,這算不算執著?這只是初步的階段,還是一直都要知道?

答:從剛開始到最後抵達終點,都可以練習這個方法。如果有覺性,不會有執著,知道越多,越不會執著,會執著是因為沒有覺性。有兩種知道,「真正知道」與「不是真正知道」。如果「真知」不會執著,「不是真知」就會執著。

 

四、「貓抓老鼠」與「覺斷妄念」

問:「餵貓法」是什麼?

答:覺性像貓,妄念像老鼠。貓的本性不怕老鼠,同樣地,覺性從來不怕妄念。

現在妄念很多,如同大老鼠,而覺性還很弱,如同小貓。小貓看到大老鼠就去抓,但會被大老鼠拉著跑。同樣的,弱的覺性知道有妄念,但會被妄念拉著跑。要餵的是貓,讓它變強壯。老鼠看到強壯的貓,就會很快逃走,要不然當場就嚇呆了。所以,我們唯一的責任是養貓,給貓食物,不用注意老鼠。餵什麼食物呢?就是要覺知自已身體的動作。因此想要有強壯的覺性,就要不斷地餵貓,持續地覺知自己的身體動作。當貓長大了,不用教牠去捉老鼠,貓的天性自然就會去捉老鼠。

 

問:隆波說這個方法是「餵貓法」,餵貓法確實是比捕老鼠輕鬆一點,但是我覺得餵貓還是餵得不輕鬆──有更輕鬆的餵貓法嗎?請問奢摩他與毗婆舍那的不同?

答:動中禪這個「餵貓法」已經是很舒服、很輕鬆的方法了,問題是在餵的時候,不要繃得太緊,不要太嚴肅、太緊張,就輕輕鬆鬆、舒舒服服地餵貓就好了:甚至可以躺著餵貓,不要睡著就好了。

如果累的話,可以改變姿勢,像這樣輕輕地翻掌也可以。如果練到手酸痛的話,也可以輕輕摩擦手指,覺知,可以這樣改變,不過一次一隻手就好,看自己怎樣來調配。甚至這樣轉頭,覺知頭在轉,或是上下這樣,一邊運動,一邊保持覺知。眨眼睛也可以,覺知這個眨眼。呼吸也可以,可是不建議,因為如果用觀呼吸的方式,會很容易就覺得舒服,然後就黏著在舒服上面,黏著在寧靜裡面:觀呼吸雖然舒服、寧靜,但它並不是真正的舒服和寧靜,就像冰箱裡面的冰塊一樣。

禪修方法有兩種:奢摩他與毗婆舍那。奢摩他的練習會讓你舒服寧靜,毗婆舍那的練習會讓你產生智慧。動中禪的方法屬於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沒有任何時間、地點、動作上的限制,即使在工作,也可以有毗婆舍那的舒服寧靜──所以為什麼說奢摩他像冰箱裡的冰塊,因為只要一拿出冰箱,它就融化了。

毗婆舍那的寧靜,無論在任何時間地點,在工作或是做任何事,隨時都可以有這種寧靜:奢摩他有時間地點的限制,毗婆舍那沒有任何限制。

 

問:我有些懷疑──是不是有人用這種方法養貓,養不大,或是大到某個程度,就沒辦法再長大了?

答:只要繼續餵養,牠還是會長大的。如果未到終點,就要繼續餵養。有時候自己以為把貓餵胖了,其實牠還沒長大,還未抵達目標。我們看貓,看起來已經很好了,就不再餵牠;貓如果越胖,越需要餵牠。有些人想已經夠胖了,不用再餵了。有些人覺得滿意,不再餵貓了──在泰國很多,有些人餵貓,到達一定程度,就不再繼續,結果就維持在那個程度。我們還是要精進地餵牠、照顧牠。如果不再餵牠,貓可能力氣不夠,就躺下來了。

 

問:我的貓品種不好,養不胖也養不大?答:如果好好餵,還是可以改變品種,可以把它變成好的品種。一隻懶貓也可以養成一隻精進的貓:如果好好餵,還是可以改變的。有一位佛陀的弟子,剁了999個人的手指,串成項鍊,因為他原來的老師騙他,如果剁下1000個人的手指,就會有所成就。最後一個對象是他母親,當他正陷入猶豫時,佛陀適時對他開示,即當下證果。

佛陀的法,非常好,任何人實修,都可以改變:做壞事的人變成向善的人,不好的人變成好人,不知道自己的人變成知道自己的人。慢慢地改過向善,慢慢地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我們也不必希望成佛或什麼,只是像一般人而有智慧就好。不論出家或在家,真正修行不一定要剃度或穿袈裟,只要好好修行,了解以後,每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

 

問:是否有些人老鼠少,貓比較容易長大,老鼠多的貓不容易長大?

答:有些人雖然老鼠較多,但是一直勤快地餵貓,貓還是會長大的。最主要的是要勤快地餵牠。如果老鼠多,又不勤快地餵牠,那就沒辦法去抓老鼠,反而放任老鼠越來越多。怕老鼠多,就越要餵貓,等貓胖而有力時,就有辦法去抓老鼠。精進又精進,自然有辦法把老鼠除去,老鼠再怎麼多也抵抗不過精進。

 

問:精進的意思是什麼?

答:要精進,不要欲求。如果精進但不急,心還是清涼的,就會自在。一邊做一邊想要,就沒辦法達到。如果有欲求抓老鼠的心,就會起貪心。只是單純地去做,而沒有欲求的心──越沒有欲求的心越容易達到,越想達到反而達不到。

 

五、知道妄念vs看到妄念

問:是不是要做到妄念少的時候,才會看到法的生滅?或者妄念仍然很多,還是會看到法的生滅?

答:妄念很多,要繼續地練習,一定要練習到覺性越來越強,念頭越來越少的時候,才有辦法看到苦的生滅。如果妄念還很多,是沒有辦法看見苦的生滅。現在妄念還很多,這不是看見,只是知道而已。

 

問:知道念頭、看到念頭與沒有念頭,境界是否有高低?

答:知道與看到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每個人知道自己的念頭,這是用弱的覺性知道的,是一般程度的覺性。而看念頭,則是用很強的覺性。二者是不同的體驗。看念頭時,有時看到念頭生起,有時看到沒有念頭,就像你坐著看工人工作,有的工作停止了,有的正在進行。如果生起的是不想要的妄念,可以立刻丟。有用的念頭(如煮飯時要起念頭)則照常進行,不用丟。念頭的本性就是如此,有時有,有時無。

 

問:我覺得我只是知道,但是我可以砍斷──這樣是知道?還是看見?

答:如果可以砍斷就是看見,如果只是知道就沒辦法砍斷。

 

問:想的時候如何帶著覺性?

答:念有兩種,自然的念是做事、思考、企畫所必需,不自然的是妄念、無明。只有自然念頭的時候,想也是帶著覺性的,做事也是。如果連自然的念頭都沒有,就不能做事。自然的念,想的時候,一樣用平常心想。

例如:空氣很強就變成風,連樹都會搖動,但和平而自然的空氣則讓我們可以呼吸。為了讓人聽懂,需要藉名相做比喻,但有時候也無法讓人完全瞭解。

 

問:無常故苦?知道無常不能體會苦,如何去思維?

答:不用思維苦,只要培養覺性就會知道。有聽聞的,有思維的,最高的是實修的。苦不需要思維,只要培養覺性之後就會知道苦,苦就會熄滅。有的會教你去思維苦,現在這個方法不用思維苦,只要實修就好。實修才能產生智慧,苦就會減少、熄滅。

 

問:如何看見身心?法的思維是否也是妄念?

答:每個人都有身心。有覺性之後就能見身心。現在知道身心,只是別人從知識上告訴我們的,不是真正的了解。像這樣練習,未走到的地方走到了,自然會看見。從經典上或知識上知道的,不是真正的知道。看見是用心眼或智慧之眼看見。肉眼只能看到外在的東西,此時心眼或智慧之眼尚未發展出來。培養覺性以後,內在之眼就可以看見。肉眼所見是外在的,心眼所見是內在的。用肉眼看,名相上是真的,實際上不是真的。如果用想的,不是真正的了解。心眼看見才是真正的知道。練習能讓我們真正的了解,不用思維,自然就會明白。

 

問:怎樣能及時看到自己的惡念?

答:用我所教的方法來練習,起惡念或善念時,我們將會知道。覺性的責任是知道發生在周遭的所有事物,你們可能看過佛像有四面,前後方與左右邊,象徵著覺性能知萬物。

 

問:見法是見佛陀,見佛陀是見自性。請問所謂的見法是什麼?

答:在行、住、坐、中,見到自己的動作、自己的行為,就會見到佛、法。知道與看到是不一樣的東西,看到是比較高的,知道的層次比較低。知道自己在胡思亂想,但看不到自己的念頭。知道念頭是停不下來的,但是看到念頭卻是可以讓它停下來。知道念頭會跟著念頭走,但看到念頭可以停下來,是不一樣的,那就是見到法:先看到外面,再看到裡面。

 

問:有什麼最好的方法可以幫我更有決心消除所有煩惱與不淨?

答:如果不停止培養覺性,覺性會逐漸增長增強。停止練習後覺性將會退轉,所以不要中斷練習,要隨時隨地知道每個身體的動作,讓練習與日常生活結合。巴利經典提到:有覺性的人每天都很快樂。

 

問:覺受與覺知有何不同?什麼是超越?

答:感受有兩種:一種會苦,一種不會苦。覺知是做事情的時候你都知道,行、住、坐、臥都有感覺,像這樣就是覺知。不論感覺是痛苦或快樂,都不要去執著那種感覺、那種感受。有時候我們會去執著快樂或痛苦的感受,但是有覺性,就會超越這個感覺、感受。覺性是在感覺、感受之上,是超越的。

有時候很快樂、很滿意,這是感覺、感受;很不滿意、很難過、悲傷,這也是感覺、感受。如果有覺性、有定,就會了解什麼是覺知、什麼是感覺,因此,不論什麼事情,滿意或是不滿意,都是可以接受、可以超越的。我們來學習法,了解法,這種了解也是一種感覺。喜歡、討厭也是一種感覺,疼痛、酸麻也是感覺。

練習的時候有不舒服的感覺,還是要繼續練習,練到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這就是超越了感覺,在這感覺之上。如果身體上真的很不舒服,不必勉強,可以換一個姿勢:重要的是,變換姿勢時要覺知身體的移動。如果你能忍受而超越,也很好,會越來越堅強。有時要忍受是做不到的,還是要變換姿勢。不過慢慢的,忍受度會越來越強。剛開始可能沒辦法,做久了越能夠忍受,這是需要培養的。

 

問:當覺知越來越強時,是否可以了知五蘊真相?

答:當覺性完整時,你將會了知五蘊真相及自性三藏。在覺性圓滿時,對三藏(經、律、論)會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知道,並能徹底地放下。培養覺性就好像讀經、律、論一樣,到時候自然一切了解,不需再依持。經、律、論是為尚未達到圓覺的人而說的。覺性圓滿的人是不需要的,但我們必須為覺性未圓滿的人保存,為下一代保留。

 

六、有毅力、恒心、耐心

問:如果用功的話,在五至十天之內將領悟「身心目標」,精進的人在一至三個月內,心態會轉變,假如是善良的人,不出三年將證苦滅,請問這種精進是怎樣的精進?

答:除了吃飯、睡覺、洗澡和該做的事之外都在用功,練習規律的手部動作和經行,但是也要吃夠、睡夠、放輕鬆。

 

問:動中禪不是很輕鬆、很容易的問題,而是要多久?可能有很多人急著要看到一些東西,要體驗到一些東西,他才能安定下來,這樣培養覺性的過程中,隆波能夠給大家什麼樣的鼓勵,給大家一點信心?

答:只要能夠好好地培養覺性,讓覺性能夠持續不斷、非常穩固的話,當它可以的時候,就這麼一瞬間而已,就像燈的開關一樣,一開燈就亮起來了。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找到開關,所以會著急,找到時按下去馬上就會亮起來。所以要好好地、勤快地去找,就在此生好好地去找。佛陀也給我們保證了:要如何滅苦?一定要有恒心、毅力、耐心。

 

問:一般人多久可以有成就?

答:因人而異,覺性持續不斷就很快了。我們現在培養覺性,有時可以持續,有時會被妄念打斷──這是因為無明較強,所以無明一靠近就中斷。如果覺性夠強,能持續24小時都不斷,就很快了。經典上記載,有人只要一天,有人三天、七天、一年、三年、七年。每人根基不同,有人快,有人很慢,比較困難要多花時間,佛陀時代就有這樣的情形了。

 

問:如果一輩子精進都沒有看到什麼實相,有何利益?

答:精進到斷氣,說不定在最後一刻就看到了。如果一直精進用功的話,你的利益在斷氣之前就存在了。

 

問:如果這輩子修到99分的覺性,會帶到下輩子嗎?

答:如果再生的話,就只差一分了,只要再修一分。

 

七、自覺覺他

問︰什麼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地?有什麼是要去達成的?

答:人生的目的地是沒有苦。如果抵達了目標,就不需要再去達成什麼。因為抵達時,就不必再到其他地方了。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或發生了什麼,當不再有苦時,就是我們的目的地。

現在當你坐著的時候,請看看自己的心,如果沒有苦,就表示已經抵達了目的地,不過這要看你能停留在這種狀態多久。事實上,這個目的地已經存在於每一個生命中,「去達成目標」只是表達的語言文字,因為如果不說「我們應當達成目標」,就無法溝通。

 

問:當覺性強到可以看見念頭、照顧念頭時,是否還要繼續練習,沒有練習會不會退轉?

:只有當旅程結束,到達終點後,個人責任已了,才不用再練習規律的動作。雖然不需再練習,但還要為別人保留這個方法──也就是說,為別人示範出規律的手部動作,為其他人保留這個方法,而不是為自己。

 

問:學會了如何推廣?可以教人嗎?如何教?另一個問題是︰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答:如果能夠不斷地培養這個覺性,就會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知道以後,就知道怎麼去教人家來培養覺性。如果真正知道,就有辦法告訴別人,就像一道美食,自己吃了以後,覺得這個東西很好吃,要跟別人分享。必須要等到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看見、真正明白了,真正的親證了之後,才可以來告訴別人,和別人分享。如果知道了還不告訴別人,那就太小氣、太自私了。必須要讓自己先真正的知道了,這樣子才可以教導別人、告訴別人──因為現在大多數人都在沉睡,我們就是要幫助別人,喚醒別人。如果真正的知道了,無論到那裡,就不斷地把這個法弘揚出去,告訴別人這個好東西,讓別人也可以來練習,但是現在大多數的人都還在沉睡,不斷地叫他還不起來。

 

問:我們知道南傳的小乘佛教都是求自身的解脫,一般的顯教才講利益眾生──隆波雖然是南傳的,可是卻出來把這套教法教給世人,做利益眾生的事,為什麼隆波田、隆波通願意這麼做?

答:生命都是一樣的,不管是哪一個國家,有宗教或沒有宗教信仰,哪一個宗教的人都是一樣的:大家都一樣會苦惱。佛陀覺悟並不是只為印度人,而是為了全世界的人。佛陀覺悟之後,看到眾生都在生死的苦惱裡輪迴,起大悲心幫助他們,讓人能夠實際地修行、了解。可是佛陀沒有辦法替大家知道,每個人必須自己修行,才能夠知道、見到、明白。

 

 

 

(未完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