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jpg

◊◊ 不是一生下來就是婆羅門。只有那些不執著者,才是真正的婆羅門 ◊◊

 

396偈】

所謂婆羅門,非從母胎生。

如執諸煩惱,但名說菩者。

若無一切執,是謂婆羅門。

 

【註解】 

一名出身於婆羅門世家者,若他有垢穢,雖然他被其他婆羅門稱為「菩」(賢聖者),他不配稱為為婆羅門。一個人若斷除垢穢,捨棄諸欲,無有執著與繫縛,他才是真正的婆羅門。

 

【無執著無繫縛者是婆羅門——誰是婆羅門?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一名婆羅門。

  

話說有一名婆羅門,一天他對自己說:「佛陀稱呼他的弟子為婆羅門。我出身於婆羅門世家,是個世襲的婆羅門,我更應該被稱為婆羅門。」於是,他前去謁見佛陀,並提出他的意見。佛陀對他說:「我不稱呼一個出身於婆羅門世家的世襲婆羅門為婆羅門。我只稱呼那些不執著,無繫縛者為婆羅門。」

 

【評論】  

婆羅門,四大種姓的最高階層,屬地位世襲,與佛教所尊稱的「婆羅門」有本質上的差別。佛教的婆羅門(梵行者)是指無有繫縛、執著的賢聖者;婆羅門教則是指世襲的祭師家族。

  

「菩」,在佛陀時代的婆羅門,精通社交禮儀,舉止優雅有禮,因此被稱為賢聖者。佛陀陳述這種優雅有禮的行為是不夠的,要有資格稱為婆羅門,必須內心清淨和有智慧,不然那只是一個稱呼。

  

佛陀時代,最傑出的婆羅門就是多納

  

佛陀荼毗後,他的舍利由摩羯陀的阿闍世王,維薩利的利查維王,迦毗羅衛國的釋迦王,阿拉卡巴的布利王,羅摩加的卡利亞王,巴瓦的瑪拉王和一名叫做毗陀的婆羅門各分一份。可是拘斯那的瑪拉王堅持,佛陀在他的領土逝世,這些舍利不應該分給其他人,後來在婆羅門多納的調解下,才化解了這場紛爭。他向諸國王分析和教導佛陀偉大的人格,爭奪或獨占這正等正覺者的舍利是不恰當的。他把舍利分為八份,自己不要求一份,並為佛陀建造了一座舍利塔。後來的毗婆利國的國王也想要求一份,可是舍利都分出去了,他拿走剩餘的灰燼,建造一座土堤。諸國國王迎接舍利回國後,都建造舍利塔安置佛陀的舍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