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 憂愁、怖畏由喜愛而生,捨棄喜愛就不再有憂愁,何處有怖畏 ? ◊◊

 

212偈】

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怖;

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恐怖。

 

【註解】

喜愛是一切憂悲、怖畏的根源,捨離喜愛,就不會再有憂悲、怖畏。

 

【有所愛的結果必然是苦——富有的在家信徒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一位失去兒子的富有的在家信徒。

  

話說那名失去兒子的在家弟子極度悲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天天都到墳地哀慟的哭泣。一天清晨,佛陀在禪定中觀照世界,發現那在家弟子具備證果的條件,於是,佛陀在化緣回來時,帶了一名弟子前往那名在家弟子的家裡,那名在家弟子恭敬的請佛陀入席,供養佛陀,他向佛陀頂禮後,恭敬的坐在一旁。

  

佛陀問他:「你為何這麼悲傷?」「我失去了兒子。」佛陀為他開示道:「別悲傷!所謂的死亡不限於一個地方或一個人。在這世間的一切生物,都是無常性的,沒有不面對死亡的。因此,一個人應對死亡有合理的觀念,不應該悲傷。世俗者嘗盡世間的苦,死亡者嘗到死亡的苦。」

  

「曾經有一位有智慧的老人,不因兒子的死而感到悲傷,他積極的發奮於禪定的修行,他觀想死亡,他對自己說:『世俗者嘗盡世間的苦,死亡者嘗到死亡的苦。』這位老人家不像你,為了兒子的死丟下工作不管,使得農田荒廢,糧食欠收,不願進食,把時間花在悲傷和無謂哭泣中;相反的,他發奮於觀想死亡,不讓自己悲傷哭泣,照常進食,照常工作。因此,不要再牽掛於兒子的死,悲傷和怖畏只為致愛致親而生。」

  

那名在家信徒聆聽佛陀的開示後,放下悲慟,潛心修學,不久後就證得初果。

 

【評論】

佛陀的日常程序: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一大清早便在禪定中觀照和巡視世界,看看哪些人需要幫忙,佛陀可算是在這世界上最活躍和最有精力的宗教導師。除了照顧個人的需要,他一整天都為宗教活動而忙。他有系統、有規律的處理日常事務,他的內心生命是禪定和有關涅槃的安寧,他的外在生命是無私的為世間眾生提高道德而服務。自己覺悟後,盡力的引導別人也覺悟,擺脫世間一切的苦。

佛陀的一天分為五個部分:一、早課。二、午課。三、初夜。四、中夜。五、下夜。

  

佛陀通常一大清早便在禪定中觀照和巡視世界,看看哪些人需要幫忙,若有人需要他的指導或協助,他通常不請自來,他經常徒步前往,有時候也會運用神通從空中前往。他引導別人步入正道,據說,他經常主動尋找那些愚癡和不淨者,那些賢德和自律者卻自動的前來尋訪他。例如:佛陀主動前往改造匪徒和殺人犯鴦崛魔和惡魔阿拉瓦卡。虔誠的少女毗舍佉和大財主給孤獨,知識淵博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卻是自動前來受教的。佛陀以平等心無私的為人類服務,連尊貴如國王都對他五體投地的敬拜。如無在家弟子供養時,他與一班弟子挨家沿戶的去化緣,一句話也不說,只收取放入缽內的食物,然後回到寺院進食,甚至在八十高齡時,健康已不如以前,他還是經常出外化緣。在午前,用餐後,他馬上為信徒宣說一小段經偈,並為他們主持三皈五戒,然後為修行者開示更高的法門及通往心靈之道的方向,有時,也為新加入的弟子剃度,過後才回精舍休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