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

◊◊ 一切穢物已毀,達到無憂的境界,他是真正的善者 ◊◊

 

294偈】

殺愛欲母與慢父,殺剎帝利族二王,

破王國殺其從臣,趨向無憂婆羅門。

 

【註解】

那聖者殺害母(愛欲)、父(慢),兩位帝利王(常見、斷見)及他們的從臣(十二處),並毀滅他們的王國(各種歡喜欲),因此聖者處於無憂的境界。

 

 

◊◊ 棄除「疑」者,為真正的善者 ◊◊

 

295偈】

殺愛欲母與慢父,殺婆羅門族二王,

殺其虎將第五疑,趨向無憂婆羅門。

 

【註解】

那聖者殺害母(愛欲)、父(慢),兩位婆羅門王(常見、斷見)及他們的虎將(五蓋),並毀滅他們的王國(各種歡喜欲),因此聖者處於無憂的境界。

 

【那殺父母(慢、欲)者抵達涅槃——芭堤雅尊者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芭提雅尊者,他因為個子矮小而被人戲稱為小矮人芭提雅。

  

有一回,一群比丘來到祇陀園禮拜佛陀,這時候那矮小的芭提雅尊者剛好從不遠處經過,佛陀把注意力轉向芭提雅尊者,並對眾比丘說:「比丘啊!你們看那小矮子,他已殺害雙親,現在已獲得自由,毫無苦楚。」眾比丘不明白佛陀這句話的真正意義,要求佛陀解釋。

  

佛陀的真正意思是指一名阿羅漢棄除了欲(母)、慢(父)等的繫縛。詩偈中,佛陀以父母比喻慢和欲;以剎帝利與婆羅門之二王,比喻常見和斷見;以王國比喻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以從臣比喻各種歡喜欲;以五名虎將比喻五蓋——貪、瞋、昏沉睡眠、掉舉惡作和疑。

 

【評論】

佛陀將各種錯誤的觀念擬人化,要達到無憂無慮的境界,你必須大開殺戒,將這些錯誤的觀念一一清除。

  

這些錯誤的觀念都歸屬於見。「見」——除了正見外,一般上所指的都是不正見或邪見。知見、淨見、觀見屬於正見。不正見或邪見都是不正確的觀念或行為,能令人墮入罪惡的深淵。

  

佛陀說:「比丘啊!據我所知,沒有一件東西如邪見,它使未生惡令生,已生惡令增長,未生善令不生,已生善令斷。沒有一件東西比邪見更邪惡,它使人類的肉體瓦解,死後進入苦界、難界、地獄界。邪見者所持的一切,無論在志向、理想或傾向都使他陷入不滿足、不喜悅、不合意的境界而受苦受難。」

  

從「論」來看,邪見的產生與貪息息相關,這些錯誤的觀念不時影響或正在影響人類,這一切都記錄在經典中。

  

邪見無時無刻的在誤導和矇騙人類,尤其是身見和我見,這兩種信念一種執著於永恆(常見),一種則毀滅一切信念(斷見)。

  

常見就是相信自我的實體、神我(靈魂)或人性的存在,或多或少與物質及心智過程的結合相似,認為死後將被滅絕。

  

佛陀並沒有教誨說人死後有人性的延續,也沒有教導說人死後人性將滅絕。佛陀向我們顯示那人性、我、我執等都是虛空,暫時的存在,只不過是屬於例常性,而在實際性上,那只是物質與心智的結合過程的一種消亡現象,不斷的出現又馬上消失。

  

佛陀擺脫偏見,因為他已見到什麼是肉體和它的產生及消失,他已見到什麼是五蘊——色、想、受、行、識,知道它們如何產生及消失。因此佛陀通過滅絕、斷除、消滅、拒絕和排除一切想像和虛幻,一切基於自我而產生的虛幻而獲得完全的解脫。

  

消除邪見的理論和觀點在《經集》中的《八誦經品》中的《邪惡八誦經》中就有詳細的論述。

  

邪見和身邪見——自性產生的邪見,相對於因果產生三種觀念:

  

1、無因見,是由與佛陀同時代的外道提出的論點。否認垢穢與潔淨的一切因,認為這一切都是命中註定。

  

2、無果見,由另一名與佛陀同時代的外道所提出的論點。否認善行與惡行的果報,對他而言,殺、盜、淫等一切罪行都不會有惡的果報;布施、持戒等一切善行也不會有善的果報。

  

3、滅絕見,也是佛陀同時代的外道所提出的論點。認為相信善行與惡行的果報,只是一種幻想,人死後將化作灰燼,並無生命的延續。

  

此外,還有其它十種不同的信仰和理論,在佛陀時代由那些外道提出,如:有限與無限的境界、肉體與靈魂一體或肉體與靈魂分開等等理論。

  

在《梵網經》中,歸納了六十二種錯誤的觀點,它包含了人類與世界的一切錯誤觀點和理論。

  

見,是隨眠之一,與漏、取同為三種邪行,不善心根源於貪、或可有或可無的各種錯誤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