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5586_861252250636167_2654575317681187191_n

 

大師父班迪達尊者進一步解說兩種禪修者:

“止乘者”(samatha-yanika)與“純觀乘者”(suddhavipassanayanika)。

止乘者必須讓心專注在某個單一禪修目標,直到證得近行定或安止定。然後,他們會觀察禪支、禪心或者任何色法,以逐步培養觀智,直到證得道、果。

純觀乘者必須把心專注在當下剎那生起的身心現象。這種剎那剎那的觀察會產生剎那定。若無剎那定,禪修者將連名色分別智也無法證得,更不必談較高的智慧,如把握因緣智,無常苦無我智,生滅智等等。

就純觀乘者而言,要逐步修得觀智直到完全證悟,剎那定是不可或缺的。無論如何,沒有人能夠在不修習毘婆舍那的情況下證悟。

在此,剎那定好比是由許多小纖維組成的繩子。每一條纖維都很脆弱,容易斷裂。但是,當他們纏繞成一條繩子時將變得很強壯。同樣地,就純觀修行而言,由於目標剎那生滅,定也只會剎那剎那生起,不可能很強。但是,如果你持續地觀察所緣,連續而無間斷地培養牠,它便會強大到足以洞察真理,逐步地培養觀智,直到完全證悟。這種定在巴利佛典裡有好幾個名稱像是剎那定(khanika-samadhi),剎那心一境性(khanika-cittekaggata),剎那剎那住的定(khanamattatthitiko samadhi)。讓人感到鼓舞的是巴利佛典說,這種定能夠,像禪那一樣,安止在禪修所緣上(sopi hi appito viya thapeti)。

在此,有人也許會問:“禪修者覺察的目標每一秒都不同,這一秒是硬,下一秒是暖或冷。這剎那定如何能夠安住在目標上呢?”原因是剎那定不被欲貪等五蓋所擊敗(patipakkhehi anabhibhuto)。

如果你一個現象接一個現像地持續觀察,這個定便會持續下去,猶如流水一般前後之間沒有間斷。這種剎那定能夠讓心遠離煩惱,並像禪那定一樣能安住在目標上。

有些禪修者也許會以為,不可能每一剎那保持正念,他們也許也讓我,禪師給禪修者太多的壓力。事實上,在高階觀智的階段,即使禪修者故意要毀壞這種剎那定,也是無法成功的。進入這類觀智時,觀察心會自動回到禪修目標上。如果用可喜或可厭的目標來測試心,心將不會生起煩惱,只會不斷地回答禪修目標,就像澳洲的迴力捧一樣,即使扔拋出去,也會自動飛回來玩家手上。禪修者不能期待一夜之間便獲得觀智,作為純觀乘者,你必須要組織地種植、滋養你的毗婆舍那。

有五種方法可以滋養毗婆舍那,令它茁壯,長出道智、果智的果實。也就是,持守戒律(silanuggahita);聆聽教導、指示(sutanuggahita):與禪師討論自己的體驗(sakacchanuggahita):運用如慈心禪等的奢摩他修行來平息五蓋(samathanuggahita):培養成熟的毗婆舍那(vipassananuggahita)。

假設有一個園丁要種芒果。只是種下種子,是不夠的,他還需要用種種的方法來照顧種子。猶如園丁在種子附近圍上圍籬作為保護,同樣地,禪修者也需要持守戒律,保護毗婆舍那的種子。禪修者也要透過聽聞教導、指引來學習正確的修習方法,就像園丁給與植物適當的水分一樣。禪修者需要與老師討論,以澄清任何的困惑,如同園丁清除植物旁邊的雜草。(在此,問問題,叫作paripuccha,聆聽如何標記,仔細觀照的指導,稱為savana :將所學的銘記在心,稱為dharana:思考且將理論付諸實踐,稱為sammasana。)

佛陀曾說過適宜禪修的場所有三種:林中、樹下、蔽靜處。班迪達Bago禪修中心有不少的樹,所以有點像森林。不過,大師父不是說禪修者得坐在樹下。禪修中心也非常安靜,所以可以視為是蔽靜處(sunnagara 。禪修者到這個禪修中心參加禪修,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至於合宜的姿勢,佛陀教我們正確的坐姿是上身正直盤腿而坐( pallankam abhujitva ujum kayam panidhaya)。你應該舒適地盤腿而坐著,但不要把任何一支腳壓在另一腳之上。你可以從佛像了解上半身要與地面呈九十度垂直。接著,把觀照的心導引到禪修目標(parimukham satim upatthapetva)。

依據馬哈希傳統,禪修者應該將觀照心引導到腹部的上下,以之作為基本的禪修業處,緊跟著腹部上下的整個過程。這就是在透過“學習”(sutanuggahita)。討論(sakacchanuggahita)滋養、保護毗婆舍那修行。

練習禪修時,很重要的是,在正確的時間將注意力專注在正確的位置。如果你要接待某位客人,你應該在正確的時間與地點迎接他。你需要知道他抵達機場的時間與入境大門。同樣地,你在練習禪修時應當把注意力放在正確的位置,也就是目標顯著的地方。你也必須在正確的時間觀照那個目標,也就是,你的觀照心必須和出現的目標同步。如果你想要觀照出入息,鼻端是你應觀照的正確位置,你的觀照心必須與入息或出息同步。如果你觀照腹部上,應被正確觀照的位置是腹部。你的觀照心必須與出現的腹部移動同步。如果你修習行禪,你應該將注意力放在腳板,同步地觀察其提起、推前、放下,只有如此,你的觀照才能夠深入到足以穿透實相。善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