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3540_698661120144723_2142034108_n

 

滅 苦 之 道           法遵比丘尼 著

 

 

真華

 

曾在福嚴女眾佛學院讀過書的法遵(圓行)比丘尼,於住茅蓬期間,以四年的歲月寫了一本二十余萬字的《滅苦之道》,自己用電腦打字裝訂了二十本贈送師友,我有幸分得一本,看了如獲至寶,驚奇不已!此書的主要論點以四聖諦為核心,作者以其生華的妙筆,銳利的智慧,生動的描述,深入的見地,如數家珍般層層剖出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及其與此四者有關的五受陰、六入處、緣起、緣生等法之精義,一路讀來,不忍釋手!我出家學佛將近七十年了,也曾閱讀一些古今僧俗大德們的名著,卻尚未見過有人以四諦為題,寫出這麼一本皇皇钜著。使我更感驚奇的是:她多年住在山野偏僻的茅蓬裡,既無師友相互切磋琢磨,亦缺乏參考所需的典籍,那些有關南傳、北傳、大乘、小乘、密宗、顯教、哲學、科學,以及中國各家思想學說等等的資料從何而來?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料供她參考,怎麼可能娓娓談來,有條不紊,頭頭是道?同時他在書中廣征博引,也談論不少看來與四諦法毫無關係的問題,但其用意無非是在藉以說明:純正的佛法是不應與那些世間法混為一談的,假使拿純正的佛法來與世間法相提並論,佛法也就失去它不共世間的特性了!因此,她在本書的〈前言〉和〈後語〉中,曾各提出七點感歎之詞,讀後不使你目瞪口呆者,幾希!她說:

 

倘若佛法在於闡述因果報應,那麼它並沒有超越神話!

 

倘若佛法在於昭示佛菩薩和上師的感應加持,那麼它並沒有超越信仰!

 

倘若佛法在於發揚慈悲喜捨的精神,那麼它並沒有超越慈善救濟!

 

倘若佛法在於解釋宇宙萬法的生滅,那麼它並沒有超越科學!

 

倘若佛法在於五戒十善的勸導,那麼它並沒有超越道德!

 

倘若佛法在於禪境的修練,那麼它並沒有超越瑜伽冥想!

 

倘若佛法在於阿毗達磨及自性空、有的論議,那麼它並沒有超越哲學!

 

此下接著她又說:‘二十五個世紀以來,為了將佛法傳佈於世間,歷代祖師們各自發揮豐富的思想創意及宗教體驗,自由地詮釋佛法,雖然佛教思想史因而碩果累累,幾乎囊括世間所有美善之法,可是卻也使得佛陀所正覺、超乎世俗知識及想像的正法,就此隱沒不顯’!

 

由上所引各點可知,法遵比丘尼寫這本書的動機,既不是為了標奇立異,也不是為了驚世駭俗,她是老老實實、完完全全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並希望對目前所流傳的,諸家爭鳴、百花齊放、一人一號各吹各調的佛法,能夠發生一些正本清源,去蕪存菁的作用。她在〈跋〉中似乎也在表明此一意願。如說:‘書中的確對現今普遍流傳的佛法作了駁斥,這一點我感到很抱歉,但為釐清正見卻不得不這麼作。雖然,回想到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佛陀、正法和聖弟子們已委屈了兩千多年,這麼長久以來的歲月裡,聖人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尚未離欲的我確實抱有替他們說說公道話的想法。但更重要的還是由於我見識到穿鑿附會的腐蝕力量。傳統佛教最拿手的就是‘圓融’這種闔家歡樂的團圓喜劇,四聖諦可以和空假中三諦劃上等號,再和真俗二諦劃上等號,乃至世間一切善法皆是佛法……等等。為了極力避免《相應修多羅》或《滅苦之道》在後人善意弭諍的牽強附會下,又淪落到這種搓湯圓式的大圓融,也就只好很傷感情地與傳統佛法劃清界線’。

 

她這一‘與傳統佛法劃清界線’的論調,乍看似乎否定了所有的傳統佛法,其實不然。‘劃清界線’的宣示,她的意思是:橋歸橋、路歸路,在提醒大家不要把大小空有、世出世間等法如搓湯圓似的混在一起。實際上她對傳統佛法還是相應尊重的。所以她在要‘與傳統佛法劃清界線’之後,接著又說:‘但我明白,絕大多數的人都固執於愛戀生命、愛戀自己的思想、認知與心靈,真正有志尋求生命真義的人並不多見,願意致力於解脫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對那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宗教是必須、重要的。正法雖實際主導他們的生命運作,但在他們的主觀認知中反而當作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從正法質變而成的佛教也會是必須、重要的。佛陀在世時,只向有智慧探究真理的人講說正法,從不揭竿起義破斥任何宗教信仰,我本人也同樣不反對宗教信仰式的佛教。畢竟在現今世界各文明當中,佛教仍是最寬廣、最包容、最理性、最和平的宗教,它慈悲圓融的特質能夠涵容所有宗教的優點並加以超越,卻不會產生偏執、階級的宗教鬥爭及害人不淺的迷信。這是佛教的珍貴處,雖然它對解脫、涅槃、究竟苦邊沒有絲毫助益,但絕大多數人卻不想要涅槃而需要佛教,就著這不容否認的事實,我衷心地祝願佛教繼續在世間作為人類心靈的依歸處’。

 

從以上文中可略知《滅苦之道》的作者所以要‘與傳統佛法劃清界線’,那是因為傳統佛法已多變成宗教信仰式的佛教了!雖然‘在現今世界各文明當中,佛教仍是最寬廣、最包容、最理性、最和平的宗教’,可是它對‘解脫、涅槃、究竟苦邊’已‘沒有絲毫助益’。

 

所以她不得不‘很傷感情地’大聲疾呼,要‘與傳統佛法劃清界線’!那麼既然如此,‘宗教信仰式的佛教’還有什麼價值呢?因為‘絕大多數人卻不想要涅槃而需要佛教’。因此她說:‘我衷心地祝願佛教繼續在世間作為人類心靈的依歸處’。如果有人學佛全是為了‘解脫、涅槃、究竟苦邊’,不妨依著《滅苦之道》所言去行。如果有人問起:‘為什麼宗教信仰式的佛教對解脫、涅槃、究竟苦邊已沒有絲毫助益’?這一問題的答案全在書中,讀後自可了然於心。

 

不過我出家學佛以來,不僅全是喝傳統佛法的奶水長大的,數十年來的一舉一動、所言所行,無一不是受了傳統佛法的薰陶,我現今已是八十出頭的老人,不可能盡棄往昔所學,改弦更張,重新來過。所以我仍念我的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我卻極盼望曾受過現代教育的知識中、青年學佛男女,不分出家在家、男眾女眾,假使你們看到這本書,不妨下番功夫悉心研讀一番,以免東摸西索、摸索多年也摸索不出一條路來,對佛教對自己都是莫大的一項損失!如果像我這樣七老八十的人,能改變多年的行持而相應於解脫道當然是好,但若無法改變,也希望在堅持以前所行所解的法門之餘,能從這本書中薰習一些知見,應知生命是相續的,錯過了今生,尚可等待來世。假使因此惴惴不安,反而不美!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本書因作者僅裝訂了二十本,傳閱之後反應熱烈,有不少人打電話來要求正式出版流通,甚至已有人自動寄錢來助印。於是我與作者商量,決定先印一千五百本流通。為了避免受人增刪截改盜印,訂為版權所有,但仍以結緣為主。還有法遵曾托我代為請求印順導師寫篇批評指導的序言,印公老人因年邁手抖不能執筆,不過他老人家看了之後以‘法燈永續’四字作為評語,可知印公對本書已予印可。可是法遵認為:‘法燈永續四字雖是印公的意見卻非印公親筆,恐人誤會不敢印在書上’,轉而要我寫幾句話。老實說我是沒資格為這樣一本義理甚深的大書寫序的,然以其誠意難卻,又因本書是我提議出版,只好勉為其難,敍述其大意如上。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西元二○○二年)

 

              序於埔里鎮中道學苑之二無量室。

 

*********************************************************************

出版序

 

法遵

 

一九九六年八月,依止法師道嚴長老寄來《動物解放》一書。才讀了序就有了很深刻的感想,及至全書讀完內心澎湃激蕩不能自己,為了紓發滿腔的心得感言,當時便寫了一篇《偏見解放》的短文想投稿佛教的雜誌,大意是:社會上一些有思想抱負的菁英份子,他們所摸索、推動的社會運動(如解放或文化、教育改革運動等)其實其終極目標是和佛法的究竟義相通的,佛教徒應致力與時代溝通,讓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得到佛法的啟發。但在成文之後卻發覺,這樣的一篇短文縱使能點出世人亦有尋求生命終極意義的高遠理想,但究竟不能將世人終極理想與佛法究竟解脫之間的關係做到圓滿地聯結。雖然那篇稿子於是束之高閣,但卻引發我另寫一本論述佛法正義專書的動機。

 

因為,我發現到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所有這一切一切‘終極解放’的理想(無論是世間學者的或修行者的),不經由世尊究竟勝義的正法律便沒有達成的可能。但如果連佛弟子都對世尊的究竟勝義不甚了了,那麼《偏見解放》一文根本毫無意義可言。

 

接下來又牽涉到更深刻的問題:世尊究竟勝義的正法律只能依實修實行去體證,如果佛弟子自身沒有切實體證這超越世間、世俗的究竟解脫,一味去‘弘揚佛法’又怎會有取信於人的說服力?如此一來《偏見解放》更顯得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經過了一年的醞釀發酵,我於次年夏天動筆開始寫《滅苦之道》。正如書名所示:這是一條趣向滅苦的道路。倘若出家、修行不是為了解脫與滅苦,那麼當然就不能與本書相應。然而出家所為何事?不過就是為了斷煩惱、了生死!煩惱、生死就是苦,就是佛陀辛勤教授、教誡弟子所應滅的苦。厭離心、出要志本就該是打從初始動機直到最終目標,貫串出家修道的整個生涯,如果佛弟子出家、修行竟不是為了實現佛陀教導的滅苦之道,那麼就徹底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也完全失去了出家的勝義。《滅苦之道》希望能為發心正確的出家人、修行者釐清出世、解脫的正見與正道。沒有正見怎知煩惱云何生、生死云何續?而不修正道又怎能斷煩惱、了生死?正見是眼目、正道是實踐,不知正見不足以行正道;不行正道亦無由明正見。解與行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也正是佛弟子、修行者終身盡壽的責任與義務。之後才能有所謂果證、正盡苦乃至‘弘法利生’等宏大遠景。

 

寫這本書最困難之處在於: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正知見,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詮釋,才能夠呈現出讓現代人沒有障礙地閱讀並消化的面貌?希望我有處理好這一點。

 

在此要特別感謝我的院長上真下華長老。打從在福嚴,他老人家便已多次表達對我的深厚期許,有一次傍晚在校園散步時碰巧遇上院長,他深深地打量了我一番之後說:‘圓行啊!你好好用功,今年我七十歲,再過十年我要看到你的成就!’當時我好感動也好怕讓院長失望,於是回答說:‘院長!十年太短,給我三十年,等您百歲大壽一定讓院長看我的成就。’院長聽了哈哈大笑,直說他不要活到那麼老,太辛苦了。在我山居靜修之後,院長仍然關懷如前。《滅苦之道》成書之後,首先就想到要呈給院長過目,而院長雖然是淨土法門的老修行,竟然沒有排斥這本書,還大力促成此書的出版。謝謝院長!

 

********************************************************************

 

 

這本書是為年少時的我而寫。曾經和一般人一樣,我以工作賺錢作為人生的目標和意義,但卻發現賺錢的目的是為了有錢可花,可是花錢卻不能真正為我買到快樂、買到人生的滿足,於是轉向其他的事情去找尋生命之所寄。幾年後我失望、灰心,找不到生命的價值和真義。在我終於放棄,打算渾渾噩噩地將這一輩子混完了事之後,日子總算變得輕鬆多了,將行屍走肉的心戴上笑臉面具上班、下班,也就沒有那麼多苦惱了。然而,一次偶然的機緣讓我透過母親的信仰接觸到佛法透露的訊息。

 

起初是在母親的勸誘下,陪著她踏入正在舉辦活動的寺廟,午餐的休息時間中,我見到同桌一位年輕比丘尼正在為一位小女生開示佛法,我一看機不可失,便插嘴將困擾我一生的疑惑向她提出,期待能夠得到一個滿意的答覆。但她的說法全都不能為我解惑,在我一再反駁之後,她很不耐地叫我自己去讀三藏十二部經,我也沒好氣地頂回去:‘你們出家人不就應該讀好那些經典,在我們在家人有疑問時能為我們開解的嗎?若我們得自己查經,那幹嘛還需要你們出家人?’那次經驗實在算不上是‘佛法的饗宴’。

 

十四年前,母親鍥而不捨地希望接引我入佛門,又一次地我勉為其難答應去聽一個前後共四天的大型佛學講座,整場講座並未幫我開解任何疑惑,但會場門口發的一本小冊子卻改變了我的一生。小冊子的書名叫《廣欽老和尚開示錄》,其中一段簡單樸實的話,猶如雷殛般強烈地震撼了我的心靈、衝擊了我的心智。至今還記得住的只剩片段幾句,但那正是最關鍵的重點,他說:‘做人不要有你我相,有你我相,看到什麼都有我……這樣對我們不利,而且天天都有煩惱。’就是這些話,讓我瞭解到自己為什麼活得這麼辛苦,為什麼這麼空虛、這麼難以滿足。我想,困擾的癥結既然只有佛教的一個老和尚能說出個所以然,那麼解決困擾的方法更是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尋求了!同年九月我進了佛學院,決心自己深入三藏十二部經。三年後出家,再三年後受具足,次年我讀懂了《相應修多羅》。

 

《相應修多羅》的確開解了我所有的疑難,起初我是多麼歡喜踴躍,多麼想和全天下所有的人分享真理、正法。漸漸地,我覺悟到自己是個異數,像我一樣急欲追尋生命真相的人似乎並不普遍,十四年以前的我找不到今天的我好提出問題,今天的我也找不到其他十四年以前的我可給予答案,於是我寫下了《滅苦之道》這本書,讓這本書自己去找有緣人,我則必須萬緣放下去忙自己的正業——梵行。

 

書中的確對現今普遍流傳的佛法作了駁斥,這一點我感到很抱歉,但為釐清正見卻不得不這麼作。雖然,回想到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佛陀、正法和聖弟子們已委屈了兩千多年,這麼長久以來的歲月裡,聖人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尚未離欲的我確實抱有替他們說說公道話的想法。但更重要的還是由於我見識到穿鑿附會的腐蝕力量。傳統佛教最拿手的就是‘圓融’這種闔家歡樂的團圓喜劇,四聖諦可以和空假中三諦劃上等號,再和真俗二諦劃上等號,乃至世間一切善法皆是佛法,乃至佛佛道同、三藏十二部經總說一句阿彌陀佛等等。為了極力避免《相應修多羅》或《滅苦之道》在後人善意弭諍的牽強附會下,又淪落到這種搓湯圓式的大圓融,也就只好很傷感情地與傳統佛法劃清界線。

 

但我明白,絕大多數的人都固執於愛戀生命、愛戀自己的思想、認知與心靈,真正有志尋求生命真義的人並不多見,願意致力於解脫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對那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宗教是必須、重要的。正法雖實際主導他們的生命運作,但在他們的主觀認知中反而當作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從正法質變而成的佛教也會是必須、重要的。佛陀在世時,只向有智慧探究真理的人講說正法,從不揭竿起義破斥任何宗教信仰,我本人也同樣不反對宗教信仰式的佛教。畢竟在現今世界各文明當中,佛教仍是最寬廣、最包容、最理性、最和平的宗教,它慈悲圓融的特質能夠涵容所有宗教的優點並加以超越,卻不會產生偏執、階級的宗教鬥爭及害人不淺的迷信。這是佛教的珍貴處,雖然它對解脫、涅槃、究竟苦邊沒有絲毫助益,但絕大多數人卻不想要涅槃而需要佛教,就著這不容否認的事實,我衷心地祝願佛教繼續在世間作為人類心靈的依歸處。

 

 

 

           西元二○○一年中秋法遵比丘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