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什麼?它應該不僅僅是一種感受與情緒。心,有更深層的意涵,可以觸及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意義。「心的聲音」應該讓人聽見,我們太常忽略心了,尤其理性較強的人更是如此。
生命中痛苦和快樂的感受都與「心」息息相關,不可能只體驗一個而摒棄另一個。要獲得真正的快樂,對這二者就必須加以了解。
這一點在「觀禪」與「慈心禪」中都是一致的,用耳聆聽並打開心門。若要真正了解心的去處,我們不能讓理性擅權,相反的,要將理性放一邊,讓內心微細的覺知運作,這就是直觀。
直觀跟感受類似,與它共同努力,可以喚醒我們的內心,找到所追尋的答案中最核心的部分。這種直觀自有其重要性,所以不應誤以為是一種有待馴服的野性。當結合上述「觀禪」與「慈心禪」二者,攜手並進,可以促使我們發心並完成修道,將此二者結合在一起的,就是「心」。
直觀是一個人內在的眼睛,可以看見超越理性的層次。直觀從實相而來,快樂和痛苦的問題一直存在其中,當我們能了解到是心的吶喊和歡唱,這就是一種「心的聲音」。
讓這段修習慈心禪的過程,令我們多培育並多聆聽心的節奏與靈感。嗯,還有你----「理性」,請走開,讓心說話!
●禪修類別
大致分為兩類:
1.止禪(奢摩他)---以培育定力為主,可以達到安止定與近行定。在慈心禪中,我們正念分明地認識、欣賞並進一步激勵自己去培育身體的舒適和平靜的心所,這會帶來更深沈的寂靜與安寧。
2.觀禪(毗婆舍那)---培育正念來體證三種共相:苦、無常、無我三法印,由此帶來解脫。「正念」,在觀禪中此一種特殊的形式開發出來,超出概念的束縛,並專注於當下的體驗,然後會有一種具有穿透性的觀察,終至體悟。
●修定的重要性
煩惱根源於貪、嗔、痴,具有動亂的特質;定,則有平靜或寂止的特相。修定最珍貴的理由在於提供觀慧成長的基礎。
●定的層次
1.遍作定—此階段,所做的前行是努力開發各種修習善巧。此時的所緣是遍作相,是第一個所緣,若加以思惟,便可印記心中而成相(指取相,或稱uggahanimitta)。
2.近行定—當心能夠安頓於所緣上,好像沈入或融合一處,便可說是有了近行定。此時,如睡著一般,六根門的所緣都不現起,我們要小心不可睡著,努力維持定力。此階段所緣稱為似相或相似之相,是純粹的概念,非常明亮透徹。當定愈深,似相愈純粹。
3.安止定—當定力足夠,心與所緣合而為一,固定其上,結果會提升至另一不同的意識層面。根本定是非常深沈且強而有力的境界。這是非常微細的境地,我們甚至進入了都沒有察覺,特別是當它只出現一段極短的時間:若出現愈頻繁,整個過程應會更為明顯。此階段所緣是近行定中似相。根本定有不同深細的層次。
另一種定,稱為剎那定,只出現在觀禪的修習中。是基於實相剎那剎那的變化,以實相為一境性之所緣,其強度等同於近行定。
●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又稱為「四梵住」。「梵」意指天或尊貴之意。「住」為安住之意。修習梵住,如同天一般安住,生活在喜悅當中,無有嗔恚。
「悲心」和「喜心」是慈心的兩個層面。悲心洞悉眾生的苦,努力祛除其苦。喜心洞悉眾生的幸福和喜悅,慈心可以用於這兩個方面。
「捨心」與眾不同,由中性的感受生起,是一種對待眾生的平衡態度,由理解因緣運作而來,尤其是理解業力的法則。捨心用來平衡前三項比較感性的梵住,並且是證得四禪的基礎。捨心所帶的美德首先是理解,接著是接納,然後是穩定,如此成就的定也更強大而持久。
●「觀禪」與「慈心禪」的修習轉換
在一個小時中,可先修習慈心15分鐘,之後轉至內觀修習。或許15分鐘未到,觀禪所緣目標已經十分清楚,於是決定立即切換。
如果由於與人交往頻繁,所以我們需要特別只修習慈心禪,反之,若要參加內觀閉關,則建議只修習內觀。
●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慈心
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都可以作為修習慈心的對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能夠使用善意的言語、善良的行為、不令人生惱與利益他人的心去修習慈心。
有些職業是需要慈心的:
教育人士:老師、教授等。可以讓你知道什麼是滿足。
醫療人員:醫生、護士等。有許多發揮悲心的機會。
服務事業:餐館、三溫暖等。需面對各式各樣的人,是應用慈心的訓練場。
即便是修習慈心會令禪修者感到歡喜,甚至充滿精力。然而,有些情況不是慈心能使得上力或招架不住時,就必須有智慧的說「不」!
與家人團聚,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家裡有你親近和親愛的人,或者,至少這是回家的意義所在。然長期親近並相處是一個需要掙扎的課題,許多夫妻都無法通過這個考驗。
從事娛樂活動,有屬於自己快樂的時間,這是令人快樂的。當然是在正確的方式下,如跟自己的同好見面吃飯,與大自然親近、戶外健行等,均有助於慈心的增長。
心靈修持活動。對一位佛教徒而言,應多親近道場,可以令我們的思想與行為不同於世俗的地方。慈心在此處可以獲得支援遇見更有經驗的人,激勵你、幫助你,亦可幫助叫無明的人。
文章來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