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641_10151711552081459_514457691_n

 

 

悲憫是善慧菩薩犧牲自己的證悟,以竭盡己力成為佛陀的唯一動機。當他以大悲之眼,看見眾生如何因錯誤指導的行為後果而受苦時,他的心深受震撼,於是發願成就儘可能圓滿引導眾生所需的智慧。


悲憫必須起而行動,此外還需要智慧,行動才會結出有用的果實。智慧能分辨正道與邪道,如果只有悲心而無智慧,試圖幫忙時,可能反而造成更多的傷害。另一方面,也許你有很大的智慧或已經覺悟,但無悲憫,連幫助他人的舉手之勞都不會去做。


佛陀同時圓滿具足智慧與慈悲。由於他對受苦眾生的大慈悲,菩薩得以持久的耐心,經歷漫遊輪迴的旅程,別人的侮辱與傷害,他都能堅忍、耐心承受。據說,如果你集合全天下母親對子女的慈悲,也無法與佛陀的大悲相比。母親在寬恕上有極大的包容力,將孩子拉拔長大並非易事,孩子有時非常無情,會在情感或身體上傷害母親。儘管受到傷害時教人傷心,母親的心通常仍有寬恕孩子的空間。在佛陀的心中,寬恕的空間無有限量,他寬恕的包容力是大悲的一種顯現。


菩薩曾有一世生為猴子。一天,牠正在樹林間擺盪, 巧遇一位掉入石縫中的婆羅門(Brahman),看到這位可憐又無助的婆羅門,牠心中充滿悲憫。這感覺的背後有極大的推動力,因為在那時,菩薩早已花了好幾世的時間來培養慈悲波羅蜜。


菩薩準備跳進石縫援救婆羅門,但牠懷疑自己是否有力氣把他背出來。智慧在心中生起,牠決定先用附近的大圓石試試力氣,牠舉起大圓石後放下,知道自己有能力達成營救。


菩薩下到石縫中,勇敢地把婆羅門救到安全的地方,先是搬大圓石,然後扛婆羅門,牠精疲力竭地躺在地上。婆羅門非但不感激,反而拾起石頭重擊猴子的頭,好把肉帶回去做晚餐。猴子醒來後發現自己瀕臨死亡,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並未生氣,這是因為牠具有寬恕的完美品行。他反倒對婆羅門說:「在我救了你的命之後,將我殺死是恰當的嗎?」


然後菩薩想起婆羅門在森林中迷了路,若沒得到協助便無法回家。慈悲無有界限的牠,遂咬緊牙根,決定即使冒生命危險,也要引導婆羅門離開森林。在牠向婆羅門指示要轉向那條路時,傷口中流下的血形成一條血徑。最後,婆羅門找到了正確的道路。


連身為猴子時,佛陀都有這般的慈悲與智慧,你可以想像在他證悟時,這些波羅蜜已修習到多麼廣大的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