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像枯葉,不為死做準備,空手離開 ◊◊
【235偈】
汝今已似枯焦葉,閻魔使者近身邊。
汝已佇立死門前,旅途汝亦無資糧。
【註解】
現在你已是枯萎的樹枝,死亡的力量已經降臨,你站在死亡門前,可是你連上路的資糧都沒有。
◊◊ 迅速勤奮的使自己成為智者,為自己建造一個安全的島嶼,你將到達天界 ◊◊
【236偈】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
拂除塵垢無煩惱,得達諸天之聖境。
【註解】
你應該為自己締造安全的島嶼,發奮及加倍努力成為智者,無垢穢、無痛苦,達到天界或聖賢境界。
◊◊ 當壽命到達終點時,你又沒有資糧,旅途中沒有地方好歇息 ◊◊
【237偈】
汝今壽命行已終,汝已移步近閻魔。
道中既無停息處,旅途汝亦無資糧。
【註解】
現在你的壽命已到了終點,你已來到閻魔王面前,你無依止處,你連上路的資糧也沒有。
◊◊ 智者為自己建造安全的島嶼,棄除污垢無煩惱,不再重生與老化 ◊◊
【238偈】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
拂除塵垢無煩惱,不復重來生與老。
【註解】
為自己締造安全的島嶼,發奮精進、不懈努力,成為智者,讓自己無垢穢、無煩惱、無痛苦、無罪惡的達到天界或聖賢境界,從此不再墮入生死輪迴。
注:「諸天之聖境」——指五淨居天(Panca Suddhavasabhumi)——無煩天(Aviha)、無熱天(Atappa)、善現天(Sudassa)、善見天(Sudassi)、色究竟天(Akanittha)——為阿那含(三果)聖者所生之處。
【邁向死亡的大門——屠夫之子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一名屠夫的兒子。
舍衛城裡,住著一名屠夫,他宰殺牛隻後,把最好的肉留起來自己食用,把其餘部分賣掉,在五十五年裡,他不斷的在宰殺牛隻。雖然佛陀就住在附近的寺院,可是他從來不曾施捨過一湯匙的米飯,他餐餐無肉不歡。一天,近黃昏時分,天還亮著,他給了妻子一塊牛肉準備晚餐,自己跑到池塘去洗澡。
當他不在家時,有一名朋友到訪,他對屠夫的妻子說:「請讓給我一點牛肉好嗎?我家裡有客人到訪。」「牛肉全賣完了,屠夫也洗澡去了。」「請幫個忙,把牛肉讓給我吧!」「家裡已無額外的牛肉了,剩下一小塊是我們的晚餐,我丈夫沒有肉就吃不下飯,他肯定不會把牛肉讓給你。」最後,那位朋友還是從屠夫妻子手上拿了那塊牛肉興高采烈的離開。
屠夫洗完澡回來,開飯的時間到了,妻子把飯菜都擺在屠夫面前,屠夫問妻子:「肉呢,沒有肉?我出門前不是已經把肉交了給你。」「你的一名朋友說家裡有客到訪,要求我把那塊肉讓給他,我告訴他,你沒有肉就吃不下飯,可是他還是把肉拿走了。」於是,屠夫耍性子不吃飯,叫妻子把飯菜都收了起來,他拿了一把屠刀就離開家。
屠夫到屋後,一頭牛就綁在屋後,屠夫掰開牛嘴,把牛舌頭連根切斷,屠夫把舌頭帶回家,在爐子上烤熟後,坐下來吃晚飯。他吃一口飯後,準備吃一口牛舌頭,可是,這時候,他自己的舌頭裂成兩段,並掉到飯裡。血從他口中噴出,他倒在地上亂滾亂爬,口中還發出如牛一般的喊叫聲,此刻,正是屠夫業報現前,他為他的惡行付出應有的代價。
此刻,屠夫的兒子就站在旁邊,看到父親的情況嚇呆了,母親對他說:「這情況可能發生在你我的身上,別管我了,趕快逃命去吧!」屠夫的兒子畏懼死亡,告別母親後,獨自逃到達卡西去了,屠夫在地板上掙扎,最後死了,死後在地獄界重生,那頭牛也死了。
逃到達卡西後,屠夫的兒子當起金匠學徒。一天,師父外出時吩咐他幹活,師父回來後,看見他的手工精巧,很是欣賞,當他到了適婚年齡,師父便把女兒許配了給他,他倆婚後產下子女,後來子女逐漸成長了,都學得一門好手藝,各自回到舍衛城去謀生,各自成家立業,並都成為佛陀的忠實追隨者。可是老金匠——那屠夫的兒子,還住在達卡西,毫無善行的度日子,兒子們心想:「父親年紀大了,應該接他過來一起住。」
將父親接過來後,他們心想:「父親一生沒有善行,讓我們代替父親布施,讓他積點善業。」於是,他們邀請佛陀和眾比丘到他們家裡接受供養。隔天,佛陀和眾比丘到來,他們無微不至的侍奉佛陀,餐後,他們對佛陀說:「世尊!我們的供養是為了我們那年老的父親,請為我們的父親祝福。」佛陀對老金匠開示道:「你是個老人,你的肉體已經像枯萎的樹葉,你一生不積善業,缺乏到天界的資糧,應為自己締造依止處,尋求智慧不作愚癡者。」佛陀說完,宣誦了此四段詩偈。
【評論】
本篇以死為中心,強調知道生命將結束的重要。佛陀規勸老人留意死亡,並為終止苦而提供資糧,事實上是要他留意和關心那永遠存在的死亡的威脅。佛教徒在禪定中觀想死亡,死亡成為禪定中的重要課題。觀想死亡對佛教徒而言是重要的,這種對死亡的觀想,猶如太陽的運轉,從日出到日落永不停息,這世間的一切生物也同樣的從生到死,沒有一種生物不面對死亡。生命像草端的露珠一樣不永恆,它急速消失,如在水面上畫畫,如水泡。生命的任何階段——童年、青年、老年,都會因死亡而終止。
不止人類面對死亡,所有的眾生包括天人在內都面對死亡,它是生物的本性,只要有生就會有死,它對任何生物都不陌生。
樹木、山河、海洋、日月,或其他機械設備都面對改變和老化,世間的一切生物都受制於三種因素——老、病、死,想以財富、地位、權力和學識來棄除這些畏懼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要執著於生命或令你舒適的事物。
要是一個人從來不考慮死亡,不理解人生的無常,這種人很容易屈服於邪惡和危險的念頭,如:忿怒、仇恨、貪欲、自私、傲慢。練習死亡觀,有助於緩解那些惡念,培養賢德和善良的品德,他為人樂觀、誠實、平等、慈悲和慷慨。
佛陀為我們指示出老、病、死這三大信息,教導我們這三大課題。當你看見一名老邁者,要觀想自己有一天也會變得老邁;當你看見一名病人時,觀想自己有一天也會生病,對生病做好心裡準備和防範;當你出席葬禮時,你要觀想自己有一天也會死去。一旦你這麼做,你就會開始孝敬年老、幫助貧困和病患者,過著賢良的生活。此外,這也有助於讓你過舒適的生活——通過放棄財富、地位、權力、學識和因幼稚而產生傲慢心。
當你每天練習死亡觀時,你會逐漸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感,此外,你不會被突如其來的變動而感到悲傷,甚至連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致愛者的死也不會感覺到悲慟。佛陀在經典中介紹了許多實際的例子,明顯的告訴我們練習死亡觀能獲得很大的利益。
在你開始練習死亡觀之前,你應先潔淨身體,供奉鮮花、香等等,持守三皈五戒,或其他更高的戒律,然後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角落,以最舒適的姿勢開始進行禪定,並作以下觀想:
1、我免不了老化、疾病和死亡,如我一樣,世間所有的生物也免不了老化、疾病和死亡。
2、我的生命是無常的,死是必然的,我免不了一死。
3、我父母的生命也是無常的,他們面對死亡,他們免不了一死。
4、他們免不了老化、疾病和死亡。
5、我的導師們的生命是無常的,死是必然的,他們必須面對死亡。
6、他們免不了老化、疾病和死亡。
7、我的兄弟姐妹的生命是無常的,他們免不了一死,他們面對老化、疾病和死亡。
8、我的親戚們的生命是無常的,他們免不了一死,他們面對老化、疾病和死亡。
9、我所至愛的人的生命是無常的,他們免不了一死,他們面對老化、疾病和死亡。
10、我的鄰居們的生命是無常的,他們免不了一死,他們面對老化、疾病和死亡。
11、對我懷有惡意者的生命是無常的,他們免不了一死,他們面對老化、疾病和死亡。
12、這世間一切眾生的生命是無常的,他們免不了一死,他們面對老化、疾病和死亡。
當你長期練習死亡觀時,你的身、口和意將變得純淨,你將不會對社會造成任何傷害,你的行為、言語和意念將放眼大眾的利益。
當你持續練習死亡觀想時,你的一生將是快樂的,你將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此外這觀想也幫助你在來世獲得天人和人們的慰藉,最後達到涅槃。
對一般人而言,死亡是一個尖銳的課題,它是悲傷、沉悶和掃興的事,只適合在喪葬禮上討論。一般人沉浸在自我,尋求永遠的快樂,追求刺激和肉慾上的暫時滿足,拒絕駐足思索那些令人喜悅、滿足和總有一天到達終點的課題。如果不在智慧下摧毀那精神上的刺激,和肉慾上的短暫滿足,並思索於死亡,死亡照樣會找上門。只有同處一屋檐下的親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突如其來的死亡,才會使他們從肉慾的沉迷中暫時清醒過來,這時他才願意面對這殘酷的事實,才願睜開眼睛,才會思索及考慮為何有死亡?為何有這種褫奪樂趣的痛苦和分離?
對大多數人而言,有時候死亡會令他們深思,思考這深奧的問題,生命的意義何在?為何那曾經有大作為的人,現在冷冰冰的躺著,無感覺也無生命?生命又有什麼價值?那曾閃爍著歡樂的雙眼,那曾閃爍著愛情的雙眼,現在已經永遠閉上,失去活力、失去生命,這些問題無法抑制,在這些問題當中,如果尋根究底,最終將發掘人類內心的潛質並獲得最高的真理。
佛教徒不認為,死亡是讓人遠遠避開的課題。死亡是打開生命之謎的鑰匙,通過了解死亡,我們才了解人生。死亡的範圍太大了,它是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換句話說,生和死是同一過程中的兩端,如果你了解過程的一端,你也必須了解過程的另一端,因此,通過了解死亡的目的,我們也了解生的目的。沉思於死亡,死亡將降臨我們身上,這有助於軟化那最堅硬的心,使它與慈悲連繫起來,面對那一波又一波連綿不斷的欲念與欲樂、毀滅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制度、信仰和造成種族的障礙。一切生命都同樣的要面對死亡,死亡是最偉大的平等論者,令人驕傲的出身、地位、財富、權勢都得讓位給那吞沒一切,無可避免的死亡,就是這死亡使詩人這麼說道:
權杖和王冠將墜落
當使用鋤頭和鐵鍬時
在黃土中,
一切平等
觀想於死亡,有助於毀滅那虛空、迷幻的肉慾;觀想於死亡消除了虛榮心;觀想於死亡令那被錯誤價值觀誤導的心,獲得平衡與健康;觀想於死亡令那飄浮不定的心穩定下來,並朝正確的方向發展。佛陀鼓勵弟子們實踐死亡觀,不是沒有目的的,這也叫做關注於生死。一個練習者,必須每時每刻把念頭轉向死亡即將降臨。
死亡觀是一種古老的觀想法門,在《清淨道論》中曾論及,要通過死亡觀而達到完美,必須做這樣的鍛練,要留心、要急速應變、要理解。例如,一名青年弟子,不正確的理解死亡,以為那將是在很久以後,或年老時才會發生的事,那麼一來,他的觀想將缺乏力量和清晰度,使他走錯路線,無助於成功。
從《清淨道論》中所論及的受益,可看到觀想於死亡者,能獲得多大的利益——那誠心認真觀想死亡的弟子精力充沛,不沉迷於一切所有,放棄欲望,停止惡業,對物質生命無所求,建立無常的觀念,覺悟生(有)的痛苦和無神我(靈魂)存在的本性,他在面對死亡的那一剎那毫無恐懼,保持專注與鎮定,最後,如果在今生未能證悟涅槃,在肉體瓦解後,他必定有安樂的新生命。由此可見,死亡觀不但淨化和使心純潔,也消滅了對死亡的恐懼和彷徨,並有助於當他抓住最後僅有的一口氣時,那片刻的寧靜和湛然的面對它,因為他已做好了準備,像這樣的人,有資格說:「啊!死亡,你在哪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