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智慧波羅蜜,它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透視諸法之共相與特相的心所。它的特相是透視諸法之實相,或是毫無錯誤地觀照目標的共相與特相,有如一個熟練的射手一箭即射中目標。其作用是有如燈般照明其目標;現起是不混亂,有如嚮導為迷失在森林中的旅人引路;近因是定力或四聖諦。

對於智慧波羅蜜,應當如下地省察:

如果沒有智慧,布施等德行就不會變得清淨,也不能夠執行各自的作用。即有如失去生命的身體就會失去光澤,也不能執行種種功能;而沒有了心,諸根就不能在各自的範圍之內執行其作用,同樣地,如果沒有智慧,信等諸根就不能執行它們的作用。智慧是修其他波羅蜜的主因,因為當慧眼開啟時,偉大的菩薩甚至會毫不讚揚自己及貶低他人地捨棄自己的肢體與器官。就有如藥樹般,他毫無分別心地付出,在(之前、當時與之後)三時都充滿喜悅。通過智慧,在運用方法善巧智及為他人的福利而作出的捨離達到了波羅蜜的層次,但為自己的利益而作的佈施就好像是在投資。

再者,如果沒有智慧,戒就斬不斷渴愛等煩惱,因此甚至不能達到清淨,更別說是作為(獲得)正等正覺者的美德的基礎。

只有智者才能夠很清楚地看透在家生活、欲樂與生死輪迴的厄難,以及看清出家、證得禪那及證悟涅盤的利益;而他獨自地出家,培育禪那,趣向涅盤,以及令到他人也獲得這些成就。

沒有智慧的精進並不能夠完成所要達到的目的,因為激起它的方式錯誤,所以完全不激起精進還比錯誤地注進精進好。但當精進與智慧配合時,如果再具備正確的方法,是沒有任何事無法完成的。

再者,只有智者才能毫無瞋恨地忍受他人對他的虐待,愚癡的人是辦不到這點的。對於缺少智慧的人,他人的惡待只會激使他煩躁。然而對於智者,他能善用其忍辱的能力,以及令到它的力量增長。

在如實地明瞭(苦、集、道)三聖諦、它們的因與對立之法之後,智者不會欺騙他人。菩薩只有在證得佛果時才會直接地證悟第三聖諦(滅諦),即一切苦的止息。同樣地,在以慧力加強自己之後,智者的毅力形成了實行圓滿諸波羅蜜的不動搖決意。只有智者才能夠很善巧地提供一切眾生福利,而毫不分別親愛的人、中立者及敵人。只有運用智慧才能中捨地面對世間的得失等起起落落,而毫不受它們動搖。」

人們應當如此省察智慧波羅蜜,認清它是清淨一切波羅蜜之因。

再者,菩薩必須如此訓誡自己:「無慧就不會獲得知見,而無知見就不可能成就戒。缺少智慧與戒的人是不能獲得定的,而沒有定的人甚至連為自己帶來福利也不能,更別說是崇高的提供他人福利。因此致力於為他人的福利而修行的你怎麼能夠不盡全力清淨自己的智慧?」這是因為菩薩是通過慧力而具足了智慧、真實(sacca)、捨離與寂靜(upasama)四住處(caturadhitthana),得以運用布施、愛語、利行(atthacariya)與平等或同待(samanattata)四攝法(catusangahavatthu)利益一切眾生,得以協助他們進入解脫道及使到他們的諸根成熟。再者,通過慧力,他投入於分析諸蘊、處等,透徹地依真諦覺照緣生與滅盡的過程,培育布施波羅蜜等至最高層次,而圓滿了菩薩的行道。如是在省察智慧的種種美德之後,他應不斷地培育智慧波羅蜜。

注解《分別論》的《迷惑冰消》舉出七個培育智慧的方法:

一、不斷地請教智者;

二、保持身體與身外物清潔;

三、保持信、精進等諸根平衡;

四、遠離無慧之人;

五、親近智者;

六、省思含有深奧之慧的法的本質;

七、在所有四種姿勢裡都傾向於培育智慧。

《中部注》提到菩薩會在諸佛座下出家、清淨自己的戒、研究佛陀的教法、過著禪修的生活、以及培育觀智直至行捨智──這是菩薩在成佛之前所能夠證得的最高智慧。

現在正法還住世,而這是提供你們培育各層次的觀智的機會;如果想要修菩薩道,你們有機會修至行捨智。但是如果只想要獲得解脫,最低限度你們必須修止禪與觀禪,致力於在今生證得須陀洹道果,以便不會白費了已獲得的難得人身及已遇到的稀有佛法。

 

 

 

 

 選自《菩提資糧》

 

 

 

 

 

 

 

 

 

 

 

 

 

 

 

文章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zVKy7Gy4jDZlsI2ipCHgf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