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jpe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很多人學佛多年,修行多年,卻很少真正地對著自己的煩惱下手,下決心解決煩惱。如果你沒有對著自己的煩惱下過手,哪怕你會背很多經論,哪怕你修完了各種課程,也只是穿著金光閃閃的馬甲而已。

 

・修行的根本是刀鋒向內,對著自己的煩惱下手。

 

・如果我們不了解心所,就不能了解心的意涵及素質,就不知道該怎麼培養善心。

 

・《燃燒經》解說。

 

・實踐題是,觀察今天生起的善心和不善心。希望能把這個題目當作每天的日記來記錄,對你個人來講,就是善心和不善心的日記。不需要寫多,不要讓它成為壓力,每天就各寫一個善心、一個不善心。怎麼觀察呢?對於現前和未來有沒有利益,無外乎是身心狀態的體現。如果你有觀察自己身心的狀態的習慣,就可以馬上進行分析。當你的善心生起來時,身體怎麼樣,心怎麼樣;不善心生起來的時候,心怎麼樣,身體怎麼樣。有沒有帶來福利,你就很清楚了。身體跟心直接相關的就是心生色法。心生色法最直接的表現是它的變化色,在心臟那個位置你能很清楚地感受到它。觀察要點是,身心是不是清淨安穩的,是否健康,現前及未來有沒有帶來自他的利益和福利;如果在這一期生命的成為臨終一念,它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以這幾點為基礎來寫你的日記,把它們記錄下來。

 

 

 

 

 

 

 

阿毗達摩實修——貪和無貪心所(一)(一) (雲端阿毗達摩第25講)

 

昨天我們再次強調了什麼是相等四法。討論了善和不善的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也講了什麼是苦行道,什麼是樂行道;什麼是遲通達,什麼是速通達。

誰都願意做一個樂行道速通達的行者。然而,為什麼我們不能成為樂行道速通達的人?苦行道遲通達到底又是什麼原因呢?都是由於過去的業所導致的嗎?

有業的因素,也跟我們的習性有很大的關係。為什麼一再地強調,要辨識你的性行,要知道自己是貪性行者、嗔性行者還是痴性行者呢,因為不同的性行在修學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如果這一點不認知,又不能夠隨順著心的慣性去引導它,要麼逼迫它,要麼放逸它,如此你的心就不能很好的成長。還有跟善知識也有關係。依什麼僧團,修什麼樣的止觀體系,遇到什麼樣的老師,能不能引導你的心,這與你的修行所得也有很大的關係。禪修要鎮伏五蓋,但你能不能認識你的五蓋,認識後,又怎樣削弱你的五蓋,這都是很關鍵的內容。這些也都是造成我們行道通達順利與否的重要因素。

什麼是學佛的偽裝?怎樣才能突破學佛的偽裝?請每個人摸一下胸口,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有沒有偽裝?能不能看到你的偽裝?如何才能看到我們的偽裝?

很多人學佛多年,修行多年,卻很少真正地對著自己的煩惱下手,下決心解決煩惱。如果你沒有對著自己的煩惱下過手,哪怕你會背很多經論,哪怕你修完了各種課程,也只是穿著金光閃閃的馬甲而已。

修行的根本是刀鋒向內,對著自己的煩惱下手。不管是違犯性的煩惱,困擾性的煩惱,還是潛伏性的煩惱,你都真的去面對它,把它當對手來解決。而且有方法、有手段、有步驟,不斷建立起修行的里程碑。真正這樣乾,那你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一名戰士,一個敢於直面自己煩惱的勇士。如是,無論怎樣你也會通達的,可能你會苦行道,但你最終也能通達。

昨天給大家佈置了一個作業,看到很多人完成了實踐題,很高興。以後每天都會有類似的作業給大家,特別在名法的階段,每天都會有一個實踐題。

修行就是在修習、培育心的素質,心的素質是什麼?就是心所。當我們要開始認識內心的素質和屬性的時候,能不能在每個當下認知它?要怎麼去認知呢?通過相等四法。其實修行最後都回到這個偈誦:「不造一切惡,具足於諸善,淨化其自心,此是諸佛教。」最後都要回歸到能不能如理作意,在面對一切所緣時善心能否生起。所以第一個實踐題是,觀察今天生起的善心和不善心。希望能把這個題目當作每天的日記來記錄,對你個人來講,就是善心和不善心的日記。不需要寫多,不要讓它成為壓力,每天就各寫一個善心、一個不善心。今天會講貪心和無貪的心,就記錄一個貪一個無貪。以此記錄和思維,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佛教徒。如果你自以為是一個真佛教徒,卻連觀察善不善的實踐都不願意做,那就要檢查是不是只是穿著佛教馬甲的人了。

寫這個善不善日記的要點是什麼呢?《表解》裡面對善心(kusalacitta)的解釋是主動造善業的心,能引生未來相應的善果報。主動造善業時,你心裡是知道的。善心其性安穩,當下心的狀態是不會不安的,不會躁動的,不會茫然的,很穩當,內心很平靜。能於現前及未來帶來自他的利益。所以你在寫日記的時候,第一個要去觀察你的心在現前對自己、對他人有沒有利益?未來對自他有沒有利益,有沒有福利。

怎麼觀察呢?對於現前和未來有沒有利益,無外乎是身心狀態的體現。如果你有觀察自己身心的狀態的習慣,就可以馬上進行分析。當你的善心生起來時,身體怎麼樣,心怎麼樣;不善心生起來的時候,心怎麼樣,身體怎麼樣。有沒有帶來福利,你就很清楚了。身體跟心直接相關的就是心生色法。心生色法最直接的表現是它的變化色,在心臟那個位置你能很清楚地感受到它。心生色聚裡面的地水火風也能可以體會。比如僵硬、沈重,這是地大的特性;黏著,這是水大的特性。暴怒而產生的體溫升高,這是火大的特性;急急慌慌,恨不得要趕緊做成什麼,是風大的特性。心生色聚的地水火風是否調和,有沒有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還是相反的變化色,這些都是可以觀察到的身體狀態。

昨天有賢友講:「你看我的貪得到滿足了,我很快樂。我感到快樂,你怎麼說我有什麼損失呢?或者說這個有什麼不好?」你很快樂,從外在的角度上講,你獲得了想要的東西。當下你獲得了東西,你有利益了,但別人有福利嗎?你在別人的心目中增長了什麼形象,對未來有什麼影響呢,一般不會太好對吧。悅俱貪相應帶有喜,喜就會有樂受,而帶著樂的心會增長相應法。身體感覺會膨脹起來一樣,很舒服,要飄起來似的,這樣的感覺是有的。悅俱貪相應的心產生的心生色法也會有輕快和柔軟的特點。但是,因為貪的特性是黏著,所以心生色法也有粘滯性。伴隨輕快、柔軟特性的心生色法,擴散到全身,但因為貪的特性,到哪黏哪,很多毛細血管會就會被堵塞。雖然我們體會不到這麼細膩的影響,但可以運用阿毗達摩的角度去這樣地推敲。貪心當下對你的身體也沒有長遠的利益。

再觀察心是什麼狀態呢?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痴、無慚、無愧、掉舉,剩下的不善心心所還有貪、邪見、我慢、嗔、嫉妒、慳吝、昏沈、睡眠、懷疑、惡作,你們覺得這些心所好不好?這樣的內心素質健不健康?當心不健康的時候,未來會帶來怎樣的果報呢?就看這樣的心有多強,持續多長時間,留下什麼影響。

所以觀察要點是,身心是不是清淨安穩的,是否健康,現前及未來有沒有帶來自他的利益和福利;如果在這一期生命的成為臨終一念,它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以這幾點為基礎來寫你的日記,把它們記錄下來。

如果你有孩子,就請跟你的孩子一起做個課件觀察,讓你的孩子提醒你,不要不好意思。你的毛病不會比你孩子更少的。你如果敢跟孩子說,我們結一個互相學習、互相提醒的對,來看看誰起了不善心或善心。我敢給你保證,你生起不善心的機會一定比你孩子多,不信你可以試試看。這樣帶著孩子堅持三個月做下來,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就會有很多令人驚喜的變化。

以後的作業大家就以這個方式去做。如果覺得有壓力就不要做,要不要成為真正的佛教徒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對著你的煩惱下手也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解決你跟你孩子的問題,還是你自己的事情。做作業不是為我做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進入心所的課程前,先要把兩個內容給大家再復習一下。一個關於無明,一個關於四食。愚痴、無明、邪見,很多人分不清楚,聽起來好像都是一樣的。錯知三十一界里的有情與無情為常樂我淨,這就是無明;執持三十一界里的有情與無情常樂我淨,這是邪見。一個是錯知,一個是執持。錯知和執持又有什麼區別呢?

佛陀說:「它奔向在究竟意義上並不存在的女人、男人等,而不是奔向究竟意義上存在的諸蘊等,因此它是無明。」前面講過冰上理論,如果用冰山來比喻生命體,一般我們只會關注冰山的存在,無論它是露在海面上的,還是藏在海底下的,冰山既是唯一、也是全部。我們無法想象沒有冰山的境界。無盡的輪回中我們無法在生命之外知道其實有涅槃,這是造成無明的關鍵。

無明是奔向在究竟意義上並不存在的女人和男人等,而不是奔向在究竟意義上存在的諸蘊等。我們只活在不真實的概念中,不能透知概念後面究竟法的真實狀態。無明障蔽的能知中,能看到的世界都是男人、女人、金銀財寶、車子、房子等概念,女人奔向男人,男人奔向女人,所有人都奔向金銀財寶。不奔向於諸蘊,沒有看到男人女人都是因緣生滅的五蘊聚合。如同看不到冰山只是水凝固而成的。如果天氣變熱,溫度升高,冰山就化了;如果溫度再升高,連水都變成水蒸氣了;再讓溫度升高,水蒸氣都飛沒了。

認為真實存在的冰山,其實是沒有實質的。同樣,你看到的男人和女人,其實是色受想行識的組合。在你這一生死心生起來的時候,這個五蘊組合就離散了。下一生再組合起來的五蘊跟這一生有關係,但是它們已經不是同一個五蘊了,某種程度上講,你的冰山已經化掉了。但是我們會一直執持這個不斷變易的所謂生命,以為是我們唯一可以倚侍的實際存在。這就是邪見。

因為對生命真相的無知,所以就會想去讓這個生命存在得更好,希望它永續存在、快樂。想讓生命存在,就要餵養它。餵養生命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內容。餵養有四種形式:摶食、觸食、思食、識食。餵養本身就是尋求並獲取精神食糧和物質的食糧的過程。而不同的生命界對於物質食糧和精神食糧的需求是不同的。

依十二緣起支來看,眾生的生命形態是從識、名色、六入、觸、受這現在五種果報表現出來的。從結生識、結生名色到六入、觸、受,在不同的生命狀態中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面對同樣的所緣,蚯蚓的觸、螞蟻的觸、人類的觸、鬼界的觸、欲界天人的觸、色界天人的觸、無色界天人的觸,是不一樣的。生命形態不一樣決定眾生的識、名色、六入、觸不一樣。因為識、名色、六入、觸不一樣,所以他的受也是不一樣的。但不管他們的受一樣不一樣,只要是鼓勵生命存在的觸,就都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只要對生命存在有妨礙的,都會產生痛苦。因為你執取生命,就會演進成這樣一種鼓勵或保護有助於生命存在和延續的機制。因為無始以來你都認為,如冰山這樣的生命是唯一的存在,輪回中慢慢就會堅固這樣的認知反應模式。也就是進化心理學所認為的進化過程,而我們佛教徒則認為這個過程是退化的。

不管是進化還是退化,在漫長的時間里,生命確實就累積成了這樣的一些習慣,從而產生了欲愛、有愛、無有愛。你會對出現的各種所緣進行評價,分別哪些是好的,哪些對我是有幫助的,從而形成各種見解、各種看法、各種觀念。慢慢的,你對這些觀念、看法開始產生堅固的執取,反而認為真相就是這樣的了。比如我們認為民主、自由就是好的,但什麼是民主自由卻說不清楚。我們認為甜的東西好吃,結果發現甜的食物吃多了會得糖尿病。因為錯誤地認為生命是永恆的,是我們唯一可以倚侍的,因此而形成的那些該怎樣保護生命,怎麼樣讓生命存在的各種堅固看法,也一定都是錯誤的。這個就是邪見。邪見在外層,無明在更深的地方。有無明不一定有邪見,有邪見一定有無明。

我們一般很容易生起邪見相應的心,世間通稱我邪見,所有的凡夫,在生命的最開始,結生心生起後十六個心識剎那一定會生起一條執取新生命出現的貪邪見心路。再比很多人堅固地認為,人死如燈滅,今朝有酒今朝醉,活著就要好好的玩樂,這是斷滅邪見了。邪見和無明在這裡只是跟大家簡單的說一下,後面講到無明心所和邪見心所的時候,還會再細講。因為今天開始要講善和不善心所,不善心的生起往往和邪見相關,而且一定有無明。所以把痴和邪見的意涵跟大家先有個交代。

常規地在講到心所時,都會從遍一切心心所、雜心所(通一切心的心所)開始,然後再講不善心所、美心所。這樣講是比較有次第的,但是因為還有很多賢友沒有什麼基礎,所以我們就從平常最容易碰到的心所——貪心所開始講起。對於普通人來說,貪心所和嗔心所太常見了,所以我們最先用這個來跟大家分享。

什麼是心所?我們在學色法的時候,瞭解到如果物質不斷的分解,最後不可再分的微粒是色聚。但色聚還不是物質世界最本源的東西,本源的東西是色法,色法是物質的基本屬性。同樣的,精神世界如果分解到最小就是名聚,是一個個的心。名聚還不是究竟法。精神世界最本源的東西是名法,是心的素質,也就是心的屬性。是不同心不同能知的特質。心所在巴利語裡面叫cetasika,中文把它翻譯成「心所」,就是心所有的意思了。提到心所,就知道是心的內涵,是心的素質或者是心的屬性。

為什麼我們要學心的內涵或者心的素質呢?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能體驗到的這些善心、不善心和各種內心的感受,情感的表達,還有內心的思考,內心的創造,內心的發明,或覺得我這個心非常與眾不同,心很清淨,心很高尚,心非常清高和寡。所有這些感覺,這些心的不同作用,其實都是你心裡面的心所所扮演的這些功能。如果我們不瞭解心所,就沒有辦法瞭解心。剛才講到的這麼多心的各種狀態,以及所呈現出來的各種作用和表現,如果不能夠瞭解它的意涵、內涵、素質,我們就不知道怎樣去培養我們的心。只有通過更詳細地瞭解心的屬性、心的內涵,才能瞭解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心,提升我們心的素質。

瞭解心所的方法也是相等四法——特相、作用、現起、近因,通過這個管道來分析每一個心所,通過這四個面向來詳細地瞭解我們內心的狀態。你可能會說我現在不要提升,涅槃我不去。但你至少會想過得好一點,對不對?想要快樂,學下去也有幫助。當然這是學習教理過程中比較低等的價值。學習佛法的價值是可以成佛,可以解脫。

昨天我們談到了善和不善。善心生起的時候是健康的、無罪的,不被智者譴責的,會帶來樂果的;不善是不健康的,或者說它的身心是處於病態的,是有罪的,會帶來苦果的,會被智者譴責的。這就是它的特相,是善心和不善心的特相。善的作用就是會摧毀不善,不善的作用就是帶來不善。善的現起,呈現在你內心的狀態就是清淨無染、純淨、安穩、平靜,而不善心就是相反的。如果是愁悲苦憂惱相應的內心,就是堵著的狀態。如果你的心是貪的,就會有那種想抓取、黏著不捨的內心狀態,伴隨著害怕失去,怕被人家搶走,怕別人多佔有的那種感覺,這些就是貪,就是有染的。摸摸自己的心就會知道,雖然有些貪也是愉悅的,但是卻有很多不安成分在裡面。善的近因是如理作意,不善的近因是不如理作意。如果我們擁有了對善和不善的分辨能力,接著下來就可以去分析什麼是善心所和不善心所了。

首先來看貪心所。貪的巴利語叫lobha,當然在經藏裡面還有很多其他的名稱,比如tanhā(渴愛),欲chanda有時也會被稱為貪。lobha的定義有三個:第一個定義,貪是工具,一個是伴隨貪生起的心和心所,就會黏著所緣。第二定義,貪本身就能夠黏著所緣。第三,黏著的這個動作就是貪。第一個是做為工具或媒介來講,第二個是從本身的主體來講,第三個是從動作過程來講。

貪的特相就是執著目標為「我的」。《法集論義注》裡面給出了一個例子。古印度人怎麼抓猴子呢?就是在猴子經常出沒的那些地方,比如樹上,塗上強力粘膠。當猴子從一棵樹跳到一顆有強力膠的樹上時,猴子的手一抓過去就被粘住了。它趕緊拿另外一隻手去推樹幹,想把手掙脫出來,結果另一隻手也被粘住了。手被粘住後,它就用腳去推樹幹,結果那個腳也粘住了,最後頭和四肢都被粘住了,連身上的毛都被粘住了。等獵人來了,把猴子抓下來,殺了它,烤著吃了。

同樣的,眾生因為色聲香味觸法六種所緣而產生貪著。二十四緣里排第二的就是所緣緣。有人把「所緣緣」翻譯成迷魅緣,就是因為它很迷人。令人覺得它很有樂味,很有意思。從而往往會被所緣緣的緣力粘住不得自由。每天都在色聲香味觸法六種所緣裡面黏著。從這個黏到那個,從那個黏到這個,四肢、頭、整個身心都被黏在裡面。

以前講過人是五蘊狗,有人覺得是侮辱人。今天再加一個,叫六境猴。我們就像被粘住的猴子,被黏死在色聲香味觸法里,總是在惡趣裡面輾轉。猴子是因為跳過去被黏住了,猴子為什麼要到處跳?尋找食物,或者尋找配偶,或者純粹玩耍,或者為了生命的存活而要遷徙,無外乎就這些。

我們也是這樣,為了尋覓四食,從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從這個公司跳到那個公司,從這個行業轉到那個行業,本質上跟猴子跳樹沒有什麼區別。不管到哪,只要發現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人就被黏住了。看到或聽到某行業不錯,就想要跳進去深耕,去挖掘利益。有一點成績就執著成績是屬於我的,別人都不能碰。喜歡哪個職位,就要佔著,「這個職位我都乾了五年了,憑什麼要把我換掉」。執著目標為我,這就是貪的特相。

貪的作用是黏著目標,經典講就像在熱鍋上直接放肉,馬上就被粘住了。用鍋鏟使勁鏟都鏟不出來。眾生也是這樣,只要貪著一個目標,黏在那個目標上,就很難解脫,一直被黏死在那裡。甚至為了黏著而產生愁悲苦憂惱,就類似肉被燒焦了。為了某個目標,為了某種感受你奮鬥,然後為它生,為它死,全然投入。認為這就是我的生命,這就像我的兒子。

貪的現起,呈現在我們心裡面,是不能捨棄這個目標,表現為不能捨棄。比如,你們家有個愛子,雖然經常不聽你的話,不做作業,總上網玩遊戲。但如果我跟你說,既然你的孩子那麼不聽話,就送給我吧,我帶他出家,去沙馬內拉學院。你嘴巴可能講說:「好啊,Bhante!」一摸自己的心,真捨不得,對吧?不捨得孩子去出家,受不了,這就是貪的現起。在義注裡面形容:就像我們的衣服掉到油桶里去了,然後被油浸染上了,這個油是很難把它洗掉的。再有一個說法叫「如油入面」,如果說你衣服沾了油,還可以清洗,現在我們有很多高去污力的清潔劑可以把它洗掉。但是大家吃過蔥燒油餅嗎?那個是邊揉面,邊把油抹進去的,你說能夠把揉在油面里的油,洗取出來嗎?即使能把它洗出來那個面也就爛了,對不對?

貪的近因,對目標生起結。也就是染著所緣或者會被捆在目標上,心和目標打結了。對目標會生起結,緣於兩種原因,一是覺得所緣有樂味,會帶來長久的快樂,是清淨法,這是不如理作意;再一個是邪見。邪見就是執取所緣是快樂的、如意的、稱心的。具備這樣的邪見,而生起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面對的一切,無論有生命的無生命的,其實在究竟法的層面,都是不淨的。由於邪見的緣故,我們就是緣取不淨的所緣做淨想,不樂的作為樂想,因此貪生起

為什麼會起結呢?因為目標有樂味。樂味從哪裡來?樂味是受,而受是因為有接觸。孩子會給我帶來快樂,先生會給我帶來快樂,這個房子可以讓我居住,金錢可以帶來各種需要,這個車子能給我帶來方便,這個家有安全感。因為先生、孩子、房車可以被你受用,有受用的快樂,所以你生起貪結。因為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的緣故,生命中一切需求都會帶來樂味,所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背後都是貪結。

世間人都認為愛情是高尚的。其實所謂愛情不過是性慾情緒的包裝。現代生理學也認為「愛是有性繁殖動物的意欲表現,就如飢渴」。因為身心被物種繁衍基因捆綁,與繁衍後代相關的所有前行、正行都會被鼓勵,表現為和異性各個層次接觸都可以帶來樂受。因此,交配對象只是你的受用對象而已。當激烈的情慾消退之後如果不能發展出夥伴依附關係,轉向所謂友愛或親情,雙方的關係也就宣告結束。即使是夥伴關係的友愛或好感,也是基於雙方的一種受用,身體上的受用或精神上的受用。只要我們黏著這種受用,就會編造各種故事,並毫不猶疑地認為TA能帶來快樂、如意、稱心,是愛情的象徵。認為TA有多善解人意,有多麼好,乃至於說對修行有幫助,是菩提眷屬,諸如此類的。

貪的形式有單純的貪,有帶有邪見的貪,還有帶有我慢的貪,大的角度上講,貪有這三種形式。如果是單純的貪,沒有邪見的情況下,近因是不如理作意。如果是有邪見的貪,近因就是邪見。

有一部經叫《燃燒經》,佛陀對比庫們講:「諸比庫,一切都在燃燒。諸比庫,如何為一切在燃燒呢?諸比庫,眼在燃燒,顏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緣於此眼觸而生之受,無論是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其也在燃燒。以何燃燒呢?我說以貪之火,以瞋之火,以痴之火燃燒,以生、老、死燃燒,以愁、悲、苦、憂、惱燃燒。」

怎麼去體會燃燒的這個概念呢?我們的身心,不管是沈滯的,還是焦躁的,是激動的,還是抓取的,它就是這樣的一種特點,呈現為不停止的,像蠟燭、像薪火持續在燒著的那種感覺。為什麼在燒呢?你能長出眼睛是因為有想看的愛取,所以眼在燃燒;顏色能呈現在你的眼門是過去愛取行業的果報,所以顏色在燃燒;眼識能識知色所緣是因為燃燒的色所緣撞擊燃燒的眼淨色,所以眼識當然也燃燒;眼識燃燒了,做為同生的眼觸自然也是燃燒。緣於眼觸而生之受,無論是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它在燃燒。樂會燃燒,苦會燃燒,不苦不樂也會燃燒。因為如果是樂,你會生起貪之火;如果是苦,你會生起瞋之火;如果不苦不樂,你至少也有痴之火,都在燃燒。以什麼形式燃燒呢?你出生、成長,自然會老、自然會死,以這種生命形態在燃燒。這樣的生命形態其實充滿了愁、悲、苦、憂、惱,所以就是以愁、悲、苦、憂、惱的形式在燃燒。即使你覺得有短暫的快樂,但其本質還是苦的。

快樂只是一個工具,是促使和令你的生命得以存在,以及物種得以延續的一種工具。我們奔跑在享樂、求樂的跑步機上,其實從來都沒有接近過真正意義上的快樂。而這個過程中你一直在奔跑、在燃燒,以生、老、死的方式奔跑、燃燒,以愁、悲、苦、憂、惱的方式在奔跑、燃燒,其根本動力就是因為無明和貪愛,而瞋是因為貪不得而產生的。所以佛陀講,「生死輪回的起點是不可知的,由於無明和渴愛,眾生不斷的流轉於生死。

貪在《法集論義注》裡面還有一個別名叫pema,如果翻譯成中文就是「摯愛」的意思。所以我們講摯愛的愛情、摯愛的親人、摯愛的父親母親、摯愛的老師、摯愛的朋友,各種各樣的摯愛是世間很崇尚的,乃至認為它是一種高尚的追求,這些都屬於pema,也是貪的別名。

      貪還有一個別名,巴利詞語叫tanhā——渴愛,渴愛就是對於色聲香味觸法如飢似渴的貪求。愛著不放,因此渴愛就是tanhā

貪還有一個別名,巴利語叫rāga,意思就是愛染。Ràga另外一個意思是染色,給衣服染色。Ràga用在貪裡邊就是貪染,非常的染著,就像衣服被油脂染上很難洗脫一樣。。

貪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samudaya,是四聖諦的集諦。其實集諦,如果要把它集中到一個心所上來講的話,就是貪。成就集諦的就是貪心所。雖然我們說,集諦的根本是無明和渴愛,但是它最後表現的是對生命的執取和貪著。沒有貪,這個集就集不起來了。在這個層面上,集諦可以說就是貪心所。

Pema這也好,tanhā也好,rāga也好,samudaya也好,這些不管是執愛、渴愛、愛染、貪染,它們都屬於結。就像牛車一樣,兩頭拉車的牛都被繩子綁上了,被車轅架在脖子上,無法掙脫。貪就是把我們綁在這個有情世間中不斷地輪轉的繩子,令你無法擺脫。如同五蘊狗,我們被用貪愛的繩子綁在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蘊大柱上心甘情願地繞著它轉,永不相離。

 

 

202091日,尊者於洛杉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