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5-17 下午5.20.18.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沒有欲,生活就沒有動力。

 

・欲增上的特點:有想要獲得目標,達成目標的強烈願望和內在動力。

 

・善欲生起的基本素質是:信、念、慚、愧、無貪、無瞋、中捨。

 

・布施可以從家人開始。如:做飯、打掃等家庭服務時間,是發自內心想做,而不求回報的。

 

・講「愛」的核心是慈悲喜捨。

 

・作業:觀察自己的欲心所強弱程度,並思考如何激發善法欲。

 

 

 

 

 

阿毗達摩實修——欲心所的培養(二)(一) 雲端起觀禪修第30

 

很多人對欲心所比較忽略,有些人甚至有點排斥,認為欲導致欲貪。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欲的特相是欲作、想要,作用是尋找目標,現起是需要目標。當一個人沒有想去獲得目標的基本願望時,其生命是沒有動力的。一個人如果做什麼事都沒有積極性、慵慵懶懶,什麼都無所謂的樣子,那就和行屍走肉沒有什麼區別了。

家裡有孩子的,可以觀察孩子欲心所的素質是強還是弱。如果他先天欲心所的素質不高,就要訓練他。七歲以下的孩子最好建模。如果你現在年紀很大了,六七十歲了,還要欲嗎?越老越需要欲。往往老人覺得年齡大,無所謂了,生命的目標感就沒有,對解脫的心生不起來,淨化內心的心生不起來,最後稀裡糊塗的走了,大概率都在惡趣裡面。如果現在超過七歲,乃至五六十歲、七八十歲,欲心所不夠,要去激發它,再造它。

 

基因是先天的,模因是後天的。父母等家族習慣、學校教育、社會文化習俗就是模因。結生開始就入模,模因對孩子的認知和行為習慣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先天的基因不可改變,但要瞭解,才能配合現在模因的正確構建。在心的素質訓練上會涉及到基因和模因的修復和重建。

 

心的基因,指的是結生時就帶有過去的一些影響,最主要有三個部分:

第一個,和上一生臨死速行成熟的那個業,當時造業速行心的心識和心所素質有關。如果你當時造業的欲心所很強,大概率這一生的結生心和有分心欲心所的力量就比較強,反之就比較弱。從而影響到一個人想要和尋找目標的內在動力。

 

第二是業習,無始以來形成的欲作習慣。

 

第三,父母親遺傳基因對色法、名法產生的影響。結生時,俱生的結生業生色是在父母受精卵的四大基礎上生起的,結生色法結生名法之間有倶生緣、相互緣、不相應緣、依止緣等這些緣力在互相影響。

 

所以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觀察他與生俱來的心理素質,哪些素質需要加強,哪些素質需要調整,哪些素質需要修復。修復或重建的過程就要建模。

 

不管是初建模塊還是矯正模塊,對欲心所都要培養。用想蘊標記的認知訓練,產生自然親依止緣力去影響。欲是一個人獲得目標的內在動力。無論要成就事業,還是實現個人價值,或者要成就解脫,做善行,內在動力都離不開欲。

 

欲的近因是所需求的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欲的近因。需求的目標是要設定的。佛家講發願,講不忘初心。初心是什麼?初心就是願。不忘初心就是經常重復發同樣的願,這樣「想要」的內在動力可以不斷地被策勵。對一個人來講,怎樣獲得欲,或者激發你的欲呢?要先去尋找、設立你的生命目標。

 

哈佛大學有幸福人生課程,據說其中有個試驗做了五十年。實驗什麼呢?找了家庭背景、教育水平、智商能力等各個方面都相似的一千人,觀察他們有沒有人生目標。分幾類呢?四類:有長期清晰的人生目標、有中期清晰的人生目標、有短期清晰的人生目標,還有沒有人生目標的。有清晰長遠生命目標的人很少,只有3%-5%。實驗結果發現,五十年後,那些有清晰長遠生命目標的人都很有成就,在社會上很成功,成為社會頂尖的人。而沒有生命目標的人佔大多數,超過50%,其中很多人五十年後都死掉了,即使活著的人也大多活在社會的中下層,生活很艱辛。而且普遍認為自己的遭遇都是外在的問題,自己都沒問題,充滿各種抱怨。可見,目標對一個人有多重要!欲對一個人有多重要!不管你現在多大年紀,都要設立目標。

 

欲有兩種:一個是想要,一個是願望——願欲。二十四緣里有一個後生緣,什麼意思呢?人的色身不外乎——業生、心生、時節生和食素生四種來源。下一個還沒有生起來的心以後生緣的緣力,來援助你這一個剎那的身體。身體中所有四生色法都要受到後生緣緣力的援助。如果沒有後生緣,情況如何?每生最後一個心是死心,對不對?死心生起色法就壞掉,色身直接壞掉了。直接壞掉的特點是什麼?這次新冠肺炎就出現這個問題,有人走在街上,走著,走著,突然間就倒地了——撲街。為什麼突然倒地?一口氣喘不過來,死了。死了還能站著嗎?直接躺地上去了。

很多人講,怎麼會有後生緣呢?還沒生長出來的心怎麼對我現在有影響呢?佛陀的偉大就在這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如果沒有後面的心要生起的後生緣力,前面的色身是支撐不住的。你的身體靠什麼?特別是年紀大了靠什麼?靠你還有想活下去的願望。生命目標對你現在的身體是很重要的。如果有長遠的生命目標,有堅定的生命目標,乃至斷除煩惱解脫、成佛,或今生一定要證初果。這樣的生命就會很有活力。世俗一點,說我要活一百歲,要健健康康地活著,五福臨門,最後能善終。你想好死也是後生緣。

 

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好死啊?你至少要思考:我現在要加強鍛鍊,我現在要戒掉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酗酒、晚上不睡覺等不良習慣要戒除。不然身體就會出狀況,沒有辦法善終,甚至可能中年就出巨大的身體問題。這個是後生緣。後生緣跟欲有關係,你想要就是後面心的狀態,會來支撐你現在身體。

 

欲到強的時候會變成增上欲,成為欲如意足。當你擁有欲如意足的時候,欲心所就會像轉輪聖王一樣的管理你的名色流,朝向一個目標。欲增上的特點是什麼?有想要獲得目標、達成目標的強大內在動力。很多人說,我要為社會做出多大貢獻,我要做多大的企業,或者我要成就多大的事,包括成就佛教事業,度多少眾生。前提呢?達成目標強烈的願望和內在動力,這就是欲。

 

貪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強大的欲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只是現在所有人的欲都被貪綁架了。所以我們錯誤地認為,世界發展的動力來自於貪。有人說,如果沒有貪社會怎麼發展啊?這是無知。欲可以推動社會發展,而且不會有貪所驅使的問題。貪主導下的生命追求帶來的問題:第一個,身心的痛苦;再一個,社會畸形發展。比如消費指標,各個國家都靠消費來拉動社會發展。讓大家過極簡生活,都成反社會了。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這是貪,不要順從自己想要的心。這種刺激消費是無節制、無意義地浪費、消耗地球資源。因為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大家用各種手段——欺騙、搶奪、控制來達成自己貪欲的目的。從而嫉妒、慳吝,社會畸形發展,戰爭災難頻繁。到處都充斥著各種威脅——「我要打你!」「我要制裁你!」都是貪惹的禍啊。

我們不要貪,只要欲,轉成善欲。怎麼轉呢?比如你在家裡做飯,如果心想:我天天給你們做奴隸,累得半死。你們爺倆一個拿著手機,一個看著電視,一動不動,我怎麼這麼命苦。為什麼會有這種苦?你有貪別人幫你一起做家務的心,你覺得做家務是在幫別人做。天天嘴巴喊「為利眾生願成佛,要度一切眾生」,幫家人做做飯就那麼多的抱怨,你度誰啊?如果你做家務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你的人民首先是先生、兒子、父母、姐妹,心態一轉,成為巴拉蜜了。什麼巴拉蜜?佈施巴拉蜜。佈施什麼?能力的佈施。在家裡能對著親人修佈施嗎?太能啦,你的家人是不是眾生啊?你對外面的人都能修佈施,難道家裡人不能修佈施?面對家裡人,不管是財物供養,還是能力供養,還是各種服務,都把它當成供養佈施。只是一個心態的差別。

 

既然活一樣乾,一種心態是讓你乾得苦不堪言,不但身體很累心還很苦;還有一種心態呢,可能是身體有點累,但是心是很快樂的。你想著:我為我家的眾生,為我家的菩薩又做了一次供養,他們吃得很歡喜,你對他們沒有回報的期待,因為是你在累積巴拉蜜。你乾活賺到錢了,還有什麼期待?只要把心態這樣轉過來,家就會和諧,身心就會和諧。我們把這樣的心態推廣到工作,推廣到公司的治理,推廣到國家的治理,推廣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關係,會是怎樣的狀態?它一點都不會影響發展。飛機不會上天了?AI不能實現呢?太能實現了,沒有障礙,互相之間沒有技術壁壘,不會天天說你又盜竊我的技術。供養給你,有什麼不好呢?這就是法的價值。

 

但是這太難了,為什麼?貪是如此的堅固,如此的深入人心。全世界七八十億人,有幾個人現在來討論欲心所?即使我們這兩三百號人在討論欲心所和貪心所,有幾個人又能明白?就算你明白了,願意今天晚上回去做飯,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做嗎?

 

佛法難聞就難在這裡。佛陀證悟的時候如果沒有梵天的祈請,他就入滅了。為什麼?佛陀都覺得太難了。但是道理明白了,就有機會;道理都不明白,就一點機會都沒有。這個沒有機會,是你的生命淨化沒有機會,你的解脫沒有機會,輪回大大的有機會。

 

怎樣訓練、培養你的孩子有高遠的人生目標呢。首先要讓孩子對目標、對願景有感覺,有概念。「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人生七階段,十三歲到十六歲是養志的階段——少年養志,在這個最重要的心理窗口期,一定要引導孩子把目標樹立起來,終身受用。經典、歷史、美育、偉人傳記、開闊視野的遊歷訓練都會有幫助。很多兒童教育課程是培養孩子的興趣,興趣是什麼?興趣就是欲。他有欲,你都不要強迫他;他沒有欲,沒有想要學習的欲,你強迫,就會逆反,增長的都是嗔心。

要培養孩子的欲心所,靠什麼呢?靠人類退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獎勵機制和保護機制。快樂本身就是搗騰出來的。你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就要用獎勵機制和保護機制來回搗騰,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有孩子的人應該去做這樣的課程,怎樣把五十二個心所素質內化到你們孩子身上,不良的素質被淨化,良善的素質被培養。

 

善欲怎樣培養呢?善欲生起的基本素質靠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捨等二十五個美心所。善欲只生起在善心裡面。對於一個人來講,最容易達成的素質是什麼呢?佛陀在教導一般弟子的時候次第說法,首先講佈施論,然後是戒論、升天論、欲樂過患、苦集滅道。佈施最容易,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財佈施包括了財物,也包括服務。

 

在家人佈施非常容易。從家人做起,給孩子買衣服了是佈施,不要期待孩子回報;先生給太太買禮物了,不是為了得到太太一個擁抱;太太做家務,就是服務供養,服務佈施。面對伴侶,面對孩子,面對父母,面對親朋好友,全部所有的往來都轉成佈施的心態。你本來就要做,本來就要給,為什麼不轉成佈施?你會發現,轉為佈施心態以後一切都變了,天地都變了。你一想到現在是在做佈施,就不會想等下他應該對我好點。你就會很專心地安住在當下去做,就有正念,有慚有愧,無貪無嗔。沒有對先生孩子的貪著,也不會抱怨又要給他做牛做馬。這樣做家務就是善欲。如果再思維一下業果就都是三因的佈施善業了。你習慣都這麼做孩子耳濡目染就學會了。善欲就可以這樣來培養。

 

第二是通過持戒培養善欲。持戒是想要守護,該做的事情要去做,不該做的事情不能做。要通過防護、受用、回避、忍耐去捨斷煩惱,這些都屬於戒欲作。當有戒防護的時候,你的善欲會起來。

 

第三是通過發願培養善欲。樹立高尚的、高遠的人生目標。對一個佛教徒來說,有三個目標可以選:證阿拉漢,成辟支佛,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必須選一個。然後以願導行,以後生緣來支助你現在的身行,善欲就會越來越強。高遠的善願如同定海神針,牢牢地引領著生命的方向,朝向生命的超越。

 

善欲如何有效運用呢,正語、正業、正命,慈、悲、喜、捨,還有智慧。正語、正業、正命就是戒,包括四種捨斷。在面對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乃至陌生的人,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邊界的建立呢,慈、悲、喜、捨。人與人之間講愛,愛的核心是慈、悲、喜、捨。為什麼要加一個智慧呢?因為欲跟貪如此之像,如果你沒有這個慧,善欲就可能會被貪綁架。欲被貪綁架是因為有我見。「世間通稱我」這種邪見。認為色是我,想是我,受是我,行是我,識是我;或認為色在我中,受在我中,想在我中,行在我中,識在我中;或認為我在色中,我在受中,我在想中,我在行中,我在識中;或認為我擁有色,我擁有受,我擁有想,我擁有行,我擁有識。五蘊狗就是這麼來的。貪的特相是黏著,當你覺得某個東西沒有得到,或者被拿走,會覺得像被割走一塊肉的時候,就是因為有我、我的或我的自我。有些人說,哎呀,人人都有邪見,都有無明啊,那有什麼辦法?好像解脫跟我們無關一樣。其實把心所掰開來看,邪見是那麼清晰地擺在我們面前。把邪見拿掉,把貪拿掉,對我們現在的生活一點兒都不會有損失,只會帶來好處。

 

我們要有聖潔的願望來激勵自己,以致能夠產生一股聖者般的努力並朝向聖道聖果。這樣的過程中伴有善法的喜樂,可以成就樂行道,心態對了就可以樂行道的,慢就慢一點,但總有快樂。

 

有同學說:我找來找去,都是貪心、嗔心,然後又生起追悔的心,怎麼辦啊?沒有學習《阿毗達摩》你什麼時候觀察過自己的善心、不善心,貪、無貪、欲心所呀?天天在貪嗔痴裡面,自我感覺良好,就像溫水煮青蛙,被煮死了都不知道。現在你居然發現,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多問題。而且已經能夠覺知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這就很了不起了。

 

修行從什麼時候開始?從認識煩惱開始,從認識有不善開始。認識到自己有不善,你就有修行的欲了。認識到這個不善,然後發聖潔的願望,斷除這些不善。善欲起來,就有希望了,要歡喜呀!以前從來都沒向內看過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不善,那有多可怕?怎麼死都不知道,去惡趣了還莫名其妙,還覺得惡趣挺好。所以不要追悔,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我們終於有機會看到自己的問題。

 

 

        202096日,尊者於洛杉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