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9-03 下午10.01.27.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彼所緣只有在欲地生起,色地和無色地不會生起,而且在欲地裡只有欲界心才會生起。

・它的所緣一定是究竟法、真實法,取概念法為所緣不會生起彼所緣。

・欲界的眾生在欲界生起的欲界心,取的是究竟所緣、真實所緣,而且這個所緣是欲界的所緣才能生起彼所緣。

・上一生的臨死業和當下成熟的業,都和彼所緣的生起有關係,因為彼所緣是果報心。

・彼所緣生起來的規則,牽扯到果報這種能知的感受、能知的狀態。有11種果報能知:8大善心、3個推度心。這種能知,最明顯的會有悅俱和捨俱。

・彼所緣的感受是依所緣而有差別,但是它也跟過去的業有關。

・彼所緣它不是速行,但它沒有自主性地又體驗到速行的所緣的狀態。因為它是果報,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

・心識的類別和作用,89種心,執行14種作用,要分清楚。

・心識是一種總和的效應。

・意界,有兩種,五門轉向和領受心。

・只是一系列的因緣組合成熟了,這個心這樣生起,以後就滅去,就這樣一個一個的次序。在這裡面沒有主宰,只是自然地次序來流動。而且從次序本身的角度上,不會因人的高低貴賤而有什麼差別。

・你的如理作意,在我的認知裡面是一個所緣,我對這個所緣是不是如理作意,會影響我自己的心流。

・心路一開始,我們心的擺向決定我們造什麼業。

・四種性理。第一個,一性理;第二個,異性理;第三個,是不作為理;第四個,是如法性理。

・認識心運作的奧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與其埋怨自己、埋怨他人,為什麼這個做不到,為什麼這個不去做,那麼還不如我們回頭來看自己,乃至於看每個當下的因緣。什麼樣的因緣才可以讓它生起,什麼樣的因緣才可以讓它不生起;什麼樣的因緣可以促進它,什麼樣的因緣可以阻止它。這是因緣生、因緣滅,是這樣來看待。這樣外緣善知識,內緣如理作意,我們的生命就會越來越增上。

 

 

 

 

雲端起觀-137課   心的順位與作用&彼所緣&阿拉漢生笑心

 

彼所緣是一種特別的果報心。結生、有分、死亡心,五門心路里的五識、領受、推度都是果報心。五識、領受、推度是在速行之前的,而彼所緣是在速行心之後。如果彼所緣有生起的話,只有在速行之後生起。我們知道,速行是有主動意識的,是可以造業的意識,除了唯作這種能緣是造業的。

當確定心確定所緣,或者意門轉向心過後,已對所緣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的心,會留下導致有果報的業。俱生的思業在當下轉起的有悅受或憂受,另外還有一種異剎那的業。異剎那的果報不是馬上呈現的。但是速行之後,有一種果報心,尾隨在速行心後面生起,它不跟速行一樣造業,但和速行是有關係的。和速行的所緣有關係,也和速行本身的善或不善,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悅俱或捨俱有關係。因為它和速行的所緣是一樣的,所以叫它彼所緣。它是以速行的所緣為所緣而呈現出來的一種果報心。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是取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業、業相、趣向為所緣的。但彼所緣是前面的速行是什麼所緣,它就是什麼所緣。

彼所緣,巴利詞叫tadārammaṇaārammaṇa是所緣,ta是彼。「彼」是前邊的那個速行,跟著速行擁有同樣的所緣,所以翻譯成彼所緣。昨天講了彼所緣可以生起的地方和不可以生起的地方。彼所緣只有在欲地生起,色地和無色地不會生起,而且在欲地裡只有欲界心才會生起。欲地就扣除了色地、無色地,欲界就扣除了色界和無色界的廣大心。它一定是欲界的所緣,不是色界、無色界的所緣。再一個,它的所緣一定是究竟法、真實法,取概念法為所緣不會生起彼所緣。總結起來講,就是欲界的眾生在欲界生起的欲界心,取的是究竟所緣、真實所緣,而且這個所緣是欲界的所緣才能生起彼所緣。

西亞多G在書裡面講到了彼所緣生起的因;或者說條件。第一個,除了所緣是可意、中可意、不可意,中不可意、可喜、不可喜,最主要的是所緣撞擊有分意門或者根門時的力量強弱程度,要是清晰的、極大的所緣才可以。第二個因——是過去的業。包括上一生的臨死業和當下成熟的業,都和彼所緣的生起有關係,因為彼所緣是果報心。第三個因——是速行心的狀態。這三個因素都與彼所緣是否生起、如何生起,以及生起怎樣類型的心有關。在這樣的三種因素影響下,會有11種彼所緣相應地生起。

彼所緣是果報心,有分心也是果報心,但是所緣不一樣。有分心的所緣是過去生的所緣;彼所緣的所緣是當下速行的所緣,但是它又受過去的影響。《義注》給出了對彼所緣的形容,如同船在水面上行走、移動,水面就像有分。船行走得越快,船尾激起來的水花就越大、越明顯。但那個水還是水面的水。但它的痕跡、狀態、形狀跟平靜的水面就不一樣。所以義注師說,這個水跡就像彼所緣,它屬於水,都是果報心,都跟過去的業有關。但是水面的這果報,和激起來的果報,在形式上是不同的,這樣來比喻。

彼所緣生起來的規則,牽扯到果報這種能知的感受、能知的狀態。有11種果報能知:8大善心、3個推度心。這種能知,最明顯的會有悅俱和捨俱。

《攝阿毗達摩義論》彼所緣定律tadārammaṇaniyamo): 於(六門的)一切處,對於不可意的所緣(逆境),那是不善異熟的(前)五識、 領受(心)、推度(心)及彼所緣(心的生起)。對於可意的所緣(順境),則唯是善異熟的(前五識、領受心、推度心、及彼所緣心)。如果極可意的(所緣)則唯喜俱的推度(心)和彼所緣(心)。此(彼所緣)中,如果是在(阿羅漢的)喜俱唯作速行(心)之末,則唯是喜俱彼所緣(心生起);如果在捨俱的唯作速行(心)之末,則唯是捨俱(彼所緣心)。但於憂俱速行(心)之末,則彼所緣及有分也必是捨俱。是故若以喜俱(心)結生者,則在憂俱速行之末不生彼所緣心,此時便對於任何過去已熟練的小(欲界)所緣,生起捨俱推度心。諸阿闍黎說:在那(推度心)之後,便墮入有分。他們(諸阿闍黎)並且主張(1)僅在欲界速行()之末、(2)欲界的有情、(3)欲界諸所緣法,才有彼所緣心。

pastedGraphic.png

 

所以說,彼所緣的感受是依所緣而有差別,但是它也跟過去的業有關。舉個例子講,如果是一個二因結生的人,他的彼所緣就不可能出現三因,出現再極可喜的所緣也不會有三因,只能是智不相應的果報心出現,這跟過去的業有關。我們舉過例子,所緣是善果報,但速行生起是瞋的。比如一個外道看到佛陀,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是能見到的所有人世間裡面最莊嚴的相貌,是極大所緣,極可喜所緣。但是外道因為邪見的緣故會起瞋心,就是憂懼的速行心,接下來不會出現悅懼的彼所緣,變成捨俱的彼所緣,或者沒有彼所緣。所以彼所緣也受當下速行的影響。但如果是貪的不善的速行影響就不大。

義注師跟復注師講到了速行是唯作心的時候,有些不同的觀點,就是阿拉漢的唯作速行後面到底可不可以生起彼所緣。我們昨天講到了,有力的vipassanā出起不得彼所緣,就是當你的觀智很強有力的時候不會生起彼所緣;發動無礙解智速行之後不得彼所緣。這是有兩種明確的說明在這個地方。阿拉漢的速行之後到底有沒有彼所緣呢?西亞多G沒有給出很明確的答復,但是給出了義注師和復注師的不同見解。

義注師的引文說,悅俱三因,具備34種名法的結生心,在悅俱大善速行心;或者悅俱的貪速行;或者悅俱的唯作心;或者悅俱的生笑心等13類的速行心之後,扮演彼所緣功能的5種悅俱彼所緣心和6種捨俱彼所緣心大果報心就可能生起來,包括《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裡面也是持這樣的觀點。

但復注師說,佛陀講過,所緣撞擊足夠強的時候會生起彼所緣,普通的觀禪速行之後也能生起彼所緣,但是有力的觀禪vipassanā速行不得彼所緣。阿拉漢的唯作速行後有沒有彼所緣,佛陀在原典上沒有細說,所以復注師認為不應該生起。為什麼呢?他說,我們去體驗彼所緣的這種經驗或力用,彼所緣用船在平靜的水面行走的形容,有分像平靜的湖水,船從上面划過像速行,彼所緣就像船划過以後水面留下來的蕩漾的波痕。雖然都是水,但是湖水和水面是不一樣的,有差別。這是凡夫乃至有學聖者的。

但是阿拉漢的行船,不會像我們這麼粗,划船很粗猛。阿拉漢的速行就像一葉樹葉飄在水面上一樣,輕輕地碰到水面,雖然它流過卻不帶任何痕跡的;阿拉漢的無記速行是不帶任何痕跡的,在水面上飄動不留下痕跡,所以不會有彼所緣。阿拉漢的心非常地寧靜,非常地寂靜,超過所有三果以下有學聖者。他沒有激動,平和、中捨,包括前面講的十種捨、六支捨。因為這樣的平衡,他所有的心不留下痕跡,所以他不會有彼所緣。聽起來都有道理。沒關係,等你證到阿拉漢以後再去觀察。我們知道義注、復注有時候有些觀點也會不一樣,具體到底是什麼,只有我們證到阿拉漢才能去瞭解。

接下來看彼所緣的特相。彼所緣的特相跟所有心識一樣,就是能夠能知所緣,能夠取所緣,但是它取的所緣是前面速行的同樣的所緣。作用就是能夠取到剛滅去的速行取過的所緣,去體驗它。它的現起就是體驗速行體驗過的所緣。它不是速行,但它沒有自主性地又體驗到速行的所緣的狀態。因為它是果報,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彼所緣的近因是速行結束了,這是對第一個彼所緣來講,因為它緊挨著速行。第二個彼所緣是第一個彼所緣結束作為它的因。

到此,在凡夫階段,所有在五門心路和意門心路中可以體驗到的心及心的作用就瞭解完了。

最後一個心,是阿拉漢生笑心,是阿拉漢才有的。阿拉漢生笑心是速行的功能。但這種心跟善心不善心不同,它是無因唯作心。前面講過了,它是很特別的一種心。為什麼要專門談一下呢?我們經常在經典裡面看到佛陀和阿拉漢微笑,我們要瞭解生笑心和普通的笑有什麼不同。

阿拉漢們乃至佛陀,他們的笑不像我們一般人的笑,他們的笑有特別的心組成的。一個人會笑,《阿毗達摩》針對笑的分析屬於身表,也就是由心生色法帶出有含義的內容而導致笑容展現。這些身表、語表的心生色法,是在速行裡面的這些強而有力的、很明捷的這些心生起的。

一般的凡夫,笑是由什麼樣的速行心導致的呢?欲界的悅俱大善心會導致笑、欲界悅俱貪相應的心也會導致笑,各有四種。凡是悅俱的善心或者貪的不善心就會導致笑生起。但我們知道,即使在果報心裡面有身識的樂受,或推度心裡面有悅俱的果報心,都是不會導致笑的。導致笑的心只是速行的八種心。不能說「笑是一種果報,我看到,很悅俱,就笑起來了。」那個不是果報,彼所緣也不會笑。笑只會在速行的心生起的心生色法帶出來的一種展現。

對於凡夫來講,就是四種悅俱善心和四種悅俱貪心導致生起笑;對有學聖者來講,只有四種悅俱大善心和兩種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導致發笑,因為聖者已經斷除了邪見。那麼對於阿拉漢或佛陀來講,悅俱的四種大唯作心和生笑心會導致笑。

這樣加起來,世間一切眾生笑的心,速行裡面有13種,四種悅俱大善心、四種悅俱貪根心、四種悅俱大唯作心,還有一種阿拉漢生笑心。前面這12種會笑,因為是悅俱的心,有喜心所和樂受的緣故。這12種都是有因的,貪因的有痴和貪,大善心有無貪、無瞋。第13種生笑心是阿拉漢很特殊的笑。這種生笑心是無因的,只有13個名法,是在確定心的名法上加一個喜心所,但是它不是確定心的心識,是生笑心的心識,所以有13種名法。

它的特相是能夠取六所緣。它可以在五門心路出現,也可以在意門心路過程出現,所以它很特殊了。它的作用,它只是在阿拉漢聖者的心裡出現。它對白骨鬼這些不淨相的東西產生所謂的笑,是內心的笑。現起是可以體驗到發自內心的笑、很自然的笑。它的足處是心所依處。

比如眼門,當這些阿拉漢們看到很適合的禪修業處的時候,內心就會會心一笑。所謂會心一笑不是意門,而是眼門的速行,當接觸到業處所緣的時候,眼門速行就會有這個生笑心。

耳門的速行,當他們聽到供養來的時候,大家在分供養,誰要供養老師等等,他們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他心裡知道,我已經斷除了所有的貪了。這種見解的緣故,或者聽到這種聲音,因為貪斷,所以自然的耳門心路的速行裡邊就生起生笑心。

鼻門,當他嗅到供佛、供塔的香花的時候,鼻門的速行就有生笑心了;舌門呢,當他曾經做過Karaniya法,就是吃飯前把美味的食物供養給同梵行僧眾們。一嘗到這個味道的時候,馬上就會有生笑心的速行;身門呢,當他洗臉等等的時候,他想到他曾經服務過的戒師、親教師或者依止師,身體力行履行各種義務,因此他的身門就能產生生笑心;意門更不容易說,尤其佛陀,由於具有宿命通,可以知道過去、預見未來的神通,還有一切知智,他能夠看到相應的所緣,也因此生起生笑心。

所以我們瞭解到阿拉漢聖者們的笑,比我們的笑更進一步。一般的笑,在五門心路過程,即使是極可喜所緣,也笑不出來的。隨彼起的意門心路過程,一定要到八條隨彼起意門心路過程過去了,完成對這個所緣完整的概念的理解,所緣的完整概念在你的意門呈現的時候,你才會生起笑來。但是佛陀和阿拉漢在五門心路過程分中的確定心過後就會生起笑,在五門本身,個別的門本身的速行就能自動地會發笑了,內心會心一笑。

生笑心是無因的,沒有三善因。然而根據《義注》,佛陀生的心是無礙智的,對過去、現在、未來,他的心都會具備智慧的,也就是他沒有智不相應的這些心生起,他的唯作心都是智相應的。那問題就來了,即然是這樣的話,生笑心是不與智慧相應嗎?無慧根的生笑心可以在佛陀的心中生起,這樣不是矛盾嗎? 

附註師們對此做了詳細的解說。附註師們引據了還是義注師們原本的這句話,就是生笑心生起純粹是那種快樂、愉悅的會心一笑,不是身表的笑,是內心的笑。尤其是展現在五門心路的這種生笑心,沒有進一步推展到身表,沒有影響到身表,是五門的愉悅、感受。真正的笑,是在意門速行的時候。比如憶起過去生很多世,或者看到未來,或者是因為一切知智,佛陀生起的微笑。這些不是在五門,五門只是能夠感知到這種開心,會心一笑。意門速行才有一般真正意義上的笑。雖然生笑心,身表也是由意門展現出來,但也是沒有智慧呀,怎麼貫通義注師講的呢?附註師進一步講了。我們知道佛陀這種會心一笑,這種生笑心在意門展現為身表,它不是完全沒有智慧相應。為什麼呢?因為佛陀都是通過能夠知道過去生,能夠看到未來,能夠一切知智,有這些因緣底下,接觸到這個所緣,接下來有了這個生笑心,所以還是有智慧做嚮導的。也就是前面有這些智慧的緣故,後面有了生笑心的生起,也就是由智而隨生的這些生笑心。

pastedGraphic_1.png    

 

為什麼把這張圖片給大家看?你覺得佛陀笑了嗎?顯然是笑了。佛陀這種笑和我們一樣嗎?我們的微笑都不是這樣的。他是內心的笑,尤其是展現在五門心路的生笑心,其實並沒有推展到身表,沒有在身表上明顯的表現。但是你是可以覺察出來的,不是很明顯,但可以覺察。否則就不會佛陀微微一笑,阿難尊者就去問佛陀為什麼笑。佛陀或阿拉漢,特別是佛陀,回憶起過去很多生,看到過去和未來各種因緣下,生起微笑。他不像我們凡夫,在五門裡面遇到可喜所緣,要在意門裡多次反復對所緣進行判斷,把它整合成概念,然後覺得真的是可意所緣才笑。我們的笑是在意門的身表展現出來的。

我們導致笑的心,有時候是有智慧的,有時候是沒有智慧的。但是佛陀的會心一笑,在意門展現為身表,它並不是完全沒有智慧相應。為什麼呢?因為佛陀都是通過知道過去、看到未來,有一切知智。比如說看到一窩螞蟻,他生起笑了,阿難尊者問佛陀為什麼笑呢?佛陀說,在我的智慧裡面,我看不到這一窩螞蟻什麼時候可以從螞蟻的生命狀態裡面解脫出來,成為更高級別的眾生。這是佛陀在洞穿因緣下,生起這樣的笑心。這個生笑心是有智慧作為引導的,是因智慧的緣故生起笑心。比如他看到一個餓鬼,是喉嚨非常細、肚子非常大的形狀,他微微一笑。阿難尊者問,為什麼?「這個鬼七十多年都沒有吃到東西了」。這是佛陀洞穿了因緣而有這樣的笑。而且他知道這個鬼,是什麼樣的因緣變成這樣的鬼。

所以佛陀生笑並不是像我們一樣傻乎乎的笑,是前面的智慧已經洞穿了而會心一笑。這是由智而隨生的生笑心。從這個角度看,就跟《義注》沒有衝突了。因為《義注》講,佛陀的速行、佛陀生起的智、佛陀生起的心,都是有智相應的,沒有衝突了。因為他接觸所緣的時候,是隨著智而生起生笑心。

附註師進一步解說了,這些速行後面是有智相應的緣力導致佛陀笑的話,那這個速行的意門轉向心也是導致笑呀。這個意門轉向心裡面也沒有智慧心所,不能說它沒有導致生笑的身表的。可以說意門轉向也是隨著智相應的心而生起的,所以它能夠帶出笑的功能。相對之下,我們可以理解生笑心作為無因唯作,也是如此理解。主要是看那個心有沒有足夠的力量產生這種心生色法,表現出這個身表。阿拉漢聖者們的笑與眾不同。如果大家想要觀生笑心的相、味、現起、足處的話,就祝願大家快點體證阿拉漢,就可以觀察生笑心的相、味、現起、足處了。

到現在,心所有涉及到的作用都講完了。這裡面我們必須分清楚幾個概念:心識、心所、路心、離路心。心識的類別和作用,89種心,執行14種作用,要分清楚。我們講心的功能,主要是想讓大家明白心識的這些特點。

心識跟心所在不同的維度、不同的位序、不同角度上來看,有不同的精神作用。心所有各自的素質,每個心所都扮演相應的功能。52個心所,每個心所都是很獨特的;但是心識不一樣,會有很多不同。舉個例子講,推度心,心識和心所的名法看起來一樣,但執行的作用有很多差別。即使心所一樣,在不同地方生起,心識執行的作用也不一樣。心識是一種總和的效應。講到心的時候,要想到它在什麼地方生起,跟什麼樣的心所一起生起,執行什麼樣的作用。心識是獨立的,在這個地方,這個心識就是執行這樣作用的,但是它和心所會同生、同滅、同所緣、同依處。心識的作用不僅僅是心所的總和所帶出來的。

與其說心識是按照心的定則,在心路或離路心的某一個位序上生起的心,是和相應心所加在一起組合的功能,還不如說,心識和心所在這個位置上,會醖釀出來或發酵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效應。心識在這個地方生起,它離不開心所,但它又不是心所,它是由心所組合起來的成分,而且在心的定則規定下的這個位置上,執行能知所緣的作用,所醖釀出來的一種精神效應。這種效應比某個心所,乃至所有心所的組合更獨特。

同樣的心識和心所在一起,比如說八大善心、八大果報心和八大唯作心,純粹從心識和心所的組合上都是一樣的,但是它們表現出來的作用差別非常大。首先是八大善心和果報心,一個是會留下業的力量,一個是沒有業的力量。八大果報心和八大唯作心又不同。八大果報心是不做事的,是很平靜地體驗果報;而八大唯作心是執行效能的。比如說阿拉漢做任何事情、阿拉漢在禪修、阿拉漢在入定,他都是唯作心。但對凡夫來講,對有學聖者來講,它就是善心。但是它們的心所看起來是一樣的,而實際上的差別很大。

還有就是讓一個人在當下的精神意識,心生起的時候是清淨的、染污的,速行裡面是善的還是不善的這種差別,這種差別還可以導致下一生的結生。

89種心還有一些單獨的功能,不可能用到其他地方去的,那就是很獨特的雙五識——看、聽、嗅、嘗、觸。它們不可選擇,只是針對唯一所緣來反應。還有,剛才講的阿拉漢生笑心,只有阿拉漢和佛陀才有,它和確定心很像,就多加一個喜心所。所以我們對於心識的理解又不能單純從心所的角度來看,但它又是和心所相關的,還必須和在哪個位序生起來、執行什麼作用相關,和種姓相關,和你是欲界、色界還是無色界的、世間還是出世間的相關。

我們現在認識到,心識的生起一定有它的規律,哪個心識在前,哪個心識在後,都是有關係的。意界,有兩種,五門轉向和領受心。意界生起後可以是五識界,五門轉向之後是五識;意界之後也可以是意識界,這種意界就是領受心,領受心之後就是推度心,推度心是意識界。意識界生起後可以是意界,也可以是意識界。比如有分心是意識界,接下來是五門轉向心,這是意界。意識界之後也可以是意識界。比如速行之後,第一個速行和第二個速行都是意識界,彼所緣之後落入有分,它也是意識界,這樣來歸類。

由於這樣的次序的緣故,就有所謂的心流或者說心路過程。五門或六門心路過程心,就是這樣的規律,按照這樣的次第生起來,相應的心執行相應的作用。但不同層次的眾生,執行的作用又不同,差別很大,這也是心的規律。也就是說,它生起要看前面是什麼樣的因緣,後面是什麼樣的因緣,它不是隨便生起來的。而這種規律性又不是人為控制,不是有個上帝來這樣安排的,不是有個超自然的真我去編這樣的程序,也不是有一個什麼樣的人來指導。它是依據心識所扮演的角色,生起在這個位置上,就扮演什麼角色。你在什麼層次能力上,你的煩惱隨眠、你的智慧高低、你的心所的能力,它就在這個位置上扮演相應的作用。只是一系列的因緣組合成熟了,這個心這樣生起,以後就滅去,就這樣一個一個的次序。在這裡面沒有主宰,只是自然地次序來流動。而且從次序本身的角度上,不會因人的高低貴賤而有什麼差別。

你的次序不會因為我的緣故導致你的心流次序混亂,或者我的心流次序混亂;你的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不會影響到我的心流。當然,我們兩個交流的時候,由於我對你的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而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的時候,我的心流是我自己產生影響,但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在這個過程中,互相影響的是所緣。我成為你的所緣,你成為我的所緣。你的如理作意,在我的認知裡面是一個所緣,我對這個所緣是不是如理作意,會影響我自己的心流。同樣,我是你的所緣,你對我這個所緣是不是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影響你的心流。

但是每一種心,意門心路的意門轉向心,五門心路的五門轉向和確定心,心路一開始,我們心的擺向決定我們造什麼業。這樣的慣性就形成了眾生千變萬化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造作千變萬化的業,千變萬化的善惡果報,千變萬化的生命體,千變萬化的眾生各種不同的遭遇,就是三界輪回裡面無數眾生的形態的不同和差別。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心的相續流,這種自然呈現的規律。

我們在前面講到緣起第五法,後面講離路心的時候還會細講。

四種性理。第一個,一性理。就是你的心流,我的心流,是獨特的;你是你的,我是我的。我的是連貫的,你的也是連貫的,之間是不交叉的。你的心從無始以來一直流到現在,乃至流到未來,跟河流一樣的,沒有開始。如果你沒證阿拉漢,這條心流不會斷掉的,像一條河流一樣,叫一性理。

第二個,異性理。雖然心流是連貫的,但是剎那生滅的。每一個剎那因因緣的不同而有很多的變化,沒有不變的我,這是異性理。

第三個,是不作為理。不作為,沒有作為。不是有一個人在中間控制,說你這個心該生起了,你這個心不該生起了。按照心的順位、你的習慣、你的煩惱、你的智慧而有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的差別罷了。

第四個,是如法性理。就是因緣生滅,因緣具足了它就必然生起,誰也阻擋不了。因緣結束了,因緣滅去了,這個心識就不可能繼續生起,它一樣地滅去。你想讓它再生起來也不可能。

因為這四種性理,這樣的自然法則,導致我們的精神作用依各種因緣而有各種各樣的反應。這種因緣變化如果按照經教法來講,就是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到底要去怎麼做呢?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知道了什麼是如理作意,什麼是不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容易被訓練起來。

如果你不能認知心識的運作規律,而對心識的認識只是一團一團的,只是很籠統說你又生起不善心,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這樣。大家都體驗過,這輩子以來學過很多法,你只是這樣來做的時候,你還是擋不住的煩惱習性的力量的。那麼認識心運作的奧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與其埋怨自己、埋怨他人,為什麼這個做不到,為什麼這個不去做,那麼還不如我們回頭來看自己,乃至於看每個當下的因緣。什麼樣的因緣才可以讓它生起,什麼樣的因緣才可以讓它不生起;什麼樣的因緣可以促進它,什麼樣的因緣可以阻止它。這是因緣生、因緣滅,是這樣來看待。這樣外緣善知識,內緣如理作意,我們的生命就會越來越增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