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9-11 下午4.23.28.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三種邪見 —— 無作見,否定不善業和善業的作用;無因見,否定果報有因;虛無見,認為任何因都不會有果報。

 

・佛陀列出來十種可以交流、可以說的、可以談論的話題。第一個少欲論、第二個知足論、第三個獨處論、第四個遠離論、第五個勤勉精進論、第六個戒論、第七個定論、第八個慧論、第九個解脫論、第十個解脫知見論。

 

・不是說你不殺生、不偷盜是最重要的,正見是最重要。為什麼呢?因為持有正見就不會行惡法,一個人如果獲得聖弟子的正見,對於很多不善法他都不可能再去碰,乃至於都不會想。

 

・成就止禪和觀禪是需要很多善業的支助的。換言之,要禪修成功,必須先完成三種做福德事,擴展起來是十種,我們在前面講過,三種就是佈施、持戒、禪修,擴展成十種就是十種福德事。這個不單是你今生做,過去生還應該是有很多的儲備,而且所做必須是高質量的,始終如一並持續不斷,這個才是真正的能夠讓你這一生證得道果的止禪和觀禪必須的條件。

 

・行有十五種,第一個,持戒;第二個,防護諸根;第三個是飲食知節量;四是實行警寤;五是信;六是念;七是慚;八是愧;九是多聞;十是精進;十一是慧;12是初禪;13是第二禪;14是第三禪;15)是第四禪。

 

・明包括所有的十六種觀智,這些觀智是指能夠導向不帶來再生的觀智,這樣才算明。

 

・所謂四種成就是什麼呢?一是趣成就,就是再生於人天善趣;二是所依成就,身體是最基本的依報;三是時成就,時成就指的是生逢其時;四是努力成就,它是指正確的生活方式。佛陀也把它稱為叫業成就。

 

・身語意的這三個成就:第一個是行為成就,就是十善業道;第二個活命成就,就是遠離邪命;第三個是知見成就,就是你持有正見。

 

 

 

 

 

雲端起觀-149課  業的運作&十不善業&十善業

 

十不善業會有什麼樣的果報呢?

佛陀對諸比庫說身不善業的果報——「諸比庫,以三種身業的過失與失壞、不善思為因,有情身壞命終後再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語不善業的果報——「諸比庫,或以四種語業的過失與失壞、不善思為因,有情身壞命終後再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 意不善業的果報——「諸比庫,或以三種意業的過失與失壞、不善思為因,有情身壞命終後再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 由於十不善業道會帶來如此不幸的果報,佛陀譴責它們為「不善 的」(akusala)、「無利益的」(anattho)、「有罪的」(sāvajja)、「有苦報之 法」(dukkhavipāka dhamma)。又由於它們導致再生於地獄,佛陀譴責它們為「黑道」(kaṇhamagga)。佛陀進一步開示說:「如果我們又令他人從事此十不善業道,它們將變成把我們帶往惡趣、乃至地獄的二十法;如果我們也認同此十不善業道,它們將變成把我們帶往惡趣的三十法;如果我們還以言語贊美此十不善業道,它們將變成把我們帶往惡趣的四十法。

不善業的輕報 

在上述情況下,佛陀所指是不善業在死後帶來其果報——產生畜牲道、鬼道或地獄的結生心。但業也能在人的生命期間(pavatti)帶來果報。這時,雖然這些果報仍是不可意且非所願的,相較而言,佛陀稱它們為 「輕」(sabbalahusa)。此時:

殺生僅導致壽命縮短; 

偷盜僅導致財富損失; 

欲邪行僅導致怨敵與憎恨; 

虛妄語僅令其遭受誹謗和造謠; 

離間語僅導致朋友斷交; 

粗惡語僅令其聲音不悅耳動聽; 

雜穢語僅令他人不信其言,即便所說是事實; 

飲用谷酒與花果酒諸酒類僅導致精神錯亂。 

在此請記住,某行為要成為足道業,必須是有意為之,即要有想做該不善行之欲。例如,有人可能覺得手臂發癢,看都沒看伸手就抓,然後才發現是只蚊子,而他無意中把它弄死了。這樣的行為不屬於不善業,因為他並沒有傷害蚊子的意圖。然而,也可能有人覺得手臂有點癢,低頭一看是只蚊子,就把它打死了。這樣的行為是不善業,因為他有殺死蚊子的動機。噴灑除蟲劑滅殺房中的蟲子,或者放置毒藥滅鼠等,同屬不善業。

佛陀進一步解釋:如果我們對這十不善道,自己做、令他人做、或者教他人做、或者見做隨喜贊美他人從事這十不善業道,那它就會變成四十種會把我們帶往惡趣乃至地獄的惡法,就是惡四十法,所以十不善業道會變成四十不善業道。

足道不善業只有在特定的條件都具備的時候才算足道。比如說殺生要具備五種條件:第一個,這是生命,我們不管是人類還是蟲魚動物;第二個,知道它是生命,知道是有情,是人還是蟲、魚,這個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知道他擁有命根,包括子宮里的胎兒;第三個,是有殺害的心,有意圖斷絕有情這一期命根;第四個,是付諸行動,以前翻譯成加行,需要付出努力去殺,比如說打、噴灑農用農藥,使用刀子或者棍棒或者炸彈這樣;第五個,有情因此而死亡。有情的命根必須是正好遭到你這樣的攻擊而斷絕,而不是其它的原因。具足這五個條件就是足道業,這個思就叫決意思。

指使他人或者命令他人去完成,也是足道業。如果這樣的業在臨終的時候成熟,它必然會投身到四惡趣,但是如果只是滿足部分條件,那麼它的結果是不確定的。舉例說:其它所殺的條件都具備,只是有情並沒有死亡,因為你看到手上有蚊子,你拍手就打,本來想打死他,那蚊子飛走了,這個行為沒有造成足道業的殺生,但是它成就了另外一個不善業,就是三個意業-貪、瞋、痴,十不善業道後面三個意業的瞋怒業。

瞋怒業要成為足道業,需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有另外一個有情;第二個,希望對方毀滅。具足這兩者就是瞋怒的足道業。如果在臨終的時候成熟,必定是去四惡趣。

就像有人可能見到蚊子就很生氣,「蚊子要叮我會得瘧疾,我會得登革熱」,他可能就是把蚊子趕出去,那只是純粹的生氣,沒有任何希望蚊子死掉的想法,既不是殺業,也不是瞋怒惱害的業。但是他自己生氣,這是不善業,它不屬於十不善業裡面「瞋怒要害死它」這樣的業。這樣的瞋心的業,如果臨終的時候成熟,它可能支助另外一個不善業所帶來畜牲道、餓鬼道或者地獄道的結生,它自己獨立不能完成,但是它會支助另外一個不善業。有一個尊者在檢查他的過去生,就發現他過去某一生只是由於一個很小的不善業,一個簡單的瞋心在臨終的時候成熟了,結果引來過去生更強大的一個墮地獄的惡業,以至於墮地獄的惡業在它的支助下成熟為令生業,令他墮在地獄裡面很長時間。所以不善業哪怕是小的不善業也是要小心。

對於任何一種業道而言,如果某些條件缺失,這個業成熟果報不確定。如果這個業在臨終的時候成熟,它可能帶來惡趣的結生,也可能不會;它可能也成為另外一個善業的阻礙業,就要看其他的因素。包括比如說你有造不善業或者殺生的欲,想殺的欲是不是很強?另外去殺的時候付出的努力是不是很大?是主動去做還是別人慫恿才做?目標的有情大小,是螞蟻還是大象?這有很大差別,目標有情是有德行的還是沒有德行的,差別也非常大。那麼這取決於很多的因素,我們只能大概從原理上去瞭解業的運作。然而有一個簡單的規則是不會變的,就是不善業不論大小,它絕不會帶來善的果報,只有惡報。

    另外一個是邪見。邪見的意業要有兩個條件都滿足,才能成為足道不善業。第一個,你看待事物的基礎態度,是以否定業的運作的那三種邪見 —— 無作見,否定不善業和善業的作用;無因見,否定果報有因;虛無見,認為任何因都不會有果報。第二,以這三種邪見的某一種進行推論判斷,作出決定,認為就是這樣,不可能是其它的。

比如說有人信奉物質主義,否定有善惡業作為因,也否定善惡業有果報,以這樣的觀點來推論,他可能推斷比如說釣魚、殺動物、滅蟲、墮胎乃至於戰爭,都沒有錯。邪淫、虛妄語、喝酒也沒有什麼過失,甚至認為這樣做才是正確的。「男人不喝酒算男人嗎?」這個就是邪見。那麼當以上兩種條件都具足的時候,執此邪見的業即成為足道業。

如果這個業在臨終的時候成熟,確定會產生畜牲道、餓鬼道和地獄道的結生,而業的輕重取決於它邪見的深淺,以及依邪見作出推斷和決定的嚴重程度和多寡而言。佛陀特別地告誡,「如果執持這樣的邪見,並且以此來思惟,一個人只會遠離十善業道,而終生致力於十不善業道」。為什麼?因為他看不到惡法有任何的過失,他也看不到善法有任何好處,正是由於這樣的顛倒推論和決定,所以世間總是充滿各種各樣的爭鬥和吵鬧。

由於同樣的原因,有人認為持戒是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清規戒律,只不過是一些文化傳統,是存在在古印度,不屬於現代社會,或者我們這個時代不方便持這樣的戒律,沒有必要。這樣一來他可能會判斷:受持並遵守佛陀要求的戒律,通過身語意來清淨自己的行為、持守正見,這是沒有必要的,甚至令人討厭的。這樣的果報就會有十二種不善心。如果他投生,就是欲地的十惡趣,欲地的十惡趣產生的果報心是無因捨俱不善果報心,同樣的一種心的結構,同樣的一個結生心——無因捨俱不善果報推度心。但是力量有強弱,從普通的螞蟻到像迭瓦答達這樣在無間地獄裡面受苦的生命。

有人看到迭瓦答達在無間地裡面的身體非常地大,每一塊肌肉都在受苦。這樣的生命,可能生起的果報心還有七個無因的不善果報心,還有無因的捨俱不善果報彼所緣。這個是不善業的果報。

接下來我們簡單的講一下,十善業道。

十善業道就跟十不善業道是反過來的。什麼是十善業道?三種善的身業、四種善的語業和三種善的意業。

佛陀說:三種身業成就、四種語業成就、三種意業成就。那麼它的特點是俱善思,會產生樂,帶來樂果報。分別是什麼?帶有友善和悲憫的離殺生,不管任何生命、離不予取、離欲邪行、離虛妄語、離離間語、離出惡語、離雜碎語。

雜碎語裡面有幾十種。佛陀開示,除了雜碎語,佛陀列出來十種可以交流、可以說的、可以談論的話題。第一個少欲論、第二個知足論、第三個獨處論、第四個遠離論、第五個勤勉精進論、第六個戒論、第七個定論、第八個慧論、第九個解脫論、第十個解脫知見論。 

三種意業就是不貪婪、不瞋怒、不心懷惱害別人的心。

第十個是持正見。十種基礎正見我們不再重復了。持正見,因為你有正見,正見屬於慧,所以持正見。由於無貪、無瞋、無痴,必定是智相應的。

然而一個人如果還沒親見緣起的運作,那麼他的正見只是基於信心和推論,因此他是不確定的,我們有正念的時候就有,沒正念的時候就沒有,只有證得初果入流道智,才能夠使正見成為確定,叫不壞信。在所有的善業道當中,持有肯定業的運作的正見是最重要的。請大家記住,不是說你不殺生、不偷盜是最重要的,正見是最重要。為什麼呢?因為持有正見就不會行惡法,一個人如果獲得聖弟子的正見,對於很多不善法他都不可能再去碰,乃至於都不會想。

十善業道,都是因為無貪和無瞋而生起來的,至於是不是跟智相應或智不相應,就得看他那個時候有沒有思惟業果法則。

善業的果報

 這樣的業有什麼果報呢?佛陀對諸比庫說身善業之果報——「諸比庫,以三種身業的成就、善思為因,有情身壞命終後再生於善 趣、天界。」語善業之果報——「諸比庫,或以四種語業的成就、善思為因,有情身壞命終後再生於 善趣、天界。」意善業之果報—— 「諸比庫,或以三種意業的成就、善思為因,有情身壞命終後再生於 善趣、天界。」

佛陀稱贊此十善業道為「善的」(kusala)、「有利益的」(attha)、「無罪的」(anavajja)、「有樂報之法」(sukhavipāka dhamma)。因其導向再生於天界 (sagga),佛陀稱贊它們為「白道」(sukkamagga)。佛陀進一步開示說:「如果我們又令他人從事此十善業道,它們將變成把我們帶往善趣乃至天界的二十法;如果我們也認同此十善業道,它們將變成把我們帶往善趣的三十法;如果我們亦以言語贊美此十善業道, 它們將變成把我們帶往善趣的四十法。」

從結生的角度上來看,如果你造作十善業是低劣的智不相應,那麼這樣的二因導致的結生就可能是善果報的無因捨俱推度心。對於人道來講,會先天殘疾,也有一些很少福報的地神,有一些善果報的阿修羅。如果是殊勝的二因,是無行的,力量比較強的,結生二因的大果報心,終其一生無法證得禪那和道果。在生命期間產生的果報心都是不可能跟智相應的。

如果造作的善業是智相應的,殊勝的、無行的,那結生就是殊勝的三因大果報心;如果是有行的,也是三因的果報心,但是它就會比較弱一點;如果是低劣的三因,它產生的結生就會是一個二因的大果報心,智慧就會丟掉。只有殊勝三因的大果報心,他的生命期間的大果報心才會是三因的,只有這樣的生命,在他的生命當中才可以證得禪那,並通過努力可以證得道智果智。這個是欲界的善業和不善業的果報。

色界的善業是禪那心,至少是初禪的禪那心維持到命終而產生的果報。佛陀教導的四十種業處裡面,有哪一些是可以成就色界善業?四十種業處,扣除八種隨念、食厭想和四界差別,這十種業處它只能帶來近行定,其它的三十種都可以證得初禪以上的禪那。在這三十種裡面,入出息念、十種遍禪、四種無色定可以證得四禪的;三十二身分,十不淨都只能證得初禪。還有三種梵住(慈悲喜)是可以從初禪到三禪,第四種梵住就是捨梵住,可以證得第四禪,這個是色界善業。

如果你想下一生投身到色界,至少要修習這三十種能夠導向安止的業處,精勤地修習它,變得非常的熟練,而且一直維持到臨終。在臨終死心生起之前的臨死速行,還是禪那速行,就能夠在色界結生。而色界結生,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看你的禪那的定力而言。無色界的善業是要成就無色界定,並且一直維持到臨終。

在四十種業處裡面有九種遍禪可以成就四無色界定,分別是: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和光明遍。這九種遍禪可以成就四無色界定,如果維持到臨終,將可以投生到無色界天,就看你最後是修習空無邊處定,還是識無邊處定,還是無所有處定,還是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維持到是死心生起之前都穩定的存在,就可以投身到無色界。

我們學習完十善業道和十不善業道。十善業道會帶來人道和天界的再生,十不善業道導向畜牲道、鬼道和地獄道的再生。如果是色界禪那和無色界禪那,會帶來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的再生。然而這些世間善業並不是佛陀的教法所獨有的,只有四聖諦的教導才是佛陀的教法所獨有的。苦、集、滅、道,是諸佛最卓越的教法,它能夠導向一切善法中的至善,證悟道果,最終成就阿拉漢,然後終結生老病死。什麼是證悟道果呢?什麼是證悟道果所必須的呢?要閉眼四聖諦,要成就止觀。然而成就止禪和觀禪是需要很多善業的支助的。換言之,要禪修成功,必須先完成三種做福德事,擴展起來是十種,我們在前面講過,三種就是佈施、持戒、禪修,擴展成十種就是十種福德事,再分成自己做,力勸他人,解釋善行,感到歡喜,就是四十種。

 

這個不單是你今生做,過去生還應該是有很多的儲備,而且所做必須是高質量的,始終如一並持續不斷,這個才是真正的能夠讓你這一生證得道果的止禪和觀禪必須的條件。

在這裡面就提出來了佛陀講的。佛陀是明行具足,為什麼明行具足?是從他發願要成為佛陀,行菩薩道,一直以來都沒有中斷過對明和行的修習。什麼是明和行?證悟道果(乃至阿拉漢果)所必需的過去所累積的修行,稱為「明」與「行」(vijjācaraṇa)1、「明」(vijjā)與慧(paññā)相同,即是觀智(vipassanāñāṇa),包括世間 (lokiya)與出世間(lokuttara)兩者。世間智所緣取的目標是有為界 (saṅkhatadhātu)——三界的五蘊或名色;出世間智所緣取的目標是 無為界(asaṅkhatadhātu)——涅槃。當論及證悟道果所必需的過去 修行時,出世間智並不包括在內。因為如果擁有出世間智,即已證 悟了道果。2、「行」(caraṇa)等同於三種福行事 (puññakiriyavatthu) ,即佈施 (dāna)、持戒(sīla)與禪修(bhāvanā)。禪修指止禪(samathabhāvanā) 與觀禪(vipassanābhāvanā),此處再一次提及「觀」。然而,只有得到始終如一、持續不斷的正確修習,這三種福行事方可稱為「行」。

 兩者中,我們先探討「行」(因為這樣更易懂)。那麼具體的落實到行來講,有這十五種行,我們多次講到:一個是持戒。首先五戒、八戒、十戒、比庫的戒;第二個,防護諸根。相當於我們的根律儀戒、比庫的根防護戒,沒事就作意禪修業處,守護根門,這樣的話,煩惱就沒有辦法經由我們的六門生起;第三個是飲食知節量。擴展起來,包括支持我們禪修修行和維持我們色身所需的衣食住藥四種資具,這是知節量;四是實行警寤。就杜絕不必要的睡眠,在你醒來與睡眠之間,從不間斷修習四念住。

五是。八種裡面,佈施是含在信裡面的;六是念。就是時時念念正念於身受心法四念處;七是慚。是慣常有慚恥,不以身語意造惡;八是愧。害怕造惡,對用身語意的方式造惡感到愧怕。

九是多聞。有三種,慣於學習探討聖典,瞭解五取蘊、界、處的差別,比如我們學阿毗達摩;第二個慣於學習和探討緣起,就是瞭解這些蘊處界生起的因;第三個慣於學習和討論四念住,瞭解滅苦的道。擴展開來就是包括了名色分別智,還有緣攝受智的範疇。

十是精進。精進就是四正勤:第一個防護精勤,使未生的身語意不善業不生;第二個捨斷精勤,是已生的身語意不善法斷除;第三個修習精勤,是修習令未生的身語意善法生起;第四個隨護精勤,使已生的身語意善法得以保持。

十一是慧。在這裡,這個慧是指世間的十一種觀智,特別指我們前面的名色限定智和緣攝受智之後的九種觀智。

帶來再生的觀智包括在「行」內。為什麼?只要一個人尚未成為阿拉漢,那麼儘管他修習觀禪時並無渴愛,能帶來再生的思卻仍然存在,業識的住立也仍然存在。這由隨眠所致,除此之外,別無可能。其次,觀智可能實際上夾雜有極其微細的對該智的喜愛 (abhinandana),這是欲愛(kāmataṇhā)。如果一個人沒有禪那,臨 終時其觀智或會作為最強大的善業而成熟,那時它將帶來人道或欲界天的結生。 

12是初禪(paṭhama jhāna) 13是第二禪(dutiya jhāna) 14是第三禪(tatiya jhāna) 15是第四禪(catuttha jhāna) ,以上四種是止的修習。

四種禪那即是佛陀所稱的「正定」(sammā samādhi)。藉由四種禪那,心變得強有力而發出晃耀、明亮和閃耀的光——智慧之光。藉此智慧之光可透視究竟諦,對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的究竟名色法修觀。這十五法稱為「行」。

包括所有的十六種觀智,這些觀智是指能夠導向不帶來再生的觀智,這樣才算明。也有一些人他並不是為瞭解脫而修這種觀,不算明。那麼對於明和行,不管是雷迪西亞多還是帕奧西亞多,都是教導我們必須平衡。古大德都說:「相當於我們的慧眼,行是你的腳。」因此對於明、行有四種人:一種已經修習行,卻不曾修習明的人,就像一個人會走,但是是瞎眼的人;第二種已修習明,卻不曾修習行的人,就像一個人眼睛是好的,卻是跛腳的;第三種,明行都沒有修習過,就像一個又失明又跛腳的人。這個就是典行的無聞凡夫,不見聖者、不聞聖者教;第四種是明行均已修習者,就好像一個有眼睛有腳,能看見又能夠健康行走的人。如果我們的修行以行為主,就好比培育了健康的四肢,這樣的修行能夠讓我們可以值遇到佛陀的教法,這樣的修行也幫助我們在有佛法僧的地方投生為人,有適宜處,身體健康,諸根具足,父母也適合。但是如果明的修習不足,就好像你的視力不佳,看不清楚;沒有修行明,會令我們不能夠正確地知見法,即使得到佛陀的教導也不能。最典行的就是佛陀時代憍薩羅(Kosala)的巴謝那地王(Pasenadi,波斯匿),他是佛陀很主要的護持者。由於過去生修習的佈施、持戒和其他的苦行,他成為國王,享受王權和作為國王的快樂。同樣由於過去的修行,他值遇佛陀,成為佛陀的大護持者。

然而由於他過去生明的修習不足,他不能夠正確地知見佛法,所以終其一生不證得任何的道果。我們在經典裡面可以找到好幾篇是他跟佛陀請法,佛陀專門給他講法的經文,但都是比較膚淺,停留在概念的層面上,佛陀怎麼跟他講,他不能證悟。我們講「有人緣,沒有法緣」。再一個佛陀時代的一個遊方外道叫薩吒咖(saccaka),他很擅長跟人辯論。由於他過去有修習行,他能夠遇到佛陀,他來跟佛陀討論法,他還跟佛陀討論好幾次,每一次他都對佛陀很佩服,很恭敬,認輸,「你說得很有道理」。但是由於過去修習的明不足,他不能夠完全覺悟佛陀的教導,所以最後雖然他也認為佛陀很了不起,「你說的是對的」,但是他最後沒有皈依佛陀,沒有皈依三寶,這個就是明不足的例子。

如果行不足,我們假設我們不能夠修習行,不佈施、持戒、守護根門,對佛法僧三寶不能培育起足夠強大的信心,對業的運作緣起再生以及其他生存界的認知,未能培育足夠強大的信,也不能夠培育強大的慚和愧,不修習四正勤,也不願意培養定力,這樣的人就像一個四肢有殘疾一樣。那麼這種情況,即使我們有能力明白佛陀的教導,也遇不到佛陀或正法因緣。因為我們所擁有的行是一名無聞凡夫的行,這樣的行,意味著我們會造作身語意的不善業,包括邪見。這樣的行,很有可能經常投生在惡趣。如果我們投生到惡趣,要從那裡面逃脫出來是很難的。在這個期間可能佛陀出世了,然後我們就錯過遇到佛陀的機會,因為只有作為人和天人才能夠值遇佛陀的教法。那就算我們果真能夠投生為人,如果行的修習不足,就意味著我們會投生在不適合的地方,沒有佛陀教法的時期,因為佛陀的教法是極其稀有。很多劫過去了,卻可能沒有佛陀出世,而即使是佛陀的教法存在,我們卻極可能投生到並不適合的地方,你聽聞不到,或者不適合的父母不讓你學習,或者那個地方邪見盛行,我們不知道也接觸不到佛法,或者即使接觸到也就把它當做調劑調劑、心靈雞湯,這樣來看待。

在這種情況下,要證悟佛陀教法就很困難。佛陀時代的大財長者子,出生在巴拉納西,是一個巨富的兒子,娶了一個跟他同樣有錢的女人為妻。由於他不持戒,終生把他的財富都揮霍於聚會、美酒、香花,各種歌舞,最後一貧如洗。當佛陀出現在世間的時候,他和他的妻子已經很老了,最後敗掉了所有的家產,做乞丐,以乞食為食。

佛陀見到了,告訴阿難尊者說:「大財產者如果年輕的時候好好經營,他會成為巴拉納西的首富。如果年輕的時候出家,會成為阿羅漢,他的妻子會成為三果聖者;如果中年的時候,好好做他的事業,他會成為二富。出家的話,會成為三果聖者,他妻子會成為二果聖者;如果他年紀略大一點,他也這麼做,依然能夠成為一個富人。如果出家,會成為二果聖者,妻子會成為入流聖者。然而他終其一生都沒有修習行,所以遇到佛陀的時候他已經一無所有,身體也非常地糟糕、不健康,也無法對佛法生起信心了,這時候出家也沒有用了,而且他也沒有出家人的法財了。」佛陀說他這一生死後必定會投生到地獄。

再一個出生在不適合的地方,遇不到佛法,就是不適宜處。現在全世界有很多地方是沒有佛法的,雖然我們現在北美和歐洲的這些比庫也在增加,來自於這些國家的在家人,對佛法僧三寶也開始有信心,但是對於他們來講,真正接受佛陀的教導通常不容易,所以我們現在會看到「美國的佛教」。美國的佛教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摒棄他們所認為超現實佛教——包括業果輪回和涅槃,覺得看到過去生未來世是超現實的。所以正念會在歐美國家大行其道,雖然大家都是在信佛教。信什麼?信正念能夠讓你減少情緒的痛苦,但很多人不相信涅槃和解脫。這個也是跟過去世修習的明不足有關係,所以要真正地對於正法、解脫的法生起信心不容易。帕奧西亞多G說可能過去生或者特別是現在修習的行不足,當然原因很難說清,所以大家有機會辨識緣起的時候才能看到。

只有歐美的人自己出家,或者迎請僧團到你的居住地,把你的居住地變成有四眾弟子遊行的地方,就叫適宜處,從不適宜處變成適宜處了。這個是講明、行我們要考量的一個內容。

講完十善業道、十不善業道和它的明、行,我們講四種業,依出生、依果報的地方的四種業——欲界善業、欲界不善業和色界善業和無色界善業,以及明、行的提醒。最後我們剩下是四種成就和四種失壞。

前面學習的是業的基本運作。以無明、愛、取為因的不善業,會帶來痛苦的果報;而如果以無明、愛取為因的善業,它會帶來好的、可意的果報,這是總原則。然而不善業和善業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帶來果報,它只有在合適的機遇下才能產生果報。那麼這些機遇就是這些業帶來果報的條件:如果這些條件存在,業產生果報;如果這些條件不存在,業不能產生果報。

雖然佛陀曾經明確地指出,我們是自己所造的善業和惡業的主人,但這些業要成熟,還依賴於條件。「業不孤起,仗緣而生」,就是這個意思。正如所造下的某些善惡業,某些條件不可或缺,同樣地,這樣的業要成熟,某些條件也必不可少。這種業果智慧,是佛陀的第二個如來力,佛陀實力所能夠闡釋的。《巴利聖典》和《注釋》說到這個條件就是四種成就、四種失壞。

所謂成就,就是使惡業無法成熟,而令到善業得以成熟;所謂失壞,就使得善業無法成熟,而令惡業得以成熟。有人學完前面後很緊張,覺得造過很多不善業,怎麼辦呢?要記住怎樣讓四種成就在你未來的生命里伴隨,怎樣讓四種失壞在你未來的生命中不出現,創造卓越的生命,就比較好辦。

那麼所謂四種成就是什麼呢?

一是趣成就。就是再生於人天善趣。

二是所依成就,過去翻譯成依報。依報從簡單的、或者狹隘的角度,就是我們色身這個身體,你的色身、外表具有魅力,結構、五官勻稱,健全無缺,身體是最基本的依報,當然也包括你出生的地方、你的生存環境也可以是所依的一個部分。

三是時成就。時成就指的是生逢其時,國泰民安,政府賢明,民眾良善,這是時成就。

四是努力成就,也有人把它翻譯成叫方式成就。它是指正確的生活方式。佛陀也把它稱為叫業成就,包括身語意三個方面。佛陀在另外一部經裡面也提到了身語意的這三個成就:第一個是行為成就,就是十善業道;第二個活命成就,就是遠離邪命;第三個是知見成就,就是你持有正見。這個方式成就,當然也包括你習得這麼一個人內外形象,舉止端莊,身表語表令人舒適,語言說話好聽,人家愛聽,看著你歡喜,這也是一種成就。我們知道這種成就跟你的習慣和你的家庭教養教育有關,所以這也是成就的一種表現。所以四種成就可以使某些不善業,你過去的不善業無法成就,也不能帶來果報,而反過來能夠讓某些善業得以成就並產生果報。

四種失壞:第一個是趣失壞。再生於惡趣——地獄道、畜牲道、鬼道和惡趣的阿修羅道。如果投生在這樣的地方,所有的跟這個相關的不善業都會集中到那成熟;第二個所依失壞,我們也叫依報失壞。就指的你的身體、你的色身外表平庸,乃至於醜陋,五官不端正,甚至有缺陷、或很難看,是所依失壞;第三個是時失壞。生不逢時,這個社會動亂、戰爭瘟疫、災難,政府不良,民眾惡劣,生不逢時就是時失壞;第四種是努力失壞,也叫方式失壞。這種方式失壞,佛陀說這個就叫業失壞,就是指以錯誤的方式來生存,或者生存的方式是錯誤的。佛陀在《增支部》-〈行為經〉裡面指出來身語意三個方面的三種失壞,跟我們剛才講的成就對應地反過來,就是第一個行為失壞,總是造作十不善業;第二個活命失壞,就是邪命過活;第三個是見失壞,就是持邪見。整體來說,努力失壞,也包括你養成一個舉止粗俗的習慣,身表、語表看到你就令人不安或者令人厭惡,這又是一種失壞。

那麼這四種失壞可以使很多善業無法成熟,不能帶來果報;反過來,它會讓很多不善業得以成熟,而產生果報。具體的怎麼來理解這種四種成就和四種失壞,明天再來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