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12x918.jpeg

 

佛教徒時常會談到慈悲,但那是不夠的。他們必須在行為上實踐它們。他們必須具有智慧與慈愛地行布施。他們至少必須把五戒持得清淨。若人不持五戒,反而隨心所欲地殺生、偷盜、邪淫等,那麼,我們是否能夠說這個人慈悲呢?肯定的,他並不慈悲。慈悲的人怎麼能夠殺生呢?這種人不單只是對其他眾生不親善,也對自己不親善。我們可以從《相應部‧僑薩羅相應》明白這一點。

 

(有一次,)波斯匿王向世尊說:「世尊,在我獨自一人休息時,我在想:『誰愛惜自己?誰不愛惜自己?』」世尊,當時我這麼思惟:「造身語意惡行的人,是不愛惜自己的人。」即使他們說:「我愛惜自己」,他們並不愛惜自己。這是什麼原故?因為他們為自己所作的,是怨恨者對其敵人所作的行為。所以他們並不愛惜自己。然而,修身語意善行的人,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即使他們說:「我不愛惜自己」,他們還是愛惜自己。這是什麼原故?因為他們為自己所作的,是朋友對其友人所作的行為。所以他們是真正地愛惜自己。」「的確如是,陛下,的確如是。你所說的一切我一再重複,及印證它是正確的。」

 

所以,如果是真的愛惜自己的話,你們應該依佛陀所認同的來實行,也應該遵照佛陀在《法句經》偈一五七裡所說的:

若人懂得愛惜自身,

他應當好好地保護自己。

在三夜的任何階段裡,

智者應保持(對邪惡)警覺。

 

在此,三夜是指生命的三個階段。

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獲得幸福,你們應該修善;如果希望為其他人帶來幸福,你們也應該修善。你們應該修佈施,佈施給有需要的人。如此就能夠利益到他人與自己。佈施能夠帶給你們什麼利益呢?在《中部‧小業分別經》裡,佛陀說:「在此,學生,有某個男人或女人佈施食物、飲料、衣服、車乘、花、香、膏、床、住所與燈給沙門或婆羅門。由於他實行這種業,在身體分解而死之後,他會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但是如果他沒有投生至天界,而是再回到人間來,那麼,無論投生到那裡,他都是富有的。」

 

但佛陀只是針對持戒清淨的人而說。因為佛陀在《中部》裡說道:「諸比丘,戒行清淨者的意願基於自己的清淨戒而得以實現。」所以,這就是說你們必須把五戒持得清淨。再者,如果你們持守這基本的五戒,你們也將會獲得它們各自的善報。取第一條不殺生戒為例,佛陀在《小業分別經》裡說:「在此,學生,有某個男人或女人斷除殺生、遠離殺生、丟棄了棍杖與武器;他溫和、慈祥、對一切眾生都懷著悲憫心。由於他實行這種業,在身體分解而死之後,他會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但是如果他沒有投生至天界,而是再回到人間來,那麼,無論投生到那裡,他都是長命的。」

 

在此,你們可能會質疑是否真的有未來世。對於這點,你們應該如理地思惟。如果是沒有未來世的話,行善也能夠在今生帶給你們利益,例如:安心生活、名聲良好、被智者讚歎、沒有後悔等等。但如果是有來世的話,你們將會在來世感到更快樂。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經》偈十六裡所說:

 

這一世他感到喜悅,

來世他一樣感到喜悅,

行善者在今生與來世都感到喜悅。

當憶及自己清淨的善業時,

他感到喜悅,非常的喜悅。

 

反之,即使是沒有未來世,造惡還是會在今生為你們帶來痛苦,例如:活得不安心、惡名遠播、被智者指責等等。而如果是有未來世的話,你們將會在來世遭受更多的痛苦。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經》偈十六裡所說:

 

這一世他受苦,來世他一樣受苦,

造惡者在今生與來世都受苦。

想到「我造了惡業」時,他感到痛苦。

再者,當投生至惡道時,

他會遭受更多的痛苦。

 

考慮到這一點,你們應該只造善業;如此你們在今生與來世都不會遭受損失。

 

摘自《菩提資糧·16 附錄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