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密集禪修營 《調御地經》3-2 古源尊者20210502

 

 

Day 2 五一禪修營 《調御地經》 第二講(2021.5.2

 

一、義注的部分註解

調御地經義注:「地」bhūmi:大地,財富,位階,階梯。翻譯成地,也是沒有問題。唯實把它翻譯為聲聞地,菩薩地,它也是一個次第的概念。到了這個位置說是一個階位也沒有錯的。說它是財富也沒有錯,因為到每一個階位,它是財富是功德力的到達。所以說它是功德,財富也是沒有問題。

 

昨天我們學習了頻婆娑羅王的兒子,王子去請教火種尊者,怎樣才能夠獲得,「比庫住於不放逸、熱心熱忱、自我努力精進時,能觸達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義注中說是samapatti等持的意思,如果是從等至的角度來講,可以擴展到果等至,果定,也可以擴展到滅盡定。最低是近行定。所以義注力把近行定和安止定也包含在內。促達心一境性業提到為後面的遍禪做準備。從義注的角度上來講,就是普通的安止定和近行定,類似於我們先學習安那般那,結束以後帕奧西亞多會教導我們十種遍禪。

 

從這來看若雅謝那王子是想比庫們怎樣獲得定力。因為火種尊者沙馬內拉如何善巧的引導一個住在欲中、受用著欲、被欲尋所食、被欲的熱惱遍燒盡、對欲遍求渴求的一個在家人,一個王子,簡單的講,他必須以離欲知道,應該以離欲看見,應該以離欲達到,應該以離欲作證,這樣的上人法是很難的,是不可能的。

 

火種尊者去見佛陀,佛陀給了他一個比喻,從山腳下和山頂上站的位置不同,看的視野也不同。對於一個住在欲中的人講,如何讓他從住在欲中的角度看問題,同時從離欲的角度,這個過程要從山腳下走上山上,才能看到能令人愉悅的園林、能令人愉悅的森林、能令人愉悅的土地、能令人愉悅的蓮花池。如果你能夠這樣次第的給他講法,他將對你有信心,他就會對你做有淨信的行為。

 

二、被調御的準備是成為法器

淨信呢,義注說是四種資具。我們昨天談到了四資具是一種外在的表達,更重要的是他準備好了,他是一個法器。我們說它是一個法器,就是法能往裡面裝的法器。古人比喻,斷器三過。1.防止你是一個覆器,茶碗碗口向下再怎麼倒水,法水不入。內心把善法屏蔽在外,根本不想聽它。不認同。就像若雅謝那王子請求火種尊者,他很傲慢,開示沒聽完就走了。至於火種尊者講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後面我們看到精勤熱忱不放逸,證得初二三四禪。這種跟佛陀講到,他被一座無明的大山擋住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看見該看見的東西。你的心識不會開放出來,聽聞善法,法水不入,裝不進去。2.防止你是一個漏器。碗底部漏了一個破洞。無法裝水。聽法的時候,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一遍刷完擦地板聽,好像在聽。是很粗淺的。交流是通過身表語表來實現,聽錄音的時候,看不見身態,語表也會表達對法的理解和感受,他對法的感覺會表現在語氣裡面。如果不這樣聽,多多少少就會稱為漏器。3.防止你是一個污器。茶碗里有很多污垢,再好喝的水都變的染污,乃至於有毒。內心存在著錯誤的觀念,帶著錯誤的觀念聽。放空,內心不帶任何成見的聽法。聽阿毗達摩的時候,拿自己的想蘊標記比對評價。各種各樣的評價,而沒有把心放在說法者想要表達的真正的內涵。污器帶著自己的成見,再怎麼聽,最後都是聽成他自己想聽的東西。真正的法的內涵被他誤解、曲解和染污。我們做一個修學法的人,善知識是最重要的,不是以手拔苦,而是指出路徑,及時的提出來這樣走對嗎,這樣走會有什麼情況。如果走錯路幾十公里了,在那個地方哭喊就很無語了。對一個想要被調御的人來講,首先要有這種準備了。

 

三、調御的譬喻:降服大象的野性使其溫順忠誠

(圖片)佛陀指的是調御大象啊。這個大象被這樣訓練,大家看啊。如果是動物保護協會的人會說,人類太殘忍了。要坐大象或娛樂觀眾,用這種殘酷的方式來綁起來,用各種象鈎來鈎他,覺得很殘暴。大象看到比庫跪下來供養比庫,顯然這只大象不是一隻野象,是一隻被訓練出來的象 。在佛典里,有個大象護持佛陀度過雨安居。Koṇḍañña(喬陳如)尊者證悟以後,佛陀收了目犍連尊者和舍利弗尊者,他就選擇了自己一個人去森林獨處,沒有淨人,所以完全是森林里的動物護持他。Koṇḍañña(喬陳如)尊者入般涅槃的時候整個山野裡面的動物為他送行。平常他的飲食也是這些動物採集果實給他供養。這個是完全靠佛陀和喬陳如尊者的功德。他們內心的慈悲直接能感化動物類的眾生的。大部分的動物,這只狗很可愛,這只貓很可愛,這只大象很可愛,它是經過調御的。沒有經過調御它的野性是不會被降服了。那這個調御的過程中都不是容易的過程。我們看看這個大象,很不容易,這個是小意思了。真正調御大象的過程,痛的是拿著個象鈎,很堅硬的直接扎到厚的大象的皮膚,被扎出血來的,大象很痛苦。而現在西方的大象呢不用象鈎,直接用電棒電擊它,而最脆弱的地方是鼻子和耳朵。很敏感,鼻子一電它,大象就痛苦無比,比較容易聽話。所以調御大象是一個技術活,也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但是是不是所有大象都能被調服呢?那是不一定的。後面我們會講到,有些大象還沒被調御就死了。這個調服前面的過程,就類似於昨天講到的經文,就是王子會對你產生淨信。淨信的時候就會做出有淨信的行為。所以他對你有信心。剛開始馴象師把它抓來,綁起來,各種調御,顯然大象對他是很痛恨的,是吧。又是綁,又是打,又是罵,但是大象師到底是怎麼說怎麼做的呢,我們後面來看看。到最後大象對那個馴象師是很有信任感的,馴象師以後隨意的坐在它身上,要求他做任何的事情,大象都很心甘情願的做,即使他來到森林邊上,它有機會跑掉,它也不會跑掉了。這是很有意思。雖然馴象師一開始對它是那麼殘暴,但是最後的結果,這只大象會對那個馴象師非常的忠誠。

 

四、捕象師和訓象師的調御方式及帶來的啓示

經文:

「大德!對若雅謝那王子這二個以前未曾聽過的譬喻將從哪裡如世尊那樣自然出現在我心中呢?」(216)

「阿其威色那!猶如剎帝利灌頂王召喚捕象師:『來!親愛的捕象師!請你騎上國王的象後,進入象林,找到林野的象後,綁在國王象的脖子上。』『是的!陛下!』阿其威色那!捕象師回答剎帝利灌頂王後,騎上國王的象,進入象林,找到林野的象後,綁在國王象的脖子上。國王的象驅趕牠到露地,阿其威色那!林野的象只來到露地的範圍,阿其威色那!因為,在這裡,林野的象貪求象林。阿其威色那!捕象師通知剎帝利灌頂王這件事:『陛下!林野的象在露地。』那時,剎帝利灌頂王召喚馴象師:『來!親愛的馴象師!請你為了征服林野的習性、為了征服林野的念與思惟、為了征服林野的不安與疲勞及熱惱、為了使之歡喜村落、為了勸導樂愛人的習性而調伏林野的象。』『是的,陛下!』阿其威色那!馴象師回答剎帝利灌頂王後,他為了征服林野的習性、為了征服林野的念與思惟、為了征服林野的不安與疲勞及熱惱、為了使之歡喜村落、為了勸導樂愛人的習性而在地上埋一根大柱子,在林野象的脖子上綁住。馴象師以柔和的言語:悅耳的、可愛的、動心的、優雅的、眾人所愛的、眾人可意的,像那樣的言語與牠攀談。

 

你看捕象師跟訓象師是兩種。捕象師把大象抓到這個地方來,大象一開始對他有防備,對他有仇恨,對他有不喜歡。訓象師來的時候,不是對它動很多的粗糙的東西。馴象師是埋一根柱子,把野象的脖子綁到柱子上,然後就開始給他說好話。馴象師應該是象語者,可以跟大象溝通,知道大象內心的狀態。就像馴馬者要有馬語者一樣的。你要知道帶向的心思啊。然後從這裡來看呢,我們經常有同學說,跟人打交道,特別是跟你的孩子打交道,這裡能看到一點點嘛。雖說我們的孩子不是大象,可當我們有野性的時候,跟野象一樣。心沒受調御的時候就是這種狀態。對大象都要有,以柔和的言語:悅耳的、可愛的、動心的、優雅的、眾人所愛的、眾人可意的,這樣的言語。那你對你的孩子,父母,要溝通引導的人,你有沒有這樣的言語呢?有沒有這樣做呢?這個是我們可以思考的。

 

佛陀繼續講:

阿其威色那!當馴象師以柔和的言語:悅耳的、可愛的、動心的、優雅的、眾人所愛的、眾人可意的,像那樣的言語與牠攀談時,林野的象想聽、傾耳、盡心了知。馴象師更進一步隨給與牠牧草與水。阿其威色那!當林野的象接受牧草與水時,在那裡,馴象師這麼想:『現在,林野的象將能活了。』

 

給他講好話,給它好吃的喜歡的水。它只要沒有絕食,沒有帶著仇恨,這訓象師就知道我是可以把它訓練成功的。因為大象開始貪著牧草和水。所以很多人說跟孩子怎麼互動?你首先要知道孩子的興趣,孩子的喜好,孩子內心裡面真正想的東西是什麼?他的無明愛取,他的渴望和期待。跟任何人打交道都是一樣,你要先看到他的牧草和水。他心中的牧草和水是什麼,然後要先給他喝上,打遊戲是吧,讓他先打,陪他打一段時間。喜歡動漫是吧,陪他一起看一段時間,這是他的渴愛,是他的牧草和水。當他能夠有效溝通的時候,就想:我這個孩子,我有機會調教他了。因為他已經把鼻子交給你了。你知道他的渴愛,知道他的期盼。

 

馴象師更進一步隨訓練牠:『先生!拿起來!先生!放下!』馴象師對大象是怎麼稱呼的?稱他為先生,大德,「來!這個拿起來,這個放下來。」你對你家先生,對你家孩子,對你家太太有這樣的態度嗎?孔夫子給我們講:相敬如賓,父慈子孝。父慈,就是你作為父親作為母親要有這樣的慈。這個現代語言就是,你能夠平等的,尊敬的,真誠的對待你的孩子。我們看過一篇文章,在童年,孩子看到的都是大人的屁股。什麼意思呢?小孩子小嘛,個子矮嘛,在他的視角看來都是大人的屁股。沒有一個大人能夠蹲下來,跟他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跟他交談。當你願意蹲下來的時候,你的心才會時常的提醒自己你的心要跟孩子平等。訓象師也是這樣來訓練大象。同樣的,你在覺知入出息,你在面對你的心的時候,你的心從來沒有練過入出息這一生,沒有證得果禪那。你能不能平等的跟它講,你明白嗎?老師講的這個入出息的概念是這樣的,這樣的,怎麼樣的,你明白了嗎?我們來試一試,不要著急,今天先拿5分鐘看看,明天拿半小時看看。有一個平等的心的態度,要用親切的態度,而不是趕緊用,我們這麼了不起的人,不就是安那般那嘛,一二三就把它搞會了。那你的心就不會聽你的。你的心就會經常被你毒死。

 

佛陀繼續講:

阿其威色那!當林野的象聽從馴象師的教誡拿起、放下時,馴象師更進一步隨訓練牠:『先生!前進!先生!後退!』阿其威色那!當林野的象聽從馴象師的教誡前進、後退時,馴象師更進一步隨訓練牠:『先生!起來!先生!坐下!』阿其威色那!當林野的象聽從馴象師的教誡起來、坐下時,馴象師更進一步隨訓練牠不動:在象鼻上綁大木板,手拿矛的男子坐在脖子上,以及手拿矛的男子們完全包圍牠站立,馴象師拿取長矛棍後站在牠前面。當訓練牠不動時,前腳既不移動,後腳也不移動,前身也不移動,後身也不移動,頭也不移動,耳朵也不移動,象牙也不移動,尾巴也不移動,象鼻也不移動,那林野的象能容忍矛的打擊、刀劍的打擊、弓箭的打擊、其他敵人的打擊,大鼓、小鼓、法螺、鑵鼓的響亮聲音,一切彎曲與缺點已放下,濁穢已淨除,為適合國王的、國王使用的、名為國王肢體的一部分。(217)

 

大象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從最開始的拿起放下,前進後退站立坐下,到後面慢慢地訓練面對在戰場上可能出現的場景。在戰場上士兵拿矛拿棍擊打它。然後它也能夠心不所動,內心能堅固,還能夠容忍,然後完全保護國王或者將軍或者士兵。他會稱為國王肢體的一部分,就是國王心想怎麼動,這個大象就能怎麼動。完全的懂人性。我們經常講,志同道合。又有一句話: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到時各西東。為什麼會這樣?就是我們都是貌離神合。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志同道合,後面的無明愛取不一樣。而這個無明愛取如果是遍求欲,被欲所熱惱的時候,你是很難志同道合的。因為大難來時,對於某一個人,比如說夫妻,對於丈夫來講他遇難了,他在想我這個難怎麼盡快消除。這個妻子想:這個男人沒有辦法為我提供保護,他正在落難,他正在倒霉,我本來想獲得他的安全,保護,錢財啊。他不可能再給我了,這個無明愛取就得不到滿足了,就各奔西東為唄。大象本來可以在林野中自由自在活動,被訓練完以後,國王騎在它的背上去徵戰,遭受矛刺弓箭,乃至於失去生命,獻出生命它也在所不惜。這是怎麼完成的?心要給它自由,但心也要調御的。所謂心的調御跟人的調御是一個概念,你跟人的關係的互動跟你自己的心的關係的互動是一回事的。

 

佛陀繼續講:

同樣的,阿其威色那!這裡,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出現於世間,他以證智自作證後,為這包括天、魔、梵的世界;包括沙門、婆羅門的世代;包括諸天、人宣說,他教導開頭是善、中間是善、完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的法,他宣說唯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屋主、屋主之子或在其它族姓中出生者聽聞那個法。聽聞那個法後,他於如來處獲得信,具備那獲得的信,他像這樣深慮:『居家生活是障礙,是塵垢之路;出家是露地,住在家中,這是不容易行一向圓滿、一向清淨的磨亮海螺之梵行,讓我剃除髮鬚、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過些時候,他捨斷少量的財富聚集或捨斷大量的財富聚集後;捨斷少量的親屬圈或捨斷大量的親屬圈後,剃除髮鬚、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阿其威色那!聖弟子只來到露地的範圍,阿其威色那!因為,在這裡,天與人貪求五種欲。如來更進一步調伏他:『來!比丘!你要成為持戒者,你要住於被波羅提木叉的自制所防護,具足正行和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

 

五、調御的前行:對佛法僧三寶建立正信

這就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開始在調御地經的第一步,作為一個修行者,開始走向修行的第一步。

  1.     1.對佛法僧三寶建立正信

首先要對佛法僧三寶建立正信。就相信確實有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出現於世間,他以證智自作證。他是自己證得的,他不是一個哲學家,理論家,著述家,他是現證得的。他為這包括天、魔、梵的世界;包括沙門、婆羅門的世代;包括諸天、人宣說,他教導開頭是善、中間是善、完結是善。他講的法是前善、中善、後善。前善、中善、後善,就是說你聽了他的法,你只要你具足器,不是漏器,污器,覆器,你只要能聽進去,你的心一定能導向善。你相信你去這樣實踐,對如來獲得淨信心。

  1.     2.淨信佛陀所體證的四聖諦法

1)滅諦

什麼樣的淨信心呢?佛陀最偉大的地方是體證了四聖諦。苦集滅道對於一個人最難見,最難以能思考到。甚至如果我們沒有見到佛陀,我們的思想完全不可能觸及的,那個是涅槃。一種永恆的、快樂的、非我的,裡面沒有五蘊的,不需要這個五蘊和不需要這個名色的這樣的不能稱為我們現在所稱為的存在的一種無為世界。這是佛陀才能發現的。只有斷除了一切煩惱,內心完全清靜的人才能夠發現。佛陀做到了,所以他能發現。這個是最了不起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有的人,煩惱都沒有滅盡。所以我們完全不能夠看到那個涅槃。完全看不到那個涅槃,我們就以現在這個五蘊,這個名色作為我們唯一的依止,唯一的皈依處和唯一的依靠。這樣的五蘊,這樣的名色,它又剎那生滅,它又需要餵養四種食物。為了四種食物的獲取要遍尋求。這四種食物到底哪一些對你繁衍和存在有意義,或者是可能有傷害的。那就是兩種機制:保護機制和鼓勵機制。無始以來,我們就在為了毫無意義的五蘊和名色的存在,為了物種的繁衍就這樣奔波,奔波,奔波......然後構建各種各樣的這種虛擬的場景和感受,把它標識為奮鬥啊,貢獻啊,力量啊,傳宗接代啊,光宗耀祖啊,為人類啊,為世界啊,為服務啊,為了更完美啊...有低劣的,也有看起來高尚的。但再怎麼高尚,佛陀講只要有「有」,只要有五蘊的,輪回的存在,都是下劣的,都是不堪的,都是不被智者所贊嘆的。這個是佛陀最偉大的發現,這也是從一個完全活在五蘊世界的人無法想象的,不能接受的。就像王子一樣,他被無明的大山擋住了: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地方呢?千百年來連我們佛教的流派都還在折騰這個,即使佛教徒也想不明白,大部分都想不明白。其實這個看到涅槃就是滅諦。

 

2)苦諦

佛陀再一個偉大的地方,你看到這樣的五蘊名色,這樣的輪回輾轉,永不停息的緣起狀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1.因為無明和渴愛造成的。無明和渴愛經常有人把它分開,我們想完以後就會明白。無明的最根本是因為見不到涅槃。2. 第二個下來,因為見不到涅槃,他就以這個五蘊和名色為依止,就把這個當成常樂我淨,看不到涅槃的常樂無我。他就把這個剎那剎那生滅的五蘊當成常樂我淨。由於期待它為常樂我淨,所以他就慢慢得越來越把它當做做常樂我淨,這是無明。希望它常樂我淨,希望它不斷的繁衍,然後你就渴愛,渴愛這樣的一個名色,渴愛這樣的五蘊的這種狀態。這個五蘊的狀態,佛陀揭示出來其實它是剎那生滅的,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不淨的。這是見到苦諦。

 

3)集諦

這樣剎那生滅的,無常的、苦的、無我的有為的器世間或者眾生的流轉,它是一個什麼樣的規律在這樣運行呢?這是集諦。這是十二緣起支,這是因果,這是緣起,從究竟法和概念法的整體整合上來看就是24緣緣力的互相運作。這是集諦的範疇。

 

4)道諦

為什麼四聖諦是佛陀的最大的發現?能看到滅諦,也能看到前面的苦諦和集諦。好,我們也有人希望爬到山頂上,有更寬闊的視野。怎麼上去呢?就要從山腳下走到山頂。這個是有路徑的。這個路徑就是八支聖道。八支聖道第一支聖道就是正見。最高的正見就是四聖諦的正見,最高的正見就是解脫之見,就是你已經證得的涅槃。在涅槃的角度上來看問題,那個是最正確的正見。那麼正見是有層次的。最起碼的正見就是對因果的認知,對這個事物它本身就是無常的,那怕是我們說的世事無常,世事無常也是一種智慧啊。那只是低層次的智慧而已,也是正見。多少人對世事無常都看不清楚。即使看到了他也視而不見,希望事事都是有常。每個人我們都會發現,世事有常就是:你對你的孩子,對你的家人,對你的客戶,都是帶著事事有常的心態。為什麼呢?如果你不帶著這樣的心態,你就不會生氣。你生氣什麼?就認為他不應該那樣,它應該那樣。他應該是常,他應該帶給我快樂,他應該跟我的想法一樣的,我是可以管理他和控制他的。這就是常樂我淨的想法。常樂我淨在無時不刻的都在我們內心呈現。只要沒有證得初果以上,你的常見就不會斷。

 

六、出家是先來到露地

所以佛陀講,你要先具備這樣的信。信,就是信佛陀講的四聖諦法。四聖諦法,最根本講就是以苦為樂。以苦為樂呢,就是自我構建你那個苦。我們講三世火宅就是居家生活,『居家生活是障礙,是塵垢之路;出家是露地,住在家中,這是不容易行一向圓滿、一向清淨的磨亮海螺之梵行,讓我剃除髮鬚、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

 

從這一步開始那個大象才從林野裡面被帶到露地上。出家是被從林野帶到露地上,所以出家並不是出家以後就完事了。出家眾以後就覺得很了不起,出家以後他們都斷煩惱了。剛剛出家的人還是跟那只野象一樣的。只是被帶到露地來了。他依然是狂野的。他要不斷的捨棄,捨棄財富,捨棄親屬眷屬,就是把他的資具都捨掉。昨天慧心尊者過生日,他的體會呢,就是出家七年一年大部分人還有很多世俗的染污。從科學上講,人的身體上的所有的細胞或者是物質的東西7年時間才能夠徹底的換一遍。以前我們吃在家的飯,在家人的生活,自己去勞動獲得衣食住行的所有費用。出家以後是十方供養。從開始出家到7年以後,身體所有物質都換了一遍,所有長成的都是十方供養後再長出來的,所以這樣的生命稱為完全為了眾生的利益,為了佛陀的法而去存在、而去實踐的這樣的一個人了。所以這裡面佛陀講,「他捨斷少量的財富聚集或捨斷大量的財富聚集後;捨斷少量的親屬圈或捨斷大量的親屬圈後,剃除髮鬚、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 真正我們講的心出家。我們剛開始是身出家,心裡面還想昨天我們還討論說,學習的問題:你現在學習的目標是什麼?面對的困難是什麼?好幾位年輕的準備出家的小伙子說:短期出家的時候就想家,回家的時候就想禪林。糾結來回。為什麼呢?就是還沒有完全放下世俗的貪愛,還住在欲上,以欲的熱惱為他的動力,心沒有想出家。所以出家只是先來到露地。接下來,來到露地了,才有辦法調服。

 

七、略說調服的方法(詳見下一講)

 

1. 調服的第一步:持戒

調服的第一步就是對於出家人,沙馬內拉十戒,比庫巴帝摩卡227條戒。「要具足正行與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阿其威色那!當聖弟子成為持戒者,住於被波羅提木叉的自制所防護,具足正行與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時,如來更進一步調伏他:『來!比丘!你要成為守護根門者:以眼見色後,不要成為相的執取者、……(中略)(應該如會計師目犍連經那樣使之詳細)(218)就是對調御自己心的第一步,即使是微小過失也看到過患。只要有微細的過失,都是我們離開五欲的束縛,走向涅槃的障礙。

  1.     2.調服的第二步:守護根門

佛陀接著說:當聖弟子成為持戒者,住於被波羅提木叉的自制所防護,具足正行與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時,如來更進一步調伏他:『來!比丘!你要成為守護根門者:以眼見色後,不要成為相的執取者。同樣的耳聞聲後不要成為相的執取者,鼻嗅香後不要成為相的執取者,舌嘗味後不要成為相的執取者,身獲得美妙的觸後不要成為相的執取者。相是你當時的那種包括對色聲香味觸的體會,對應過來就是「味」,就是它給你感受的味道,它的那種想蘊的標記。相有整體的,也有細相的。前面講過,整體的好,怎麼好呢,你會在微細處不斷的找出它來。找出各種好來,就在每種好上就黏著,黏著裡面就出不來。

 

八、對課程的思考

今天的課程要把握的:你是不是願意被調御,調御需要什麼樣的條件,調御自己和調御他人都需要什麼樣的態度和準備,這是大家要思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